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二·醫學溯源 (44)
卷二·醫學溯源 (44)
1. 病箴
探著相似處,必與真處相反,再待探著真處,而前之反藥,已不可救矣。惟有目醫人,一眼覷定病人之真情,或大瀉實,或大補虛,一發中的,使久病立效,危病立安,豈不直捷痛快!何用東掏西摸,作瞎子行徑?若危急之證,能待爾縱容細探乎?○一俗說:產後服不得人參。
此極不通之論,不知出自何書?有何引據而為此語,以誤人命?遂令家喻戶曉,見有用人參以救產婦者,必群力阻之,坐視其死而後已。彼謂產後服不得人參者,恐其補住汙血,不得行耳。抑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然氣之所以滯者,氣虛故也;氣之所以行者,氣旺故也。
故必用人參以補氣,氣旺則氣行,而汙血自行,必無補住不行之理。況產後虛證甚多,要緊處不專在行汙,安可單為汙血而置性命於不問乎?丹溪云:產後當以大補氣血為主,一切雜證皆從末治之。彼有雜證者,尚以補氣血為主;若無雜證,而一味是虛,豈反不當用補乎?又《證治準繩·產後門》中,開首一方是獨參湯,產後眩暈者主之。
奈何今人惡生好死,一任產婦發寒發熱,出汗作瀉,神昏氣亂,虛證百出,一息奄奄,猶必不肯用人參拯救。最喜專門女科,動加以產後驚風之名,於益母、澤蘭通套藥中,加以鉤藤、殭蠶、秦艽、天麻之類,使產婦虛而益虛,雖欲不死,不可得也。○一俗說:吐血服不得人參。
一見血證,便云是火。固不可謂此證必無火,然不可謂此證必皆是火。如擔夫出力之人,縱酒受熱之輩,初起自當清之,稍久其血去多,便已成虛,亦不得復謂之火矣。若富室嬌兒,深閨弱質,不待吐血後血枯氣竭,然後成虛,即吐血之先,原因虛而後吐。蓋氣耗則血出,氣固則血止。
氣虛不能攝血,血乃走漏,衝口而出。氣虛不能噓入經絡,血亦滲泄咳咯而出。故不獨失血之後,當補氣生血,以復其固有;即血未止之時,急當重固其氣,所謂血脫者必先益氣。又謂有形之血,不能驟生;無形之氣,所宜急固也。今人治此證,必曰有火。
涼之而血不止也,又曰是肺火;潤之而血不止也,又曰是陰火;滋之而血不止也,又曰氣逆上行,降之而血不止也,又曰宜去汙生新,盪滌之而血不止也,又曰宜保肺清金;保之、清之而血不止也。更有謂宜急於止血者,止之而血愈不止也;且有用大寒以冰伏之,而元氣愈虧,血愈不止也。何也?總未得補氣固血之法也。
故人謂吐血不可用參,余謂吐血必須用參。人謂要用參,須待血止;余謂不用參,血必不止。直待血吐盡,而後議補,用參晚矣。血已竭而難生,氣已空而難復,損證成矣,無可救矣。○一俗說:某醫用藥穩妥,某病服藥相安。蓋用藥以中病為貴,服藥以得效為憑。若不必求其中病,而但曰穩妥,則不如飲湯之為更穩妥也。
白話文:
探究病情的相似之處,往往與真正的病因相反。等到探明真正的病因時,之前開的反向藥物已經無法挽回了。只有那些眼力高明的醫生,一眼就能看清病人的真實狀況,該大瀉就大瀉,該大補就大補,一出手就見效,使久病的人馬上好轉,危重病人立即平安,這不是直接又痛快嗎!何必像瞎子一樣東摸西摸、毫無頭緒?如果遇到危急的病症,難道還能容許你慢慢地仔細探查嗎?
有一個俗話說:「產後不能吃人參。」
這真是極其荒謬的論調,不知道出自哪本書?有什麼根據可以這樣說,以至於誤人性命?竟然弄得家喻戶曉,看到有人用人參來救助產婦,一定會群起阻攔,眼睜睜看著產婦死去才罷休。他們說產後不能吃人參,是怕人參補住惡露,使其無法排出。卻不知道氣運行則血運行,氣滯礙則血滯礙,而氣之所以滯礙,是因為氣虛的緣故;氣之所以能運行,是因為氣旺盛的緣故。
因此必須用人參來補氣,氣旺盛了,氣就能運行,惡露自然會排出,絕對沒有補住不排出的道理。況且產後虛證很多,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排出惡露,怎麼可以只為了惡露,而不顧及性命呢?朱丹溪說:「產後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一切其他雜證都應該放在最後治療。」有其他雜證的,尚且要以補氣血為主;如果沒有其他雜證,單純只是虛弱,難道反而不應該用補藥嗎?而且《證治準繩·產後門》中,開篇第一個方子就是獨參湯,是用來治療產後眩暈的。
無奈現在的人寧願讓產婦生病死去,任由她發冷發熱、出汗腹瀉、神志不清、氣息紊亂,虛證百出,生命垂危,仍然不肯用人參來救治。最喜歡用專門的婦科醫理,動不動就說成是產後驚風,在益母草、澤蘭等常用的藥方中,加上鉤藤、殭蠶、秦艽、天麻之類的藥物,使產婦更加虛弱,即使想不死,也不可能了。
還有一個俗話說:「吐血的人不能吃人參。」
一看到出血的病症,就說是火氣引起的。當然不能說這種病一定沒有火氣,但也不能說這種病全部都是火氣引起的。像搬運工人這種勞力付出的人,或是縱情飲酒、受熱的人,剛開始發病時自然應該清熱,但是過一段時間,血流失過多,就已經變成虛證了,也不能再說是火氣了。如果像是富貴人家嬌生慣養的孩子,或是深閨弱質的女子,不必等到吐血後氣血枯竭才變成虛證,早在吐血之前,就是因為虛弱才吐血。因為氣耗散就會出血,氣固守就能止血。
氣虛無法固攝血液,血液就流失,從口中衝出來。氣虛無法將血液輸送到經絡,血液也會滲出,咳嗽吐出。所以不僅在失血之後,應該補氣生血,來恢復原有的狀態;就算在血還沒有止住的時候,也應該趕緊鞏固其氣,這就是所謂的「血脫者必先益氣」。還有人說,有形的血,不能快速產生;無形之氣,才應該趕快鞏固。現在的人治療這種病,一定會說有火氣。
用涼藥來清熱,血卻止不住,又說是肺火;用潤燥的藥來滋潤,血還是止不住,又說是陰火;用滋補的藥來滋補,血仍然止不住,又說是氣逆上行,用降氣的藥來降氣,血還是止不住,又說應該去除舊血,產生新血,用瀉藥來清理,血仍然止不住,又說應該保護肺臟,清瀉肺熱;保護肺臟、清瀉肺熱,血還是止不住。甚至還有人認為應該趕快止血,止血之後,血反而更加止不住了;而且還有人用大寒的藥來冰鎮,結果元氣更加虧損,血更加止不住。這是為什麼呢?總之就是沒有用到補氣固血的方法。
所以人家說吐血不能用人參,我說吐血必須用人參。人家說要用人參,必須等到血止住;我說不用人參,血一定止不住。一定要等到血都吐光了,然後才考慮進補,那時用人參就太晚了。血已經耗盡很難再生,氣已經空虛很難恢復,就會變成虛損的病症,無法救治了。
還有一種俗話說:「某某醫生用藥穩妥,某某病吃藥後狀況相安。」用藥的精髓在於對症下藥,吃藥的重點在於得到療效。如果不用追求對症下藥,而只說用藥穩妥,那還不如喝白開水更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