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五·痘疹精華 (3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痘疹精華 (33)

1. 證治要略

昔人云痘瘡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蓋首不可下者,言瘡未顯於表,下之則不得伸越;尾不可下者,言瘡已顯於表,內無根蒂,下之則陷逆故也。又言溫暖蓋覆,不令通風,以痘未出,或身涼惡寒故也。後人執此二語,不知天時之所加,人身之所盛,致誤多矣。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終臟腑無凝滯也。

若有里證便結者,安得不下?溫暖不使通風者,以其發在冬時。若在夏令,痘雖未出,亦不用此也。(王好古)

壯熱身疼頭痛,不與小汗,表何由解?大腸久閉,毒攻腰脅,心腹脹滿,不與微利,何由釋去?(龐安常)

今之治痘者曰:首尾不可汗下。聽者和之曰:痘宜溫補,汗下不可也。此亦喜補惡攻之遺弊耳!殊不知治痘之法,莫要於解毒,或攻或補,務使毒氣得解而已。如其氣血和暢,營衛流通,表裡無邪,其出則盡,其發則透,其收則時,非但不可汗下,雖溫補亦不可用也。設使外感風寒,約束皮膚,閉密腠理,瘡出不快,此當汗之,令陰陽和,營衛通,而瘡易出,毒得解散可也。苟不汗之,則毒無從得出,留伏於內,未免閉門留寇之禍矣。

如大熱不退,煩渴轉增,譫妄昏沉,便溺阻塞,此毒蓄於腸胃之間,與穀氣相併,宜急下之,使臟腑疏通,陳莝滌去可也。苟不下之,則藏汙蓄毒煎熬於中,得無養虎遺患之悔乎?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萬密齋)

予嘗治痘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紫草多效。間有枯萎而死者,思之至忘寢食,恍然悟曰:白朮燥濕,茯苓滲利,宜漿之不行也。乃減去二味,加糯米、乳酒,名保元湯。(汪石山)

治痘補虛當辨陰陽,尤惟陰分為重。何也?蓋痘從形化,本乎精血。凡見點、起脹、灌漿、結痂,無非精血所為,雖曰氣為之帥,而實血為之主。且痘以陽邪,陽盛必傷陰。所以凡治痘者,最當重在陰分,宜滋潤不宜剛燥。故曰:補脾不若補腎,養陰所以濟陽。此秘法也。

然血氣本自互根,原不可分而為兩,加參、耆、白朮,雖雲氣藥,若用從血藥,則何嘗不補血?歸、芎、地黃,雖云血藥,若用從氣藥,則何嘗不補氣?故見氣虛者,以保元湯,而佐以歸、地;血虛者,以四物湯,而佐以參、耆。蓋氣血本不相離,但主輔輕重,各有所宜耳。

(《景岳全書》)

痘出之始,兼風寒而發者,解散為主;兼傷食而發者,消化為主;兼驚恐而發者,利驚為主。有正虛不能逐邪外出者,補益而助升發為主;若毒壅盛而不透者,發解為主。有始末兩實者,前後清解;始末兩虛者,前後溫補。似實而虛者,補益為主;似虛而實者,解毒為主。虛證變實者,治從實例;實證變虛者,治從虛例。

白話文:

古人說痘瘡從頭到尾都不能用攻下藥,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頭部(初起時)不能用攻下藥,是指痘瘡還沒顯現在皮膚表面,如果用攻下藥會阻礙它向外發散;尾部(末期時)不能用攻下藥,是指痘瘡已經顯現在皮膚表面,內部沒有根基了,如果用攻下藥反而會導致痘瘡陷下去或逆行。

還有,他們說要溫暖覆蓋,不讓通風,是因為痘瘡還沒出來時,身體會發冷怕寒的緣故。後人只執著於這兩句話,卻不知道考慮到天氣的變化和個人體質的差異,導致很多錯誤。唉!說頭尾都不能用攻下藥,是因為痘瘡初起和末期,身體內部臟腑都沒有積滯的緣故。

如果內部有裡證,大便秘結,怎麼能不用攻下藥呢?說要溫暖不通風,是因為痘瘡多發在冬天。如果是在夏天,即使痘瘡還沒出來,也不必這樣做。(王好古)

發高燒、全身疼痛、頭痛,沒有一點汗,表證怎麼能解除?大便長期不通,毒素侵犯腰部和脅肋,心腹脹滿,如果不用微量瀉藥,怎麼能緩解?(龐安常)

現在治療痘瘡的人說:初起和末期都不能用發汗或攻下藥。聽的人也跟著說:痘瘡宜溫補,發汗攻下都不可用。這也是喜歡補而害怕攻的弊病啊!卻不知道治療痘瘡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解毒,或攻或補,都要以能讓毒氣解除為目標。如果身體氣血調和,營衛暢通,表裡都沒有邪氣,痘瘡自然會出得徹底,發得透徹,收得及時,這時候不僅不能用發汗或攻下藥,連溫補都不可以用。假如外感風寒,束縛皮膚,阻塞毛孔,導致痘瘡發不出來,這時候就應該用發汗藥,使陰陽調和,營衛暢通,痘瘡就容易出來,毒素也能夠散解。如果不發汗,毒素就無法排出,留在體內,免不了會造成「閉門留寇」的禍患。

如果高燒不退,煩渴加重,胡言亂語,意識昏沉,大小便不通,這是毒素積蓄在腸胃之間,和食物殘渣混在一起,應該趕快用攻下藥,使臟腑通暢,排出積滯的東西。如果不用攻下藥,就會藏汙納垢,毒素在體內煎熬,難道不怕留下養虎為患的後悔嗎?所以最重要的是:謹慎觀察病情變化,按照病因歸屬進行治療。有實證就用瀉法,無實證則不能用;盛者責之攻下,虛者責之補養。疏通氣血,使其運行順暢,達到陰陽平和,就是治療的根本。

(萬密齋)

我曾經治療痘瘡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紫草,效果很好。但有時也會遇到痘瘡枯萎而死的病人,我因此常常思考到廢寢忘食,恍然大悟:白朮會燥濕,茯苓會滲利,不適合痘瘡漿液運行。於是我就把這兩味藥減去,加上糯米、乳酒,改名為保元湯。(汪石山)

治療痘瘡補虛時要辨別陰陽,尤其要重視陰分。為什麼呢?因為痘瘡的變化是從有形質開始的,本質上是由精血所化生。凡是出現點狀、起泡、灌漿、結痂等現象,都是精血的作用,雖然說氣是主導,但實際上血才是主體。而且痘瘡是陽性的邪氣,陽氣過盛必然會損傷陰液。所以治療痘瘡,最重要的是要重視陰分,應該滋潤,不應該過於剛燥。所以說:補脾不如補腎,養陰可以濟陽。這是治療痘瘡的秘訣。

然而,血和氣本來就相互依存,不能分開來看待。用人參、黃耆、白朮,雖然說是補氣的藥,但如果配合補血的藥,怎麼能說不補血呢?當歸、川芎、地黃,雖然說是補血的藥,但如果配合補氣的藥,怎麼能說不補氣呢?所以,看到氣虛的病人,就用保元湯,再佐以當歸、地黃;看到血虛的病人,就用四物湯,再佐以人參、黃耆。因為氣血本來就不可分離,只是在治療時要區分主次輕重,各有側重而已。

(《景岳全書》)

痘瘡剛開始發作時,如果兼有風寒,就應該以解散為主;如果兼有飲食損傷,就應該以消化為主;如果兼有驚恐,就應該以安神定驚為主。如果有正氣虛弱,不能驅逐邪氣向外發散,就應該用補益藥來幫助發散;如果毒素壅盛,不能透發出來,就應該以發散解毒為主。如果痘瘡初起和末期都是實證,前後都用清熱解毒的藥;如果初起和末期都是虛證,前後都用溫補的藥。如果表面看起來是實證,實際上是虛證,就應該以補益為主;如果表面看起來是虛證,實際上是實證,就應該以解毒為主。虛證轉為實證,治療就按照實證的例子;實證轉為虛證,治療就按照虛證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