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二·雜證匯參 (6)
卷十二·雜證匯參 (6)
1. 肺痿肺癰
(附肺脹、諸內癰)
哲言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
白話文:
上焦發熱的人,因為咳嗽而導致肺痿。肺痿的病因很多,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或是嘔吐、消渴、小便次數多、便秘,又服用峻猛的瀉藥導致津液大量流失而引起。如果病人脈搏跳動很快,咳嗽時口中吐出濁唾涎沫,就是肺痿的症狀。如果病人感覺口乾舌燥,咳嗽時胸部隱隱作痛,脈搏滑數,這就是肺癰,會咳出膿血。
如果病人咳嗽不止,脈搏微弱而跳動頻繁,就要考慮是否患有肺癰,因為這種情況會伴隨著咳出膿血,如果吐出膿血就可能危及生命。這種脈象屬於風熱相搏,風邪侵襲衛氣,導致呼吸不暢,熱邪侵入營氣,導致氣吸不入。風邪傷及皮毛,熱邪傷及血脈。風邪停留於肺部,病人就會咳嗽,口乾喘滿,咽喉乾燥而不渴,並且會吐出很多濁唾涎沫,還會經常發冷。
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金匱》)
肺葉如草木之花葉,有熱之痿,如日炙之則枯;有冷之痿,如霜殺之則干矣。(魏荔彤)
肺痿一證,概屬津枯液燥,多由汗下傷正所致。夫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亡而氣竭也。然致痿之因,非止一端。《金匱》云: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之,重亡津液,故令肺熱干痿也。肺熱干痿,則清肅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度,脾氣雖散津液,上歸於肺,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干,亦不能內灑陳於六腑,外輸精於皮毛。其津液留貯胸中,得熱煎熬變為涎沫,侵肺作咳,唾之不已。
白話文:
熱病所過,血液會凝滯,積聚形成腫塊、膿包,嘔吐物狀如米粥。疾病初期還可救治,一旦形成膿包就難以輓回了。
肺葉的狀態就像草木的花朵與葉片,當它受到熱力損傷時,就像被烈日照射,變得枯萎;當它受到冷力損傷時,就像被霜凍殺害,變得乾燥。
肺萎縮的症狀,一般是由於津液乾枯、體液不足所導致,通常是因為過度出汗或服藥過量導致身體正氣受損。萎縮,是指像植物萎縮,沒有生長和繁榮,是津液耗盡、氣力衰竭的表現。然而,造成萎縮的原因並非單一,金匱經書中提到,可能是由汗出、嘔吐、消渴、小便頻繁、尿量增多、便祕,或者被快速藥物下瀉等原因導致,這都是重創津液,使肺部熱度增加,乾燥萎縮。肺部熱度增加、乾燥萎縮,會使得肺部清淨的調節功能失常,水分在體內分佈失去平衡,脾臟雖然能散發津液,向上供應到肺部,但肺部不僅無法自我滋潤乾燥,也不能向體內各臟器分佈水分,向體表輸送精氣。這時,留在胸中的津液,在熱力煎熬下轉化為涎沫,進而侵襲肺部,引發咳嗽,咳出的痰液不斷。
故乾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病成矣。(《臨證指南》)
肺痿之形象,與肺癰似是而實非。肺痿發在病虛之後;肺癰發在無病之初也。肺痿咳白血而吐涎沫;肺癰咳臭膿而胸脅痛也。肺痿人肌瘦而神倦;肺癰人體實而強壯也。肺痿病久始灑寒而潮熱;肺癰初發則毛聳而惡風也。肺痿脈芤數而無神;肺癰脈浮數而有力也。種種脈證,不同如是。
大約從外因而成肺癰者,急宜調治,肺雖傷而尚可補救;從內因而成肺痿者,多方培補,肺已枯而百法難療。(汪蘊谷)
補編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土虛不能制水故也。此名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白話文:
所以乾燥的人就自己乾燥,吐口水的人就自己吐口水,越吐越乾,就形成痿病了。肺痿的表現和肺癰類似,但實際上是不同的。肺痿發生在身體虛弱之後,肺癰發生在沒有病的時候。肺痿咳嗽吐出白色痰液和唾沫,肺癰咳嗽吐出臭膿,並伴隨胸脅疼痛。肺痿的人肌肉消瘦,精神倦怠;肺癰的人身體強壯。肺痿病久之後才開始發冷和發熱交替,肺癰剛發病時毛髮聳立,怕風。肺痿的脈搏虛弱細數,沒有神氣;肺癰的脈搏浮數有力。各種脈象症狀都有不同。
總之,由外因引起的肺癰,應該立即治療,雖然肺部受傷,但仍然可以補救;由內因引起的肺痿,即使多方調養補益,肺部已經枯竭,百般療法也難以治療。
肺痿,吐出唾沫而不咳嗽的人,不口渴,必定遺尿,小便頻數。這是因為脾土虛弱,不能控制水分造成的。這叫做肺中寒,患者必定眩暈,唾液很多,可以用甘草乾薑湯溫暖。咳嗽並氣喘,喉嚨里有像雞叫的水聲,可以用射干麻黃湯治療。咳嗽逆氣上衝,經常吐出濁痰,只能坐著不能睡覺,可以用皂莢丸治療。咳嗽且脈搏浮的,可以用厚朴麻黃湯治療。脈搏沉的,可以用澤漆湯治療。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肺脹,咳而上氣,煩燥而喘。
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下溫溫液液者。○《千金》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外臺》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白話文:
如果火氣逆流上衝,導致咽喉不適,需要止住逆氣下行,可以用麥門冬湯治療。
如果肺部化膿,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可以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
如果咳嗽且胸部滿悶,身體發冷,脈搏快速,咽喉乾燥但不口渴,偶爾吐出混濁的口水,有腥臭味,久而久之會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液,這是肺癰,可以用桔梗湯治療。
如果咳嗽並且氣往上衝,這是肺脹。患者呼吸困難,眼睛像是要掉出來一樣,脈搏浮大,可以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
如果肺脹,咳嗽並且氣往上衝,感到煩躁並且呼吸困難,脈搏浮大,心下有積水,可以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
《外台秘要》中的炙甘草湯,用來治療肺痿,口水很多,心下溫溫的,好像有水一樣。
《千金方》中的生薑甘草湯,用來治療肺痿,咳嗽並吐出很多口水,咽喉乾燥,口渴。
《千金方》中的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用來治療肺痿,吐出很多口水。
《外台秘要》中的桔梗白散,用來治療咳嗽且胸部滿悶,身體發冷,脈搏快速,咽喉乾燥但不口渴,偶爾吐出混濁的口水,有腥臭味,久而久之會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液,這是肺癰。
《千金方》中的葦莖湯,用來治療咳嗽伴隨輕微發熱,煩躁,胸中好像有東西堵住的感覺,這是肺癰。
(《金匱》)
師為肺冷乾燥將致痿者,立甘草乾薑湯一方;為肺熱枯焦將致痿者,立麥門冬湯一方,皆預治肺痿之法也。師為有表邪而肺郁,恐成痿與癰者,立射干麻黃一法;為無外邪而氣上逆,恐成癰者,立皂莢丸一法;為有外邪而預理其肺者,立厚朴麻黃湯一法;有外邪而復有內熱者,立澤漆湯一法,皆預治肺氣不令成痿癰之意也。
白話文:
老師說,如果病人是因為肺部寒涼乾燥,將要導致痿病,就用甘草乾薑湯;如果是因為肺部熱燥枯竭,將要導致痿病,就用麥門冬湯。這些都是預防肺痿的方法。老師還說,如果病人有表邪,而肺部鬱結,擔心會變成痿病或癰腫,就用射干麻黃的方法;如果病人沒有外邪,但氣往上逆,擔心會變成癰腫,就用皂莢丸的方法;如果病人有外邪,要預先調理肺部,就用厚朴麻黃湯的方法;如果病人有外邪,又伴隨內熱,就用澤漆湯的方法。這些都是預防肺氣不順,不讓它發展成痿病和癰腫的意思。
又為有外邪而肺脹,急立越婢加半夏湯一法;有外邪而復有內熱,肺脹煩燥者,立小青龍加石膏湯一法,亦皆預治肺氣不令成癰痿之意也。治者能選擇比屬而用之,又何患之可成乎?及肺癰已成,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久久吐膿如米粥,用桔梗湯,皆不得已之婆心也,然已晚矣。
觀此,知無病不宜預圖,況在肺臟元氣性命之最關重要者乎?慎勿失之東隅而來桑榆之悔也。(魏荔彤)
白話文:
如果遇到外邪入侵導致肺部腫脹,可以立刻使用越婢加半夏湯;如果外邪入侵又伴隨內熱,肺部腫脹且煩躁不安,就應該馬上服用小青龍加石膏湯。這些方法都是為了預防肺氣受損,避免形成癰腫或痿症。醫生只要根據病症選擇合適的藥方,又怎麼會擔心病情惡化呢?等到肺癰已經形成,才使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如果長期吐膿像米粥一樣,就用桔梗湯,這些都是不得已的辦法,但已經太晚了。
從中可以看出,沒有病症就應該預防,更何況是關乎生命元氣的肺臟呢?一定要謹慎,不要等到失去機會才後悔莫及。
肺為五臟之華蓋,位高質清,內主乎氣,中主乎音,外司皮毛。人生血氣充足於內,水火互藏其根,斯嬌臟無畏火之炎,金水有相生之用,肺氣安得受克而萎弱不振者乎?無如先天稟虧,復又房勞不慎,戕賊真元,根本搖動,致腎水虧而相火熾,上熏肺金。金被火刑,觀其證,則咳嗽失血矣;寒熱往來矣;盜汗側眠矣;音啞咽痛矣;上嘔下泄矣。
切其脈,或浮大空數;或弦細澀數。病勢至此,形體消削,咯吐瘀膿,色如桃花,或如米粥,此病劇而變肺痿,為百死一生之候,奈之何哉?雖然病固難救,而必欲立法以救之,則責在補腎水以鎮陰火,生津液以潤肺燥。更宜參、耆、河車之屬,填實下元,所謂補其肺者益其氣,補其腎者益其精,庶可起垂危於萬一也。○肺癰為病,始萌之時,最難認識。
白話文:
肺是五臟之中的華蓋,位處高高在上,性質清淨,內主氣息,中主聲音,外司皮毛。人體只要血氣充足,水火互相調和,就如同五臟六腑內有堅實的根基,自然不怕火熱的侵襲,金水互相滋養,肺氣又怎會受到克制而衰弱呢?
然而,若天生稟賦不足,再加上房事不節,損傷精元,導致腎水虧損,相火旺盛,向上熏蒸肺金。肺金被火克制,就會出現咳嗽、咯血、寒熱交替、盜汗、側身難眠、聲音嘶啞、咽喉疼痛、上吐下瀉等症狀。
把脈時,可能摸到浮大空虛,或弦細澀數的脈象。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身體消瘦,咳出瘀血或膿痰,顏色像桃花,或像稀飯一樣,這就是肺痿的嚴重病狀,猶如百死一生。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雖然病情難以挽回,但如果一定要想辦法治療,就必須著重於補腎水以鎮壓陰火,滋養津液以潤澤肺燥。更要服用人參、黃芪、河車等藥物,來填補下元,也就是說要補肺益氣,補腎益精,才能勉強讓病人從生死邊緣挽回一線生機。
肺癰這種疾病,在初期最難辨識。
醫家誤作風寒,見咳治咳,用藥不應,及醞釀成膿,傾囊吐出,方知肺內生癰,已為棘手。其證惡寒發熱,咳嗽聲重,胸膈隱痛,鼻塞項強。氣血稽留日久,則鼻流清涕,咳唾膿血,腥穢稠濁,甚則胸脅脹滿,呼吸不利。其脈:未潰之先,或浮緊而數,或洪大而數;既潰之後,或芤大而數,或弦細而數。
初起宜甘桔湯、黑豆湯,解毒開提;已成宜百合固金湯,滋水清金;潰後宜六味湯,補陰保肺,清肺之熱,救肺之氣,則肺不致焦腐,其生乃全。蓋清一分肺熱,則存一分肺氣。而清熱必須散其火結,滌其壅遏,以分散其勢於大腸,令膿血濁沫,日漸下移,因勢利導,乃為良法。夫肺為嬌臟,屬太陰而體燥,必被火勢之毒內攻,致臟傷而膿血外泄。
白話文:
醫生誤以為是風寒感冒,只見病人咳嗽就治咳嗽,用藥不對症,結果病情加重,化膿積聚,病人咳出膿液,才知道肺部生了癰瘡,已經非常棘手。
病症表現為怕冷發熱,咳嗽聲音沉重,胸膈隱隱作痛,鼻塞、脖子僵硬。氣血停滯日久,則會鼻流清涕,咳嗽吐出膿血,腥臭黏稠,嚴重者還會胸脅脹滿,呼吸困難。
脈象:膿瘡未破之前,脈搏可能浮緊而快,或洪大而快;膿瘡破潰之後,脈搏可能虛弱而快,或弦細而快。
初期應服用甘桔湯、黑豆湯,解毒開提;膿瘡已成應服用百合固金湯,滋陰清肺;膿瘡破潰之後應服用六味湯,補陰養肺,清肺熱,救肺氣,這樣才能避免肺部被燒灼腐敗,保全性命。因為清一分肺熱,就能保存一分肺氣。而清熱必須散去火毒積聚,清除阻塞,將火勢引導至大腸,使膿血濁物逐漸向下移動,順勢利導,才是最好的方法。
肺臟是嬌嫩的器官,屬太陰,體質乾燥,容易被火毒內攻,導致臟器受損,膿血外泄。
醫家不知益肺之虛,救肺之燥,生肺之液,反恣投燥熱之藥,其能堪此虛虛之禍乎?(《會心錄》)
人身之氣稟命於肺,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莫不服從而順行;肺氣壅濁則周身之氣,易致橫逆而犯上。肺癰者,肺氣壅而不通也;肺痿者,肺氣萎而不振也。才見久咳上氣,先須防此兩證。肺癰由五臟蘊崇之火,與胃中停蓄之熱,上乘乎肺,肺受火熱熏灼,即血為之凝,血凝即痰為之裹,遂成小癰。
所結之形日長,則肺日脹,而脅骨日昂,乃至咳聲頻並,濁痰如膠,發熱畏寒,日晡尤甚,面紅鼻燥,胸生甲錯。始先即能辨其脈證屬表、屬裡,積力開提攻下,無不愈者。奈何醫學無傳,但知見咳治咳,冀以解熱潤燥,迨至血化為膿,肺葉朽壞,傾囊吐出,始識其證,十死不救。《金匱》治法最精,用力全在未成膿之先。
白話文:
醫生們不知道如何滋養肺部的虛弱,緩解肺部的乾燥,滋生肺部的津液,反而胡亂使用燥熱的藥物,這樣能夠應對肺部虛弱的危害嗎?
人體的氣息依靠肺部而生,肺氣清肅,周身氣息就會順從地運行;肺氣壅濁,周身氣息就會容易逆行犯上。肺癰是肺氣阻塞不通暢造成的;肺痿是肺氣衰弱無力造成的。一旦出現久咳上氣,就要先預防這兩種病症。肺癰是由五臟積聚的熱火,以及胃中積存的熱氣,向上侵襲肺部造成的,肺部受到火熱的熏灼,就會導致血液凝滯,血液凝滯就會形成痰液包裹,最終形成肺癰。
肺癰的病灶不斷增大,肺部就會不斷脹大,肋骨也會向上突出,甚至會出現頻繁的咳嗽、粘稠的痰液、發熱畏寒、午后加重、面紅鼻乾、胸部有硬塊等症狀。如果能夠及早辨別出是表證還是裡證,並積極開方治療,沒有治不好的。可惜醫學沒有傳承下來,只知道見咳治咳,希望通過藥物來解熱潤燥,等到血液化膿、肺葉壞死、咳出膿痰,才認識到病情,就已經十死無生了。《金匱要略》的治療方法最精妙,關鍵在於未形成膿之前就下大力氣治療。
今人施於既成膿之後,其有濟乎?肺痿者,其積漸已非一日,其寒熱不止一端,總由胃中津液不輸於肺,肺失所養,轉枯轉燥,然後成之。蓋肺金之生水,精華四布者,全籍胃土津液之富,上供罔缺。醫者不知愛護,或腠理素疏,無故而大發其汗;或中氣素餒,頻吐以倒傾其囊;或腸枯便秘,強利以求其快,只此上供之津液,坐耗歧途。
於是肺火日熾,肺熱日深,肺中小管日窒,咳聲以漸不揚,胸中脂膜日乾,咳痰難於上出,行動數武,氣即喘鳴,衝擊連聲,痰始一應。《金匱》治法,非不彰明,然混在肺癰一門,難解其精意。大要緩而圖之,生胃津,潤肺燥,下逆氣,開積痰,止濁唾,補真氣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熱以復肺之清肅。肺癰屬有形之血,血結宜驟攻;肺痿屬無形之氣,氣傷宜徐理。
白話文:
現代人對於已經形成膿瘡的患者,治療是否有用呢?肺痿的病症,積累已久,非一日之寒,寒熱症狀也不只一種,都是因為胃中津液無法輸送到肺部,肺臟失去滋養,逐漸乾枯,最終形成肺痿。這是因為肺金需要水來滋養,而精華遍布全身,完全依靠胃土津液的充足供應,才能源源不絕。醫生卻不知如何愛護肺臟,或是腠理本來就疏鬆,無緣無故大量出汗;或是中氣本來就虛弱,頻繁嘔吐,將身體中的精華都吐掉了;或是腸道乾燥便秘,強行使用瀉藥,只求快速排泄,導致原本供應肺臟的津液,都消耗在其他地方。
於是肺火日益旺盛,肺熱日益加深,肺部的小管道日益阻塞,咳嗽聲逐漸微弱,胸腔中的脂膜日益乾燥,咳痰難以咳出,走幾步路,呼吸就急促喘鳴,咳嗽聲連連不斷,痰液才勉強咳出來。《金匱》的治療方法,並不難理解,但卻混雜在肺癰一章中,難以領會其中的精髓。總之,治療肺痿要以緩慢的方法,滋養胃液,潤燥肺臟,下降逆氣,疏通積痰,止住濁唾,補益真氣,使肺部的小管道通暢,散去火熱,恢復肺臟清肅之氣。肺癰是血凝結造成的,屬於有形的病症,可以用快速的方法攻治;肺痿是氣虛造成的,屬於無形的病症,需要慢慢調理。
肺癰為實,誤以肺痿治之,是為實實;肺痿為虛,誤以肺癰治之,是為虛虛。此辨證用藥之大略也。○再論肺痿、肺癰之病,皆燥病也。肺稟清肅之令,乃金寒水冷之臟。火熱熏灼,久久失其清肅而變為燥,肺中生癰,其津液全裹其癰,不溢於口,故口中辟辟然乾燥。肺熱成痿,則津液之上供者,悉從燥熱化為涎沫濁唾。
證多不渴,較胃中津液盡傷,母病累子之痿,又大不同。只是津液之上輸者變為唾沫,肺不沾其惠澤耳。若夫痿病,津液不能滅火,反從火化,累年積歲,肺葉之間釀成一大火聚,以清涼投之,扞格不入矣。然雖扞格,固無害也,設以燥投之,以火濟火,其人有不坐斃者乎?半夏,燥藥也,投入肺中,轉增其患,自不待言。
白話文:
肺癰屬於實證,若誤以肺痿的治療方法來醫治,這就是實證誤為實證;肺痿屬於虛證,若誤以肺癰的治療方法來醫治,這就是虛證誤為虛證。這就是辨證用藥的大概原則。
再論肺痿、肺癰這兩種病,都是燥病。肺臟天生具有清肅的功能,屬於寒涼的臟器。如果火熱侵襲,時間久了就會失去清肅的功能,轉變為燥熱,肺中就會生出癰。由於津液全部包裹著癰,不溢出到口,所以嘴巴會乾燥。肺熱導致痿病,那麼原本應該供給身體的津液,就會因為燥熱而化為涎沫和濁唾。
這種情況下,病人大多不感到口渴,和胃中津液全部受損,母病累及子女的痿病,又有所不同。只是原本應該輸送至肺部的津液,變成了唾沫,肺臟得不到滋潤而已。至於痿病,津液無法滅火,反而被火氣化掉,積累多年後,肺葉之間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火團。如果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就會格格不入。
雖然清涼藥物格格不入,也並無大礙,但如果用燥熱的藥物來治療,以火攻火,病人恐怕會馬上坐死。半夏是燥藥,如果投入肺中,只會加重病情,不用多說。
但清涼既不能入,惟燥與燥相得,乃能入之,故用半夏之燥,入清涼生津藥中,則不但不燥,轉足開燥,其濁沫隨逆氣下趨,久久,津液之上輸者不結為涎沫,而肺得沾其漬潤,痿斯起矣。人但知半夏能燥津液,孰知善用之,即能驅所燥之津液乎?此精蘊也。○凡肺痿多不渴。
以其不渴,漫然不用生津之藥,任其肺日枯燥,醫之罪也。以其不渴,恣用燥熱之藥,勢必熇熇不救,罪加等也。○凡治肺痿,奄奄不振,故行峻法,大驅涎沫,圖速效,反速斃,醫之罪也。○凡治肺癰須與肺痿異治。肺癰為實,肺痿為虛;肺癰為陽實,肺痿為陰虛。陽實,始宜散邪,次宜下氣;陰虛,宜補胃津,兼潤肺燥。
白話文:
但清涼性質的藥物無法直接進入體內,只有燥性藥物能與燥性相合,才能進入。因此,使用半夏的燥性,加入清涼生津的藥物中,不僅不會燥熱,反而能更充分地去除燥熱,其濁氣與逆氣一起向下排出。時間久了,津液向上輸送到口腔的過程就不會凝結為涎沫,肺部能得到潤澤,痿病自然痊癒。人們只知道半夏能燥熱津液,卻不知道善用它,就能驅除被燥熱的津液,這才是精髓所在。凡是肺痿患者,大多不口渴。
由於患者不口渴,就漫不經心地不使用生津藥物,任由肺部日益乾燥,這就是醫生的過錯。由於患者不口渴,就隨意使用燥熱藥物,勢必會加重病情,無濟於事,罪過更重。凡是治療肺痿,患者虛弱無力,就採取猛烈的治療方法,大量驅除涎沫,希望快速見效,反而導致快速死亡,這就是醫生的過錯。凡是治療肺癰,必須與治療肺痿有所區別。肺癰屬於實證,肺痿屬於虛證;肺癰屬於陽實,肺痿屬於陰虛。陽實,首先要散邪,其次要下氣;陰虛,要補益胃津,同時滋潤肺燥。
若不辨而誤治,醫殺之也。(《醫門法律》)
脈候
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為肺癰。(《金匱》)
肺癰初起,脈不宜數,潰後最忌短澀。脈緩滑,面白者生;脈弦急,面赤者死。(張石頑)
附肺脹
肺脹者,動則喘滿,氣急息重,左右不得眠者是也。若痰挾瘀血,阻礙氣機者,宜行血以流動乎氣,降火以清利其痰,用歸、芍、桃仁、枳殼、陳皮、栝蔞、竹瀝。若風寒鬱於肺中,不得發越,喘咳脹悶者,宜發汗以祛邪,利肺以順氣,用麻黃越婢加半夏湯。有停水不化,肺氣不得下降而脹者,其證水入即吐,宜四苓散加葶藶、桔梗、桑皮。
白話文:
如果不能辨別病症就亂治,醫生就等同於殺人。
脈搏跳動頻繁而虛弱,是肺痿;脈搏跳動頻繁而有力,是肺癰。
肺癰剛開始時,脈搏不應該跳動頻繁,潰爛之後最忌諱脈搏短促澀滯。脈搏緩慢滑利,面色蒼白的人會活下來;脈搏弦急,面色紅潤的人會死去。
肺脹是指活動時就喘氣胸悶,呼吸急促,呼吸沉重,左右翻身都睡不著的人。如果痰中夾雜瘀血,阻礙氣機,應該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來疏通氣血,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清除痰液,可以用當歸、芍藥、桃仁、枳殼、陳皮、栝蔞、竹瀝。如果風寒鬱結在肺中,不能發散,出現喘咳胸悶,應該用發汗的藥物來祛除邪氣,用利肺的藥物來順暢氣機,可以用麻黃越婢加半夏湯。如果有停留在體內的水液不能消散,肺氣不能下降而導致胸悶,症狀是喝水就吐,應該用四苓散加葶藶、桔梗、桑皮。
有腎虛水枯,肺金不得施化而脹者,其證乾咳煩冤,宜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子。他如氣散而脹者,宜補氣;氣逆而脹者,宜降氣。又肺脹壅遏不得臥,喘急鼻煽者難治。(《證治匯補》)
附諸內癰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素問》)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為無膿。○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腫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腹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
白話文:
如果腎氣虛弱,導致津液枯竭,肺金失於滋潤而脹滿,就會出現乾咳、煩躁的症狀,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治療。其他像是氣虛導致脹滿的,就需要補氣;氣逆導致脹滿的,就需要降氣。還有肺脹得厲害,不能平躺,呼吸急促,鼻孔煽動的,就很難治了。
關於內癰,黃帝問道:人患胃脘癰,要怎麼診斷?岐伯回答:診斷這種病,要觀察胃脈。胃脈沉細,表示氣逆,氣逆則人迎脈盛,脈盛則熱。人迎脈就是胃脈,氣逆且盛,說明熱氣聚集在胃脘部位而無法散開,所以就形成了胃脘癰。
浮數脈一般都伴隨發熱,但如果出現發冷、惡寒,並且有痛處,就說明要化膿了。老師說:對於各種癰腫,想知道有沒有化膿,可以用手捂住腫脹部位,熱的是有膿,不熱的是沒有膿。腸癰的症狀是身體酸痛,腹部皮膚緊繃,按壓起來濕潤,像腫脹一樣,肚子沒有積聚,身體沒有發熱,脈搏數,這說明腸內有膿,可以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腫癰的症狀是少腹腫脹,按壓就痛,像淋病一樣,小便自如,經常發熱,自汗出,腹部怕冷,脈搏遲緩緊澀,這是膿還沒形成,可以用瀉藥治療,應該會排出一些血。如果脈搏洪大而數,說明膿已經形成了,就不要再用瀉藥了。
大黃牡丹湯主之。(《金匱》)
腹內之癰有數證。有肺癰、有肝癰、有胃脘癰、有小腸癰、有大腸癰、有膀胱癰。惟肺癰咳吐腥痰,人猶易辨。余者,或以為痞結,或以為瘀血,或以為寒痰,或以為食積,醫藥雜投,及至成膿,治已無及。今先辨明其狀,凡痞結瘀血必有所因,且由漸而成。寒痰則痛止無定,又必另見痰證;食積則必有受傷之日,便通即散;惟內癰則痛有常所,而遷延益甚。《金匱》云:諸脈浮散,應當發熱,而反淅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以手按其腫上,熱者有膿,不熱者無膿。此數句乃內癰之真諦也。又云:腸癰之為病,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無熱是也。若肝癰則脅內隱痛,日久亦吐膿血。小腸癰與大腸癰相似,而部位略高。膀胱癰痛在少腹之下,近毛際,著皮即痛,小便亦艱而痛。
白話文:
大黃牡丹湯與內癰辨證
大黃牡丹湯主治內癰。(出自《金匱要略》)
腹內之癰有許多證狀。 包括肺癰、肝癰、胃脘癰、小腸癰、大腸癰、膀胱癰。其中,肺癰因會咳吐腥痰,較易辨別。其他類型的癰,往往被誤認為痞結、瘀血、寒痰或食積,導致醫生亂投藥物,直到膿成才發現,就已經無力回天了。
因此,我們要先清楚辨明內癰的症狀。 凡是痞結、瘀血必定有其原因,而且是逐漸形成的。寒痰則疼痛不定,並且會伴隨其他痰證;食積必定有受傷的日子,只要排便通暢,就會自然消散。唯獨內癰,疼痛部位固定,而且會逐漸加重。
《金匱要略》中提到: 如果脈象浮散,應該發熱,但卻反覆出現惡寒,而且有疼痛部位,就應該考慮發癰。
用手按壓腫脹處,如果發熱,則有膿;不發熱,則無膿。 這幾句話是辨別內癰的關鍵。
《金匱要略》又提到: 腸癰的症狀是全身痠痛,腹皮緊繃,按壓有潮濕感,像是腫脹一樣,腹部沒有積聚物,也沒有發熱。
如果患上肝癰,則會感到脅肋隱痛,時間久了,也會吐膿血。 小腸癰和大腸癰症狀相似,但疼痛部位略高。膀胱癰則疼痛位於少腹下方,靠近毛際,一碰就痛,小便也困難且疼痛。
胃脘癰有虛、實二種:實者易消,若成膿,必大吐膿血而愈;惟虛證則多不治,先則胃中痛脹,久而心下漸高,其堅如石,或有寒熱,飲食不進,按之尤痛,形體枯瘦,此乃思慮傷脾之證,不待膿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處,惡寒倦臥,不能食者,皆當番察,防成內癰。幸毋因循,以至久而膿潰,自傷其生也。
(徐靈胎)
咳即胸中隱痛,心胸甲錯,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吐膿如米粥者,肺癰也。少腹重,按之痛,便數似淋,汗出惡寒,身皮甲錯,腹皮繃急如腫狀,脈滑數者,腸癰也。胃脘隱痛,手不可近,胃脈沉細,人迎逆而盛者,胃脘癰也。(《證治準繩》)
白話文:
胃脘癰分虛實兩種:實證容易化膿,化膿後會大量吐出膿血而痊癒;但虛證則多半難治,初期胃部會疼痛脹滿,時間久了心窩處會逐漸隆起,堅硬如石,可能伴隨寒熱交替,食慾不振,按壓疼痛,身形消瘦,這是思慮過度傷脾所致,還沒化膿就會死亡。因此,凡是腹中有固定疼痛部位,怕冷、倦怠、無法進食的,都應仔細觀察,預防形成內癰。切勿拖延,以免久而久之化膿潰爛,危及生命。
咳嗽伴隨胸中隱痛、心胸憋悶、發冷、脈象浮數、咽喉乾澀不渴、偶爾吐出帶有腥臭味的濁唾液,吐出膿液如同稀飯,這是肺癰。下腹部沉重、按壓疼痛、排便次數多如小便、出汗怕冷、身體發熱、腹部皮膚繃緊如同腫脹、脈象滑數,這是腸癰。胃脘部隱痛、無法用手觸碰、胃部脈象沉細、人迎脈逆而盛,這是胃脘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