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二·醫學溯源 (40)

回本書目錄

卷二·醫學溯源 (40)

1. 醫則

○一醫醫曲順人情之病。醫有為病人所喜近,為旁人所稱揚,為群醫所款洽,而實為醫人之大病者,曲順人情是也。病人何嘗知醫?遇病輒疑是風、是火;病人安知藥性,對醫自謂宜散、宜清。醫人慾得病人之歡心,不必果是,而亦以為是;未必相宜,而亦以為宜。其曲順病人之情有然也。

或旁有親友探問者,每每自負知醫,往往欲出己見,而醫人遂極口贊其高明,未舉方先謙恭請教,既舉方又依命增刪,其曲順旁人之情有然也。近醫以隨波逐浪為良法,以同流合汙為趨時。不求病家有實效,只願眾醫無閒言。其曲順醫人之情又有然也。

夫其所以曲順病人之情、旁人之情、醫人之情者,何也?蓋醫人意欲取資於病人,苟拂其情,則病人必謂是堅持獨見,不通商量,由是推而遠之矣;醫人慾藉吹噓於旁人,苟拂其情,則旁人皆議為偏執驕傲,不肯虛心,不復為之薦舉矣;醫人更欲互相標榜,苟拂其情,則皆惡其攻人短,表己長,讒言布散,則聲名減而財利去矣。此所以不得不曲順人情也。

然吾為醫者計,果能學識高,道理明,認證真,用藥當,實能起沉疴,救危命,何妨特立獨行?每制一方,用一藥,如山嶽之不可動搖,依用則生,不依用則死,在病人方稱感不已,旁人自嘆服不遑,醫人即懷嫉妒,亦無從肆其萋斐之言,又何必委曲周旋,以圖主顧,希薦舉、避讒謗哉?無如醫人未必能具卓然之見,又恐獲罪於人,夫利於己,所以隨風倒舵,阿諛順從,徒效妾婦之道。此曲順人情之病,所宜急醫者也。

(《醫驗錄》)

為醫固難,而為名醫尤難。何則?名醫者,聲價高,敦請不易。即使有力可延,又恐往而不遇,即或可遇,其居必非近地,不能旦夕可至。故凡輕小之疾,不即延治,必病勢危篤,遷延日久,屢易醫家,廣試藥石,一誤再誤,已成壞證,然後求之。彼名醫者,豈真有起死回生之術哉?病家不明此理,以為如此大名,必有回天之力,若如他醫之束手,亦何以異於人哉?於是望之愈切,而責之愈重。若其病斷然必死,則明示以不治之故,定之死期,飄然而去,猶可免責。

倘萬死之中,猶有生機一線,若用輕劑以冀圖塞責,則於心不安;若用重劑以背城一戰,萬一有變,則謗議蜂起,前醫誤之咎,盡歸於己。雖當定方之時,未嘗不明白言之,然人情總以成敗為是非,既含我藥而死,其咎不容諉矣!又或大病瘥後,元氣已虛,餘邪尚伏,善後之圖,尤宜深講。病家不知失於調理,愈後復發,仍有歸罪於醫之善未者,此類甚多。

故名醫之治病,較之常醫倍難。知其難,固宜慎之又慎,而病家及旁人,亦宜曲諒也。然世又有獲虛名之時醫,到處誤人,而病家反云:此人治之不愈,是亦命也。有人殺之實,無殺人之名。此必其人別有巧術以致之,不在常情之內矣。(徐靈胎)

白話文:

[醫則]

有一種醫生,會迎合病人的人情世故。這種醫生可能很受病人喜愛、被旁人稱讚、與其他醫生關係融洽,但實際上卻是醫者的大患,因為他們會曲意順從人情。病人哪裡懂醫術?生病就懷疑是風邪、是火氣;病人哪裡懂藥性?面對醫生就自以為應該用散熱、清火的藥。醫生為了討病人歡心,明明不一定是那樣,也說成是那樣;明明不一定適合,也說成是適合。這就是曲意迎合病人情感的例子。

有時,旁邊有親友來探病,他們常常自以為懂醫術,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醫生就極力稱讚他們高明,還沒開藥方就先謙虛請教,開好藥方後又按照他們的意見增刪。這就是曲意迎合旁人情感的例子。現在的醫生把隨波逐流當作好的方法,把同流合污當作趕時髦。他們不追求病人有實際療效,只希望其他醫生不說閒話。這就是曲意迎合其他醫生情感的例子。

那麼,他們為什麼要曲意迎合病人、旁人、其他醫生的情感呢?因為醫生想要從病人那裡得到酬勞,如果違背病人的意思,病人就會認為他固執己見、不通情理,從此就不找他看病了;醫生想要藉由旁人的讚美來提升自己的名聲,如果違背旁人的意思,旁人就會議論他偏執驕傲、不肯虛心,不再推薦他了;醫生更想要互相吹捧,如果違背其他醫生的意思,大家就會討厭他攻擊別人的缺點、抬高自己的優點,散佈謠言,他的名聲就會受損、財源也會減少。這就是他們不得不曲意順從人情的原因。

但依我看來,如果醫生能夠學識高超、道理通透、診斷準確、用藥恰當,確實能夠起死回生、挽救危難,又何必害怕特立獨行呢?每次開藥方、用藥,都應該像山嶽一樣堅定不動搖,用對了藥就能活,用錯了藥就會死。這樣一來,病人就會感激不盡,旁人也會讚歎佩服,就算其他醫生心生嫉妒,也沒辦法說閒話,又何必委曲求全,來討好病人、求人推薦、躲避讒言呢?只可惜醫生不一定都有卓越的見解,又怕得罪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才見風使舵、阿諛奉承,像個小妾一樣。這種曲意順從人情的弊病,才是最需要趕快醫治的。

(《醫驗錄》)

當醫生本來就很難,當名醫更是難上加難。為什麼呢?因為名醫聲望高,不容易請到。即使有能力請到,又怕請不到,即使請到,住的地方又很遠,不能早晚就到。所以,一般小病不會馬上找名醫,等到病情危急、拖延很久、換了很多醫生、試了很多藥,一錯再錯,已經變成難以治療的壞症,這時才來求名醫。難道名醫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本領嗎?病家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名氣這麼大,一定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如果像其他醫生一樣束手無策,那和一般醫生有什麼區別呢?於是,他們對名醫的期望越高,責備也就越重。如果病人的病已經確定無法醫治,名醫就應該清楚告知病因和死亡時間,然後離開,這樣還可以免除責任。

如果萬分危險之中,還有一線生機,如果用輕微的藥來敷衍了事,那會良心不安;如果用重藥來背水一戰,萬一有什麼變故,就會招來眾人指責,之前醫生的過錯,全部歸咎到他身上。雖然開藥方的時候,醫生都清楚說明病情,但人們總是只看成敗來論是非,病人吃了他的藥死了,責任就推卸不了了!或者,大病痊癒後,元氣已經虛弱,還有殘留的病邪潛伏著,後續的調理更應該詳細說明。病家如果不知道要好好調理,病癒後復發,仍然會把過錯歸咎於之前的醫生,這種類似的情況很多。

所以,名醫治病,比一般醫生要困難很多。明白這個道理後,醫生應該更加謹慎小心,病家和旁人也應該體諒他們。然而,世上也有一些徒有虛名的庸醫,到處誤人,病家反而說:「這個人醫不好,是命啊。」他們實際上害死了人,卻沒有害人的名聲。這一定是他們另有巧妙的手法來掩飾,不在常理之中了。(徐靈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