《醫述》~ 卷十·雜證匯參 (19)
卷十·雜證匯參 (19)
1. 喘(附短氣少氣)
經義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肺,手太陰也。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
○肺病者,喘咳氣逆,肩背痛,汗出。○肺之壅,喘而兩胠滿。○腎,足少陰也。是動則病飢不欲食,咳唾有血,喝喝而喘。○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頸脈動,喘疾咳,曰水。○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素問》)
哲言
喘,但呼而不能吸,出而不納也。哮,呼吸不能自由,出納留滯也。短氣,下氣不上續,能吸不能呼,納而不出也。(《醫階辨證》)
喘者,氣為火所鬱而為痰,在肺胃間也。其證有痰逆者,有火炎者,有陰虛氣自少腹而上衝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者,有水氣乘肺者,有肺虛挾寒而喘者,有肺實挾熱而喘者,有驚憂氣鬱肺脹而喘者,有胃絡不和而喘者,有腎氣虛損而喘者。雖然,未有不由痰火內郁,風寒外束而致也。(朱丹溪)
喘證,有痰喘,有氣喘,有胃虛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聲。氣喘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胃虛而喘者,抬肩擷肚,喘而不休。火炎上而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墜下其痰,喘故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認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是以火濟火也。
(戴復庵)
氣虛發喘者,必自汗出。陰虛發喘者,疾行則喘甚,靜坐則喘息,此秘驗也。《金匱》云: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此言痰實。《內經》曰:言而微,終日復言者,此氣奪也。是言氣虛。(余午亭)
喘證最為危候,治失其要,鮮不誤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證而已。所謂二證者,一曰實喘,一曰虛喘,二證相反,不可混也。蓋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實喘者,氣長而有餘;虛喘者,氣短而不續。
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湧,澎澎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也;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動則甚,而急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此其一為真喘,一為似喘。真喘者,其責在肺;似喘者,其責在腎。何也?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氣犯之,則上焦氣壅而為喘。氣之壅滯者,宜開宜破也。腎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陰虧損,精不化氣,則上下不交而為促。促者,斷之基也。氣既短促而再加消散,如壓卵矣。且氣盛有邪之脈,必滑數有力;氣虛無邪之脈,必微弱無神,此脈候之不同也。
白話文:
喘(附短氣少氣)
經義
各種肢體痿軟、喘息、嘔吐等症狀,都與上焦的氣機失調有關。如果人感受了外來的風邪或虛邪,邪氣會侵入人體的陽氣部分,進而影響到六腑的功能。一旦六腑受到影響,就會出現身體發熱、無法安睡,並出現氣喘的症狀。
夜晚氣喘多與腎臟有關,邪氣會影響肺部。如果受到驚嚇,氣喘會與肝臟有關,邪氣會影響脾臟。若是因為害怕或恐懼而氣喘,則與肺臟有關,邪氣會影響心臟。若是因為跌倒或落水而氣喘,則與腎臟及骨骼有關。
肺,是手太陰經所屬的臟腑。當肺發生病變時,會出現肺脹滿、膨脹感,並伴隨喘咳的症狀。
肺有病的人,會出現喘咳、氣逆、肩背疼痛、出汗等症狀。肺氣壅塞時,會出現氣喘,且兩側胸脅感覺脹滿。腎,是足少陰經所屬的臟腑。當腎發生病變時,會出現容易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咳嗽帶血、氣喘等症狀。
腎有病的人,會出現腹部腫大、腿部水腫、喘咳、身體沉重等症狀。如果頸部脈搏跳動明顯,並伴隨喘咳,就屬於水腫引起的。喘咳多與水濕之氣以及陽明經的失調有關。體內氣過盛會導致喘咳上氣,體內氣不足則會呼吸微弱,氣短。如果過度勞累則會出現喘息、出汗,體內外氣都耗散,導致氣虛。
體內陰氣與陽氣互相抗爭,導致陽氣擾動不安,汗液無法正常儲藏,從而出現四肢冰冷、氣機上逆的現象,導致肺部受到熏灼,使人出現喘鳴。
哲言
喘,是指呼吸時只能呼氣而不能吸氣,氣體只出不進。哮,是指呼吸不順暢,氣體出入不暢,停滯不前。短氣,是指下氣不能向上接續,能吸氣卻不能呼氣,氣體只進不出。
喘的病因,多是體內氣被火邪所鬱滯,進而產生痰液,痰液積聚在肺胃之間。喘的症狀,有痰阻氣逆、火熱上炎、陰虛氣從下腹部向上衝逆、氣虛導致氣短、水濕之氣侵犯肺部、肺虛挾寒、肺實挾熱、驚恐憂慮導致氣機鬱結肺脹、胃絡不和、腎氣虛損等。總而言之,喘的病因,不外乎體內有痰火鬱積,體外有風寒侵襲所導致的。
喘證,有痰喘、氣喘、胃虛喘、火熱上炎的喘。痰喘的特點是喘息時伴有痰聲;氣喘的特點是呼吸急促而沒有痰聲;胃虛喘的特點是聳肩抬肚,喘息不止;火熱上炎的喘的特點是時輕時重,吃東西後會減輕,吃完東西後又加重。這多是因為胃中有實火,膈膜上有濃稠的痰液,吃東西時,食物會將痰液墜下,因此喘息會暫時停止;過一段時間,食物進入胃中,反而助長了火勢,痰液再次上湧,導致喘息加重。一般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將此誤認為是胃虛,而用溫燥的藥物治療,這無疑是火上澆油。
氣虛導致的喘,通常會伴隨自汗。陰虛導致的喘,如果快速行走則喘息加重,靜坐則喘息較為緩和,這是辨證的要點。《金匱要略》中說:「呼吸短促,氣不足以完成一次呼吸,屬於實證」,這是指痰實。《內經》中說:「說話聲音微弱,整天都在說話,這是氣被奪走」,這是指氣虛。
喘證是比較危急的病症,如果治療方法不對,很容易誤診誤治。要辨別喘證,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實喘,一是虛喘,這兩種情況相反,不能混淆。實喘是指體內有邪氣,邪氣實盛;虛喘是指體內沒有邪氣,而是元氣虛弱。實喘的人,呼吸氣息長而有餘;虛喘的人,呼吸氣息短而不連續。
實喘的人,胸部脹滿,呼吸氣粗,聲音高亢,氣息湧動,感覺胸部無法容納,呼氣時會感到舒適;虛喘的人,神情慌張,呼吸氣怯,聲音低微,呼吸短促,感覺氣息將要斷絕,呼吸時感覺氣息上提困難,難以接續。虛喘在勞動時會加重,呼吸急促,但只要能深吸一口氣就會感到舒適。這兩種情況,一種是真喘,一種是似喘。真喘的問題在肺,似喘的問題在腎。因為肺是氣的主宰,腎是氣的根源。
肺主管皮毛,位於上焦,所以邪氣侵犯肺部,會導致上焦氣機壅塞而出現喘息。氣機壅塞時,應該採用開通、破泄的方法來治療。腎主管精髓,位於下焦,如果腎陰虧損,精氣不能化生為氣,就會導致上下不通而出現呼吸急促。呼吸急促是疾病加重的表現。氣已經短促,如果再耗散,就像壓碎雞蛋一樣無法恢復。氣盛有邪的脈象,通常是滑數有力;氣虛無邪的脈象,通常是微弱無力,這是脈象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