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二·雜證匯參 (10)
卷十二·雜證匯參 (10)
1. 痿(附拘攣、癱瘓)
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痿證無寒,不可用熱藥,以灼其陰。痿屬濕熱,不可作風治,以風藥多燥,而血更傷。當以清金、補精、養血為主。(朱丹溪)
痿證病因,雖曰不一,大都起於陽明。濕熱內蘊,則肺受熱乘而日槁,脾受濕淫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濕之候。舉世靡不以腎虛為事,至於陽明濕熱,從無齒及之者。或云:痿病既屬濕熱,何古方多用辛熱而愈者?殊不知濕熱沉滯既久,非借辛熱之力,不能開通經隧,原非為腎臟虛寒而設也。若真陽未衰,概行溫補而不知清熱滲濕,能無反助濕熱之患耶?(張路玉)
濕熱成痿,乃不足中之有餘也,宜滲泄。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補。(李瀕湖)
痿病雖分五臟,然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經》云: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又曰:陽氣內伐,熱舍於腎,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骨痿者,生於大熱也。若視為虛寒,而投以附、桂,多致不救。(葉仲堅)
真氣,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故谷入於胃,其氣脾為之行於三陽,又復行之於三陰,是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而四肢筋骨肌肉,皆賴以榮養也。陽明胃氣既虛,則臟腑無所稟,四肢無所榮,機關不利而成痿躄。《內經》治痿獨取陽明,厥有旨哉。丹溪以《難經》瀉南補北之法,摘為治痿之方,亦是舉其例爾。
若胃口不開,飲食少進者,不可拘於此例。(張三錫)
林氏曰:《內經》皮、肉、筋、骨、脈五痿,既分屬五臟,然則獨取陽明,只可治脾、肺、皮、肉之痿。若肝之筋痿,心之脈痿,腎之骨痿,受病不同,豈可僅取陽明而已乎?故治筋痿宜養其肝,脈痿宜益其心,骨痿宜滋其腎,未可執一而論。《經》云:各補其營而通其俞,調其虛實云云。可見治痿之法,不專於陽明也。(《赤水玄珠》)
《經》言治痿獨取陽明,非謂陽明之虛而補之也。良由火邪伏於胃中,則陽明實矣,陽明實則飲食日倍,形體日肥,足反廢而難步。豈陽明氣旺,但能受食,而不能強筋束骨乎?此乃火邪伏於胃中,止可殺穀,而不能運化精微以生津布液,灌溉百骸,所謂壯火食氣。胃熱消穀善飢,故《內經》不言補而言取者,取去陽明所伏之火邪,則濕熱清筋骨強,而痿自起矣。凡此皆以實邪為病立論也。
然病名雖一,而虛實各殊。須知虛者正氣虛也,實者邪氣實也,豈有血氣充足,而筋骨為之不用乎?(《馮氏錦囊》)
痿痹,筋脈短勁,肝氣內錮,須亟講於金伐木榮之道,以金伐木,而木反榮筋反舒矣。然非金氣自壅,則木且奉令不暇,何敢內拒?惟金失其剛,轉而為柔,是以木失其柔,轉而為剛。故治此患,先以清金為第一義也。
白話文:
治療痿軟無力(伴隨筋脈攣縮、癱瘓)的病症,有以下重點:
瀉掉南方的火氣(指心火),則肺金會清淨,東方肝木就不會虛弱,那又怎麼會有脾臟損傷的問題呢?補益北方的水氣(指腎水),則心火會下降,西方肺金就不會虛弱,那又怎麼會有肺熱的問題呢?陽明經的氣血充足,則宗筋就會得到滋潤,能夠約束骨骼,使關節活動靈活。治療痿軟無力的方法,不出這些原則。痿軟無力的病症沒有寒證,不能使用熱性藥物,以免灼傷陰液。痿軟無力多屬濕熱,不能當作風邪來治療,因為風藥多燥,會更加損傷陰血。治療應該以清肺熱、補腎精、養血為主。(朱丹溪的觀點)
痿軟無力的病因,雖然說法不一,但大多源於陽明經。濕熱在體內積聚,肺臟會受到熱邪侵襲而逐漸枯槁,脾臟會受到濕邪浸淫而日漸腫脹,最終形成上部枯槁、下部濕盛的狀況。世人普遍認為是腎虛導致,從未有人注意到陽明經的濕熱。或許有人會問:既然痿軟無力屬於濕熱,為什麼古方多用辛溫藥物而能治癒呢?殊不知濕熱積滯日久,必須借助辛溫藥物的力量才能疏通經絡,並非為了治療腎臟虛寒而設。如果患者並非真陽衰弱,卻一味溫補而不懂得清熱利濕,難道不會反而加重濕熱的病情嗎?(張路玉的觀點)
濕熱導致的痿軟無力,是「不足」中的「有餘」,應該用滲泄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因為精血枯竭導致的痿軟無力,是「不足」中的「不足」,則需要大力補益。(李時珍的觀點)
痿軟無力的病症雖然涉及到五臟,但其根本在於腎,其表現在於肺。《黃帝內經》說:「五臟因肺熱導致葉脈焦枯,而發生痿軟無力。」又說:「陽氣內攻,熱邪停留在腎,水不能制約火,則骨骼枯槁、骨髓空虛,所以腳不能承受身體的重量,發生骨痿。」骨痿是由於大熱引起的。如果把它當作虛寒來治療,而使用附子、桂枝等溫熱藥物,大多會導致病情無法挽回。(葉仲堅的觀點)
真氣是從先天得來,與水谷之氣共同充養身體。所以,水谷進入胃,其精氣由脾臟輸送到三陽經,再輸送到三陰經,五臟六腑都從胃中得到精氣,四肢筋骨肌肉都依賴它來營養。陽明胃氣如果虛弱,則臟腑沒有依靠,四肢沒有滋養,關節活動不靈活,就會導致痿軟無力。《黃帝內經》治療痿軟無力特別強調陽明經,是有其道理的。朱丹溪引用《難經》瀉南方、補北方的說法,作為治療痿軟無力的藥方,也只是舉例說明而已。
如果病人胃口不開,飲食減少,則不應該拘泥於這個例子。(張三錫的觀點)
林氏認為:《黃帝內經》提到皮、肉、筋、骨、脈五種痿,分別歸屬於五臟,那麼單獨強調陽明經,只能治療脾、肺、皮、肉的痿軟無力。如果肝臟的筋痿、心臟的脈痿、腎臟的骨痿,病因各不相同,怎麼可以只治療陽明經呢?所以治療筋痿應該滋養肝臟,治療脈痿應該補益心臟,治療骨痿應該滋養腎臟,不能一概而論。《黃帝內經》說:「各自補益其所屬的營養,疏通其所對應的穴位,調節其虛實。」可見治療痿軟無力的方法,不能只注重陽明經。(《赤水玄珠》的觀點)
《黃帝內經》說治療痿軟無力要特別關注陽明經,並不是說陽明經虛弱要補益它。而是因為火邪潛伏在胃中,導致陽明經氣血壅盛。陽明經氣血壅盛,則飲食量會增加,身體會肥胖,但腳反而廢用,難以行走。難道陽明經氣旺,只能接受食物,而不能強壯筋骨嗎?這是因為火邪潛伏在胃中,只能消化穀物,而不能運化精微,產生津液來滋養全身,這就是所謂的「壯火食氣」。胃熱容易消化食物而容易飢餓,所以《黃帝內經》沒有說要「補」,而是說要「取」,就是要把潛伏在陽明經的火邪去除,則濕熱清除,筋骨強壯,痿軟無力自然就會痊癒。這些都是以實邪為病來立論的。
然而,病名雖然相同,但虛實卻各不相同。必須知道虛指的是正氣虛弱,實指的是邪氣強盛,難道會有氣血充足,而筋骨卻不能使用的情況嗎?(《馮氏錦囊》的觀點)
痿軟無力,表現為筋脈短縮僵硬,是肝氣內鬱所致,必須運用金克木的原理,使金氣(肺)可以克制木氣(肝),這樣木氣才能得以榮養,筋脈才能得以舒展。然而,如果金氣本身不阻塞,木氣就無暇內抗,怎麼敢反抗呢?只有金氣失去剛強的特性,轉而柔弱,木氣才會失去柔和的特性,轉而剛強。所以治療這種情況,首先要以清肺熱為第一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