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40)

回本書目錄

卷五·雜證匯參 (40)

1.

似瘧者,寒熱往來,或一日二三度發,或一日一發而無定時。時疫初起多有之。轉瘧者,時疫已經汗、下,餘邪不解,復作寒熱,轉成瘧狀。時疫末路多有之。兼瘧者,乃寒暑時疫合病,其證寒熱有期,瘧證全具,但熱多寒少,燥渴昏憒。秋令多有之。所以然者,因疫邪盤踞膜原,欲出表而不能透達,欲陷里而未得空隙,故見半表半裡之證也。治宜達原飲加柴胡為主。

○時疫與瘧證,不甚相遠。疫乃濕、溫二氣合病,瘧乃風、寒、暑、濕四氣合病,其邪氣之雜而不純,相類也。瘧邪橫連膜原,時疫亦盤踞膜原,其受邪之處,亦相類也。但時疫之溫氣發,則為亢陽,故宜下、宜清之證多;瘧之暑氣伏,則為鬱滯,故宜宣、宜利之證多。所以疫之初起方用達原飲,與瘧之初起方用清脾飲,藥品亦多相類。

至其傳變,則緩急輕重,迥乎不同也。○時疫必得汗下而後解。脾虛者表不能作汗,里不任攻下。或得汗矣,而氣隨汗脫;得下矣,而氣從下脫。治此者,汗勿強汗,發表兼扶元養正,人參敗毒散是也;下勿輕下,攻裡必兼固氣生津,黃龍湯是也。其外證無大分別,惟脈不任按耳。

然邪有進退,當其病進邪張之時,脈亦尋按有力,不可泥也,必合氣色、神情、脈證相參。如面色萎黃,神情倦怠,氣息微促,及心悸耳鳴,皆脾虛中氣不振之象。○時疫夾脾虛者為難治,夾腎虛者更難。時疫屬熱證,腎虛則手足厥冷;時疫屬實邪,腎虛則眩暈驚悸,腰膝痿軟。

腎虛之中,又當審其陽虛陰虛:疫邪必待汗下而後解,陽虛者,一經汗下,則脫絕之證隨見;陰虛者,一經汗下,則枯竭之證隨見;必須時時諦察。凡在表時,見有腰痛異常,小便頻數,膝脛痿軟,表藥中須加人參,陽虛兼杜仲,陰虛兼熟地,以照顧腎氣。若入里,當下必以黃龍湯為主;當清必以人參白虎湯為主。

或屢清屢下而熱更甚,舌燥無苔或有黑苔愈清愈長,或有燥苔愈下愈燥,察其陽明無實邪可據,治以六味地黃湯加知、柏。所謂寒之不寒,責其無水,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此也。倘仍不應,或合生脈散滋水之源;或合四物湯益血之海。似此熱勢燎原,非杯水所能拯救,須大作湯液,藥味必以兩許,湯液必以鬥計,方有濟耳。

(戴麟郊)

傷寒之邪,自表傳裡;溫熱之邪,自里達表;疫癘之邪,自陽明中道隨表裡虛實而發,不循經絡傳次,故不能一發便盡。(《張氏醫通》)

瘟疫,邪從口鼻而入,故多帶陽明證者,以手陽明屬大腸,與肺為表裡,開竅於鼻;足陽明屬胃,開竅於口也。其不可治者,屬下元虛耳。(繆仲淳)

傷寒由表入里,故少陽證見則病甚;時疫由中出表,故少陽證見則病退。斯二者皆以耳聾驗之。○病至少陽即盡者,耳聾而愈;病至陽明方盡者,發斑而愈;病至太陽始盡者,自汗、狂汗、戰汗而愈。(《醫參》)

白話文:

[疫]

這種情況類似瘧疾,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狀況,有時一天發作兩三次,有時一天一次但時間不固定。時疫剛開始時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是從瘧疾轉變而來的,表示時疫已經透過發汗或瀉下的方式治療過,但殘餘的邪氣沒有完全清除,又再次出現忽冷忽熱,轉變成類似瘧疾的症狀。這種情況在時疫末期較常見。如果是同時感染時疫和瘧疾,症狀就會呈現忽冷忽熱,並具有瘧疾的所有症狀,但通常發熱的時間較長、寒冷的時間較短,而且會有口渴、意識模糊等情況。這種情況在秋天比較常見。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疫邪盤踞在身體的膜原部位,想往外走卻無法穿透到體表,想往內走又沒有空間可以深入,所以會出現忽表忽裡的症狀。治療上應該以達原飲加上柴胡為主。

時疫和瘧疾的症狀其實很相似。時疫是濕氣和溫熱之氣結合而成的疾病,而瘧疾則是風、寒、暑、濕四種邪氣結合而成的疾病,兩者都是邪氣複雜而不純粹。瘧疾的邪氣會橫向連結膜原,而時疫也會盤踞在膜原,兩者受到邪氣侵襲的部位也很相似。但是時疫的溫熱之氣發作時,會表現為陽氣過盛,所以多使用瀉下、清熱的治療方式;而瘧疾的暑氣潛伏時,則會表現為氣機鬱滯,所以多使用疏散、利濕的治療方式。因此時疫初期會使用達原飲,而瘧疾初期會使用清脾飲,兩者使用的藥物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至於病情的傳變,兩者的輕重緩急卻大不相同。時疫必須透過發汗或瀉下才能痊癒。如果脾氣虛弱,體表就無法正常發汗,身體內部也無法承受攻伐瀉下的藥物。就算勉強發汗,也可能造成氣隨汗脫;勉強瀉下,也可能造成氣從下脫。治療這種情況,發汗時不能過於強烈,要同時兼顧扶助正氣,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瀉下時也不能過於輕率,攻伐內部邪氣的同時必須兼顧固氣生津,可以使用黃龍湯。從外在症狀來看,兩者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有脈象無法承受按壓。

然而,邪氣會有所進退。當病情加重、邪氣盛張的時候,脈象也會變得有力,這時就不能拘泥於脈象的虛弱,必須結合氣色、精神狀態、脈象等情況綜合判斷。如果出現面色萎黃、精神倦怠、呼吸微弱急促,以及心悸、耳鳴等症狀,都是脾虛、中氣不足的表現。時疫合併脾虛是比較難治療的,合併腎虛則更加困難。時疫屬於熱性疾病,腎虛則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時疫屬於實邪,腎虛則會出現頭暈、心悸、腰膝酸軟的症狀。

在腎虛的情況中,還要仔細分辨是陽虛還是陰虛:疫邪必須透過發汗或瀉下才能痊癒,如果是陽虛,一旦發汗或瀉下,就會立刻出現脫證;如果是陰虛,一旦發汗或瀉下,就會出現身體枯竭的症狀。所以必須隨時仔細觀察。凡是在疾病初起、邪氣還在體表時,如果出現腰痛異常、小便頻繁、膝蓋和腿腳無力等情況,在治療表證的藥物中必須加入人參,陽虛時還要加入杜仲,陰虛時還要加入熟地,以照顧腎氣。如果邪氣已經進入體內,在需要瀉下時應該以黃龍湯為主;在需要清熱時應該以人參白虎湯為主。

有時多次清熱、瀉下,熱勢反而更加嚴重,舌頭乾燥無苔或出現黑苔,而且越清越長;或者有乾燥的舌苔,越瀉下反而越乾燥。這時如果觀察陽明經沒有實邪的證據,就應該使用六味地黃湯加上知母、黃柏來治療。這就是所謂「寒之不寒,責其無水」,應該以滋養腎陰的方式來抑制過旺的陽氣。如果這樣還是沒有效果,可以搭配生脈散來滋養水源;或者搭配四物湯來補益血海。這種情況的熱勢就像燎原的火焰,不是一小杯水可以撲滅的,必須大量使用湯劑,每味藥的用量必須達到兩以上,湯劑的量必須以斗為單位,才能有效治療。

(戴麟郊)

傷寒的邪氣是從體表傳入體內,而溫熱的邪氣是從體內往體表走;疫癘的邪氣則是從陽明經的中間部位,隨著體表和體內的虛實情況而發作,不會按照經絡的順序傳遞,所以不會一次就發作完。(《張氏醫通》)

瘟疫的邪氣是從口鼻進入體內,所以多半會出現陽明經的症狀,因為手陽明大腸經和肺相表裡,開竅於鼻;足陽明胃經,開竅於口。其中無法治癒的,都屬於下焦虛損。(繆仲淳)

傷寒是從體表進入體內,所以出現少陽經的症狀時表示病情加重;時疫是從體內往體表走,所以出現少陽經的症狀時表示病情正在好轉。這兩種疾病都可以用是否出現耳聾來判斷。如果病到少陽經就痊癒了,會出現耳聾然後痊癒;如果病到陽明經才痊癒,會出現發斑然後痊癒;如果病到太陽經才痊癒,會出現自汗、狂汗、戰汗然後痊癒。(《醫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