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三·女科原旨 (7)
卷十三·女科原旨 (7)
1. 月經
選案
有婦人生女,年十五來診。言十四時,經水自下,今經反斷,何也?師曰:必夫人年十四時,亦經水下,所以斷。此為避年,後當自下。此真氣怯,稟賦素弱而然,宜固真氣,使水升火降,則五臟調和,經脈自通。(王叔和)
一婦病瘧,食少,經期不行,診兩手無脈,時值寒月,擬作虛寒治之,與四物湯加附子、吳萸。復診,見其起居如常。驚曰:誤矣!經不行者,非無血也,乃痰礙而不行;無脈者,非血衰也,乃積痰生熱,結伏而脈不見爾。易作實熱治之,用三花神佑丸,脈出經通而愈。(朱丹溪)
一婦,經行必先瀉二、三日,診其脈,皆濡弱,此脾虛也。脾主血屬濕。經水將動,脾血先已流注血海,然後下流為經。脾虛不能運行其濕,以參苓白朮散服之。月餘,經行不瀉矣。(汪石山)
楊季登女,經閉年餘,發熱少食,肌削多汗,而成勞怯。醫見汗多,誤為虛也,投以參、術,其血愈錮。診時,見汗出如蒸籠氣水。謂曰:此證可療處,全在有汗。蓋經血內閉,止有從皮毛間透出一路,以汗亦血也。設無汗而不流,則皮毛乾槁而死矣。宜用極苦之藥,以斂其血入內而下通於衝脈,則熱退經行,而汗自止,非補藥所能效也。
於是以龍薈丸,日進三次,月餘,經血略至,汗熱稍輕,姑減前丸,隻日進一次。又一月,經血大行,淋漓五日,而諸證全瘳矣。(喻嘉言)
白話文:
月經
有一位婦人生下女兒,女兒十五歲時來求診。她說女兒十四歲時初經來潮,現在月經反而停了,這是為什麼呢?醫生說:一定是因為她十四歲時初經來潮,所以現在才會停經。這是為了避開這個年紀,之後月經自然會來。這是因為她真氣虛弱,先天體質就不好,應該要固本培元,讓水氣上升、火氣下降,這樣五臟才能調和,經脈才能暢通。(王叔和)
有一位婦人得了瘧疾,食慾不佳,月經也沒來。把脈時,兩手都摸不到脈象。當時是寒冷的冬天,醫生本來想用治療虛寒的方法,給她服用四物湯加上附子、吳茱萸。再次診斷時,卻發現她的日常活動都正常。醫生驚覺說:我錯了!月經沒來,不是因為沒血,而是因為痰阻礙了經血運行;摸不到脈,也不是因為血衰,而是因為痰積生熱,阻塞了脈絡,所以才摸不到脈象。應該改用治療實熱的方法,用三花神佑丸,結果脈象恢復,月經也來了,病就好了。(朱丹溪)
有一位婦人,每次月經來之前,一定會先拉肚子兩三天。把脈時,脈象都呈現濡弱,這是脾虛的緣故。脾主運化水濕,也主管血。月經將要來的時候,脾臟的血液會先流到血海,然後才往下流成為月經。因為脾虛,無法運化體內濕氣,所以用參苓白朮散來治療。一個多月後,月經來的時候就不再拉肚子了。(汪石山)
楊季登的女兒,停經一年多,發燒、食慾不佳、身體消瘦、多汗,身體變得勞弱。醫生看到她多汗,誤以為是虛證,用人參、白朮等補藥來治療,反而讓她的經血更加閉塞。診斷時,看到她的汗如同蒸籠的水蒸氣一般。醫生說:這個病可以治好,關鍵就在她會流汗。因為經血閉塞在體內,只有從皮膚毛孔流出來這條路,而汗也是血的一種。如果沒有汗流出來,皮膚毛髮就會乾枯而死。應該用極苦的藥,來收斂血氣,讓血往下流到衝脈,這樣才能退燒,月經才能來,汗也自然會停,這不是補藥能做到的。
於是就用龍薈丸,每天吃三次。一個多月後,月經稍微來了一些,發燒和流汗的狀況也稍微減輕。於是就把藥減量,改為每天吃一次。又過了一個月,月經來潮量變大,持續了五天,所有症狀都消失了。(喻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