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二·醫學溯源 (11)
卷二·醫學溯源 (11)
1. 辨脈
平素脈體
凡人之脈,有生而洪大者,有生而弱小者。問其平素洪大,而今忽弱小者,此元氣之奪也;問其平素弱小,而今忽洪大者,此邪氣之旺也。是究其素,而知其真,一治之可中的矣。若不問其平素,但見其脈洪大者,遂斷為有餘,治以攻擊,則元氣隨損,而羸敗之患生焉;但見其脈弱小者,遂斷為不足,治以溫補,則邪火隨旺,而骨蒸之患生焉。是皆診者,但窺其淺,而不究其素;病者欲試其術,而不告以素。
由是治法倒施,變生不測,醫者損德,病者損身,皆由不問其素之故也。○許松徑素脈洪大,偶有小恙,醫診之認為傷寒,欲為發表,徑曰:予脈洪大,自幼已然。醫知其素,遂免誤。又有汪氏婦,體肥而脈沉細,按至骨,稍見些微。有疾,醫診之,駭曰:此氣血兩虛,陽將絕矣。
遂用十全大補,即發煩躁,已而發狂。予知其藥誤,投以三黃石膏湯救醒。(余午亭)
脈色參合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素問》)
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鉤,黃者其脈代,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靈樞》)
脈證合與不合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素問》)
何謂證與脈合,與脈不合?有外感之證脈,有內傷之證脈。外感者,蒸蒸發熱,其脈必洪大浮數,是證與脈合也;如發熱而脈不洪大浮數,是證與脈不合也。傳曰:陽證得陰脈者死,然不可便斷為死,此或是火遏也,或胃陰不能充拓也,或腎水不能化其營血也。火遏者,逍遙散加生地、薄荷以發之,或加丹、梔屈曲下行以通之;胃陰不能充拓者,左歸飲去茯苓加歸、芍合生脈以滋之;腎水不能化其營血者,六味、左歸以補之。如內傷而外不發熱,其脈當靜,而反浮躁洪大而數,是證與脈不合也。
傳曰:陰證得陽脈者生,然亦不可便許為生,此或是陰亡也,或陽明有食與火也,或腎虛不能納氣也,或過服烏、附,而下焦津液枯竭也。又有一種,重按有力,從肌肉滲開,脈與肌肉無界限,此近於浮洪豁大,總是陰亡之象也。如陰亡,分先後天以救其陰。(《己任編》)
凡治病有舍證從脈者,有舍脈從證者。蓋證有真假,脈亦有真假。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火虛也;腹雖脹滿,而脈見微弱者,必胃虛也。虛火虛脹,其堪攻乎?此宜從脈之虛,不從證之實也。有本無煩熱,而脈見洪數者,非火邪也;本無脹滯,而脈見弦強者,非內實也。
白話文:
辨脈
平素脈象的觀察
每個人的脈象,有的天生就洪大有力,有的天生就弱小細微。如果詢問得知他平素脈象洪大,而現在卻突然變弱小,這是元氣受損的表現;如果詢問得知他平素脈象弱小,而現在卻突然變洪大,這是邪氣旺盛的表現。因此,必須先了解病人的平素脈象,才能真正了解病情,一經治療就能取得成效。如果不去詢問病人的平素脈象,只看到脈象洪大就斷定為氣血有餘,用攻邪的方法治療,則會損傷元氣,導致身體虛弱;只看到脈象弱小就斷定為氣血不足,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則會助長邪火,導致骨蒸潮熱等症狀。這些都是醫生只看表面現象,而不深入了解病人平素的情況造成的。病人也希望醫生驗證自己的醫術,卻不告知醫生自己的平素情況。
由此導致治療方法運用錯誤,產生不可預測的後果,醫生損害了自己的名譽,病人損害了自己的身體,都是因為沒有詢問平素脈象的緣故。例如許松徑平素脈象洪大,偶爾有點小毛病,醫生診脈認為是傷寒,想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許松徑說:「我的脈象洪大,從小就是這樣。」醫生知道了他的平素脈象,因此避免了醫療錯誤。還有汪氏婦女,身體肥胖,脈象沉細,按到骨頭上,才能稍微感覺到脈搏。她生病了,醫生診脈,驚訝地說:「這是氣血兩虛,陽氣將要衰竭了。」
於是用了十全大補的方劑,立刻就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接著就發狂了。我了解到用藥錯誤,用三黃石膏湯把她救醒。(余午亭)
脈色結合的診斷
皇帝說:有久病,五臟功能失調,導致脈象和顏色改變,如何根據這些來判斷病情是新發的還是久病的呢?岐伯說:脈象細小,顏色沒有改變,這是新病;脈象沒有改變,顏色改變了,這是久病;脈象和顏色都改變了,這是久病;脈象和顏色都沒有改變,這是新病。能夠綜合脈象和顏色診斷,就能做到萬無一失。(《素問》)
脈色相應的規律:顏色青的脈象弦,顏色紅的脈象鉤,顏色黃的脈象代,顏色白的脈象毛,顏色黑的脈象石。見到顏色卻診斷不出脈象,反而診斷出相剋的脈象,則病人會死亡;診斷出相生的脈象,則病情已經好轉。(《靈樞》)
脈證是否相符的診斷
身體壯實而脈象細弱,氣息微弱不足以維持呼吸,這是危症;身體瘦弱而脈象洪大,胸中氣盛,則會死亡。形體和氣息相符則能生存,形體和氣息不相符則會生病。脈象符合陰陽病理則容易治癒,脈象違背陰陽病理則難以治癒。病情發熱而脈象靜,瀉下後脈象洪大,失血後脈象實,病情在裡而脈象實且有力,病情在外而脈象不實有力,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素問》)
什麼是脈證相符,什麼是脈證不相符呢?有外感病的脈證,有內傷病的脈證。外感病,例如蒸蒸發熱,脈象一定洪大浮數,這是脈證相符;如果發熱而脈象不洪大浮數,這是脈證不相符。古籍記載:陽證遇到陰脈,病人會死亡,但是不能立刻斷定為死,這可能是由於火邪被遏制,或者胃陰不足以濡養,或者腎水不足以化生營血。火邪被遏制的,用逍遙散加生地、薄荷來疏散;或者加丹梔子,使藥力下行;胃陰不足以濡養的,用左歸飲去茯苓,加當歸、芍藥,合生脈散來滋養;腎水不足以化生營血的,用六味地黃丸、左歸飲來補益。如果內傷而沒有外發熱,脈象應該靜,而反而浮躁洪大而數,這是脈證不相符。
古籍記載:陰證遇到陽脈,病人能活,但是也不能立刻斷定能活,這可能是由於陰液耗損,或者陽明經有食積和熱邪,或者腎虛不能納氣,或者過度服用烏頭、附子,導致下焦津液枯竭。還有一種情況,重按脈搏有力,從肌肉滲開,脈搏和肌肉沒有界限,這接近浮洪豁大的脈象,都是陰液耗損的表現。如果是陰液耗損,要區分先天不足和後天損耗,來救治陰液。 (《己任編》)
凡是治療疾病,有捨棄證候而根據脈象治療的,有捨棄脈象而根據證候治療的。因為證候有真有假,脈象也有真有假。例如,表面雖然煩熱,而脈象微弱,一定是虛火;腹部雖然脹滿,而脈象微弱,一定是胃氣虛弱。虛火和虛脹,怎麼能夠攻邪呢?這應該根據脈象的虛弱,而不根據證候的實證來治療。有些病人原本沒有煩熱,而脈象洪數,這不是火邪;原本沒有脹滿,而脈象弦緊,這不是內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