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19)
卷五·雜證匯參 (19)
1. 溫熱
經義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帝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
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盛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素問》)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靈樞》)
哲言
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如驚癇狀,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張仲景)
仲景書詳於治傷寒,略於治溫,以法度俱錯出於治傷寒中耳。後人未解義例,故春溫一證,漫無成法可師,而況觸冒寒邪之病少,感發溫氣之病多;寒病之傷人什之三,溫病之傷人什之七。古今缺典,莫此為大。昌特會《內經》之旨,以暢發仲景不宣之奧。厥旨維何?《內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此一大例也。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一大例也。既冬傷於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時病發,此一大例也。舉此三例,以論溫證,而詳其治,然後與三陽三陰之例先後合符。蓋冬傷於寒,邪藏肌膚,即邪中三陽之謂也;冬不藏精,邪入陰臟,即邪中三陰之謂也。陽分之邪,淺而易療;陰分之邪,深而難愈。
所以病溫之人,有發表三、五次而外證不除者,攻裡三、五次而內證不除者,以為在表也,又似在裡,以為在裡也,又似在表,用溫熱則陰立亡,用寒涼則陽隨絕。凡傷寒之種種危候,溫證皆得有之,亦以正虛邪盛,不能勝其任耳。至於熱證,尤為什中八、九。緣真陰為熱邪久耗,無以制亢陽而燎原不熄也。
以故病溫之人,邪退而陰氣猶存一線者,方可得生。然多骨瘦皮乾,津枯肉爍,經年善調,始復未病之體。實緣醫者於此一證,茫然不識病之所在,用藥不當,邪無從解,留連輾轉,莫必其命。○冬傷於寒,藏於肌膚,感春月之溫氣而始發。肌膚者,陽明胃經之所主也。
白話文:
[溫熱]
經義
冬天受到寒邪侵襲,春天就容易發生溫病。冬天沒有好好保養精氣,春天也容易得溫病。凡是因傷寒而轉變成溫病的,在夏至之前發病的都屬於溫病。太陽經脈的氣色如果顯現在顴骨,就是熱病。如果氣色還沒蔓延開來,表示只要出汗就會好,等待時機就行。但如果這種氣色和厥陰經的脈象同時出現,病人活不過三天,表示熱病已經侵入腎臟了。少陽經脈的氣色如果顯現在臉頰前面,也是熱病。如果氣色還沒蔓延開來,表示只要出汗就會好,等待時機就行。但如果這種氣色和少陰經的脈象同時出現,病人活不過三天。
皇帝問:「有種溫病,出汗後反而又發熱,而且脈象急促,即使出汗也沒有減輕的跡象,還胡言亂語,吃不下東西,這種病叫什麼?」岐伯回答:「這病叫做陰陽交,陰陽交錯就會死亡。」皇帝問:「希望聽你詳細解釋。」岐伯說:「人之所以會出汗,都是因為攝取食物,而食物精華則生養精氣。現在邪氣和身體的氣血交戰,產生汗液,這表示邪氣被逼退,精氣佔了上風。精氣佔上風,就應該能吃東西而且不再發熱。如果又發熱,那就是邪氣還在。汗是精氣的一種。現在出汗後反而又發熱,表示邪氣還很強盛。不能吃東西,表示精氣已經耗盡。得病後還停留不去,壽命很快就要結束了。」
熱病有九種情況不能用針刺治療:一是沒有出汗,臉頰通紅,還打嗝,這是死症;二是腹瀉而且肚子脹得很厲害,也是死症;三是眼睛看不清楚,而且發熱一直不退,也是死症;四是老人或嬰兒,發熱而且肚子脹,也是死症;五是沒有出汗,還嘔吐下血,也是死症;六是舌頭根部潰爛,而且發熱一直不退,也是死症;七是咳嗽而且流鼻血,沒有出汗,或者出了汗但汗沒到腳底,也是死症;八是骨髓發熱,也是死症;九是發熱而且抽搐,也是死症。
哲言
發熱而且口渴,但不怕冷,這是溫病。發汗後,身體發燙,這叫做風溫。風溫這種病,脈象陰陽都浮在表面,會自己出汗,身體感覺沉重想睡覺,打鼾聲很大,說話困難。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治療,就會小便不順暢,眼睛直視,大小便失禁;如果用火攻法治療,皮膚會微微發黃,嚴重時會像癲癇發作一樣,時常抽搐;如果用火熏,病情惡化一次還能拖延幾天,如果惡化兩次就很快會死亡。
張仲景的著作詳細記載了如何治療傷寒,但對於治療溫病的記載比較簡略,因為他將溫病的治療方法都歸納在治療傷寒的方法中。後人沒有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對於春溫這種病,沒有一套成熟的治療方法可以遵循。而且,現在因為受寒而發病的比較少,因感受溫熱之氣而發病的比較多;因寒邪而受傷的人只佔十分之三,因溫病而受傷的人佔了十分之七。古今醫書對這方面的記載都非常缺乏,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現在整理《內經》的旨意,來闡發張仲景沒有明說的道理。其中的重點是什麼呢?《內經》說:「冬天受到寒邪侵襲,春天就容易發生溫病。」這是一個重要的例子。又說:「冬天沒有好好保養精氣,春天也容易得溫病。」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例子。既冬天受到寒邪侵襲,又沒有好好保養精氣,到了春天同時發病,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例子。舉這三個例子來討論溫病,詳細說明治療方法,然後再與三陽三陰的理論前後呼應。冬天受寒,邪氣潛藏在皮膚肌肉中,這就是邪氣侵犯三陽;冬天沒有好好保養精氣,邪氣就侵入陰臟,這就是邪氣侵犯三陰。侵犯陽分的邪氣,比較淺,容易治療;侵犯陰分的邪氣,比較深,難以治癒。
所以,患溫病的人,有些人發汗三五次,外在症狀還是沒有消除;有些人攻下三五次,內在症狀還是沒有消除。以為病在表面,又好像在內部;以為病在內部,又好像在表面。用溫熱的藥物治療,陰氣馬上會耗盡,用寒涼的藥物治療,陽氣也會隨之消散。凡是傷寒會出現的各種危險症狀,溫病也都可能出現,這也是因為正氣虛弱,邪氣旺盛,身體無法承受。至於熱證,更是佔了十分之八九。因為身體的陰液被熱邪長期耗損,沒有辦法制約亢盛的陽氣,導致熱勢像野火一樣蔓延不熄。
所以,患溫病的人,邪氣退去後,如果還能殘留一絲陰氣,才有可能活下來。但大多會變得骨瘦如柴,皮膚乾燥,津液枯竭,肌肉消瘦,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調養,才能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態。實在是因為醫生對於這種病,無法確切知道病在哪裡,用藥不當,邪氣無法排除,病情反覆拖延,難以保全生命。冬天受寒,邪氣潛藏在皮膚肌肉中,等到春天感受到溫熱之氣才開始發作。皮膚肌肉,是陽明胃經所主管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