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二·醫學溯源 (39)

回本書目錄

卷二·醫學溯源 (39)

1. 醫則

○一醫醫遵守時套之病。天下事莫便於套,亦莫害於套。醫而涉套,則至便而尤至害者也。時套之學也至易,不必費心思之勞,不必多研究之苦,不煩按脈、切理,不待讀書講求,不待深究藥性,詳察病情,只學一二最易入俗之語。凡視一病,便云是火。或病人自以為虛,則云雖虛卻不可補。

或云:只宜平補,不可過補。或云:只宜清補兼施,不可溫補。只此數語,便足投病人之機,動旁人之聽矣!而於藥,則單擇輕飄飄無力者三十餘種,凡治一病,無論寒熱虛實,男婦老幼,及輕淺危篤者,悉以此投之。正如戴寬大之帽,不必各合人頭;又如嚼屠門之肉,何須真充人腹?至若參、耆、歸、術等項,稍有益於元氣者,概行刪去不用,誠恐味厚之藥,一有不當,即顯弊端,招人指責。不若輕清之味,雖不見功亦不見其害,而孰知其大害存焉。

邪熾不能為之攻,正衰不能為之輔,由是病人命登鬼錄,而醫人則病入膏肓矣。此遵守時套之病,所宜急醫者也。○一醫醫藥似對證之病。甚哉!似之一字,為害匪輕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不惡其非。而惡其似而非,良有以也。夫醫之權衡,在於用藥;藥之妙用,期於對證。

無如今之所謂對證者,正其不對證者也,何也?徒得其似故也。如發熱,則用柴胡、黃芩之類似也,至其熱之為外感乎?為內傷乎?為陰虛乎?為中寒乎?不問也,但曰此退熱對證之藥也。如頭痛,則用川芎、藁本之類似也,至其痛之為風寒乎?為血虛乎?為虛陽貫頂乎?陰證頭痛如破乎?不問也,但曰此止痛對證之藥也。

如腹脹,則用枳殼、厚朴之類似也,至其脹之為食滯乎?為脾虛乎?為寒凝氣結乎?陰水成鼓乎?不問也,但曰此寬脹對證之藥也。又如口渴,則用麥冬、花粉之類似也,至其渴之為實熱乎?為虛炎乎?為陽邪入胃乎?陰邪入腎乎?抑氣虛無津,腎虛水不上升乎?不問也,但曰此治渴對證之藥也。如此之類,不勝枚舉。

豈知古人用藥中多變化,有似乎不對證而實對證者,不僅在形似之間也。有如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者,若用上藥治上,下藥治下,則似而非矣。又有從陽治陰,從陰治陽者,若以陽藥治陽,陰藥治陰,則似而非矣。又有通因通用,塞因塞用者,若以通藥治塞,塞藥治通,則又似而非矣。

無如業醫者,不求其真,但求其似,以真者人不知,似者人易曉。故一得其似,而醫人遂自負其明,病人遂深信其是,旁人無由見其誤,他醫亦莫得指其失。此似之一字,易於欺人,易於惑世,易於入俗,易於盜名。詎知其藥與病全無涉者,此一似也;藥與病正相反者,此一似也;藥不能去病,而反增病者,此一似也;藥期以救命,而適以送命者,此一似也。似之為害,可勝言哉!此藥似對證之病,所宜急醫者也。

白話文:

醫則

第一種:固守成規的弊病

有些醫生看病,總是遵循固定的模式,認為這樣最方便。但其實,這種模式化對醫學來說,是最有害的。因為固守成規的醫學太容易學了,不用花費心思研究,不用辛苦鑽研,不用把脈問診,不用讀書學習,也不用深入研究藥性、仔細觀察病情,只要學幾句容易被人接受的通俗話術就行。

例如,看到一個病人,就說是「上火」。或是病人自覺虛弱,就說「雖然虛,但不能補」。或是說「只能平補,不能大補」,或是說「只能清補搭配,不能溫補」。就這幾句話,就足以迎合病人的想法,也讓旁邊的人聽得懂。至於用藥,就隨意挑選三十多種輕飄飄、沒什麼藥力的藥材。不管病人是寒是熱、是虛是實、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病情是輕是重,都用這些藥。這就像戴一頂寬大的帽子,根本不管合不合頭;又像吃屠宰場的肉,根本不在乎能不能填飽肚子。

像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這些對元氣有幫助的藥材,一概不用,唯恐藥力太強,一旦用錯,會立刻暴露缺點,被人指責。還不如用那些清淡無力的藥材,就算沒效果,也不會被人說壞。但卻不知道這樣做,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因為邪氣強盛時,不能用藥來攻邪;正氣衰弱時,也不能用藥來扶正。這樣,病人就只能走向死亡,而醫生自己也病入膏肓了。這種固守成規的弊病,是最需要趕快治療的。

第二種:用藥看似對症的弊病

最可怕的是,用藥「看似對症」啊!孔子說過:「討厭那些似是而非的東西,而不討厭那些明顯錯誤的東西。」他之所以討厭似是而非的東西,是有道理的。醫學的關鍵在於用藥,用藥的精髓在於對症。

但現在所謂的對症,其實都是不對症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只是追求表面上的相似而已。例如,發燒就用柴胡、黃芩,看起來好像對症,但他們根本不問發燒是外感引起的?還是內傷引起的?是陰虛引起的?還是中寒引起的?只是說這些是退燒的藥。又如,頭痛就用川芎、藁本,看起來好像對症,但他們根本不問頭痛是風寒引起的?還是血虛引起的?是虛陽上亢引起的?還是陰症頭痛?只是說這些是止痛的藥。

又如,腹脹就用枳殼、厚朴,看起來好像對症,但他們根本不問腹脹是飲食積滯引起的?還是脾虛引起的?是寒氣凝結引起的?還是腹水引起的?只是說這些是寬脹的藥。又如,口渴就用麥冬、花粉,看起來好像對症,但他們根本不問口渴是實熱引起的?還是虛火引起的?是陽邪入侵胃引起的?還是陰邪入侵腎引起的?還是氣虛導致津液不足,腎虛導致水液不能上升?只是說這些是治口渴的藥。像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古人用藥,講究變化,有時表面上看起來不對症,其實才是真正對症的,不能只看表面上的相似。有時,要用治療上部疾病的藥,去治下部的疾病;要用治療下部疾病的藥,去治上部的疾病。如果只用治上部的藥治上部的病,用治下部的藥治下部的病,那就似是而非了。有時,要用治療陽症的方法,去治陰症;要用治療陰症的方法,去治陽症。如果只用治療陽症的藥治陽症,只用治療陰症的藥治陰症,那就似是而非了。有時,要順著病情的發展,使用性質相同的藥;有時,要逆著病情的發展,使用性質相反的藥。如果只用通藥治療阻塞,只用塞藥治療通暢,那就又是似是而非了。

那些當醫生的人,不追求真正的對症,只追求表面上的相似。因為真正的對症,人們可能不懂,而表面相似的對症,人們卻容易理解。所以,一旦得到表面相似的對症,醫生就自以為是,病人也深信不疑。旁邊的人看不出錯誤,其他醫生也沒法指出錯誤。這個「似」字,太容易欺騙人,太容易迷惑世人,太容易迎合俗套,太容易盜取名聲。卻不知道,有些藥和疾病完全沒有關係,這是一種「似」;有些藥和疾病正好相反,這是一種「似」;有些藥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加重病情,這是一種「似」;有些藥本來是用來救命的,結果卻害死了人,這是一種「似」。這種「似」帶來的危害,真是說不完啊!這種用藥看似對症的弊病,是最需要趕快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