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三·女科原旨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女科原旨 (1)

1. 月經

經義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素問》)

衝脈起於胞中,出於氣街,前行於胸,後行於背,上出頏顙,滲灌諸陽,下入於足,注諸絡為十二經脈之海。其出入皆少陰經以行,故為血海。(《靈樞》)

總論

凡看婦人病,入門先問經期。(寇宗奭)

沖為血海,諸經朝會。男子則運而行之,女子則停而止之。運行者,無積而不滿,動也;停止者,有積而能滿,靜也。不滿者,陽也,氣也;能滿者,陰也,血也。故滿者以時而溢,謂之信。男子以氣運,故陽氣應日而舉;女子以血滿,故陰血應月而下。(《馮氏錦囊》)

白話文:

天地溫和,經水便安靜流動。天氣寒冷地氣冰凍,經水就會凝結。天氣炎熱地氣酷熱,經水就會沸騰溢出。突然颳起狂風暴雨,經水就會波動起伏。邪氣入侵經脈,寒邪會讓血液凝結,暑邪會讓氣血變得黏稠。虛邪趁虛而入,就像經水遇到風一樣。

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閉塞。胞脈屬於心臟,並連接於胞宮。現在氣往上衝迫使肺臟,心氣無法向下流通,因此月經就不來了。

衝脈起源於胞宮,從氣街出來,向前行於胸部,向後行於背部,向上到達額頭,滲透灌注諸陽經脈,向下進入足部,匯聚於各個經絡,成為十二經脈之海。衝脈的出入都依賴少陰經,因此被稱為血海。

看婦科疾病,首先要詢問月經周期。

衝脈是血海,所有經脈都匯聚於此。男子經脈運行,女子經脈則停滯。運行無積累則充盈,是動態的;停滯則有積累而充盈,是靜態的。不充盈的屬陽,是氣;充盈的屬陰,是血。因此充盈的血液會在特定時間溢出,稱為信。男子以氣運,陽氣隨著太陽運行;女子以血滿,陰血隨著月亮周期下降。

任者妊也,屬陰脈之海,此人生養之始也。督者都也,屬陽脈之海,是人陽脈之都綱也。任脈主任一身之陰血。太衝屬陽明,為血之海。故穀氣盛,則血海滿,而月事以時下也。(程扶生)

飲食五味,養髓、骨、肉、血、肌膚、毛髮。男子為陽,陽中有陰,陰數八,故一八而陽精升,二八而陽精溢。女子為陰,陰中有陽,陽數七,故一七而陰血升,二七而陰血溢。皆飲食五味之實秀也。○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為腫。後雖合而難子。

合多則瀝枯虛人,產乳眾則血枯殺人。觀其精血,思過半矣。○雌鳥牝獸無天癸而成胎者,鳥獸精血往來尾間也。(《褚氏遺書》)

白話文:

任脈代表懷孕,是陰脈的總匯,是生命的起點。督脈代表總管,是陽脈的總匯,是人體陽脈的主幹。任脈負責管理全身的陰血。太衝穴位於陽明經脈,是血液的總庫。所以當飲食充足,血液就充沛,月經就能按時來潮。

飲食五種味道可以滋養骨頭、肌肉、皮膚、血液和毛髮。男性屬於陽性,但其中也有陰性成分,陰性成分數量是八個,因此每八年的時候,男性的精液就會上升。女性屬於陰性,但其中也有陽性成分,陽性成分數量是七個,因此每七年的時候,女性的血液就會上升。這都是因為飲食五種味道的滋養。

如果女性的「天癸」(一種性荷爾蒙)來臨,卻超過十年沒有與男性交合,那麼她的生理會失調;如果在未到十年前就開始渴望與男性交合,也會失調。失調導致舊血無法排出,新血則亂流,可能會滲入骨頭,也可能變成腫塊。即使後來能與男性交合,但仍然可能難以生育。

過度交合會耗盡精血,大量生產乳汁則會耗盡血液,從精血的角度看,這已經說明瞭問題大半。雌鳥和雌獸即使沒有「天癸」也能懷胎,這是因為他們的精血在尾部往來流動。

《經》云:女子二七天癸至。天癸者,陰精也。腎屬水,癸亦屬水,由先天之氣蓄極而生,故謂陰精為天癸。王冰以月事為天癸者,非也。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稱。今王注以女子之天癸為血,則男子之天癸亦為血耶?男女當交媾之時,各有其精。而行經之際,方有其血。未聞交媾時可以血言也。

至云:精開裹血、血開裹精者,亦非。《靈樞》云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者,是也。但女子之精,以二七而至,而其月事,亦與此時同其候也。(馬元臺)

婦人之於血也,經水蓄而為胞胎,則蓄者自蓄,生者自生。及其產育為惡露,則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其醞而為乳,則無復下漏而為月矣。失血為妄逆,產乳為常事,其去其生,則一同也。(滑伯仁)

白話文:

經書上說:女子在二七(即14歲)之時,天癸會到來。天癸,指的是陰精。腎屬水,而癸也代表水,它源自於先天之氣積聚到極點後產生,因此稱為陰精為天癸。王冰認為月經就是天癸,這不正確。男女的精液都可以稱為天癸。現在王的註釋將女子的天癸視為血,那麼男子的天癸也是血嗎?在交配的時候,男女各自都有精液。但在行經期間,才會有血。從未聽說過在交配時可以用血來描述。

至於說「精開裹血、血開裹精」,這也是錯誤的。靈樞上說兩種神靈相互結合,形成形體,這始終在身體之前產生,這就是精液。但是女子的精液在二七之時出現,而她的月經,也在這個時候開始。馬元臺

對於婦女而言,血液蓄積形成胎兒,蓄積的自然蓄積,生長的自然生長。等到生產後成為惡露,去除的自然去除,生長的自然生長。血液醞釀成為乳汁,則不再有月經流下的情況。失血被認為是反常,產乳是常態,去除和生長的方式是一樣的。滑伯仁

女人之經,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後,或通或塞,其病也。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謂倒經;有三月一行者,是謂居經;有一年一行者,是謂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有受胎之後,月月行經,而產子者,是謂胎盛;有受胎數月,血忽大下,而胎不隕者,是謂漏胎。此雖以氣血有餘不足而言,然亦異常矣。(李時珍)

經水者,陰血也。陰必從陽,故其色紅,稟火色也。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氣清則清,氣濁則濁。成塊者,氣之凝也;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來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色淡者,亦虛也;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紫者,氣之熱也;黑者,熱之甚也。

白話文:

女人的月經,每月來一次,這是正常的;如果提前或延後,或者通暢或阻塞,就是生病了。有些女人在月經期間會吐血、流鼻血,或眼睛、耳朵出血,稱為「倒經」;有些女人三個月來一次月經,稱為「居經」;有些女人一年來一次月經,稱為「避年」;有些女人一輩子都沒有來過月經,卻能受孕,稱為「暗經」;有些女人懷孕後,每月仍然來月經,並且生下孩子,稱為「胎盛」;有些女人懷孕幾個月,突然大量出血,但胎兒沒有流產,稱為「漏胎」。雖然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氣血過剩或不足導致,但都是不正常的。

經血是陰血。陰氣必須依附陽氣,所以經血呈現紅色,這是火氣的顏色。血液是氣的伴侶,氣熱則血熱,氣寒則血寒,氣升則血升,氣降則血降,氣凝則血凝,氣滯則血滯,氣清則血清,氣濁則血濁。經血成塊,是氣凝結的表現;行經前疼痛,是氣滯的表現;月經後疼痛,是氣血兩虛的表現;經血顏色淡,也是虛弱的表現;月經不規律,是氣亂的表現;經血發紫,是氣熱的表現;經血發黑,是熱氣過盛的表現。

人但見其紫黑作痛成塊者,率指為風冷,而投溫熱之劑,禍不旋踵矣!或曰:黑,北方水色也,非冷而何?予曰:《經》曰亢則害,承乃制。熱甚者,必兼水化。所以熱則紫,甚則黑也。(《格致餘論》)

婦人經病,有月候不調者,有月候不通者。然不調不通中,有兼疼痛者,有兼發熱者,此分而四也。細詳之:不調中有趲前者,有退後者,趲前為熱,退後為虛也。不通中有血枯者,有血滯者,血滯宜破,血枯宜補也。疼痛中有常時作痛者,有經前經後作痛者,常時與經前為血積,經後為血虛也。

發熱中有常時熱者,有經行發熱者,常時為血虛有積,經行為血虛有熱也。是四者之中,又分為八矣。人之氣血周流,忽有憂思忿怒,則鬱結不行。經前產後,忽遇飲冷形寒,則惡露不淨。此經候不調、不通、作痛、發熱所由作也。大抵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氣為先。

白話文:

人們看到皮膚出現紫黑色、疼痛且成塊狀的,往往就認為是風寒,然後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這樣做,禍患很快就會出現!有人說:黑色是北方的水色,不是寒冷是什麼?我說:《經》書上說:「亢則害,承乃制。」過熱就會損害,寒涼才能制止。熱氣過盛,必然會兼有水液化不開的情況。因此,熱氣會造成紫色,更甚則會變成黑色。

婦女在經期中,有月經不調的,也有月經不通的。而在不調不通的情況下,又分為兼有疼痛的,和兼有發熱的,這樣就分成了四種情況。仔細觀察:不調中又有提前的,也有延後的,提前是熱氣,延後是虛弱。不通中又有血枯竭的,也有血滯留的,血滯留需要破血,血枯竭需要補血。疼痛中又有持續疼痛的,也有經期前後疼痛的,持續疼痛和經前疼痛是血積,經後疼痛是血虛。

發熱中又有持續發熱的,也有經期發熱的,持續發熱是血虛且有血積,經期發熱是血虛且有熱氣。這四種情況中,又分成了八種。人體的氣血循環流動,如果突然遭遇憂思、憤怒,就會鬱結不通。經期前後,如果突然遇到飲用冷水或寒涼,就會導致惡露不淨。這就是月經不調、不通、疼痛、發熱的原因。總之,氣血運行,則血液運行;氣血停滯,則血液停滯。因此,治療血症,以疏通氣血為先。

熱則流通,寒則凝塞。故治血病,以熱藥為佐。(方約之)

婦人之病,當以經血為先。而血之所主,在古方書皆言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故凡傷心、傷脾、傷肝者,均能為經脈之病。又曰:腎為陰中之陰,腎主閉藏;肝為陰中之陽,肝主疏泄。二臟俱有相火,其繫上屬於心。故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從之,多致血不靜而妄行,此固一說。

然相火動而妄行者有之,由火之盛也;若中氣脫陷,及門戶不固而妄行者亦有之,此由脾腎之虛,不得盡言為火也。再如氣道逆而不行者有之,由肝之滯也;若精血敗而不行者亦有之,此由真陰之枯竭,不得誤以為滯也。是固心、脾、肝、腎四臟之病,而獨於肺臟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與不行,無不由於氣,故血脫者當益氣,血滯者當調氣。氣主於肺,其義可知。

白話文:

身體過熱就會氣血流通,過寒就會氣血凝滯。因此治療血液疾病,可以用溫熱的藥物輔助。婦女疾病應該以月經為先,古方書都說心臟生血、肝臟藏血、脾臟統血。所以任何傷害心臟、脾臟、肝臟的因素,都會導致經脈疾病。另外,腎臟是陰中之陰,主導閉藏;肝臟是陰中之陽,主導疏泄。這兩個臟器都具有相火,而相火向上連結到心臟。所以心火一動,相火就會跟著動,容易導致血氣不穩定而妄行,這就是一種說法。

然而,相火動而妄行,有可能是因為火氣太盛;也有可能是因為中氣虛脫,或者門戶不固,導致血氣妄行,這就與脾臟和腎臟虛弱有關,不能完全歸咎於火氣。另外,氣道逆而不通,有可能是因為肝臟的鬱滯;而精血衰敗而不通,則是因為真陰枯竭,不能誤認為是鬱滯。所以,心臟、脾臟、肝臟、腎臟的病變都會影響血氣,但唯獨很少提到肺臟。其實,血氣的運行與否,都與氣息息相關。因此,血氣不足就要補氣,血氣滯塞就要調氣。肺臟主導氣息,其道理可想而知。

蓋其病之肇端,則或由思慮,或由鬱怒,或以積勞,或以六淫飲食,多起於心、肝、肺、脾四臟。及其甚也,則四臟相移,必歸脾腎。蓋陽分日虧,則飲食日減,而脾氣胃氣竭矣;陰分日虧,則精血日涸,而衝任腎氣竭矣。故予曰:陽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

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病之要著。(張景岳)

調經莫先於去病。若潮熱則血愈耗,嘔咳則氣上行,瀉則津傷於後,痛則積結於中。若血滯漬入骨髓,便為骨蒸;積瘀與新血相搏,則為疼痛;散於四肢,則麻木不仁;入於血室,則寒熱不定。若血水相併,脾胃虛弱,壅滯不通,變為水腫。(李梴)

白話文:

疾病的起源,可能是由於思慮過度,也可能是由於鬱怒,或是積勞成疾,或是因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侵襲或飲食不節,大多源於心、肝、肺、脾四臟。病情嚴重時,四臟的病氣會互相傳染,最終必將歸於脾腎。因為陽氣日漸虧損,飲食就會日漸減少,脾胃的氣也會衰竭;陰氣日漸虧損,精血就會日漸枯竭,衝任二脈和腎氣也會衰竭。所以我说:陽邪入侵,最终必定伤害阴氣;五臟受傷,最終都會累及腎臟。

這就是疾病的源頭,也是治療疾病的关键所在。

调理月经,最重要的是要先治好疾病。如果出现潮热,则会导致血虚加重;如果出现呕吐咳嗽,则会导致气往上走;如果出现腹泻,则会导致津液过度流失;如果出现疼痛,则会导致瘀血积聚在体内。如果血瘀滞留骨髓,就会导致骨蒸潮热;如果瘀血和新血相互搏击,就会导致疼痛;如果瘀血散布到四肢,就会导致麻木不仁;如果瘀血进入血室,就会导致寒热不定。如果血水混合在一起,脾胃虚弱,阻塞不通,就会导致水肿。

脾氣化液而生血,即水入於經,其血乃生之意。此營出中焦也,故曰生化之源。脾統血者,脾氣化液入心而變為血。故雖心之所主,亦賴脾氣化生。此婦人經血不調,必審脾氣化生之源,而健脾為調經之要也。(武叔卿)

或問:論調經以滋水為主,不須補血,何也?曰:夭者,天一之真。癸者,壬癸之水。月者,水之精,以一月而盈,盈則昃。女人經水以時而下,故有子。不以時下,或過期,或不及,皆為病。所以必須調經,調經必須滋水為主。又問曰:同一紅色,非血而何?曰:人若有孕,則此水即以養胎,而不月矣。

生子,則此水即化為乳,亦不月矣。乳之色,白也,何謂血乎?論其至,則血亦水也,從乎火化而色赤;乳亦水也,從乎氣化而色白。況至七七而天癸絕,其所絕者,天癸水也;其流行之血,不見其枯涸,而仍行於經脈皮膚間也。故不須四物補血,必以六味滋水。滋水可兼補血,補血兼不得滋水,何也?蓋血乃後天飲食入胃,遊溢精氣而成。

白話文:

脾氣將水分轉化為血液,就像水進入經脈,滋養身體。這種由脾氣化生的血液,從中焦出來,所以稱為「生化之源」。脾氣統攝血液,是指脾氣將水分化為液體,進入心臟轉化為血液。因此,雖然血液是心臟所主,但也依賴脾氣化生。所以,婦女月經不調,一定要審視脾氣化生的源頭,健脾是調經的關鍵。

有人問,調經以滋養水分為主,為何不用補血呢?因為月經的本質是天一之真,也就是壬癸之水。月經是水之精華,每個月都會盈滿,盈滿後就會衰退。女人月經按時排出,才能生育。如果不按時排出,或是過期或不及時,都是病態。所以必須調經,而調經必須以滋養水分為主。又有人問,月經明明是紅色,怎麼不是血呢?因為女人懷孕時,這種水就會轉化為養胎之物,就不會來月經了。

生孩子之後,這種水就化為乳汁,也不來月經了。乳汁是白色的,怎麼說它是血呢?其實,血和水本質相同,只是由於火氣作用而呈現紅色;乳汁也是水,只是由於氣化作用而呈現白色。更何況女人到七七之年(49歲),天癸就會消失,消失的正是天癸之水。但經脈皮膚之間的血液仍然流動,並沒有枯竭。因此,不需要用四物湯補血,只需用六味地黃湯滋養水分即可。滋養水分可以兼顧補血,而補血卻無法兼顧滋養水分,這是因為血是後天飲食進入胃部,精氣遊溢而成。

若經水乃衝任所主。人身中有奇經八脈,衝任者奇經之二,為經脈之海,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女人獨稟此水以為生生之原,與男子二八之精同氣,俱從天一之源而來。衝任起於胞中,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間又恃一點命門之火為之主宰。火旺則紅,火衰則淡,火太旺則紫,火太衰則白。

所以滋水更當養火。甚則乾涸不通者,雖曰火盛,實由水虛。亦不宜以苦寒降火,只宜補水,從天一之源以養之,使滿則溢,萬無有毒藥可通之理。此調經之法類如此。(趙養葵)

婦人屬陰,以血為本,而有乳哺月經之耗,是以血病者多。夫月經者,津液血脈所成。苟營衛調和,經候自然應期。苟氣血一忤,則或先或後,多寡不勻,或閉絕不行而百病生。必須分因而治:如真水虧敗,陽火內熾,血海枯竭,經絕不通者,宜補養陰血,則經自行;如寒客胞門子戶,血泣不通,為癥瘕之候者,宜散寒逐瘀,則經自行矣。但血乃氣之配,其升降、寒熱、虛實,一從乎氣。

白話文:

女性的月經是由衝任二脈主導的。衝任是八條奇經中的兩條,是所有經脈的總匯,向上輸送乳汁,向下流出月經。女性獨特的生理構造使她們依靠月經來繁衍後代,這與男性精氣有著相同的根源,都來自於先天之氣。衝任二脈起於胞宮,男性藏精於此,女性則以胞宮為根本,而命門之火是這兩者運行的關鍵。命門之火旺盛,月經顏色就會偏紅,火衰則顏色淡,火旺過頭會呈現紫色,火衰過度則會呈現白色。

因此,滋養月經就必須同時滋養命門之火。即使月經乾涸不通,看似火盛,其實是水虛所致。不能用苦寒之物來降火,只能補水,從先天之氣入手來滋養,讓水充滿盈溢,沒有任何毒藥可以通經。這就是調節月經的方法。

女性屬於陰性,以血為根本,由於哺乳和月經的消耗,所以女性容易出現血虛的病症。月經是由津液和血脈匯聚而成。如果營衛調和,月經就會按時來潮。如果氣血失調,就會提前或延後,量多量少不均,甚至閉經,導致百病叢生。必須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如果是真陰虧虛,陽火內熾,血海枯竭,經脈不通,就要補養陰血,月經就會自然恢復;如果是寒邪入侵胞宮,血脈不通,出現癥瘕之症,就要散寒逐瘀,月經也會自然恢復。但血氣相依,月經的升降、寒熱、虛實都受氣的影響。

是以氣熱則血熱而色紫;氣寒則血寒而色凝;氣升則血逆而上出;氣陷則血隨而下崩。此調經莫先於養血,養血莫先於調氣也。(汪石山)

婦人得陰柔之體,以血為本。陰血如水之行地,陽氣若風之旋天。故風行則動,陽暢則血調。此自然之理也。考古方耗氣以調經,殊失其本。夫太衝者,氣也。任脈者,血也。氣升則升,氣降則降,血隨氣行。若獨耗其氣,血無所施,正氣既虛,邪氣必勝,而百病生焉。經安調乎?況心生血,脾統血,養其心則血生,實其脾則血足。

氣勝則血行,安可獨耗其氣?此調經之至論也。(羅赤誠)

女科首重調經。經,常也。如潮之有信,如月之盈虧,不愆其期,故曰經水,又曰月信。《內經》云: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景岳云:沖為五臟六腑之海,臟腑之血,皆歸衝脈。可見衝脈為月經之本也。然血氣之化,由於水穀,水穀盛則血氣亦盛,水穀衰則血氣亦衰。可見衝脈之血,又總由陽明水穀所化,而陽明胃氣,又為衝脈之本也。

白話文:

因此,氣體熱就會使血液也熱,所以臉色會呈現紫色;氣體寒就會使血液也寒,所以血液會凝固;氣體上升就會使血液逆流而向上流出;氣體下降就會使血液跟著向下流失。所以調整經期,最重要的是養血,而養血最重要的是調氣。

女性具有陰柔的體質,以血為根本。陰血就像水流在地面上,陽氣如同風旋轉於天空。所以風吹則動,陽氣暢通則血液調和。這是自然的法則。古時候的醫方以耗氣的方式來調經,實在是失掉了根本。太衝穴是氣的所在,任脈是血的所在。氣上升則血也上升,氣下降則血也下降,血液隨著氣體運行。如果只耗氣,血液就無處可去,正氣虛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各種疾病就會產生。經期怎麼可能安穩調和呢?況且心臟生血,脾臟統血,滋養心臟就會使血液生成,充實脾臟就會使血液充足。

氣旺盛則血液循環順暢,怎麼可以只耗氣呢?這就是調整經期的最高論點。

婦科首要重視調整經期。經,就是常規的意思。就像潮汐有規律,像月亮有盈虧,不延誤時間,所以叫做經水,又叫做月信。《內經》說:太衝脈盛,月經就會按時來。景岳說:衝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臟腑的血液,都歸屬於衝脈。由此可見,衝脈是月經的根本。然而,血氣的化生,來自於水穀,水穀充足則血氣也充足,水穀衰弱則血氣也衰弱。由此可見,衝脈的血液,又總是由陽明經的水穀所化生,而陽明胃氣,又是衝脈的根本。

《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此雖言病發心脾,而實重在胃氣。因心為胃之母,胃為脾之腑也。《經》又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此段經文,全重在"氣竭肝傷"四字,為通節之綱旨。《金匱》言調經之法甚詳,後世如王節齋、薛立齋諸賢,論證透徹,用方精切,俱可以為程式。今觀葉案,奇經八脈,固屬扼要,其次最重調肝。因女子以肝為先天,陰性凝結,易於拂鬱,鬱則氣滯,而血亦滯。木病必妨土,故次重脾胃。

白話文:

經書上說:二陽之病會影響心和脾,使人無法隱瞞,女性會出現月經不調。這雖然是在講病會影響心和脾,但實際上重點在於胃的功能。因為心是胃的母器官,胃是脾的倉庫。經書又說:如果胸部和兩側感到脹滿,會影響飲食,當病發時,會先聞到腥味和腥臭味,接著會分泌清液,開始吐血,四肢感到冷,頭暈,偶爾會前後出血,這種病症稱為血枯。這是因為年輕時大量失血,或者醉酒後進行房事,導致氣力耗盡,肝臟受傷,所以月經量減少或停止來潮。

這段經文,重點在於「氣力耗盡,肝臟受傷」這四個字,是貫穿全文的核心主旨。金匱要略對於調理月經的方法描述得很詳細,後代的醫學家如王節齋、薛立齋等,對其理論理解深刻,使用藥方精準,可以作為標準範本。現在看葉先生的案例,奇經八脈固然重要,但其次最重視的是調理肝臟。因為女性以肝臟為先天之本,具有陰性特徵,容易受到情緒影響,情緒不暢會導致氣血不順。木(代表肝)生病會影響土(代表脾),因此其次重視脾胃。

余則血虛者養之,血熱者涼之,血瘀者通之,氣滯者疏之,氣弱者補之。誠女科之明鑑。(《臨證指南》)

經期不調

經行每月一至,如潮之信。若每月既至,或三日,或四、五日即應止。而復淋漓不斷者,非衝任氣虛,不能約束,為內傷不足;即勞傷氣血,邪客胞門,為外感有餘。當參以人之強弱也。○婦人有因病而後致經不調者,有因經不調而後生病者。如因病而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調而後生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蕭慎齋)

經以月至,常也。其來過與不及,皆謂之病。若營血虧損,不能滋養百骸,則發落面黃,羸瘦燥熱。燥氣盛則金受邪,金受邪則為咳嗽、為肺癰、為肺痿必矣。但助胃壯氣,則營血生,而經自行。若果因氣逆,經閉不行,當用行氣破血之劑。(初虞世)

白話文:

我則針對血虛者進行滋養,血熱者進行涼解,血瘀者進行疏通,氣滯者進行疏導,氣弱者進行補益。這確實是婦科的明鏡。

經期每月來一次,如同潮水般準時。若每月來潮後,持續三、四、五天就應該停止。但如果持續不斷地淋漓出血,就是衝任氣虛,無法約束,屬於內傷不足;或者勞傷氣血,邪氣侵犯胞宮,屬於外感過盛。應當根據個人的體質強弱進行判斷。有些婦女是因疾病而導致經期不調,有些婦女則是因經期不調而後生病。如果因疾病而導致經期不調,應該先治療疾病,病好了經期自然會調順;如果因經期不調而後生病,應該先調理經期,經期調順了病就會自然消失。

經期按月來潮,這是正常的。如果經期過早或過晚,都屬於病態。如果營血虧損,無法滋養全身,就會面色發黃,身體消瘦,感到燥熱。燥氣盛則金氣受邪,金氣受邪就會出現咳嗽、肺癰、肺痿等病症。只要補益脾胃,使氣血充足,經期就會自然恢復。如果確實是因氣逆導致經閉不通,就應該使用行氣破血的藥物。

丹溪曰:先期而至者,血熱也;後期而至者,血虛也。竊謂先期而至,有因脾經血燥者;有因脾經鬱滯者;有因肝經怒火者;有因血分有熱者;有因勞役動火者。過期而至,有因脾經血虛者;有因肝經血少者;有因氣虛血弱者。主治之法:脾經血燥者,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者,加味歸脾湯;肝經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者,加味四物湯;勞役動火者,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月經提前到來,是因為血熱;月經延後到來,是因為血虛。我私下認為,月經提前到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 脾經血燥: 脾經血氣不足,導致血液乾燥。
  • 脾經鬱滯: 脾經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血液瘀滯。
  • 肝經怒火: 肝經火氣過盛,導致血熱。
  • 血分有熱: 血分本身有熱,導致月經提前。
  • 勞役動火: 過度勞累,導致體內燥熱。

月經延後到來,也有以下幾個原因:

  • 脾經血虛: 脾經血氣不足,導致血液虛弱。
  • 肝經血少: 肝經血氣不足,導致血液量少。
  • 氣虛血弱: 氣血不足,導致血液虛弱。

針對不同的原因,可以使用不同的藥方來治療:

  • 脾經血燥: 加味逍遙散
  • 脾經鬱滯: 加味歸脾湯
  • 肝經怒火: 加味小柴胡湯
  • 血分有熱: 加味四物湯
  • 勞役動火: 補中益氣湯

其過期而至,若脾經血虛者,人參養營湯;肝經血少者,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者,八珍湯。蓋血生於脾,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苦甘之劑,以助其陽氣而生陰血也。(薛立齋)

先期而至,雖曰有火,若虛而挾火,則所重在虛,當以養營安血為主。然亦有無火而先期者,則或補中氣,或固命門,皆不宜過用寒涼也。後期而至,本屬血虛,然亦有血熱者,不得不為清補;有血逆者,不得不為疏利。總之,調經之法,但欲得其和平,在詳察其脈證耳。若形氣脈氣俱有餘,方可用清、用利。

白話文:

月經週期延遲,若脾經血虛,可服用人參養營湯;肝經血少,可服用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者,可服用八珍湯。因為血液是由脾臟生化,所以說脾主統血。所有血病都應該使用苦甘類藥物,以助陽氣生陰血。

月經提前,雖然有熱象,但若是虛火,主要還是虛,應該以養血安神為主。但也可能沒有火氣而提前,則要補中氣或固命門,都不可過用寒涼藥物。

月經延後,本屬血虛,但也可能伴隨血熱,就需要清熱補血;如果血行不暢,則需要疏通經絡。總之,調經的方法,要追求平和,需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若形氣脈氣俱盛,才可以清熱利濕。

然虛者多,實者少。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則盡善矣。○經早者當以每月大概論,血熱者當以通身藏象論。勿以素多不調,而偶見先期者為早;勿以脈證無火,而單見經早者為熱。○若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旬日而至者,此血氣敗亂之證,當因其寒熱而調治之,不得以經早者業論。(張景岳)

經期不通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婦人經水閉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金匱》)

婦人經水不利下,言經行不通利快暢下也。乃婦人恆有之病,不過活瘀導氣,調和衝任,足以愈之。今曰抵當湯主之。夫抵當重劑,文內並無少腹結痛、大便黑、小便利、發狂、善忘、寒熱等證,恐藥重病輕,必有殘缺錯簡,讀者審之。○臟,陰內也,不止不去也。經水閉而不通,瘀宿血也。

白話文:

一般来说,女性体虚的人很多,体实的人比较少。所以调理月经的关键在于补脾胃,补充造血的根本,以及养护肾气,安稳血的住所。明白了这两点,就能做到尽善尽美了。经期过早的,应该以每月大概的规律来判断,血热者则要以全身的症状来判断。不要因为平时经期不规律,偶尔出现提前就认为是经期过早;也不要因为脉象和症状没有热象,就单凭经期提前就判断为血热。如果一个月出现两次或三次经期,或者半个月、十天就来一次,这是血气紊乱的征兆,应该根据寒热情况进行调理,不能用经期过早的原则来判断。

经期不通

女性经血不畅,可以用抵当汤治疗。女性经血闭塞不畅,腹部硬结、块状物不消,里面有干血,排出白色物质,可以用矾石丸治疗。

女性经血不畅,指的是经期不顺畅,下血不快不爽。这是女性常有的病症,只要活血化瘀,疏导气机,调理冲任二脉,就能治愈。现在说抵当汤可以治疗这种病症。抵当汤药性较重,文中并没有提到少腹结痛、大便黑、小便不通、发狂、健忘、寒热等症状,担心药重病轻,可能存在残缺或错简,请读者仔细斟酌。脏,指的是阴气所在的地方,是指不消不散的意思。经血闭塞不通,就是血瘀积聚。

陰中堅塊不去,血乾凝也。下白物,化血成帶也。用礬石丸坐藥治之。此方治下白物,若從濕化者可也,恐未能攻堅癖、乾血也。(《醫宗金鑑》)

婦人經閉不行,有因脾胃久虛,形體羸弱,氣血俱衰,以致經水斷絕者;有因勞心過度,心火上行,不得下通胞脈,是以月事不來者;有因中消,胃熱善飢,肌肉消瘦,津液不升,血海枯竭,名曰血枯經絕者;有因冷客胞門,血寒凝泣而不下者;有因軀肥,脂滿痰多,佔住血海地位,閉塞而不行者;有因挾寒挾熱,而汙血凝滯不行者;有因食與濕痰,填塞太陰,而經閉作痛者。寒、熱、虛、實,迥然不同,總不能遁乎脈之遲、數、有力、無力間也。

白話文:

陰部有堅硬塊狀物質且無法去除,這是因為血液乾燥凝結所致。出現白色物質,是血液轉化為帶狀物的表現。使用礬石丸作為坐浴療法進行治療。這個方子適用於治療白色物質,如果是由於濕氣導致的化學反應可以使用,但可能對堅硬的病變和乾燥的血液效果有限。

婦女經期停經,原因可能有:脾胃長期虛弱,身體衰弱,氣血雙虛,導致經血停止;勞累心神過度,心火上升,無法向下通達子宮,因此月經不來;中焦消化不良,胃熱易餓,肌肉消瘦,津液不上升,血海乾涸,稱為血枯經絕;冷風侵襲子宮門,血液寒冷凝固而不下;身體肥胖,油脂豐富痰多,佔據了血海的位置,導致閉塞而不行;寒熱交加,污血凝滯,導致經血不通;食用與濕痰堵塞太陰經絡,導致經血閉塞,伴有疼痛。寒、熱、虛、實的症狀各異,但最終都反映在脈搏的遲緩、快速、有力或無力上。

○血枯經閉者,指腸胃血少枯燥而言,故東垣分三焦論治。蓋上焦,心主血也,勞心過度,陰血隨耗,而無以藏之於肝,由是血海枯矣。中焦,胃為氣血之海,胃液不足,則穀氣不輸。夫血者,水穀之精氣,調和於五臟,灑陳於六腑者也。若化源既絕於中,經血自竭於下矣。

下焦,大腸主津,小腸主液,若二經津液不足,則二便尚然燥澀,何能經水運行不竭乎?明乎此,則以脈診而分上、中、下所因以調之,久則望其轉枯為澤,經自流通矣。(《馮氏錦囊》)

血枯之與血隔,本自不同。蓋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氣之隔滯,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衝任之虧敗,源斷其流也。凡婦女病損至旬月半載之後,則未有不經閉者,正因陰竭,所以血枯。枯之為義,無血而然。欲其不枯,無如養營。欲以通之,無如充之。

白話文:

血枯經閉指的是腸胃血氣不足、乾燥,因此東垣提出三焦論治法。上焦心主血,過度勞心會消耗陰血,導致肝臟無法儲存血液,血海因此枯竭。中焦胃為氣血之海,胃液不足,穀氣無法運送到全身。血液是水穀精氣,滋養五臟六腑,如果中焦化源不足,經血自然就會枯竭。下焦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如果二經津液不足,大小便會乾燥,經血又怎麼能夠順暢運行呢?明白了這些,就可以根據脈象來判斷上、中、下焦的原因,對症治療,時間久了就能讓枯竭的血液恢復滋潤,經血自然會流通。

血枯和血隔本質不同。血隔指的是血流通路被阻隔,血逆流;血枯指的是血氣枯竭,源頭斷絕。婦女如果病損持續數月,就會出現經閉,這是因為陰血虧虛,導致血枯。血枯的意思就是沒有血液了。想要避免血枯,就要養護營氣;想要疏通經血,就要補充血液。

但使雪消則春水自來,血盈則經脈自至。源泉混混,孰能阻之?奈何今之為治者,不論有滯、無滯,多兼開導,甚則專以通利為事,豈知血滯者可通,血枯者不可通也。血既枯矣,而復通之,則枯者愈枯,其與榨乾汁者何異?為不知"枯"字之義耳。(張景岳)

血滯、血枯,不越虛、熱、痰、氣四證而已。血滯亦有虛熱,血枯亦有虛熱。故滯者不宜過於宣通,通後又須養血益陰,使津血流通;血枯亦不可峻行補益,恐本主無力,而辛熱之劑反燥精血矣。(葉以濟)

婦人女子,經脈不行,有因脾胃損傷而致者,不可便認作經閉蓄血。輕用通經破血之藥,須審其脾胃何如。(王節齋)

白話文:

只要寒雪消融,春水自然會來;只要血氣充盈,經脈自然會暢通。就像源頭湧出的泉水,誰能阻擋它?然而如今的醫者,不論有沒有瘀血,都一味地開導,甚至專以通利為治,豈不知血瘀可以通,血虛卻不可通。血已經虛了,再強行通利,只會讓它更加虛弱,就像榨乾汁液一樣,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枯”字的含義。

血瘀、血虛,不外乎虛、熱、痰、氣四種證狀而已。血瘀也可能有虛熱,血虛也可能有虛熱。所以,血瘀者不宜過於宣通,通暢之後還要滋養血液,益陰補血,使津血流通;血虛也不可急於補益,擔心虛弱無力,辛熱之藥反而會燥傷精血。

婦女女子,經脈不通,有因脾胃損傷而引起的,不可輕易地當作經閉蓄血。輕易使用通經破血的藥物,必須先仔細觀察其脾胃狀況。

室女經閉,非先天稟弱,血氣未充,即是欲男子不得,所願不遂,思慮傷心,抑鬱傷肝,以致月閉成病。故凡寡婦、女尼,犯經閉者,與此同法。○經閉有寒熱。《金匱》主於風冷積寒,東垣、潔古主於火熱實結,是皆指有餘之病也。但寒、熱二證,宜分內傷、外感處治。

如心火不降,而三焦熱結,是血衰火旺,陰不配陽,故心氣不通,熱結三焦,而經閉不行,當益陰滋水,以培化源。如積冷血寒,凝結胞門,而血泣不下,是風冷客邪,乘虛襲入,宜溫經散寒,導血下行,後用養營之劑為當。(蕭慎齋)

人生以血氣為本,人病未有不先傷氣血者。若室女童男,積想過度,多致勞損。男子則神色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蓋憂愁思慮,則心傷而血竭。且心病則不能養脾,故不嗜食;脾虛則金虧,故發嗽;腎水絕則木氣不榮,而四肢干痿,故多怒。不可用青蒿、虻蟲等涼血行血,宜柏子仁丸、澤蘭湯,益陰血以制虛火也。(寇宗奭)

白話文:

未婚女子經期閉止,並非天生體質虛弱,血氣未曾充盈,而是因為渴望愛情卻不得,心願無法達成,過度思慮傷神,鬱悶傷肝,導致月經閉止成為疾病。因此,凡是寡婦、女尼患有經閉症,都可採用相同的治療方法。

經閉症分為寒證和熱證。《金匱要略》認為主要由風寒積聚導致,東垣、潔古則認為是由火熱實結引起,這兩種情況都屬於有餘之症。但寒、熱兩種症狀,應根據是內傷還是外感來進行不同的治療。

例如,心火不下降,三焦熱結,這是因為血虛火旺,陰氣不足以配陽氣,導致心氣不通,熱氣阻滯三焦,進而引起經閉,應當滋陰養水,以培育元氣。如果是有血寒凝結在子宮,導致經血無法排出,這是因為風寒外邪乘虛入侵,應該溫經散寒,引導經血下行,之後再用養血的藥物治療。

人體以血氣為本,人體生病,沒有不先傷氣血的。若未婚女子或男子過度思慮,容易造成勞損。男子會面色蒼白,女子則會月經先期閉止。這是因為憂愁思慮會傷心,而心血不足。而且心病不能滋養脾臟,所以食慾不振;脾虛則金氣不足,所以容易咳嗽;腎水枯竭則木氣不生,四肢會乾枯萎縮,所以容易發怒。不可以用青蒿、虻蟲等涼血行血的藥物,應該用柏子仁丸、澤蘭湯,滋補陰血以制止虛火。

夫經水,陰血也,屬沖、任二脈。其為患,有因脾胃虛,不能生血而不行者,調而補之;有因郁傷脾,血耗而不行者,解而補之;有因胃火,血灼而不行者,清而補之;有因勞傷,心血少而不行者,靜而補之;有因怒傷肝,血澀而不行者,和而補之。有因腎水虧,不能生血而閉者,補脾肺;有因肺氣虛,不能行血而閉者,補脾胃。(薛立齋)

辨血色

凡血色有辨,固可以察虛實,亦可以察寒熱。若色濃而多者,血之盛也;色淡而少者,血之衰也。此固大概之易知也。至於紫黑之辨,有如冰炭,而人多不解,但見紫色,不分虛實,便謂熱甚。不知紫赤鮮紅,濃而成片者,是皆新血妄行,多由熱也;若紫而兼黑,或散或薄,沉黑色敗者,多以真氣內損,必屬虛寒。或如屋漏水,或如腐敗之宿血,是皆紫黑之變象也。

白話文:

月經是女性的陰血,屬於沖脈和任脈。月經不調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脾胃虛弱,不能生血導致經血量少或停經,需要調理脾胃,補益氣血;也有可能是鬱結傷脾,耗損血氣導致月經不調,需要疏解鬱結,補益氣血;還可能是胃火旺盛,灼傷血脈導致經血量少或閉經,需要清熱降火,補益氣血;也有可能是勞累過度,心血不足導致月經不調,需要靜養身心,補益氣血;也有可能是怒氣傷肝,導致血脈瘀滯,經血量少或閉經,需要調和肝氣,補益氣血。此外,腎虛不能生血,導致經血量少或閉經,需要補益脾肺;肺氣虛弱,不能運行血氣,導致經血量少或閉經,需要補益脾胃。

觀察月經血色,可以了解身體虛實寒熱。血色濃稠量多,說明血氣旺盛;血色淡薄量少,說明血氣虛弱。這是容易辨別的。紫色血色,如同冰炭,很多人不明白。看到紫色血色,不分虛實,就認為是熱症。其實紫色鮮紅,濃稠成片,是新血妄行,多因熱症所致;如果紫色中帶黑色,或散或薄,沉黑色敗,多因真氣內損,屬虛寒。如果像屋漏水,或像腐敗的宿血,都是紫色血色的變異。

此肝脾大損,陽氣大陷,當用甘溫,如理陰煎、理中湯、歸脾湯、補中湯之類,則陷者舉,脫者固,元氣漸復,病無不愈。若盡以紫色作熱證,則無不隨藥而斃矣。(張景岳)

天癸過期

婦人天癸過期,而經猶行者,其故有三:一主於有餘,一主於邪傷,一主於敗血。敗血即屬崩漏,當以稟賦強弱參之。(蕭慎齊)

婦人年過五十而經行不止者,作敗血論。(李時珍)

婦人四旬外,經期將斷之年,多有漸見阻隔,經期不至者,此際最宜防察。若果氣血和平,素無他疾,此固漸止而然,無足慮也。若素多憂鬱不調之患,而見此過期阻隔,便有崩決之兆。若隔之淺者,其崩尚輕;隔之久者,其崩必甚。當預服藥調之,否則患滋大也。(張景岳)

白話文:

肝脾嚴重受損,陽氣衰敗,應當使用甘溫藥物,如理陰煎、理中湯、歸脾湯、補中湯等,這樣就能使衰敗的陽氣回升,使虛脫的狀態得到恢復,元氣逐漸恢復,疾病自然痊癒。如果一味用紫色藥物治療熱證,就可能隨藥而亡。

婦女天癸過期,但經期仍然來潮,原因有三:一是身體虛弱,二是外邪侵襲,三是敗血。敗血即屬崩漏,應當根據其稟賦强弱來判斷治療方案。

婦女年過五十經期不止,應當診斷為敗血。

婦女四十歲以後,接近停經的年齡,經常出現經期阻隔,經期不來,此時應當格外注意。如果氣血平和,原本沒有疾病,這只是正常現象,不必擔心。但如果原本就有憂鬱不調的毛病,而出現經期阻隔,就可能有崩漏的徵兆。如果經期阻隔時間短,崩漏情況就輕;阻隔時間長,崩漏就嚴重。應該及時服用藥物調治,否則病情會加重。

脈候

凡血氣壯盛,經絡遏閉,其脈滑實。外風冷傷,經絡凝澀,其脈浮澀。形體憔悴,經絡涸竭,其脈虛弱。(楊仁齋)

選案

有婦人生女,年十五來診。言十四時,經水自下,今經反斷,何也?師曰:必夫人年十四時,亦經水下,所以斷。此為避年,後當自下。此真氣怯,稟賦素弱而然,宜固真氣,使水升火降,則五臟調和,經脈自通。(王叔和)

一婦病瘧,食少,經期不行,診兩手無脈,時值寒月,擬作虛寒治之,與四物湯加附子、吳萸。復診,見其起居如常。驚曰:誤矣!經不行者,非無血也,乃痰礙而不行;無脈者,非血衰也,乃積痰生熱,結伏而脈不見爾。易作實熱治之,用三花神佑丸,脈出經通而愈。(朱丹溪)

白話文:

凡是血氣旺盛,經絡阻塞的人,脈象滑實。外感風寒,經絡凝滯的人,脈象浮澀。身體消瘦,經絡枯竭的人,脈象虛弱。

有位婦人生了女兒,十五歲來就診。她說十四歲時,月經來潮,如今月經卻斷了,這是怎麼回事?醫生說:一定是這位夫人十四歲時,也來過月經,所以現在才會斷經。這是避年,之後會自然來潮。這是因為元氣虛弱,先天體質較差所致,應該固護元氣,使水氣上升,火氣下降,這樣五臟就會調和,經脈自然暢通。

有一位婦女患瘧疾,食慾不振,月經也不來,診脈時發現兩手無脈,當時正值寒冬,醫生擬用虛寒證治療,用四物湯加附子、吳萸。再次診脈,發現她起居如常。醫生驚呼:錯了!月經不來,不是因為沒有血,而是因為痰阻礙了經血運行;無脈,不是因為血虛,而是因為痰積生熱,阻塞經脈,所以摸不到脈。應該用實熱證治療,用三花神佑丸,結果脈象出現,經脈暢通,病就好了。

一婦,經行必先瀉二、三日,診其脈,皆濡弱,此脾虛也。脾主血屬濕。經水將動,脾血先已流注血海,然後下流為經。脾虛不能運行其濕,以參苓白朮散服之。月餘,經行不瀉矣。(汪石山)

楊季登女,經閉年餘,發熱少食,肌削多汗,而成勞怯。醫見汗多,誤為虛也,投以參、術,其血愈錮。診時,見汗出如蒸籠氣水。謂曰:此證可療處,全在有汗。蓋經血內閉,止有從皮毛間透出一路,以汗亦血也。設無汗而不流,則皮毛乾槁而死矣。宜用極苦之藥,以斂其血入內而下通於衝脈,則熱退經行,而汗自止,非補藥所能效也。

白話文:

一位婦女每次月經來潮前都會先瀉肚子兩三天,診脈發現脈象濡弱,這是脾虛的表現。脾臟主血且屬濕,月經將要來潮時,脾臟的血液會先流入血海,之後再往下流形成經血。脾虛則無法運化濕氣,所以可以用參苓白朮散來治療。服用一個多月後,月經來潮時就不再瀉肚子了。

楊季登的女兒月經閉止一年多,還伴隨發熱、食慾不振、消瘦、多汗、體虛乏力等症狀。醫生看到她出汗多,誤以為是虛弱,就給她服用人參、白朮等補藥,結果她的經血更加閉塞。診斷時發現她汗出如蒸籠氣,於是醫生說:這個病症是可以治療的,關鍵就在於出汗。因為經血閉塞,只能從皮毛間排出,汗液也是血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汗液排出,皮膚就會乾燥枯萎而死。應該服用極苦的藥物,收斂經血使其進入體內,再通達衝脈,這樣熱症就會退去,月經也會來潮,汗也會自然止住,補藥是起不了作用的。

於是以龍薈丸,日進三次,月餘,經血略至,汗熱稍輕,姑減前丸,隻日進一次。又一月,經血大行,淋漓五日,而諸證全瘳矣。(喻嘉言)

白話文:

因此,使用「龍薈丸」,每日服用三次,一個多月後,經血稍微來了,出汗和熱感稍有減輕,暫時減少之前的藥丸用量,每日只服用一次。再過一個月,經血大量來了,持續淋灕五天,所有症狀都痊癒了。(喻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