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二·雜證匯參 (9)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雜證匯參 (9)

1. 詐病

哲言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張仲景)

病非人之所好,何有詐乎?蓋或以爭訟,或以鬥毆,或妻妾相妒,或名利相關,則人情詐偽出乎其間,使不有以燭之,則未有不為其欺者。其治之之法,亦為借其欺而反欺之,則真情自露而假病自瘳矣。此亦醫家所必不可少者。(張景岳)

選案

一友所狎之妓,忽僕於地,吐沫肢冷,氣息如無。陡見其狀,殊為驚駭。因診氣口平和,脈不應證,意其脈和如此,何以證危如此?第以初未經識,猶不知其為詐也。沉思久之,復診如故,豁然省悟,豈即仲景之說乎?遂大聲曰:此病危矣!使非火攻,用如棗慄之艾,連灸眉心、人中、小腹,必不可活。但火灸尚遲,姑先與藥,使其能咽,咽後有聲則生,不灸亦可。

白話文:

醫生把脈時,病人欠伸,表示沒有病。如果病人背靠牆壁躺著,聽到醫生來了,沒有驚慌地起身張望,說話時斷斷續續,而且吞口水時脈搏也跟著跳動,這就表示他裝病。如果脈象很平和,病人卻說病情很重,需要服用吐瀉藥物,還要針灸十幾二十處才能痊癒,這也可能是裝病。

生病不是人想要的,為什麼要裝病呢?可能是為了打官司、爭鬥、夫妻嫉妒、名利相關,人情世故中難免會出現虛假,如果不加以觀察,就會被欺騙。治療的方法,就是利用他們的欺騙,反過來欺騙他們,這樣就能讓真實的病情顯露,假病自然就會痊癒。這是醫者必須掌握的技巧。

有一個朋友認識的妓女,突然倒地,吐口水、肢體冰冷、呼吸微弱。看到這種情況,非常驚恐。我診脈時發現氣息平和,脈象卻不符合症狀,心想脈象這麼平和,怎麼病情這麼危急?因為不了解她的情況,還不知道她在裝病。沉思很久後,再次診脈,發現情況依然如故,突然頓悟,這不就是張仲景的說法嗎?於是大聲說:這個病很嚴重!如果不用火灸,就要用像棗栗一樣大小的艾灸,連續灸眉心、人中、小腹,一定活不了。但火灸還需要時間準備,就先給她吃藥,如果能吞下去,吞咽後還有聲音,就能活下來,不灸也行。

彼狡奴聞言,竊已驚怖,惟恐火艾著身,藥到即咽,少頃即哼出聲而徐起矣。○一相契蓄二妾,其一燕姬,有母隨之。二姬相競,其母助惡,撒賴,遂厥若死,令婢抱坐,自暮及旦,絕無蘇意。延予入室,見其肉厚色黑,面青目瞑,手撒息微,脈伏若脫,亦意其真危也。斯時欲加溫補,慮其逆氣未散;欲加開導,慮其脈之似絕。

躊躇未決,乃復請診,則十指交叉抱腹,因疑前番撒手,今既能叉,豈他人之所為乎?及著手再診,似有相嫌之意,拽之不動,此更可疑。因出其不意卒猛一扯,頓脫有聲,力強且勁,由是疑釋,謂其將死之人,豈猶力有如此?思其脈伏,或肉厚氣滯,北人稟賦多有之;或兩腋夾緊,奸人狡詐亦有之。若面青息微,則怒氣使然。

白話文:

那個狡猾的奴僕聽到這話,嚇得心驚膽戰,唯恐火艾碰到自己,藥一到就馬上吞下,過了一會兒就哼了一聲,慢慢站起來了。有一個富商娶了兩個妾,其中一個叫燕姬,還帶著她母親一起住。兩個妾互相爭寵,燕姬的母親助紂為虐,撒潑耍賴,結果假裝昏死過去,讓丫鬟抱著她坐著,從晚上到早上,都沒有甦醒的跡象。請我進房間去看,發現她身體肥胖,面色發黑,臉色蒼白,眼睛閉著,手冰冷無力,呼吸微弱,脈搏微弱得像是要消失了,我也以為她真的快要不行了。當時想要用溫補的方法,又擔心她的逆氣還沒散去;想要用開導的方法,又擔心她的脈搏像是已經斷了。

猶豫不決,於是又請她診脈,發現她的十根手指交叉抱著肚子,我就懷疑她之前是裝死,現在又能交叉手指,難道是別人替她做的嗎?等到我把手放在她脈搏上再診脈,她似乎有嫌棄我的意思,拉都拉不動,這更令人起疑。於是我出其不意,猛地一拉,她的手立刻脫落,發出聲響,力氣強勁有力,因此我的疑慮消除了,心想將死之人,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力氣?想到她的脈搏微弱,可能是因為身體肥胖,氣血運行不暢,北方人天生體質就是如此;也有可能是因為她兩腋夾緊,奸詐狡猾的人也會有這種現象。至於她面色蒼白,呼吸微弱,則是因為怒氣所致。

識見既定,因聲言其危,使聞灸法以恐勝之,投藥到咽即活。次日,友詢餘日昨藥果何元妙?予曰:所秘在言,不過借藥為名耳。可見人情難測,使非再診而再察之,幾為所誑矣。○一戚子為人所毆,臥病旬日,吐血盈盆,喧傳人命。醫見危劇,束手防累。予後往視,察色無窘苦之意;診脈皆和緩如常,始疑繼悟,潛語之曰:他可欺耶,予亦可欺耶?此爾血耶,抑家禽血耶?其人愕然,遂為調和而散。○一婦妒妾,病劇僵厥,咬牙瞪目,夫驚無措。

脈非其病,遂用前法治愈。不但為人造福,且可防人之欺,紀資倉卒之用。(《景岳全書》)

白話文:

醫生看病時,若能洞察病情,就能以言語嚇唬病人,說服他們接受治療。例如,我曾遇到一個病人,醫生說他病危,並用灸法來恐嚇他,病人聽到後就乖乖地服藥,結果藥一到喉嚨,病就好了。第二天,朋友問我昨天用什麼藥治好了病人,我說:我的秘訣在於言辭,不過是借藥的名義而已。由此可見,人心難測,如果沒有仔細診斷,很容易被病人欺騙。

另外,我還遇到一個被打傷的人,臥床十天,吐血不止,家人傳言他命不久矣。醫生見狀束手無策,怕擔責任。我後來去探望他,發現他的面色沒有痛苦之色,脈搏也平穩如常,我心中起疑,暗地裡問他:「你騙得了別人,難道也騙得了我知道真相嗎?這是你的血還是家禽的血?」那人頓時愣住了,我便為他調和氣血,病症也消失了。

還有一位婦人因為嫉妒妾室,病重昏迷,牙關緊咬,怒目而視,丈夫慌亂無措。醫生誤診,卻用同樣的方法治好了她。這些例子不僅說明了醫術的重要性,也提醒我們要警惕病人可能的欺騙,以便在緊急情況下應對。

2. 補遺

煎厥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素問》)

煩勞,煩擾也。煩擾乎陽,則陽氣張大而火炎矣。火炎則水乾,故令精絕。是以遷延闢積至於夏月,內外皆熱,則火益熾而精益虧。孤陽厥逆,如煎如熬,故曰煎厥。○陽氣不治者,陽氣不舒也。肝氣當治而未得者,木性不得條達也。肝志怒,故善怒煎厥者,怒志煎熬厥逆也。(吳鶴皋)

薄厥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

陽氣宜於沖和,不宜大怒。怒為肝志,肝者,藏血之臟,故怒則氣逆於肝,迫血上行,而菀積於胸中矣。搏,雷風相搏之搏,邪正摩蕩之名;厥,亦氣逆也。(吳鶴皋)

白話文:

煎厥

《素問》

陽氣如果過於勞累,就會過度擴張,精氣耗損,到了夏天就會積聚起來,讓人感到煎熬發熱,稱為煎厥。

凡是容易感到氣短、容易發怒的人,都是陽氣失調。陽氣失調,就會使陽氣無法正常運行。肝氣應該得到調理卻沒有得到,所以容易發怒。容易發怒的人,就叫做煎厥。

吳鶴皋

煩勞就是煩擾的意思。陽氣受到煩擾,就會過度擴張而像火焰一樣熾熱。火焰熾熱就會使水份蒸發,所以精氣就會耗損。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到了夏季,內外皆熱,火氣就會更加旺盛,精氣就會更加虧損。孤陽無所依附,逆亂上衝,就像煎熬一樣,所以叫做煎厥。

陽氣失調,就是陽氣無法舒展。肝氣應該得到調理卻沒有得到,就是木性無法順暢通達。肝主怒,所以容易發怒的人就是因為怒氣煎熬,逆衝上行,而導致煎厥。

薄厥

《素問》

陽氣如果過度生氣,就會導致形氣耗損,血液逆流上衝,使人昏厥,稱為薄厥。

吳鶴皋

陽氣應該保持平和舒暢,不應該過度生氣。怒氣是肝臟的情志,肝臟是藏血的器官,所以生氣就會導致氣逆於肝,迫使血液上行,積聚在胸腔中。搏,是指雷風相搏的搏,也指邪氣與正氣相互碰撞;厥,也是氣逆的意思。

痤痱

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素問》)

汗方出,則元府開,濕留膚腠,甚者為痤,微者為痱。痤,癤也;痱,疹也。(《類經》)

大僂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素問》)

開,謂皮腠發泄;闔,謂元府封密。開闔失宜,為寒所襲,則不能柔養乎筋。而筋拘急,形容僂俯矣。(吳鶴皋)

風消

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素問》)

二陽者,足陽明胃經也。此病由心脾所發,正以女子有不得隱曲之事,郁之於心,故心不能生血,血不能養脾,始焉胃有所受,脾不能運化,繼則胃漸不納受矣,故知胃病發於心脾也。由是則水穀衰少,無以化精微之氣,而血脈遂枯,月事不能時下矣。血枯氣鬱而熱生,熱極則風生,而肌肉消爍,故謂之風消。(馬元臺)

白話文:

汗水流出,皮膚表面潮濕,就會生長痤痱。勞動出汗遇風,寒氣侵入身體,膚色白皙,鬱結就會形成痤。

汗水剛流出時,人體的元氣之府就打開了,濕氣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嚴重的就會形成痤,輕微的就會形成痱。痤,就是癤;痱,就是疹。

陽氣是精華,可以滋養精神,柔和可以滋養筋骨。人體開合不當,寒氣入侵,就會生長大僂。

開,指的是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發泄;闔,指的是元氣之府的封閉。開合失調,被寒氣侵襲,就不能滋養筋骨。筋骨拘緊,身體就會彎曲駝背。

二陽之病發於心脾,有不得隱曲之事,女子月經不調,就會傳變為風消。

二陽,指的是足陽明胃經。這種病是由心脾引起,主要是因為女子有不得隱曲之事,鬱結在心,導致心不能生血,血不能養脾,一開始胃有所受損,脾不能運化,接著胃逐漸不能吸收,所以知道胃病是發於心脾。由此可知,水谷減少,無法化為精微之氣,導致血脈枯竭,月經不能正常來潮。血枯氣鬱,就會產生熱,熱極就會生風,肌肉就會消瘦,因此稱之為風消。

隱曲

太陽之勝,凝慄且至,非時水冰,羽乃後化。痔瘧發,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太陰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欲不下,甚則為疝。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素問》)

不得隱曲,陽道病也。隱曲二字,本經見者凡五,皆指陽道為言,以類察之,可得其義。(《類經》)

白話文:

太陽過盛,寒氣凝結而至,非季節性的冰雪,羽毛才在之後變化。痔瘡瘧疾發作,寒邪入侵胃部,就會導致內心疼痛。陰部生瘡,隱藏彎曲的地方不利,互相牽引陰部和腿,肌肉僵硬,血脈凝滯,經絡飽滿顏色改變,或者出現血便。太陰在泉,客氣勝則足部痿弱下肢沉重,排便排尿不正常。濕氣入侵下焦,發作則出現濕瀉,以及腫脹、隱藏彎曲部位的疾病。主氣勝則寒氣逆流充盈,食欲不振,嚴重則會導致疝氣。腎風的症狀,多汗怕風,面部浮腫,背部疼痛不能站立,面色蒼白,隱藏彎曲的地方不利。三陰三陽同時搏擊,心腹滿脹,頭髮脫落,不能彎曲,五日內死亡。二陽之病發於心脾,會有不能彎曲的症狀,女子則月經不調。

不能彎曲,指的是陽道疾病。隱曲二字,本經出現五次,都是指陽道而言,可以以此類推,就能理解其意義。

心掣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素問》)

心掣,心引而動也。心不易受邪,在五行為火。膽與三焦之火既熾,則同氣相求,必歸於心,心引而動,名曰心掣。(吳鶴皋)

結陽

結陽者,腫四肢。(《素問》)

結,謂熱結也。外為陽,熱盛則腫,而況四肢又為諸陽之本乎?(《內經拾遺》)

結陰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素問》)

結,謂熱結也。內為陰,血得熱則行,滲入腸間,故大便下血,結以漸而加,則血以漸而甚。(《內經拾遺》)

厥疝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素問》)

白話文:

陽氣發作時,病人會出現氣短、咳嗽、腹瀉等症狀,這種病症會發展成心掣。心掣是指心臟受到牽引而跳動,因為心臟在五行中屬火,不易受邪氣侵犯。但膽和三焦的火氣旺盛時,就會因為同氣相求的道理而引燃心火,導致心臟跳動異常,這就是心掣。

結陽是指四肢腫脹,這是因為體內熱氣積聚,而四肢是陽氣匯聚之處,熱盛則易腫脹。

結陰是指大便帶血,而且隨著病情加重,出血量也逐漸增加。這是因為體內熱氣積聚,導致血液受熱而流動加快,滲入腸道,從而出現便血。隨著熱氣積聚程度增加,出血量也隨之加重。

厥疝是指脈象虛大,腹部有積氣,並且伴隨厥氣,這是由於體內氣血不足,導致氣機阻滯,而形成厥疝。女性同樣會出現這種病症,並且會伴隨四肢無力、汗出怕風等症狀。

脾色黃,黃脈之至,猶言脾脈之至也。脾脈之來,大而且虛,必有積氣在於腹,有厥逆之氣,名曰厥疝。不特男子有之,女子診法相同,以風氣通於肝,木盛而剋土也。(《內經拾遺》)

心疝

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心脈搏滑急,為心疝。(《素問》)

心脈急,少腹有形者,心不受邪,受邪必傳於腑,故少腹有形也。心氣逆而不順,當痛不已。此證當兼心氣治,不止為寒所中也。(《宣明論》)

搏與急,皆陰也;滑,陽也。陽內陰外,見於心部,則為心疝。(吳鶴皋)

白話文:

脾臟的顏色偏黃,黃色的脈象到達,就如同脾經的脈象到達。脾經脈象到達時,脈搏會變得又大又虛,這就說明腹中積聚了氣,並且伴隨着厥逆之氣,稱為厥疝。不只是男性會有這種病症,女性的診斷方法也是相同的,這是因為風氣流通於肝臟,木氣過盛而剋制了脾土的緣故。

心疝的診斷方法是,如果發現心脈跳動急促,就稱為心疝,患者的少腹部位也會有明顯的症狀。心臟是主宰的臟器,小腸是它的助手,因此少腹部位會出現病症。心脈搏動滑利而急促,就是心疝。

心脈急促,少腹部位有病症,說明心臟沒有受到邪氣侵襲,如果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必然傳入腑臟,所以少腹部位才會出現病症。心氣逆而不順,就會導致持續的疼痛。這種病症除了要治療心氣之外,還要考慮寒氣入侵的可能性。

搏動和急促都屬於陰性,滑利屬於陽性。陽氣內藏,陰氣外露,如果心臟部位出現這種病症,就稱為心疝。

解㑊

冬脈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尺脈緩澀,謂之解㑊。○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㑊然不去矣。(《素問》)

解㑊一證,由肝、腎二經之虛。蓋肝主筋、腎主骨,肝虛則筋軟而無力以束周,身肌肉皆渙散而若解;腎虛則骨痿而不能自強,遍體骨節皆鬆懈而多㑊,故懨懨悒悒。若有不可以為人,並不自知所以為人者,則肝、腎二經之虛為已極矣。(沈金鰲)

解,懈也;㑊,跡也。謂不耐煩勞形跡困倦也。寒不甚,熱不甚者,病在半表半裡也。見人惕惕然者,邪在膽也。少陽為木火之經,故熱多而汗出甚也。○髓為骨之充、精之屬也。精髓受傷,故為乾枯消鑠胻酸等病。解㑊者,懈怠困弱之名,陰之虛也。陰虛則氣虛,氣虛則不能舉動,是謂不去也。(《類經》)

白話文:

解惙一症,由肝、腎兩經的虛弱所引起。蓋因肝主筋、腎主骨,肝虛則筋軟無力,身體肌肉渙散,感覺如同解開;腎虛則骨質萎縮,全身骨節鬆懈,常感疲弱乏力。因此,患者會表現出精神憂鬱、不願與人交往,甚至有種無法正常生活和自我意識消失的感覺,這表示肝、腎兩經的虛弱已經達到極點。

「解」字意為懈怠,「惙」字則指疲倦的跡象,整體來說,指的是對於勞累和疲倦的不耐受。病情輕微,既非完全表症,也非完全裡症,處於半表半裡之間。當患者見到人時感到惶恐不安,這是因為邪氣進入了膽經。少陽經屬木火,因此患者常出現熱量大且大量出汗的情況。

「髓」是骨頭的填充物、精氣的來源。如果髓質受損,會導致骨頭乾枯、消蝕、腿腳痠痛等病症。解惙,指的是疲弱無力、缺乏活力的狀態,是陰虛的表現。陰虛導致氣虛,氣虛則行動困難,因此這種情況無法改善。

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素問》)

脾受風邪,傳於腎經,邪熱內爍,故其證少腹冤熱而痛。真精不守,故其證溲出白液。病曰蠱者,以邪熱內爍,真精不守,久而弗治,適以喪志也。水之精為志,喪則精從之。《左傳》謂惑以喪志為蠱者如此。(《聖濟總錄》)

白淫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素問》)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則傷脾。入房太甚,宗筋弛縱,則傷肝。肝傷則無血以養筋,故發為筋痿;脾傷則土不足以勝濕,故發為白淫。白淫,今之濁帶也。(吳鶴皋)

白話文:

【疝瘕】

脾經受風邪,轉傳至腎經,邪熱內在灼燒,因此症狀為少腹部感到疼痛且有熱感。真氣難以保持,所以會出現尿液變白的現象。稱為疝瘕,是因為邪熱在內灼燒,真氣難以保持,長此以往若不治療,就會損壞意志。水的精氣代表意志,如果意志喪失,那麼精氣也會隨之消失。《左傳》提到因迷亂而損壞意志的病症叫做疝瘕,就是這個意思。

【白淫】

思想無盡,願望無法實現,心念外洩,性生活過度,導致宗筋鬆弛放縱,發展成筋萎縮或產生白淫(即尿道分泌物)。

思想無盡,願望無法實現,心念外洩,這會傷害脾臟。性生活過度,宗筋鬆弛放縱,則傷害肝臟。肝臟受損,無法提供血液滋養筋骨,因此會出現筋萎縮的情況;脾臟受損,脾土不能勝任除濕的任務,因此會產生白淫。白淫,即是現代所謂的「白帶」。

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瘈。(《素問》)

精屬腎,筋屬肝,脈屬心。精盛則滋育諸筋,榮灌諸脈,故筋脈和柔。今也風客於腎,病蠱出白,則精已虧矣。《經》所謂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者如此,其筋脈燥急相引而瘈是也。(《聖濟總錄》)

勞風

勞風發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治之奈何、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素問》)

風為百病之長,熱為六氣之邪,俱易傷人。熱甚則能食氣,風甚則數變非常。蓋人身之氣,惟腎生之,惟肺主之。氣化於精,精生於氣。肺主皮毛而屬金,火爍流金,故曰食氣。風動火炎,爍金尤易,所以腠理外干風邪,則肺壅不通,高源先竭,矧兼食氣之熱耶?人知風寒為害,思患預防,至若風熱為患,或因熱生風,或因風鼓熱,人所不防者也。

白話文:

腎臟的病氣傳到心臟,就會導致筋脈相互牽引而變得緊繃,這種病叫做瘛。腎精與筋脈息息相關,腎精充盈就能滋養筋脈,使之柔順。但如果風邪侵犯腎臟,精氣就會虧損,就像《素問》中說的「風客淫氣精乃亡」,風邪傷害肝臟,就會導致筋脈乾燥緊縮,互相牽引,出現瘛症。

勞風發病於肺部下方,會讓人強行向上看,眼睛直勾勾地盯著某個地方,唾液像鼻涕一樣流出來,害怕風吹,並且發冷,這就是勞風的症狀。如何治療才能救治患者呢?如果體質強壯,用巨陽引精的方法治療三天即可,中年人需要五天,體質虛弱的人則需要七天,才能咳出青黃色的痰,形狀像膿,大小像彈珠,從嘴巴或鼻子里流出來,如果不咳出來就會傷肺,傷肺就會死。

風是百病之源,熱是六氣中的邪氣,都容易傷害人體。熱氣很盛就能消耗人體的氣血,風邪很盛就會變化多端,難以捉摸。人體的氣血,是由腎臟生發的,由肺臟主導的。氣化為精,精生於氣。肺主皮毛,屬金,火能熔化金子,所以說熱氣能消耗人體的氣血。風動火炎,熔化金子更容易,所以體表腠理被風邪侵入,就會導致肺氣鬱結不通,上焦元氣先耗竭,更何況還有熱氣消耗氣血呢?人們都知道風寒的危害,會預防風寒的侵襲,但卻不知道風熱的危害,甚至會因為熱而生風,或因風而生熱,這就讓人防不勝防。

其始不過鼻塞聲重,或惡風,或不惡風,或身熱無汗,或乾咳無痰,或喉痛頭痛,斯時略進甘桔、殭蠶、牛蒡、薄荷等類,風熱消化,引精咳出稠涕,數日自愈。若視為泛常,不向醫藥,不慎口腹,恣肆房帷,直至熱邪內結,致成喉痹、牙疳者有之;熱結巔頂,頭風灌目而瞽者有之;填塞陽明少陽,糾結聽會而聾者有之;由膽移熱於腦,而成鼻淵者有之;頭面焮腫,五官閉塞,致成骨槽風者有之;頸項粗大,而成蝦蟆瘟者有之;結聚不解,而為瘰癧者有之;熱移大腸,痔漏者有之。至於風熱相搏,結而不化,久咳無痰,以致動血。

白話文:

一開始不過是鼻子塞住、聲音沉重,或者怕風,或者不怕風,或者身體發熱卻不流汗,或者乾咳無痰,或者喉嚨痛、頭疼。這時只要稍微服用一些甘桔、僵蠶、牛蒡、薄荷之類的藥物,就能清熱解毒,引發精氣咳嗽排出濃痰,幾天就能自愈。如果把它當成普通的小毛病,不看醫生也不吃藥,不注意飲食,放縱情慾,直到熱邪在體內積聚,就會導致喉嚨閉塞、牙齒腐爛;熱邪積聚在頭頂,導致頭風灌入眼睛而失明;熱邪阻塞陽明、少陽經脈,導致聽覺器官阻塞而失聰;熱邪從膽部移至腦部,導致鼻淵;頭面部紅腫,五官阻塞,導致骨槽風;頸項粗大,導致蝦蟆瘟;熱邪積聚不散,導致瘰癧;熱邪移至大腸,導致痔漏。至於風熱相互搏擊,積聚不散,久咳無痰,導致咳血,後果不堪設想。

醫者見其咳血,便云有火;見其發熱便云陰虛。不審此火何來,陰虛何自,非滋陰降火,即保肺斂陰,甚至明知其有外因,猶必執定奪血毋汗之成竹於胸中,不思虛火宜滋,賊火亦宜滋乎?滋斂無休,嗽熱日甚,臟腑遞損,聲音喑啞,肺痿而死;膿血雜至,胸背隱痛,甲錯側臥,肺癰而死。俗云:傷風不愈變成勞,其實醫者有以成之也。

世之病勞者,真勞本不多見,大率皆由於此。經文明明言之,何不察也?按巨陽者,即太陽。皮毛腠理,肺之合也。引精者,上引津液而為痰涕也。不精者,老弱之人也。大概少壯之人,止須三日,便可引精為痰;中年則陰氣自半,生化日遲;若老弱則殆甚耳。治法當於肺下求之,不外清散潤下。

白話文:

醫生看到病人咳血,就說是有火;看到病人發熱,就說是有陰虛。卻不深究這火從何而來,陰虛又是怎麼造成的,不是滋陰降火,就是保肺斂陰,甚至明知有外因,依然堅持要止血止汗,根本不思考虛火該滋補,邪火也該滋補嗎?不斷地滋補斂陰,咳嗽和發熱越來越嚴重,五臟六腑逐漸受損,聲音嘶啞,肺痿而死;膿血混合在一起,胸背隱隱作痛,身體歪斜側臥,患上肺癰而死。俗話說:傷風不治變成勞,其實醫生也有責任。

世上的勞病,真正的勞損不多見,大多數都是這樣造成的。經書上明明說得很清楚,為何不仔細觀察呢?按理說巨陽就是太陽,皮毛腠理是肺的合穴。引精就是往上引津液,變成痰液和鼻涕。不精就是指年老體弱的人。一般來說,年輕力壯的人,只要三天就能把精氣化成痰液;中年人則陰氣減半,生化速度變慢;如果是年老體弱的人,情況就更加嚴重了。治療方法應該從肺的下方著手,不外乎清熱散寒、潤燥下泄。

溫補之誤猶可修,維滋斂之誤絕無可救。(曹恆占)

陰陽交

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素問》)

發熱脈燥,病溫之證。汗出而復熱,脈躁不為汗衰,則汗非陽邪,乃陰液交出於陽耳。而狂言不能食,是又陽邪交入於陰,是邪益深而正益負,故為死徵也。(吳鶴皋)

風厥

有病身熱汗出,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素問》)

風,熱邪也;厥,氣上逆也。○一陰,謂手厥陰心包、足厥陰肝也。心為火、肝為風,風火交作,則為驚駭。心脈出屬心包,在膺背之間,故背痛。五氣所病,心為噫,故善噫。欠,曲引肢體之名,木曲之象也。是皆風火逆而為患,故曰風厥也。(吳鶴皋)

白話文:

溫補過度尚可彌補,但滋陰斂汗的錯誤,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如果病人發熱,出汗後反而更熱,脈搏急促,且不因出汗而減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不能進食,這叫做陰陽交,交者即死亡。

發熱脈搏急促,是溫病的症狀。出汗後反而更熱,脈搏急促而不減弱,說明汗出並非陽邪,而是陰液交出於陽。胡言亂語,不能進食,說明陽邪又交入於陰,邪氣加深,正氣減弱,所以是死亡的徵兆。

如果病人發熱出汗,感到煩躁,而且出汗後症狀並沒有減輕,這是什麼病呢?出汗而發熱,是風邪;出汗而煩躁不減,是厥證,這種病叫做風厥。一種陰邪導致的疾病,主要表現為驚恐、背痛、容易打嗝和打哈欠,叫做風厥。

風,就是熱邪;厥,就是氣上逆。一種陰邪,指的是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心屬火,肝屬風,風火交作,就會導致驚恐。心脈循行於心包,在胸背之間,所以背痛。五氣所傷,心氣受損就會打嗝,所以容易打嗝。哈欠,是肢體屈伸的名稱,象徵著木的彎曲。這些都是風火逆行而造成的疾病,所以叫做風厥。

重強

脾脈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素問》)

重強,言邪勝也。(吳鶴皋)

蹠跛

蹠跛,風、寒、濕之病也。(《素問》)

足前點步曰蹠,一足偏引曰跛,此風、寒、濕三者為病也。(吳鶴皋)

痹氣

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水中出。(《素問》)

陽虛生外寒,陰盛生內寒,人身陰陽偏勝,則生寒熱,不必外傷於邪氣也。痹氣內寒者,以痹氣而血不能運,陽虛而陰自勝,故血凝泣而脈不通,身寒如從水中出也。(《聖濟總錄》)

骨痹

白話文:

脾臟經脈虛弱,就會導致全身九竅不通,稱為重強。重強指的是邪氣過盛。蹠跛是一種因風寒濕所引起的疾病,指的是腳尖點地走路,一隻腳偏向一邊行走。人體本身並沒有穿衣受寒,體內也沒有寒氣,為何會從體內生寒呢?這是因為人體有過多的痹氣。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所以身體像從水中出來一樣寒冷。陽氣虛弱會導致外寒,陰氣過盛會導致內寒,人體陰陽失衡就會產生寒熱,並不一定需要外邪入侵。痹氣引起的內寒,是因為痹氣導致血液無法流通,陽氣虛弱使陰氣佔據優勢,因此血液凝滯,經脈不通,身體如同從水中出來一樣寒冷。

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素問》)

骨者腎之餘,髓者精之所充也。腎水流行,則水滿而骨強。迨夫天癸虧而凝澀,則腎脂不長。腎脂不長,則水涸而氣不行,骨乃痹而身乃寒也。雖寒不為凍慄者,蓋肝、心二氣為陽火,一水不能勝之,特為骨寒而已。當攣節者,以髓少而筋燥,故攣縮而急矣。(《聖濟總錄》)

白話文:

人如果身體寒冷,即使喝熱湯、靠近火也無法感到溫暖,穿厚衣服也無法感受到溫熱,但卻不發抖,這是什麼病呢?這種人天生腎氣旺盛,以水性工作為主,太陽氣衰弱,腎脂無法滋長,導致水氣無法抵禦兩股火氣。腎屬水,由骨骼滋生,腎氣不足,骨髓便無法充盈,所以寒冷甚至影響到骨骼。因此不發抖的原因是,肝屬一陽,心屬二陽,腎是孤臟,水氣無法抵禦兩股火氣,所以不發抖。這種病叫做骨痹,患者將會出現關節攣縮的現象。

骨骼是腎氣的剩餘,骨髓是精氣所充盈的。腎水流通,骨骼就會充盈而強健。等到天癸衰竭,精氣凝滯,腎脂就無法滋長。腎脂不長,水氣就會枯竭,氣血無法運行,骨骼就會痹阻,身體就會寒冷。雖然寒冷但不發抖,是因為肝、心二氣屬陽火,一水無法抵禦,只是骨骼寒冷而已。將會出現關節攣縮是因為骨髓減少,筋脈乾燥,所以收縮而緊繃。

肉苛

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營氣虛,衛氣實也。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素問》)

血為營,氣為衛,氣血流通,則肌肉無不仁之疾。及營氣虛,衛氣實,則血脈凝澀,肉雖如故,而𤸷重為苛也。(《聖濟總錄》)

湧水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狀也。(《素問》)

腎為肺之子而主水,大腸為肺之腑而為傳道之官。肺受寒邪,則傳於腎,腎受寒邪,則水閉鬱而不流,水無所歸,則客於大腸而不下。且水性流下,今乃客於大腸,不得宣通,故其湧溢如囊裹漿水也。(《聖濟總錄》)

白話文:

肉苛

《素問》

人如果出現肉苛的症狀,即使靠近衣服和被褥,仍然感覺冰冷,這是什麼病呢?這是營氣虛、衛氣實的表現。營氣虛則感受不到外界的溫暖,也就是不仁;衛氣虛則不能抵抗外寒,也就是不用。如果營氣和衛氣都虛弱,則既不仁又不用,肉體就會感到冰冷僵硬。

《聖濟總錄》

血是營氣的物質基礎,氣是衛氣的動力。氣血流通,肌肉就能得到滋養,不會出現不仁的症狀。當營氣虛弱、衛氣充實時,血脈就會凝滯不暢,雖然肉體表面看起來正常,但實際上卻感到沉重冰冷,這就是肉苛。

湧水

《素問》

肺部的寒氣移至腎臟就會導致湧水。湧水症患者按壓腹部時會感覺不堅實,水氣停滯在大腸中,走路時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如同袋子裡裝滿漿水的感覺。

《聖濟總錄》

腎臟是肺臟的子臟,負責主水;大腸是肺臟的腑臟,負責傳輸排泄。肺臟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傳遞到腎臟。腎臟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導致水氣閉塞不通,無法正常排出。水氣無處可去,就會停滯在大腸中,無法向下流動。由於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現在卻停滯在大腸中,無法宣通,因此就會出現如同袋子裡裝滿漿水般湧溢的感覺。

口糜

膀胱移熱於小腸,隔腸不便,上為口糜。(《素問》)

小腸之脈,循咽、下膈、抵胃。熱氣厥逆,膀胱移熱於小腸,胃之水穀不得傳輸,於是下則秘塞不通,上則口瘡糜爛也。大抵腸胃壅熱,自必熏蒸於上,未可概用敷病,當求其本而治之。(《聖濟總錄》)

虙瘕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素問》)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二者皆以傳化為事。今也小腸受熱,移於大腸,則陰氣虛而津液耗,津液既耗,不能滑利,故糟粕內結而為瘕聚。腸間菀結,大便秘澀是也。(《聖濟總錄》)

白話文:

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阻礙小腸排泄,向上就會導致口糜。

小腸的經脈沿著咽喉向下穿过膈肌,到達胃部。熱氣逆流,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胃中的水谷無法傳輸,向下就會導致便秘不通,向上就會導致口瘡糜爛。總之,腸胃積熱,必然會向上熏蒸,不能只用敷藥治療,應該找出病根治療。

小腸的熱氣傳到到大腸,就會導致虙瘕。

小腸是受納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將食物消化後的精華輸送到其他器官。大腸是傳導食物殘渣的器官,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這兩個器官都以傳輸和變化為主要功能。現在小腸受熱,熱氣傳到到大腸,就會導致陰氣虛弱,津液耗損。津液耗損,就無法潤滑腸道,導致食物殘渣在腸道內凝結成塊,形成虙瘕。腸道阻塞,就會導致大便秘澀。

食亦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素問》)

胃為水穀之海,胃沖和,則食飲有節,氣血盛而膚革充盈。若乃胃受邪熱,銷鑠穀氣,不能變化精血,故善食而人瘦也。病名食亦,言雖能食亦若飢也。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以膽為陽木,熱氣乘之,則鑠土而消穀也。(《聖濟總錄》)

衄衊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傳為衄衊瞑目。(《素問》)

鼻中出血,謂之衄衊。盛者為衄,微者為衊。失血既多,目無所養,又以移熱灼其陰精,故令人瞑目。(吳鶴皋)

血枯

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及傷肝也,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素問》)

白話文:

食亦

大腸的熱氣轉移到胃部,明明能吃卻變瘦,這種情況叫做「食亦」。如果胃部受到熱邪侵擾,會消磨掉食物的營養,不能轉化為精血,所以明明能吃卻人體瘦弱。這種病症被稱為「食亦」,意思是雖然能吃卻像餓著一樣。如果胃部的熱氣轉移到膽部,也被稱為「食亦」,因為膽屬陽木,熱氣上行,會消磨胃部消化功能,影響食物的吸收。

衄衊

膽部的熱氣轉移到腦部,會造成鼻孔流血,並且伴有睏倦想睡的情況。鼻孔出血分為嚴重的「衄」和輕微的「衊」。大量失血後,眼睛得不到足夠的養分,加上熱邪灼傷陰精,因此讓人產生睏倦。

血枯

有種病症表現為胸部脹滿,影響進食,病症出現時會聞到腥臭味,並先有清液流出,接著開始吐血,四肢涼冷,頭暈目眩,時常出現前後出血的現象,這種病症叫做「血枯」。這是因為年輕時有過大量出血的經驗,或是過度縱情房事導致氣力耗盡,傷害了肝臟。肝臟受損,導致經血減少或停止來潮。

婦人血枯經閉,此病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如唾血、時時前後血便是。若酒醉入房,氣因之而竭,肝因之而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內經拾遺》)

伏梁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素問》)

根,病之所窮止也。伏梁,言如潛伏之橋梁,為患深著之名。此與《難經》論伏梁不同,彼為心之積,是臟之陰氣也;此為聚膿血,是陽毒也。(吳鶴皋)

風成寒中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瘦,則外泄而寒,則寒中而泣出。(《素問》)

風邪客於胃中,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風氣循脈至於目內皆。人瘦則腠理開疏,風邪投虛而入,故津液化而為目淚泣出也。(《聖濟總錄》)

白話文:

婦人因為血液不足導致經期停止,這種病症通常在年輕時由於大量失血,例如咳血、經常性出血等情況產生。如果在酒醉後進行房事,會導致氣血耗盡,肝臟受損,因此月經變得稀少甚至不來。

「伏梁」 病症表現為腹部腫脹,上下左右都有固定的病竈點,這種病症被稱為「伏梁」,它包裹著大量的膿血,位於腸胃之外,無法治療,每次按壓都會導致死亡。

「風成寒中」 風氣和陽明經脈進入胃部,沿著脈絡上升至眼睛內側。如果一個人體態瘦弱,就會出現外部散發寒氣,從而導致內部寒涼,引發哭泣。

風邪侵入胃部,陽明經脈從鼻腔開始,經過額頭,再沿著鼻外側上行,直至眼睛內側。瘦弱的人腠理開放,風邪乘虛而入,使得體液轉化為眼淚流出。

風成熱中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素問》)

風者,陽氣也,善行而數變。風氣客於胃中,內不得通,外不得泄,蒸鬱於中,故謂之熱中。然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熱氣循入,故令人目黃也。(《聖濟總錄》)

腦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素問》)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故始自陽經。督脈乃陽維之會,自風府而上至腦戶。腦戶者,督脈、足太陽之會也。又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頞交巔,上入絡腦,今風邪客搏其經,稽而不行,則腦髓內弱,故項背怯寒而腦戶多冷也。(《聖濟總錄》)

白話文:

風氣與陽明經絡進入胃部,沿著經脈向上,到達眼角。如果此人肥胖,則風氣無法外泄,就會導致熱邪困於體內,造成眼睛發黃。

風是陽氣,容易流動變化。風氣停留在胃中,內部不通暢,外部無法排泄,在體內蒸騰鬱積,因此稱為熱中。然而,陽明經脈起於鼻部,經過面頰,向下沿著鼻外側走行,熱氣循經脈進入,所以會導致眼睛發黃。

風氣沿著風府穴向上,就會導致腦風。

受風寒者,首先會影響陽經,因為陽經在體表,更容易受到風寒侵襲。督脈是所有陽經的匯集之處,從風府穴向上到腦戶。腦戶是督脈與足太陽經脈交會的地方。足太陽經脈從眼角開始,向上經過面頰,到達頭頂,再向上進入腦部。現在風邪停留在經脈中,阻滯不通,導致腦髓虛弱,所以後頸部怕冷,頭頂也感到寒冷。

首風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素問》)

諸陽之脈皆會於頭,新沐皮腠既疏,風邪乘之,客於首而病也。(《聖濟總錄》)

漏風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素問》)

酒所以養陽,酒入於胃,與穀氣相搏,熱甚於中。其氣慓悍,與陽氣俱泄,使人腠理虛而中風,故多汗惡風,不可單衣。其喘息而少氣者,熱熏於肺,風客於皮毛也。口乾善渴者,汗出多而亡津液也。懈惰而不能勞事者,精氣耗竭,不能榮其四肢也。謂之漏風者,汗出不止,若氣之漏也。(《聖濟總錄》)

白話文:

剛洗完澡就吹風,就會得首風。

所有的陽氣都匯聚在頭部,剛洗完澡,皮膚毛孔張開,風邪乘虛而入,停留在頭部,就生病了。

喝酒之後吹風,就會得漏風。漏風的症狀是,容易流汗,經常不能單穿衣服,吃飯時也會流汗,嚴重一點還會流汗喘不過氣,怕風,衣服常常濕透,口乾舌燥,無法勞動。

酒可以溫陽,酒進入胃中,和食物的氣相互作用,內熱加重。酒氣強勁,和陽氣一起外泄,導致皮膚毛孔鬆懈,而中風,所以容易流汗怕風,不能單穿衣服。喘不過氣,氣短是因為熱氣熏蒸肺部,風停留在皮膚毛孔。口乾舌燥是因為出汗太多,損失了津液。懶散無法勞動,是因為精氣耗竭,無法滋養四肢。叫做漏風,是因為汗出不止,就像氣體外泄一樣。

胃風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素問》)

胃脈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故胃風者,令頸多汗。胃主受納水穀,胃受風,則氣上湧,故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胃脈循腹裡,故善滿。失衣則風寒助邪,脈益凝澀,故令䐜脹。食寒則胃氣虛衰,不能運化,故令泄。胃主肌肉,故形瘦。風熱蓄聚於胃,故腹大。(吳鶴皋)

目風眼寒

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素問》)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血氣與脈,並上屬於腦。今風入系頭,則血脈凝泣,不能上注於目。又肝主目而惡風,目受血而能視,今風寒客之,故令目風眼寒。(《聖濟總錄》)

白話文:

胃風

《素問》

胃風的症狀表現為:頸部多汗,怕風,飲食難以下嚥,胸膈阻塞不通,腹部常感飽滿,脫去衣物則腹脹,食用寒涼食物則腹瀉,體形消瘦但腹部卻膨大。

吳鶴皋

胃經脈絡從大迎穴前下方經過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因此胃風會導致頸部多汗。胃主司消化吸收水穀,若胃受風邪,則氣機上逆,故飲食難以下嚥,胸膈阻塞不通。胃經脈絡循行於腹部內,所以腹部常感飽滿。脫去衣物時,風寒會助邪氣入侵,脈絡更加凝澀,因此導致腹脹。食用寒涼食物則胃氣虛衰,無法運化食物,故腹瀉。胃主司肌肉,所以體形消瘦。風熱停滯於胃部,導致腹部膨大。

目風眼寒

《素問》

風邪侵入頭部,就會導致目風眼寒。

《聖濟總錄》

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血液和氣血循行於脈絡,也上注於腦部。如今風邪侵入頭部,則血脈凝滯,不能上注於眼睛。另外,肝臟主司眼睛,而忌諱風邪,眼睛依靠血氣才能視物,如今風寒入侵眼睛,所以導致目風眼寒。

疹筋

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病名曰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素問》)

尺脈數甚,腎水虛也。水不足以養木,故身之大筋勁急而見。疹筋,病筋也。腹為宗筋所徑,故腹必急。筋病而見白色,金剋木也。腎病而見黑色,臟氣脫也。(吳鶴皋)

肺疝

肺脈沉搏,為肺疝。(《素問》)

沉與搏,皆陰也。見於肺部,則肺氣病,故為肺疝。(吳鶴皋)

風根

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環臍而痛,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素問》)

白話文:

人如果尺脈跳動頻繁,筋脈緊繃而顯露,這種病叫做疹筋。這種人腹部必定會疼痛,如果出現白色或黑色的斑點,病情就更加嚴重。

尺脈跳動頻繁,代表腎臟的水分不足。腎水不足無法滋養肝木,所以身體的大筋就會緊繃而顯露。疹筋,就是筋脈生病。腹部是宗筋經過的地方,所以腹部必定會疼痛。筋脈生病而出現白色,是因為金剋木。腎臟生病而出現黑色,是因為臟腑氣血虧虛。

如果肺部脈象沉而搏動,就是肺疝。

沉與搏,都是陰性特徵。這些特徵出現在肺部,就代表肺氣生病,所以叫做肺疝。

如果身體、大腿、股部、膝蓋都腫脹,並且繞著肚臍疼痛,這種病叫做伏梁,也就是風根。這種病的氣血會溢出到腸子,停留在肓門。肓門的根源在肚臍下方,所以會繞著肚臍疼痛。這種病不能用力活動,否則就會變成水腫或排尿困難。

風毒根於中,故環臍而痛。臍為人身之樞,樞病則不能旋斡陰陽之氣,故身體、髀、股、䯒皆腫。(吳鶴皋)

附案

一子腹痛三年,發則喊叫不可耐,遇風則寒熱嘔吐,面青脈弦。余診之曰:此風根也。方用桂枝、防風、柴胡、黃耆、白朮、陳皮、半夏、白芍、甘草、生薑,二劑平,四劑愈。(許宣治)

白話文:

風邪入侵体内,导致腹部环绕肚脐疼痛。肚脐是人体枢纽,枢纽病变则无法调和阴阳之气,因此身体、大腿、膝盖、小腿都肿胀。

脾癉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素問》)

口甘一證,《內經》謂之脾癉。此甘非甘美之甘,癉即熱之謂也。人之飲食入胃,全賴脾真以運之,命陽以腐之,譬猶造酒蒸釀者然。一有不和,則肥甘之疾頓發,五味精華,失其本來之真味,則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必膩,不飢不食之由,從此至矣。《內經》設一蘭草湯,味辛足以散結,氣清足以化濁,除陳解鬱,利水和營,為奇方之祖也。暑濕之候,每兼是患,以此為君,參以苦辛之勝,配合瀉心等法。

胃虛谷少之人,亦有是證,當宗大半夏湯及六君法,遠甘益辛可也。○蘭草即佩蘭葉,俗名省頭草。婦人插髻中以闢油膩之氣,形似馬蘭而高大,氣香味辛性涼,用以醒脾氣、滌肥甘也。(《臨證指南》)

白話文:

脾癉

《素問》記載: 若是有病症的人嘴巴感到甜,就叫做脾癉。

《臨證指南》解說:

嘴巴甜是一種病症,在《內經》中稱為脾癉。這裡的“甘”並不是指美味的甜,而是指熱。人吃進去的食物,要靠脾臟的真氣來運化,依靠陽氣來消化,就好像釀酒一樣。一旦運化失調,就會產生肥甘之疾,五味失去原本的真味,就會出現過度的甜味,不斷地往上泛。胸脘必然感到痞悶,口舌必然感覺油膩,不想吃飯的症狀,也由此而來。

《內經》中提到蘭草湯,它的辛味可以散結,清氣可以化濁,去除陳腐、解郁、利水、和營,是治療脾癉的奇方。在暑濕的季節,常常會伴隨脾癉的症狀,可以以此方為主,搭配苦辛藥物,配合瀉心等方法治療。

對於胃虛谷少的病人,也會出現脾癉的症狀,可以參考大半夏湯和六君法,減少甘味,增加辛味。

蘭草,也就是佩蘭葉,俗稱省頭草。婦女會將它插在髮髻中,可以去除油膩之氣。它形狀像馬蘭,但比馬蘭高大,氣味辛香,性涼。可以醒脾氣,去除肥甘。

膽癉

有病口苦者,名曰膽癉。(《素問》)

膽為中正之官,清淨之腑,十一臟之所取決,咽為之使,主藏而不瀉。今數謀慮而不決,則清淨者濁而擾矣,故氣上溢而為口苦也。(《聖濟總錄》)

控睪

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素問》)

小腸受寒,則少腹疼痛,控引睪丸,牽引腰脊,上衝於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有如此者。(《內經拾遺》)

脫營

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素問》)

失營一證,《經》謂先富後貧,先貴後賤,心志屈辱,神氣不伸,而憂煎日切,奉養日廉,如有此患也。夫營屬陰血,衛屬陽氣,脈中脈外,乃往來之道路,故百骸得以榮養,經絡得以流通,又何至脫營失精,而病從內生哉?無如稟賦素虛,平日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而鬱火相凝,隧痰停結,乃成是證。其患多生肩之上下,初起微腫,皮色不變,日久漸大,堅硬如石,半載一年,方生陰痛。

白話文:

膽癉

有口苦的病症,稱為膽癉。

膽是中樞調節的器官,清潔的臟器,十一位臟器運作的關鍵,咽喉是其運轉的使者,主藏納而不排泄。如果經常思慮過度但無法決定,則清潔的膽氣會混亂,因此上逆成為口苦。

控睪

少腹部牽扯睪丸,引發腰背疼痛,向上衝擊心臟,產生吐出清水的現象,以及打呃,嚴重時會深入心臟,導致記憶力減退和悲傷情緒。

小腸受寒,引起少腹部疼痛,牽扯到睪丸,影響腰背,向上衝擊心臟,吐出清水,產生打呃,嚴重時深入心臟,導致記憶力減退和悲傷情緒。

脫營

經歷由尊貴轉為卑微後,即使沒有受到外界邪氣的侵襲,身體仍因內在的問題出現病症,這種情況被稱為脫營。

脫營是因為失去營養,主要是指財富、地位由豐富轉為貧困,心志受挫,精神萎靡,生活壓力日增,養生方式變差,有這種狀況的人容易發生。營養屬陰血,衛護屬陽氣,脈絡中的血液與脈絡外的陽氣,是生命運行的道路,所以全身各部位得以得到滋養,經絡得以暢通,怎麼會發生脫營失精,從而引發內在疾病呢?然而,有些人本質虛弱,長期酗酒,常做不當行為,消耗精氣,耗散真元,加上內心鬱積的熱火與痰結聚,才會形成這種病症。這種病症常發生在肩膀周圍,初期腫脹,皮膚顏色未變,時間久了逐漸增大,變得像石頭一樣堅硬,經過半年到一年,開始出現陰部疼痛。

或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泛如蓮,穢氣熏蒸,氣血衰敗,形容瘦削,未有不斃者矣。蓋肝主謀慮,心主血脈,腎主五液。思慮多則傷肝;精神耗則傷心;精液少則傷腎。肝傷則筋不榮而腫;心傷則血不生而枯;腎傷則液不潤而澀。漫腫無頭,發在關節,病雖在經,根實在臟。

譬之樹木,根搖而枝葉已先萎矣。奈何醫家誤認流痰癰毒,藥進清涼表散,愈耗陰血,是速其危也。不知流痰之發,堅而痛,痛而紅,紅而腫,腫而潰。在陰則平塌不紅、不腫、不痛,數日立斃。失營則堅久隱痛,皮色如故,數載乃亡。見證不同,治法各異。初起宜六味歸芍湯,救其根也;病久隱痛陰虧者,宜左歸生脈湯,補其元也;陽虧者,宜十全大補湯,培血氣也。(《會心錄》)

白話文:

如果出現皮膚破爛、紫斑,滲出血水,或者像蓮花般浮腫,散發惡臭,氣血衰敗,身形消瘦,就一定會死亡。這是因為肝主謀慮,心主血脈,腎主五液。思慮過度就會傷肝,精神耗損就會傷心,精液減少就會傷腎。肝受傷,筋脈就會失養而腫脹;心受傷,血液就會減少而枯竭;腎受傷,津液就會不足而乾燥。這種漫腫無頭的病症,發作在關節部位,雖然病症出現在經絡,但根源卻在臟腑。

就像樹木的根部搖晃,枝葉就會先枯萎一樣。然而,一些醫生誤認為是流痰癰毒,就用清涼表散的藥物治療,反而更加耗損陰血,加速病情惡化。他們不知道流痰的發作,初期堅硬疼痛,疼痛之後發紅,發紅之後腫脹,腫脹之後潰爛。如果是陰虛的流痰,就會平坦無紅、無腫、無痛,幾天就會死亡。如果失營的流痰,就會堅硬久治,隱隱作痛,皮膚顏色如常,數年才會死亡。不同的症狀,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初期宜用六味地黃湯,救治其根源;病程長久、隱隱作痛、陰虛者,宜用左歸生脈湯,補充其元氣;陽虛者,宜用十全大補湯,培補血氣。

失精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素問》)

富則膏粱,貧則藜藿。先豐後歉,臟液不生,名曰失精。(吳鶴皋)

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靈樞》)

還與旋同,洞當作迵。《倉公傳》曰:迵風之狀,飲食下嗌輒後之。注謂後如廁也。(《內經拾遺》)

膈洞

太陰為開,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靈樞》)

開屬太陰,主於脾也。輸,運行也;膈,塞也;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也。(《類經》)

三焦約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靈樞》)

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小腹痛腫,小便不利,此邪熱在三焦,約束而不得行耳。治當疏導三焦,分別清濁。(《內經拾遺》)

白話文:

人一旦由富有變成貧窮,就會導致精氣虧損,這在中醫上稱為「失精」。富人吃著精緻的膏粱厚味,而窮人只能吃粗糙的野菜,如果先前豐衣足食,後來卻變得貧困,臟腑就會失去滋養,導致精氣不能生髮,也會出現「失精」的情況。

腎臟經脈微弱緩慢,稱為「洞」。「洞」的症狀是飲食無法消化,吞入喉嚨後又會吐出來。

「洞」這個詞其實與「迵」同義,都是指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古代醫書記載,迵風的症狀就是飲食剛吞入喉嚨就又吐出來,如同上廁所一樣。

太陰經氣開闔失常,就會導致脾臟無法運送營養,造成「膈洞」。「膈洞」是指飲食無法消化,吞入喉嚨後又會吐出來。

三焦是人體水穀流通的通道,也是氣機運行的地方。如果小腹疼痛腫脹,無法正常排尿,就說明邪氣滯留在三焦,導致氣血運行受阻。需要疏通三焦,分別清熱排濁,才能解除病痛。

人之唏者,何氣使然?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靈樞》)

唏,歔欷也。《釋義》云:悲泣氣咽而抽息也。一云:泣餘聲。悲憂之氣生於陰慘,故為陰盛陽虛之候。(《類經》)

人之嚲者,何氣使然?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靈樞》)

嚲即戰之屬。因寒而戰者,謂之寒戰。其有戰不因寒者,由氣虛耳。胃為臟腑之海,胃不實,則諸脈虛,故為戰嚲。(《類經》)

太息

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靈樞》)

白話文:

人會發出「唏」的聲音,是因為陰氣旺盛,陽氣虛弱。陰氣迅速而陽氣緩慢,最終陰氣盛極而陽氣消亡,所以才會發出「唏」的聲音。

「唏」就是指嘆息、哭泣時發出的聲音,像是悲傷哭泣時,氣息哽咽而抽抽搭搭。也有人說,是哭泣後餘音。悲傷憂愁之氣源於陰寒,因此是陰盛陽虛的徵兆。

人會出現「嚲」的現象,是因為胃氣不足,導致全身脈絡虛弱。脈絡虛弱,筋脈就鬆弛無力。筋脈鬆弛,就會導致行陰用力時,氣力不足而無法恢復,所以就表現為「嚲」。

「嚲」屬於戰慄的範疇。因寒冷而發生的戰慄,稱為寒戰。而那些非因寒冷而發生的戰慄,則是因為氣虛所致。胃是五臟六腑之海,胃氣不足,就會導致全身脈絡虛弱,因此才會出現戰慄。

人會出現「太息」的現象,是因為憂慮思慮過度,導致心系急迫,氣道收縮。氣道收縮,氣就不通暢,所以才會用「太息」來舒展。補手少陰心經,足少陽經留著它,讓它能順利抒發。

此言人之所以太息而有刺之之法也。人之心皆有系,惟憂思則必繫緊急,而氣道約,約則出氣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當補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絡及足少陽膽經,皆留其針以補之也。(馬元臺)

石瘕

石瘕何如?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靈樞》)

膀胱為津液之腑,氣化則能出焉。寒氣客於子門,則氣塞而不通,血壅而不流,衃以留止,結硬如石,是名石瘕。此先氣病而後血病,故月事不來,可宣導而下出者也。(羅謙甫)

白話文:

人之所以會嘆氣並用針灸治療,是因為人心都有繫,憂思過度就會導致繫緊,氣道也變得狹窄,氣難以順暢排出,所以才會嘆氣以舒展。治療時應補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絡和足少陽膽經,留針以補之。

石瘕是指子宮內長出堅硬的包塊,是寒氣入侵子宮,導致子宮閉塞,氣血不通,瘀血積聚而形成的。患者會有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狀似懷孕,但實際上是病變。石瘕是女性常見疾病,可以用導引的方式將其排出。

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氣化則能順利排出。寒氣入侵子宮,會導致氣塞不通,血液瘀積,形成堅硬的包塊,稱為石瘕。石瘕是先氣病後血病,因此月經會不來,可以用宣導的方式將其排出。

腸覃

腸覃何如?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靈樞》)

腸者,大腸也;覃者,延也。大腸以傳導為事,肺之腑也。肺主衛,衛為氣,得炅則泄,得冷則凝。今寒氣客於大腸,故衛氣不榮,有所繫止,而結瘕在內貼著,延久不已,是名腸覃。夫氣散則清,氣聚則濁,結為瘕聚,所以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小漸益大,而鼓其腹,狀如懷子。此氣病而血未病,故月事不斷,應時而下,非胎娠也。(羅謙甫)

白話文:

腸覃是指寒氣入侵大腸,與體內的衛氣相搏,導致氣血不流通,形成一個堅硬的腫塊,在腸壁上附著。這個腫塊最初像雞蛋大小,慢慢地越來越大,最後像懷孕一樣鼓起肚子。久而久之,這個腫塊會變得堅硬,可以推動,但不會移動。雖然肚子鼓起,但月經仍舊正常,這說明它不是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