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二·雜證匯參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雜證匯參 (5)

1. 胸痹

哲言

胸痹與胸痞不同。胸痞有暴寒鬱結於胸者;有火鬱於中者;有寒熱互郁者;有氣實填胸而痞者;有氣衰而成虛痞者;有肺胃津液枯澀,因燥而痞者;有上焦濕濁瀰漫而痞者。若夫胸痹,但因胸中陽虛不運,久而成痹。《內經》未曾詳言,惟《金匱》立方俱用辛滑溫通,所云:寸口脈沉而遲,陽微陰弦,是知但有寒證而無熱證矣。治法亦惟溫通上焦清陽為主。

莫與胸痞、結胸、噎隔、痰食等證混治,斯得之矣。(《臨證指南》)

凡遇胸痹、心痛、短氣等證,以為虛而有邪在,非虛也;以為實而有邪乘,非實也。標本緩急之間,神明者顧可缺一不講也耶?(魏荔彤)

白話文:

胸痺和胸痞是不同的病症。胸痞包括因暴寒凝結於胸部、火熱鬱結於內、寒熱交替鬱結、氣體充實填塞胸部導致的痞塞、氣虛導致的虛痞、肺胃津液乾燥導致的燥痞、上焦濕濁瀰漫導致的痞塞等。而胸痺,則僅是因為胸中陽氣虛弱不運,長期積累而形成的痺症。《內經》並沒有詳細論述胸痺,只有《金匱》中用辛溫滑利之藥來治療。書中提到,寸口脈沉遲,陽微陰弦,表明患者只有寒證,沒有熱證。因此,治療方法主要以溫通上焦清陽為主。

不要將胸痺與胸痞、結胸、噎隔、痰食等症混淆治療,這樣才能治癒。

遇到胸痺、心痛、氣短等症狀時,不能單純認為是虛症或者實症。因為這些病症既有虛證又有邪氣存在,既有實證又有邪氣乘虛而入。在辨證論治時,必須兼顧標本、緩急,才能準確診治。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胸痹緩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金匱》)

白話文:

胸部闷痛,喘不过气,咳嗽吐痰,胸背疼痛,呼吸短促,手腕脉象沉而迟缓,关脉紧小而跳动频率快,服用栝蔞、薤白、白酒汤治疗。胸部闷痛无法平躺,心痛贯穿背部,服用栝蔞薤白半夏汤治疗。胸部闷痛,心中有堵塞的感觉,气体停滞在胸腔,胸部胀满,胁肋部疼痛牵连心脏,服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或人参汤治疗。胸部闷痛,胸腔内气体阻塞,呼吸短促,服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或橘枳薑汤治疗。胸部闷痛,病情时缓时急,服用薏苡仁附子散治疗。

胸所蘊者,氤氳之氣,此處宜空而不宜實。空者,陽氣宣也;實者,陰氣著也。氤氳之氣,一經沸郁,而營弗能從,則若痰、若瘀、若氣、若飲,皆刺而痛之之具也。治法有升、有降、有導、有泄之不同,總不若此之開鬱順氣,能宣發諸陽而使之開也。(程郊倩)

胸中陽氣,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陰氣上逆之候也。仲景微則用薤白、白酒以通其陽;甚則用附子、乾薑以消其陰。世醫不知胸痹為何病,習用豆蔻、木香、訶子、三稜、神麯、麥芽等藥,坐耗其胸中之陽,亦相懸矣。(喻嘉言)

白話文:

胸腔中應該保持通暢,不應該阻塞。通暢則陽氣可以宣發,阻塞則陰氣容易積聚。如果胸腔積聚的氣機鬱結,就會導致痰、瘀血、氣滯、水飲等問題,進而引起疼痛。治療方法有升、降、導、泄的不同,但都不如疏解鬱結、順暢氣機,讓陽氣宣發開來有效。胸腔中的陽氣,就像太陽照耀天空一樣,應該保持空曠無阻。如果地氣上逆,就會加重阻塞。所以胸痺是陰氣上逆的表現。仲景在治療時,輕者用薤白、白酒通陽;重者用附子、乾薑消陰。現今一些醫生不了解胸痺的病理,習慣用豆蔻、木香、訶子、三稜、神麴、麥芽等藥,反而耗損了胸腔的陽氣,治法是錯誤的。

胸痹三方,皆用栝蔞、薤白,按其治法,卻微分三焦。《經》言:淫氣喘息,痹聚在肺。蓋謂妄行之氣,隨各臟之內因所主而入為痹。然而病變不同,治亦稍異。止就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者,君以薤白滑利通陽,臣以栝蔞潤下通陰,佐以白酒熟谷之氣上行藥性,助其通經活絡,而痹自開。若轉結中焦,而為心痛徹背者,但加半夏一味,和胃而通陰陽。

若結於胸脅,更加逆氣上搶於心,非但氣結陽微,而陰氣並上逆矣。薤白湯無足稱也,須以枳實、厚朴先破其陰氣,去白酒之醇,加桂枝之辛,助薤白、枯蔞通陽行痹。

白話文:

治療胸痹的三個方子,都使用了栝蔞和薤白。仔細分析其治療方法,其實是根據三焦有所不同而分別施治。《經》書說:「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意思是說,過度妄行的氣,隨著各個臟腑內在的原因而進入,形成痹病。然而,病變不同,治療方法也略有差異。

針對胸痹所導致的喘息、咳嗽、咳痰、胸背疼痛、呼吸短促等症狀,以薤白作為君藥,滑利通暢陽氣,以栝蔞作為臣藥,潤澤向下通暢陰氣,再佐以白酒和熟穀物,利用其上行的藥性,幫助通經活絡,使痹病自行消失。

如果痹病轉移到中焦,導致心痛徹背,就只需加半夏一味藥,和胃通暢陰陽。

如果痹病結聚在胸脅,並且逆氣上衝心臟,不僅是氣機阻塞,陽氣虛弱,而且陰氣也上逆。此時單用薤白湯已經不夠了,需要先用枳實和厚朴破除陰氣,去掉白酒的醇厚之氣,再加入桂枝的辛味,幫助薤白和栝蔞通暢陽氣,疏解痹病。

脈候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金匱》)

選案

文學錢尊玉,胸中不舒者年餘,不能自言其狀,頗以為慮。投以薤白栝蔞湯,次日云:一年之病,一劑而頓除,抑何神焉?不過以仲景之心法為法耳,何神之有?(喻嘉言)

白話文:

脈候

師傅說道:脈象應當觀察其過與不及,陽微而陰弦,這就說明胸部阻塞而疼痛,原因在於極度虛弱。現在陽氣虛弱,表現在上焦,所以胸部阻塞心痛,這是因為陰弦的緣故。(《金匱》)

選案

文學家錢尊玉,胸中不舒已有年餘,無法用言語描述其症狀,十分憂慮。我用薤白栝蔞湯為他治療,次日他說:一年的病,一劑藥就完全消失了,真是太神奇了!其實不過是依循仲景的醫術法則而已,哪有什麼神奇可言呢?(喻嘉言)

2. 肺痹

經義

風者,百病之長也。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肺痹者,煩滿,喘而嘔。○淫氣喘息,痹聚在肺。(《素問》)

哲言

肺為呼吸之橐籥,位居最高,受臟腑上朝之清氣,稟清肅之體,性主乎降。又為嬌臟,不耐邪侵,六淫之氣一有所著,即能致病。其性惡寒、惡熱、惡燥、惡濕,最畏火風,邪著則失其清肅,降令遂痹塞不通爽矣。

治法:因於風者,則用薄荷、桑葉、牛蒡之屬;兼寒則用麻黃、杏仁之類;若溫熱壅遏而痹者,則用射干、連翹、山梔、兜鈴、竹葉、沙參、象貝;因濕則用通草、滑石、桑皮、苡仁;因燥則用梨皮、蘆根、枇杷葉、紫菀;開氣則用蔞皮、香豉、蘇子、桔梗、蔻仁。其葦莖湯、葶藶大棗湯,一切藥品總皆主乎輕浮,不用重濁氣味。

白話文:

風是百病的根源。疾病侵襲肺部,稱為肺痹,會出現咳嗽、氣喘。白脈是肺經的脈象,氣喘時脈浮。上虛下實,胸中積聚氣體,氣喘虛弱,稱為肺痹,伴有寒熱。肺痹患者會感到胸悶、氣喘、嘔吐。淫邪之氣導致氣喘,阻塞在肺部。

肺是呼吸的器官,位於身體最高處,接受五臟六腑上傳的清氣,具有清肅的性質,主降。肺是嬌嫩的臟器,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六淫之氣一旦侵入,就會導致疾病。肺性喜涼,不耐寒、熱、燥、濕,最怕火風。邪氣入侵,就會失去清肅之性,降氣受阻,導致肺氣不通暢。

治療方法:因風引起的肺痹,可以用薄荷、桑葉、牛蒡等藥物;兼寒者,用麻黃、杏仁等;若溫熱壅塞導致肺痹,則用射干、連翹、山梔、兜鈴、竹葉、沙參、象貝等;因濕引起的肺痹,用通草、滑石、桑皮、苡仁等;因燥引起的肺痹,用梨皮、蘆根、枇杷葉、紫菀等;開氣則用蔞皮、香豉、蘇子、桔梗、蔻仁等。葦莖湯、葶藶大棗湯等藥物,總體上都是輕浮的,不用重濁的藥物。

所謂微辛以開之,微苦以降之,適有合乎輕清嬌臟之治也。肺主百脈,為病最多,肺與大腸為表裡,又與膀胱通氣化,故二便之通閉,肺實有關係焉。(《臨證指南》)

肺為清虛之臟,喜通利,惡壅塞,毫髮不可干之。今為濁邪阻閉,非清虛通利之藥不可。古人治此證,每用瀉白散獲效。(方星岩)

白話文:

意思是,用微辛的藥物來打開,用微苦的藥物來下降,這樣才能符合治療輕清嬌臟的原則。肺臟主管全身經脈,所以容易生病,肺臟和大腸互相表裡,又和膀胱相通,所以大小便的通暢與否,都與肺臟有關。

肺臟是清虛的臟器,喜歡通暢,厭惡阻塞,一點點阻塞都不行。現在因為濁邪阻塞,必須用清虛通利的中藥來治療。古人治療這種病症,常常使用瀉白散,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