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二·雜證匯參 (9)
卷十二·雜證匯參 (9)
1. 痿(附拘攣、癱瘓)
○食積痿者,因於飲食太過,妨礙道路,以致升降失常,脾氣不得運於四肢,手足痿弱,或腹膨脹痛,噁心噯氣,右脈沉滑。(《證治匯補》)
痿證之義,內經言之詳矣。觀所列五臟之證,皆言為熱。而五臟之證又總於肺熱葉焦,以致金燥水虧,乃成痿證。如丹溪之論治,誠得之矣。然細察經文,又曰:悲哀太甚,則包絡絕,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顧不得,發為筋痿。有漸於濕,以水為事,發為肉痿之類,則又非盡為火證。
此其有餘不盡之意,猶有可知。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敗傷元氣者亦有之。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榮養者,亦不少矣。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虧敗,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當酌寒、熱之深淺,審虛、實之緩急,以施治療,庶得治痿之全矣。(《景岳全書》)
人身有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內有肝、心、脾、肺、腎主之。若喜怒勞倦,內藏精血虛耗,血脈、筋骨、肌肉痿弱無力運動,致成痿躄。狀與柔風腳氣相類。然柔風腳氣皆由外因風寒,正氣與邪氣相搏,故作腫痛,為邪氣之實也。痿由內臟不足,但足不任身,並無痛楚,此血氣之虛也。(陳無擇)
痿證若草木失於培植,枝葉枯槁,根本猶未大傷。以其不咳嗽,不吐血,不發寒熱,為異於虛勞耳。故久沾床褥而形色絕無病狀,亦無痛楚麻木。蓋痹證由於三氣外傷,病在經絡、血脈之中,氣血閉澀者也,尚可作有餘治。痿證由於氣血不足,受病在五臟六腑之中,不能充固者也,當純從不足治。(《馮氏錦囊》)
痿證是肺熱葉焦,足軟而不任地,不痠痛,不紅腫,與痹證異也。肺氣熱則通陽明,陽明主宗筋,束骨而利機關,陽明為熱所灼,而筋脈弛長。痿病之作,是陽明之熱,肺熱累及之也。下部屬肝腎,根由陰虧髓空,火逆於肺,肺葉焦枯,金不生水,水益虧,火益熾,筋為熱灼,未有不痿躄者也。
丹溪有東實西虛、瀉南補北之法,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火歸窟宅,金不受刑,而陽明亦無肺熱之氣乘之,宗筋柔和,機關可利耳。譬之弓逢暑月而力輕,逢寒月而力重,人之筋痿,亦猶是也。痿手者少,痿足者多。痿而不咳,尚可延纏歲月;痿而咳嗽,虛損將成,死期近矣。
愚更謂痿病之來,確在筋脈之間。肺熱葉焦,亦是肺葉之脈絡焦枯,不是肺臟焦枯。若是肺臟其葉已焦,火灼之甚,安有足痿在下,而肺金不咳嗽者乎?尚有十年不咳而其人存者乎?《難經》曰: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痿果肺臟葉枯,則身中毛髮盡皆敗落矣,何今日之痿病獨不然耶?(《會心錄》)
補編
肺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火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
白話文:
痿病(包含拘攣、癱瘓)
飲食積滯引起的痿病: 是因為飲食過量,阻礙了氣機的正常運行,導致升降功能失常,脾胃之氣無法輸送到四肢,引起手腳痿弱無力,或是腹部脹滿疼痛,噁心、打嗝等症狀。這種情況通常脈象沉滑。
痿病的病理概念: 《內經》對痿病的論述已經非常詳細,提到五臟的病變多與熱有關,而五臟病變的根源又總結為肺熱導致的肺葉枯焦,進而造成金燥水虧,最終形成痿病。像朱丹溪的治療觀點,確實抓住了重點。但仔細分析經文,也會提到因過度悲傷導致包絡受損,進而引起脈痿;因思慮過多,而造成筋痿;或因濕邪入侵,導致肉痿等,這些情況又不完全屬於火熱之證。
痿病的病因並非單一: 造成痿病的原因不只是火熱,也有可能是因體內元氣受損。元氣受損,精氣不足無法滋養全身,血虛也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這種情況也很常見。如果只用火熱來論斷所有痿病,恐怕會使那些本就因體內真陽虧損,或脾土虛弱、水液枯竭的患者無法承受。所以,應該仔細評估寒熱的深淺程度、虛實的緩急,然後再擬定治療方案,才能全面治療痿病。
痿病的表現: 人體由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構成,並由肝、心、脾、肺、腎主導。如果因為情緒波動、過度勞累等因素,導致體內精血虧損,就會使血脈、筋骨、肌肉痿弱無力,造成痿病。其症狀和柔風腳氣有些相似,但柔風腳氣多由外感風寒引起,正氣與邪氣相搏,所以會出現腫痛,屬於邪氣實證。而痿病則是由於內臟不足引起,主要表現為腿腳無力,無法支撐身體,並且不會感到疼痛,屬於氣血虛弱的表現。
痿病與虛勞的區別: 痿病就像草木失去栽培一樣,枝葉枯萎,但根基並未受到嚴重損傷。與虛勞不同的是,痿病患者通常不會咳嗽、吐血、發冷發熱。即使長期臥床,外表看起來也似乎沒有什麼疾病,也沒有疼痛麻木的感覺。痺證則是由於外邪入侵導致經絡血脈氣血閉塞所致,尚可採取補瀉兼施的治療方法。而痿病則是由於氣血不足,病變部位在五臟六腑,無法充固全身,因此應以補益為主。
痿病的根本病機: 痿病的根本原因是肺熱導致肺葉枯焦,使腿腳軟弱無力,無法站立,也沒有痠痛紅腫,與痺證不同。肺氣熱會影響陽明經,陽明經主導筋骨的運動,當陽明經受熱灼傷時,筋脈就會鬆弛無力。痿病的發生,與陽明經的熱邪有關,而肺熱是其根本原因。下半身與肝腎有關,痿病的根源也在於陰液虧虛、骨髓空虛,導致虛火上逆到肺,肺葉因此枯焦,金不能生水,水液更少,火就更旺盛,筋脈因受熱灼傷,最終導致痿病。
治療原則: 朱丹溪提出“東實西虛、瀉南補北”的治療方法,即滋養腎陰以抑制虛陽,讓虛火歸於本位,這樣肺金就不會受到損傷,陽明經也不會被肺熱所影響,筋脈就能恢復柔和,關節活動也能靈活自如。就像弓在夏天會變軟,冬天會變硬一樣,人的筋脈也是如此。痿手的情況較少,痿足的情況較多。如果痿病不伴有咳嗽,還可以維持較長的時間;如果痿病伴有咳嗽,則表示虛損已經嚴重,生命將不久矣。
對痿病的觀點補充: 痿病的發病部位主要在筋脈之間。所謂“肺熱葉焦”,是指肺葉的脈絡枯焦,而不是肺臟本身的枯焦。如果肺臟真的枯焦了,火熱的程度一定非常嚴重,那麼怎麼會只出現腿腳痿弱,而肺本身卻沒有咳嗽呢?怎麼還能有人十年不咳卻依然健在呢?《難經》說:“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如果痿病真的是肺臟枯萎造成的,那麼全身的毛髮都會脫落,為何現在的痿病卻不是這樣呢?
補充內容: 肺屬金,性質乾燥,位於上焦主導呼吸,最怕火邪。脾屬土,性質濕潤,位於中焦主導四肢,最怕木邪。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如果慾望過多,沒有節制,就會導致腎水不足,火邪失去了制約就會變得肆虐,肺就會受到火邪侵襲而發熱。木的特性是剛強急躁,肺受到火邪侵襲後,肺金無法滋養,木失去了制約就會反過來傷害脾土。肺熱就無法正常管理身體的各個部分,脾傷就無法正常運作四肢,各種痿病就會因此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