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二·雜證匯參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雜證匯參 (8)

1. 痿(附拘攣、癱瘓)

經義

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摯,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帝曰: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營,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氣,則病已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素問》)

哲言

痿屬肺金之燥化。如深秋燥甚,則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不能通暢,故病。然或云:筋攣有力則為實熱,筋緩不收則為虛寒。又謂:寒主收引,熱主舒緩。而以筋攣為寒,筋緩為熱,皆誤也。筋攣雖勢惡而易愈,筋緩難以平復。(《原病式》)

痿之為狀,兩足痿弱,不能行用。由於腎水不能勝心火,心火上灼肺金,金受火制,六葉皆焦,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經》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上者,肺金之部分也。痿病無寒,治與痹異。痿病不死,死者,藥之誤也。(《儒門事親》)

內熱成痿,此論病之本也。若有感發,必因所挾而致。有濕熱者,有濕痰者,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陰虛者,有死血者,有食積妨礙升降道路者,當明辨之。○濕熱痿者,因於雨濕浸淫,以致邪氣蒸脾,流於四肢,自覺足熱上騰,或四肢酸緛,或足指麻木,小便赤澀,脈來沉濡而數,此濕熱在下之故。所謂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者是也。

○濕痰痿者,因於肥盛之人,血氣不能運動其痰,以致濕痰內停,客於經脈。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脈來沉滑,此膏粱酒濕之故。所謂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者是也。○氣虛痿者,因於飢餓勞倦,脾胃氣虛,百骸溪谷,皆失所養,以致宗筋弛縱。凡人病後手足痿弱者,皆屬氣虛。

所謂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故不用者是也。○血虛痿者,凡產後及諸失血後,面色萎黃,手足無力,不能行動者是也。○陰虛痿者,由於酒色過度,下焦陰火燔灼筋骨,以致腿膝痿緛,行步艱難,脈來澀弱,或左大無力。○血瘀痿者,或產後惡露流於腰膝,或跌撲損傷,積血不消,四肢因而不運,脈澀而芤。

白話文:

痿(附帶拘攣、癱瘓)

醫理

黃帝問:為什麼五臟會導致人出現痿病呢?岐伯回答說:肺掌管身體的皮膚毛髮,心掌管身體的血液脈絡,肝掌管身體的筋膜,脾掌管身體的肌肉,腎掌管身體的骨骼骨髓。因此,如果肺有熱,導致肺葉焦枯,那麼皮膚毛髮就會虛弱而變得薄弱,皮膚一接觸外界就會產生痿病和癱瘓。心氣有熱,就會導致下肢脈絡厥逆而上行,上行則下肢脈絡虛弱,虛弱則產生脈絡痿弱,關節樞紐像斷裂一樣,小腿鬆弛無力而不能支撐身體站立。肝氣有熱,就會導致膽汁外洩而口苦,筋膜乾燥,就會導致筋脈急迫而攣縮,發展成筋痿。脾氣有熱,就會導致胃乾燥而口渴,肌肉麻木不仁,發展成肉痿。腎氣有熱,就會導致腰椎背部僵硬不能舉起,骨骼枯槁而骨髓減少,發展成骨痿。黃帝問:醫書上說治療痿病,獨獨取陽明經,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陽明經是五臟六腑氣血匯聚的地方,主要濡養宗筋。宗筋主要約束骨骼並使關節活動靈活。衝脈是經脈的海洋,主要滲透灌溉溪谷,與陽明經匯合於宗筋。陰陽之氣在宗筋處交會,在氣街交匯,而陽明經是這些經脈的領頭羊,這些經脈都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連。因此,陽明經虛弱,宗筋就會鬆弛,帶脈無法牽引,所以腳會痿弱無力而不能使用。黃帝問:應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說:要分別補養各臟腑的營氣,疏通各臟腑的經絡俞穴,調節臟腑的虛實,調和氣機的逆順。筋脈、骨骼、肌肉,各自按照時令接受氣的滋養,那麼病就好了。因為濕邪所導致的痿病,頭部會像被東西包裹一樣沉重。如果濕熱之邪不去除,大筋就會蜷縮變短,小筋就會鬆弛變長,蜷縮變短的表現為拘攣,鬆弛變長的表現為痿軟。(出自《素問》)

哲理

痿病屬於肺金燥熱所導致的變化。就像深秋時節過於乾燥,草木就會枯萎凋零而無法生長,這是痿病的現象。手部得到血液滋養才能握持,足部得到血液滋養才能行走。燥邪導致疾病,是因血液衰少,不能順暢流通,所以產生疾病。然而有人說:筋脈攣縮有力是實熱證,筋脈鬆弛無力是虛寒證。又有人說:寒主收引,熱主舒緩。而把筋脈攣縮當作寒證,把筋脈鬆弛當作熱證,都是錯誤的。筋脈攣縮雖然病情看起來嚴重,但容易治癒;筋脈鬆弛則很難恢復正常。(出自《原病式》)

痿病的症狀是雙腳痿弱無力,不能行走。這是由於腎水不能制約心火,心火向上灼燒肺金,肺金受制於火,導致肺葉焦枯,皮膚毛髮虛弱而薄,皮膚一接觸外界就會產生痿病和癱瘓。《內經》說:各種痿病引起的喘息、嘔吐,都屬於上部。上部指的是肺金的部位。痿病沒有寒證,治療與痹病不同。痿病不會導致死亡,導致死亡的原因是誤用藥物。(出自《儒門事親》)

內熱導致痿病,這是關於痿病根本原因的論述。如果還有其他因素導致痿病,必然是因所挾帶的邪氣所致。有的挾帶濕熱,有的挾帶濕痰,有的屬於氣虛,有的屬於血虛,有的屬於陰虛,有的屬於瘀血,有的屬於食積阻礙氣機升降,應當仔細辨別。濕熱痿病,是由於雨天潮濕浸淫,導致邪氣蒸騰脾胃,流注於四肢,患者會感覺腳部發熱上涌,或四肢痠軟,或腳趾麻木,小便赤澀,脈象沉緩而數,這是濕熱在下的緣故。所謂「濕熱不去除,大筋蜷縮變短,小筋鬆弛變長,蜷縮變短的表現為拘攣,鬆弛變長的表現為痿軟」,就是這種情況。

濕痰痿病,是由於肥胖的人,氣血不能運化痰濕,導致濕痰內停,阻礙經脈。患者會出現腰膝麻木,四肢痿弱,脈象沉滑,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肥膩和飲酒過多造成的。所謂「脾土過盛,會導致人四肢無力」就是這個意思。氣虛痿病,是由於飢餓勞累,導致脾胃氣虛,全身關節肌肉都失去滋養,造成宗筋鬆弛無力。凡是病後手腳痿弱無力的人,都屬於氣虛。所謂「脾病不能為胃運輸津液,四肢不能得到水谷精氣,所以不能使用」就是這種情況。血虛痿病,凡是產後和各種失血後,面色萎黃,手腳無力,不能行動的人,都屬於血虛。陰虛痿病,是由於縱慾過度,導致下焦陰火灼傷筋骨,造成腿膝痿軟,行走困難,脈象細澀無力,或左脈搏動較大卻無力。瘀血痿病,有的是因為產後惡露流注腰膝,有的是因為跌打損傷,導致瘀血積聚不散,四肢因此不能活動,脈象澀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