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41)
卷五·雜證匯參 (41)
1. 疫
瘟疫本即傷寒,無非外邪之病,但染時氣少長率相似者,即謂之瘟疫。古云:瘟疫因春時溫氣而發,鬱熱自內達外,初非寒傷於表,治法於正傷寒不同。此說固若近理,而實有未然。蓋瘟疫若非表證,何以必汗而後解?故余謂:其先受寒邪,再觸則發,理勢然也。但時有寒熱,證有陰陽,謂因證因時則可,謂非寒傷於表則不可。
○古云:瘟病在三陽者多,三陰者少。然亦不可拘泥,若見陰證、陰脈,是即三陰病也。宜辨而治之。○凡治傷寒瘟疫表證,初感速宜取汗,所謂汗不宜遲也。然取汗之法,當察其元氣病氣之虛實:若表證已具,而元未太虧者,但以辛平之劑,散之可也;若兼雜證,則當察其寒、熱、溫、涼,酌宜施治;若身雖大熱,而脈見虛弱者,必不易汗,此即當詳察補法,酌而治之。倘不知標本,而概行強散,營竭必死。
○凡治傷寒瘟疫,有宜吐者,必其上焦有滯,或食、或痰結於胸膈,而邪不得散者,當吐也;或寒邪濁氣內陷膈間,而為痞為痛者,當吐也。蓋吐中自有發散之意。若中氣虛寒,脈弱無力,及氣短虛煩不安者,皆不可吐。凡用吐藥,中病即止,不必盡劑。○凡治傷寒瘟疫,有宜清利者,蓋火實者宜清,氣實者宜行,食滯者宜消,痰盛者宜化,皆所謂清利也。凡此數者,滯去則氣行,而表邪自解。
然此宜用於邪實等證,而本非虛證之所宜。其有虛中挾實者,不妨少為兼用,此中權度,自有其宜也。○凡治傷寒瘟疫,有宜下者,必陽明邪實而秘結腹滿者,或元氣素強而胃氣素實者,方可下之。若大便雖數日不行,而無脹滿之狀,或連日不食,而臍腹坦然者,此其陽明胃腑本無實邪,不可妄下以泄中氣。蓋諸誤之害,下為尤甚,不可忽也。
○凡治傷寒瘟疫,有宜溫者,為其寒邪凝滯,陽不勝陰,非溫不能行,非溫不能復也。如寒在經者,以邪在表也,宜用溫散;寒在臟者,以陽氣虛也,或宜溫補,或止溫中。然用溫法,但察其外雖熱而內無熱者,便是假熱,宜溫不宜涼也;病雖熱而元氣虛者,亦是假熱,宜溫不宜涼也。真熱者誰不得而知之,惟假熱為難辨耳。
大都實證多真熱,虛證多假熱。真假不識,誤人不淺。○凡治傷寒瘟疫,用補之法,與用攻用散者不同。蓋攻散所以去實邪,其力峻,其效速,故取效在一二劑之間,而此不效,必其用之不善也。至若補者,所以補虛,其力柔,其功緩,但察其服補無礙,或略見相投,便是得力,輕者二三劑,重者十餘劑,方得見功。若不知此理,但於一二劑間未見速效,庸讒起,惑亂生,全功盡棄矣。
(張景岳)
古人言「溫」而不言「瘟」,特所言之「溫」與「瘟」相同,則「溫」「瘟」為一病也明矣。後人加以,「疒」字,變「溫」為「瘟」,是就病之名目而言,豈可以「溫」、「瘟」為兩證乎?其曰春溫、夏溫、秋溫、冬溫,總屬強立名色,其實皆因四時感「瘟」氣而成病耳。其曰風溫、濕溫、溫瘧、溫暑者,即瘟病而兼風、濕、暑、瘧也。
白話文:
瘟疫其實就是傷寒的一種,都屬於外感病。只是在傳染時,感染的人數、輕重程度相似,才被稱為瘟疫。古人說,瘟疫是因為春天溫熱的氣候而發生,體內鬱積的熱氣從內向外發散,並不是一開始就受到寒邪侵襲,所以治療方法與一般的傷寒不同。這種說法雖然看似有理,但其實不完全正確。如果瘟疫不是從表證開始,那為什麼一定要發汗才能痊癒呢?所以我認為,瘟疫的起因是先受到寒邪侵襲,再接觸到其他病邪才會發病,這是很自然的道理。但因為有時候會發寒熱,病情也有陰陽之分,所以說要根據病情和時機來判斷是對的,但說不是因為寒邪侵犯體表就不對了。
古人說,瘟病多發生在三陽經,三陰經較少。但也不能拘泥於此,如果出現陰證、陰脈,那就是三陰病,應該仔細辨別後再治療。凡是治療傷寒瘟疫的表證,剛開始就應該盡快發汗,也就是所謂的「發汗不宜遲」。但發汗的方法,要看病人元氣和病邪的虛實情況:如果表證已經很明顯,而元氣沒有太虛弱,可以用溫和的藥方來發散;如果兼有其他症狀,就要仔細辨別寒熱溫涼,再斟酌適合的治療方法;如果身體很熱,但脈象虛弱,通常不容易發汗,這時就要詳細觀察,使用補法來治療。如果不知道病情的根本,而一概使用強烈的發散藥,會導致元氣耗盡而死亡。
凡是治療傷寒瘟疫,有應該用催吐方法的,一定是上焦有阻塞,像是食物或痰液堆積在胸膈,導致病邪無法發散;或是寒邪和濁氣陷於膈間,引起胸悶、疼痛,就應該用催吐。因為催吐本身就帶有發散的作用。但如果中氣虛寒,脈象微弱無力,或是氣短、心煩不安,就不能用催吐。凡是使用催吐藥,只要病情好轉就要停止,不必把藥全部用完。凡是治療傷寒瘟疫,有應該用清利方法的,是因為體內有火邪就應該清熱,氣機不順就應該疏通,食物積滯就應該消除,痰液過多就應該化痰,這些都屬於清利的範疇。只要這些阻塞去除,氣機運行順暢,表邪自然就會解除。
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病邪旺盛的實證,而不適合虛證。如果是有虛證又夾雜實證,可以稍微搭配使用,這裡面的輕重拿捏,要自己斟酌。凡是治療傷寒瘟疫,有應該用瀉下方法的,一定是陽明經的邪氣太盛,導致大便秘結、腹部脹滿,或是病人本身元氣旺盛、胃氣強盛,才可以使用瀉下。如果大便雖然好幾天沒排,但沒有腹脹的狀況,或是好幾天沒吃飯,但肚子還是平坦,那就是陽明胃腑沒有實邪,不可以隨便用瀉下藥來損傷中氣。各種誤治中,瀉下的危害最為嚴重,不可輕忽。
凡是治療傷寒瘟疫,有應該用溫熱方法的,是因為寒邪凝滯,陽氣無法勝過陰氣,不用溫熱的方法就無法運行,無法恢復陽氣。像是寒邪在經絡,代表病邪在體表,應該使用溫散的方法;寒邪在臟腑,代表陽氣虛弱,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或是溫中散寒。但使用溫熱的方法,要觀察如果體表雖然發熱,但體內沒有熱,那就是假熱,應該用溫熱的方法而不是清涼的方法;如果病情發熱,但元氣虛弱,也是假熱,應該用溫熱的方法而不是清涼的方法。真正的熱症大家都能判斷,只有假熱最難辨別。
大體來說,實證大多是真熱,虛證大多是假熱。如果不能分辨真假,會嚴重誤導治療。凡是治療傷寒瘟疫,使用補益的方法和使用攻邪、發散的方法不同。攻邪、發散的方法是用來去除實邪,藥力強,效果快,通常吃一兩劑就能見效,如果沒有效果,一定是使用方法不對。至於補益的方法是用來補虛,藥力溫和,效果慢,只要觀察到服用補藥沒有不適,或是稍有效果,就表示藥物對症。病情輕的,吃兩三劑藥就能見效,嚴重的要吃十幾劑才能見效。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只吃了一兩劑藥沒看到效果,就會有庸醫的讒言,產生疑惑,導致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
(張景岳)
古人說「溫」而不說「瘟」,但他們所說的「溫」和現在的「瘟」是相同的,所以可以確定「溫」、「瘟」指的是同一個病。後人加上「疒」字,把「溫」變成「瘟」,只是就疾病的名稱來說,難道可以因為這樣就把「溫」和「瘟」當成兩種病嗎?他們說的春溫、夏溫、秋溫、冬溫,都只是勉強建立的名目,其實都是因為四時感受「瘟」氣而造成的疾病。他們說的風溫、濕溫、溫瘧、溫暑,也就是瘟病同時夾雜了風、濕、暑、瘧的症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