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一·雜證匯參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雜證匯參 (6)

1.

然內明者利於近,外明者利於遠。故凡不能遠視者,必陰勝陽也;不能近視者,必陽勝陰也。由此言之,則海藏是而東垣非矣。愚見則但當言其不足,不必言其有餘。不能遠視者,陽氣不足也;不能近視者,陰氣不足也。豈不明顯!若東垣以陰氣有餘、陽氣有餘皆謂之火,則凡能視者,皆火病也。

海藏云:能近視責其有水,能遠視責其有火,則當責者亦是病也。此等議論,余則未敢服膺。○凡病目者,非火有餘則陰不足耳。但辨虛實,可盡之矣。蓋紅腫赤痛,及少壯暫得之病,或因積熱而發者,皆屬有餘。其有既無紅腫,又無熱痛,而但昏澀,或眩暈無光,或年及中衰,或酒色過度,以致羞明黑暗、瞻視無力、珠痛如摳等證,則無非水之不足也。虛者當補,實者當瀉,此固其辨矣。

然實中亦有兼虛者,此於腫痛中當察其不足。虛中亦有兼實者,又於衰弱內當辨其有餘。虛實殊途,自有形氣脈色可診可辨也。○眼科有風熱之說,凡見火證,無論有風、無風、無不稱為風熱,多從散治。不知風之為義,最當辨析。夫風本陽邪,然必有外感,方是真風。因風生熱者,風去而火自息,此宜散之風也。

若本無外感,止因內火上炎而為癢、為痛者,人亦稱為風熱。蓋木屬肝,肝主風,因熱極而生風者,熱去而風自息,此不宜散者也。如果風由外感,必見表證,方可兼散。如無表證,但陰火熾上者,則風藥皆不可用。雖曰亦有芩、連清火,然宜升者不宜降,宜降者不宜升。若用藥不精,而翳膜損明,無所不至。

○眼目之證,當察色以辨虛實。《經》曰: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故凡治黃赤者,宜清肝瀉火;治青白者,宜壯腎扶陽,此固不易之法也。至於目黃一證,尤宜辨其虛實,不可謂黃者必由熱也。蓋有實熱而黃者,有虛寒而黃者。實熱之黃,如造麴者然,此亦濕熱內蓄,鬱蒸而成,熱去則黃自退,非清利不可也。

若虛寒之黃,則猶草木之調,此以元陽日剝,津液消索而然。其為病也,既無有餘之形氣,又無煩熱之脈證,惟因乾涸,所以枯黃。其衰已甚,使非溫補,何以回生?不可因其色黃,概認為熱,而再加清利,鮮不危矣。○翳障當分虛實,大都外障者,多因赤痛而成。赤痛不已,則或為胬肉,或為瘢𥀬,此皆有餘之證,治當內清其火,外磨其障。

若內障者,外無雲翳而內有矇蔽。《綱目》謂其有翳在黑睛內遮瞳子而然。《龍木論》又云:腦脂流下作翳者,足太陽之邪也,肝風衝上作翳者,足厥陰之邪也。治以針法。聞有巧手,能用金針於黑眼內撥去雲翳,取效最捷。此雖聞之,未見其人。

又有所謂內障者,察其瞳子則本無遮隔,惟其珠色青藍,或兼綠色,或瞳人散大,別無熱壅等證,而病目視不明,或多見黑花,此悉由腎氣不足,故致瞳子無光,若有所障,而內實無障也。治當專補腎水,氣虛者當兼補其氣。(張景岳)

白話文:

眼睛的內視力好的人適合看近處,外視力好的人適合看遠處。所以,凡是不能看遠的人,一定是陰氣旺盛而陽氣不足;不能看近的人,一定是陽氣旺盛而陰氣不足。這樣說來,海藏的觀點是對的,而東垣的觀點是錯的。依我看,應該只說陰陽氣的不足,不必說陰陽氣的過剩。不能看遠的人,是陽氣不足;不能看近的人,是陰氣不足。這不是非常明顯嗎!如果東垣把陰氣有餘和陽氣有餘都說成是火,那麼凡是能看見東西的人,不都成了有火的病了嗎?

海藏說:能看近處的病因是體內有水,能看遠處的病因是體內有火,那照這樣說,該怪罪的也都是病了。這些議論,我實在不敢苟同。一般來說,眼睛的疾病,不是火氣過盛,就是陰液不足。只要能分辨清楚虛實,就足以診斷和治療了。一般來說,眼睛紅腫疼痛,以及年輕力壯時發生的疾病,或是因為體內積熱而引起的,都屬於實證,也就是有餘。而那些沒有紅腫,也沒有發熱疼痛,只是眼睛昏花模糊,或者頭暈眼花,或者上了年紀,或者因酒色過度而導致怕光、看不清、視物無力、眼珠疼痛像被挖一樣等症狀,都無非是陰液不足的表現。虛證就應該補養,實證就應該瀉去,這本來就是辨證的基本方法。

然而,實證中也有兼夾虛證的,這在紅腫疼痛的症狀中要注意是否有不足。虛證中也有兼夾實證的,這在衰弱的症狀中要注意是否有過盛。虛實的病因和表現不同,自然可以通過觀察形體、氣色、脈象等來診斷和分辨。眼科有「風熱」的說法,凡是看到火熱的症狀,無論有沒有風,都稱為風熱,大多用疏散的方法治療。殊不知「風」的含義,最應該仔細分辨。風本來是陽邪,但必須有外感,才是真正的風。因為風而產生的熱,風散去後,熱自然消退,這種情況適合用疏散的方法治療。

如果本身沒有外感,只是因為體內火氣上炎而引起眼睛癢、眼睛痛,人們也把它稱為風熱。因為木屬肝,肝主風,因為熱到極點而產生風,熱退去後,風自然消退,這種情況不適合用疏散的方法治療。如果風是由外感引起的,一定會出現表證,才可以兼用疏散的方法。如果沒有表證,只是陰火上炎,那麼風藥都不能用。雖然說也可以用黃芩、黃連來清熱,但是應該升提的就不應該降下,應該降下的就不應該升提。如果用藥不精確,導致眼翳遮蔽視力,各種問題都會發生。

眼睛的疾病,應該觀察顏色來辨別虛實。《黃帝內經》說:「黃色或紅色的,多是有熱氣;青色或白色的,少有熱氣。」所以,凡是治療黃色或紅色的,應該清肝瀉火;治療青色或白色的,應該補腎扶陽,這本來是不變的法則。至於眼睛發黃的症狀,更應該辨別虛實,不能認為發黃就一定是由熱引起的。因為有實熱而發黃的,也有虛寒而發黃的。實熱發黃,就像釀酒時的麴一樣,是因為體內濕熱積聚,鬱積蒸發而成,熱退去後,黃色自然消退,必須要用清利的方法才能治好。

如果是虛寒引起的發黃,就像草木枯萎一樣,是因為元陽逐漸衰弱,津液減少而導致的。這種情況,既沒有過盛的形體表現,也沒有煩熱的脈象症狀,只是因為身體乾涸,所以才顯得枯黃。身體衰弱到極點,如果不用溫補的方法,如何才能恢復生機呢?不可以因為它的顏色是黃的,就一概認為是熱引起的,再用清利的方法治療,那就危險了。眼翳應該分清虛實,一般來說,長在外面的眼翳,多半是因為紅腫疼痛而引起的。紅腫疼痛持續不斷,就可能變成胬肉或瘢痕,這些都屬於實證,治療應該從內清火,從外磨去眼翳。

如果是長在裡面的眼翳,外表沒有雲翳,而內部有模糊不清的情況。《本草綱目》說這種眼翳是在黑眼珠內部遮蔽瞳孔而導致的。《龍木論》又說:腦脂下流形成的眼翳,是足太陽經的邪氣;肝風上衝形成的眼翳,是足厥陰經的邪氣。可以用針灸治療。聽說有技藝高超的醫生,能用金針在黑眼珠內部撥去雲翳,效果非常快。這些只是聽說,還沒有親眼見過。

還有一些所謂的內障,觀察瞳孔,並沒有什麼遮擋,只是眼珠顏色發青發藍,或者兼帶綠色,或者瞳孔散大,沒有發熱等症狀,只是視力模糊,或者經常看到黑點,這些都是因為腎氣不足,導致瞳孔無光,好像被什麼東西遮擋住,而實際上內部並沒有遮擋。治療應該專門補腎水,氣虛的應該兼補氣。 (張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