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九·雜證匯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九·雜證匯參 (1)

1. 卷九·雜證匯參

2.

經義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浮則死。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帝曰: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臟期之。○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

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陰陽虛,腸澼死。○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素問》)

哲言

痢有赤痢、白痢、赤白痢、水穀痢、膿血痢、噤口痢、休息痢、風痢、寒痢、熱痢、濕痢、氣痢、虛痢、滑痢、積痢、久痢、疫痢、蟲疰痢、五色痢。(《東醫寶鑑》)

按:滯下之證,古人多與泄瀉同論,至《三因方》始另立條目。夫病有從外感而得者,須分六氣之異,外既受傷,腸胃鬱結,隨其寒熱溫涼以調之。有因臟氣發動,干犯腸胃而得者,須察其何臟相兼,以平治之。又有因飲食失節而得者,則審其何物所傷,以消克之。但病有虛實,治有先後。

若病氣暴至,元氣壯實,積滯膠固者,宜下之;病久氣脫,腸胃虛滑者,宜溫之澀之。大抵可溫則溫,可下則下,或解表,或利小便,分別在裡、在表、挾風、挾熱、挾寒等證。膿血赤白,有氣病、血病之分;後重裡急,有氣血虛實之異,不可不察。(劉宗厚)

下痢治法: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疏之;小便澀者利之;盛者和之去之;過者止之。(張潔古)

凡治痢,和血勿傷血,調氣勿破氣。(《仁齋直指》)

後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濕,脈弦宜去風,風邪內結宜汗,身冷自汗宜溫,膿血稠黏宜重劑以竭之。(劉河間)

河間發明滯下證治,尤為切要。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二語實盲者之日月,聾者之雷霆也。○或問:河間之言滯下,似無挾虛挾寒者乎?曰:泄利之病,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裡急後重形狀。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腸垢、或無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皆實熱證也。近年涉歷,亦有虛寒證者,如治予從叔婁長官等,皆用參、朮、乾薑之類是也。

(朱丹溪)

河間曰: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此說相傳至今,凡治痢者,悉用寒涼,皆此說之誤也。毋論其他,姑以苦能燥濕一言辨之,見大左矣。夫五味之理,悉出《內經》。有曰以苦燥之者,蓋言苦之燥者也。河間不察,便謂是苦皆燥,不知《內經》之言苦者,其性有二,其用有六。

如曰:火生苦。曰:其類火,其味苦。曰:少陽在泉為苦化,少陰在泉為苦化。曰:濕淫於內,治以苦熱;燥淫於內,治以苦溫。是皆言苦之陽也。曰:酸苦湧泄為陰。曰: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曰: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是皆言苦之陰也。此其言性之二也。

白話文:

經典理論

皇帝問:腸道出血的痢疾是什麼情況?岐伯回答:如果發燒就會死,如果身體發冷就能活。皇帝又問:拉出像白色泡沫的痢疾是什麼情況?岐伯回答:脈象沉伏就能活,脈象浮在表面就會死。皇帝再問:拉出膿血的痢疾是什麼情況?岐伯回答:如果脈象細微且幾乎摸不到就會死,如果脈象滑動有力就能活。皇帝問:如果身體不發熱,脈象也不細微且幾乎摸不到,那是什麼情況?岐伯回答:脈象滑動有力的就能活,脈象細澀的就會死,要根據臟腑的情況來判斷。脾脈如果摸起來向外鼓出且沉伏,是痢疾,時間久了會自己好。肝脈如果摸起來微弱而和緩,也是痢疾,比較容易治療。

腎脈如果摸起來微弱搏動且沉伏,是痢疾拉血,如果血是熱的而且身體發熱就會死。心和肝臟的疾病也會導致拉血,如果兩個臟器同時生病,可以治療。如果脈象細微沉澀,是痢疾,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如果身體的陰陽之氣都虛弱,得了痢疾就會死。如果腎臟的熱傳到脾臟,發展成虛弱,得了痢疾也會死。(出自《素問》)

哲理名言

痢疾有許多種類,包括赤痢、白痢、赤白痢、水穀痢、膿血痢、噤口痢、休息痢、風痢、寒痢、熱痢、濕痢、氣痢、虛痢、滑痢、積痢、久痢、疫痢、蟲疰痢、五色痢。(出自《東醫寶鑑》)

說明:古人常常把痢疾和腹瀉混為一談,直到《三因方》才把它們分開。疾病有的從外部感染而來,需要區分六種不同的邪氣,當身體外部受到傷害,腸胃就會鬱結,要根據寒熱溫涼的情況來調理。有的因為臟腑功能紊亂,影響腸胃而生病,要觀察是哪個臟器有問題,來進行調理。還有的因為飲食不當而生病,要弄清楚是什麼食物引起的,來進行消除和克制。但是疾病有虛實之分,治療有先後順序。

如果發病很快,身體元氣強壯,體內積聚的病邪頑固,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如果生病很久,氣血虛脫,腸胃虛弱且滑利,就應該用溫補收澀的方法。總的來說,可以溫補就溫補,可以瀉下就瀉下,或者發汗解表,或者利小便,要區分是在體表還是在體內,是夾帶風邪、熱邪還是寒邪等情況。膿血的顏色,有氣病和血病之分;排便後想再排,有氣血虛實的區別,不能不仔細觀察。(劉宗厚)

治療痢疾的方法:在體表的,就用發汗的方法;在體內的,就用瀉下的方法;在上部的,就用催吐的方法;在下部的,就用使之排泄乾淨的方法;身體發熱的,就用疏散的方法;小便不暢的,就用利尿的方法;病情很盛的,就用調和的方法來去除;病情過度的,就用止瀉的方法。(張潔古)

凡是治療痢疾,要調和氣血,不能損傷氣血。(出自《仁齋直指》)

想排便卻又排不出來的,適合用瀉下的方法;腹痛的,適合用調和的方法;身體沉重的,適合用去除濕氣的方法;脈象弦緊的,適合用去除風邪的方法;風邪在體內鬱結的,適合用發汗的方法;身體發冷且自汗的,適合用溫補的方法;膿血稠黏的,適合用猛烈的藥物使之排泄乾淨。(劉河間)

劉河間發明的關於痢疾的治療方法,尤其重要。調和血液,膿血就會自然痊癒,調和氣機,想排便卻又排不出來的情況就會消除。這兩句話對於不了解的人來說,就像是為他們指明了方向。(有人問:劉河間說的痢疾,好像沒有虛寒的情況嗎?答:腹瀉的病,有的是食物消化了,有的沒消化,但是都沒有排便後想再排的感覺。但是痢疾不一樣,有的是膿、有的帶血、有的帶腸垢,有的沒有食物殘渣混雜,雖然有痛與不痛的區別,但是都有排便後想再排的感覺,這種情況令人感到煩惱,都是實熱的病症。近年來,我接觸到的病例中,也有虛寒的病症,比如我治療我的叔叔婁長官等人的時候,都用了人參、白朮、乾薑等藥物。)(朱丹溪)

劉河間說:治療各種痢疾,最好用辛苦寒涼的藥物。苦味能夠燥濕,寒性能夠勝熱,使氣機順暢就好了。這種說法流傳至今,凡是治療痢疾的,都用寒涼的藥物,這是對這種說法的誤解。暫且不論其他的,單從苦味能夠燥濕這一點來說,就大錯特錯了。五味的道理,都出自《內經》。《內經》說的“用苦味來燥濕”,說的是苦味中具有燥性的部分。劉河間沒有仔細研究,就認為所有苦味都有燥濕的作用,卻不知道《內經》說的苦味,它的性質有兩種,作用有六種。

比如《內經》說:“火生苦”,說的是“與火同類,味道是苦的”,“少陽之氣在泉水時期會變化成苦味”,“少陰之氣在泉水時期會變化成苦味”,“濕邪在體內過盛,就用苦熱的藥物來治療”,“燥邪在體內過盛,就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這些說的都是苦味的陽性。又說:“酸味和苦味會引起嘔吐”,是陰性的作用。“濕氣主導地面,如果熱邪反勝,就用苦冷的藥物治療”,“濕邪在天上,如果熱邪反勝,就用苦寒的藥物治療”,這些說的都是苦味的陰性。這就是苦味的兩種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