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五·痘疹精華 (34)
卷十五·痘疹精華 (34)
1. 證治要略
先天之氣足,後天之氣不足者,補中氣為主;先天之氣不足,後天之氣足者,補元氣為主。(朱惠民)
升發之妙,非僅以提為升、疏為發,疏第可以逐寒邪、散風熱,提第可以助清陰、發真氣。不惟真虛、真寒、惡火、惡毒所不能調濟,即如飲食停滯,暑濕穢氣,孰非阻竅脈而礙氣道者,其得以兼攝否耶?必審其何痘宜疏當不虛其表,何痘宜升當不提其毒,何痘宜升發並行兩用而兩得其效,何痘可以升發無藉即得以無事為工,何痘宜寬中,何痘宜清徹,何痘以不發為發,不以疏為例,何痘以不升為升,不以提為則。
總令氣之得以直達,不為毒錮,不為火蝕,不為邪郁,不為穢閉,不使窒礙,不使消沮,得以拘領其毒,而出升發之梗概,庶乎其得之矣。得此機關,苦寒如芩、連,辛熱如桂、附,補塞如參、耆,盪滌如硝、黃,何莫非升發之劑乎?(費建中)
自有方書治痘以來,其時不啻二千年,其人不啻數百家,然皆詳於已出之後,略於未出之前。深言出速而稠密之害,不言留中而不出之殃。不知已出之毒,外寇也;未出之毒,內寇也。出速而稠密者,外攻也;留中而不出者,內攻也。內寇與外寇勢孰急?外攻與內攻禍孰烈?故痘已出而死者,多在旬日之間;痘不出而死者,多在六朝之內。徒知御外寇,而不知逐內寇。
昔賢之為計疏也。然其失計安在?惟在未出而急於解毒,緩於逐毒也。不知未出之毒不可解,但當汲汲逐之於外也。余深悟其理,而鑑其失,徘徊顧慮,為未出以前諸證設法,辨其寒、熱、虛、實以施治:實熱者,宣發其壅滯,以逐毒出外;虛寒者,補助其血氣,以逐毒出外。一以救前哲之失,一以醒後人之迷,雖軒岐復起,不易吾言矣。
(聶久吾)
論痘,首推錢仲陽、陳文中二家,錢用寒涼,陳用溫熱,確乎相左。丹溪祖錢非陳,分解毒、和中、安表三法,以犀角地黃湯為主方。後之萬氏以脾胃為主,魏氏以保元為主,費建中救偏悉以石膏、大黃,胡氏輒投汗下。松江東地多宗秦鏡明;京口江寧咸推管橓《保赤》;吾蘇悉遵翁仲仁《金鏡錄》。
可謂家喻戶曉者。其取長在看,不在乎治。看法精確,可以前知。後之翟氏、聶氏,深以氣血盈虧,解毒化毒,分析闡揚錢、陳底蘊,因分別太多,讀者目眩心憒,不若翁仲仁芻蕘悅口也。然眼目之功,須宗翁氏,而匯治講究,參之諸家可矣。○自古治痘名家,各有精確卓識,雖各有所偏,實所以相濟也。
先生治痘,寒熱攻補,不膠於一見。如毒火深伏,氣血壅遏者,藉芳香以搜逐,用紫雪丹;氣滯血凝,毒重火伏者,治以酒大黃、石膏、青皮、桃仁、荊芥,犀角、豬尾血;肝肺毒火不宣,氣血有焦燔之勢者,用犀角、羚羊、紫草、丹皮、石膏、鮮生地;元氣不支,陽虛毒陷,而見灰白濕爛,泄瀉嘔惡者,用辛香溫煦,如陳文中之法;氣血極虛,而漿清塌癢,全無實證相兼者,當峻補氣血,用參歸鹿茸湯、坎煦湯;氣虛,莫外乎保元及四君子;血虛,不離於四物及補血湯。又有氣虛血熱者,補氣之中兼涼血;血虛氣滯者,補血之中佐辛香。
白話文:
如果先天之氣充足,後天之氣不足,治療重點應放在補養中氣;如果先天之氣不足,後天之氣充足,治療重點應放在補養元氣。
升發的奧妙,不只是單純地把藥性往上提,或是讓它疏散,疏散的功能可以驅逐寒邪、散發風熱,而提的功能可以幫助清降陰氣、發動真氣。不只是真虛、真寒、惡火、惡毒這些情況難以調治,就連飲食停滯、暑濕穢氣這些阻礙經脈和氣道的狀況,也應一併考慮。所以必須審慎判斷,哪些痘疹適合疏散,但不能過度耗損正氣;哪些痘疹適合提升,但不能提升毒素;哪些痘疹適合升發並用,以達到雙重效果;哪些痘疹可以不用升發就能自行痊癒;哪些痘疹適合寬中理氣;哪些痘疹適合清熱透散;哪些痘疹應該以不發散為發散,不以疏散為原則;哪些痘疹應該以不提升為提升,不以提升為法則。
總之要讓氣能夠順暢直達病所,不被毒邪困住,不被火熱侵蝕,不被邪氣鬱結,不被穢濁閉塞,不使其阻塞,不使其消沉,讓它能夠控制住毒素,而達到升發的作用。達到這個目標,那麼即使是像黃芩、黃連這樣苦寒的藥,或是像桂枝、附子這樣辛熱的藥,或是像人參、黃耆這樣補益的藥,或是像芒硝、大黃這樣瀉下的藥,都可以成為升發的藥物。
自有醫書記載治療痘疹以來,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經歷了數百位醫家,然而他們大多詳述痘疹發出來之後的治療,卻忽略了痘疹還沒發出來之前的處理。他們只強調痘疹發得太快太密集的危害,卻不講痘疹留在體內不發的禍患。殊不知已經發出來的毒,是外來的侵擾;而還沒發出來的毒,是內部的隱患。發得太快太密集,是外攻;留在體內不發,是內攻。內患和外患哪個更危急?外攻和內攻哪個禍害更嚴重?所以痘疹發出來後死亡的,多在十天左右;而痘疹不發出來就死亡的,多在六天之內。他們只知道抵禦外來的侵擾,卻不知道驅逐內部的隱患。
過去賢哲們的治療方法,他們的失誤在哪裡呢?就在於痘疹還沒發出來的時候,就急著解毒,而忽略了驅逐毒邪。殊不知還沒發出來的毒是不能解的,只能盡快讓它發出來。我深刻領悟這個道理,並且鑑於前人的失誤,我反覆思量,為痘疹未發之前各種症狀設法治療,辨別其寒熱虛實來施治:實熱的,就宣發其壅滯,使毒邪排出體外;虛寒的,就補益其氣血,使毒邪排出體外。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彌補前人的錯誤,另一方面可以警醒後人的迷惘,即使是軒轅黃帝和岐伯再世,也不會改變我的看法。
談到痘疹,首推錢仲陽和陳文中這兩位醫家,錢氏用寒涼藥,陳氏用溫熱藥,他們的觀點截然相反。朱丹溪認同錢氏的觀點,不贊成陳氏的觀點,將治療分為解毒、和中、安表三個方法,以犀角地黃湯為主方。後來的萬氏以脾胃為重,魏氏以保元為主,費建中主張用石膏、大黃來救治偏頗之症,胡氏則經常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松江地區大多推崇秦鏡明的醫術;京口、江寧一帶則推崇管橓的《保赤》。我們蘇州則遵從翁仲仁的《金鏡錄》。
可以說家喻戶曉。他們各自的優點在於觀察,而不在於治療。觀察精確,就能預知病情發展。後來的翟氏、聶氏,深入研究氣血盈虧,解毒化毒,闡揚了錢氏、陳氏的醫理,但因為分析過於繁瑣,使讀者眼花繚亂,不如翁仲仁的醫理簡明易懂。然而,在診斷方面,應當學習翁氏的方法;而在治療方面,則可以參考各家的長處。自古以來,治療痘疹的名家,各有其精闢的見解,雖然各自有所偏頗,但實際上是互相補足的。
先生治療痘疹,寒熱攻補,並不拘泥於一種方法。如果毒火深藏,氣血壅滯,就用芳香藥物來搜剔,使用紫雪丹;如果氣滯血瘀,毒重火伏,就用酒大黃、石膏、青皮、桃仁、荊芥、犀角、豬尾血等藥;如果肝肺毒火不宣,氣血有焦灼之勢,就用犀角、羚羊、紫草、丹皮、石膏、鮮生地等藥;如果元氣衰弱,陽虛毒陷,而出現灰白濕爛,泄瀉嘔吐,就用辛香溫煦的藥物,如陳文中的方法;如果氣血極度虛弱,而痘漿清稀、痘疹扁塌且發癢,沒有實證,就應該峻補氣血,用參歸鹿茸湯、坎煦湯;如果氣虛,最適合用保元湯或四君子湯;如果血虛,離不開四物湯或補血湯。此外,還有氣虛血熱的,可以在補氣的同時兼顧涼血;血虛氣滯的,可以在補血的同時佐以辛香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