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二·醫學溯源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醫學溯源 (12)

1. 辨脈

無熱無脹,其堪瀉乎?此宜從證之虛,不從脈之實也。大凡脈證不合者中必有奸,必先察其虛,以求根本,庶乎無誤。(《景岳全書》)

脈證相合者易知,相左者難知。脈明然後辨證,證真然後施藥。要在虛心細察,不可執己見,而以藥嘗試也。(《瘟疫暑熱全書》)

脈有可憑不可憑

生死於人大矣,而能於兩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動,即能決其生死,何其近於誣也。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要則以胃氣為本。《靈樞》云:谷入於胃,乃傳之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寸口屬肺,為百脈之所會,故其來也,有生氣以行乎其間,融和調暢,得中土之精英,此為有胃氣,得者生,失者死,此其大較也。其次。

則推天運之順逆:人與天氣相應,如春屬木,脈宜弦;夏屬火,脈宜洪之類。反是則與天氣不應。又其次,則審臟氣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本剋土也;肺病畏洪,火剋金也。反是則與臟氣無害。又其次,則辨病脈之從違,病之與脈,各有宜與不宜:如脫血之後,脈宜靜細,而反洪大,則氣亦外脫矣;寒熱之證,脈宜洪數而反細弱,則真元將陷矣。至於真臟之脈,乃因胃氣已絕,不營五臟,所以何臟有病,則何臟之脈獨見。

凡此皆經書言之詳盡,學者苟潛心玩索,洞然易曉,此其可決者也。至云診脈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無不先知,則又非也。蓋脈之變遷無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於經絡,而脈一時未變者;或病輕而不能見於脈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與氣血相併,一時難辨其輕重者;或有病之傳變無常,不可執一時之脈,而定其是非者。況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何能診脈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測偶中,以欺人也。

若夫真臟之脈,有臨死而終不見者,則何以決之?是必以望聞問三者合而參之,亦可不失矣。故以脈為可憑,而亦有時不足憑,以脈為不可憑,而又鑿鑿乎可憑。總在醫者熟通經學,深思自得,則無所不驗矣。若世俗無稽之說,皆不足信也。(徐靈胎)

諸脈條辨

浮脈,只輕手便得,非必中、沉俱無。若崔氏云:有表無里,有上無下。則脫然無根,混於散脈矣,非浮脈之真面目也。○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堅硬。若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經》曰:大則病進。謂其氣方張也。又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謂形與脈不合也。

○虛之異於散者;虛脈按之雖軟,猶可見也,散脈按之絕無,不可見也。虛之異於芤者:虛則愈按而愈軟,芤則重按而仍見也。○散有二義:一自有漸無之象,一散亂不整之象。比如楊花散漫,或至數不齊,或多寡不一,為危殆之候。若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

白話文:

辨脈

沒有發熱和脹滿的症狀,就可以瀉下嗎?這應該從病症的虛證來考慮,而不是從脈象的實證來判斷。總之,脈象和病症不相符的情況下,其中一定有隱情,必須先觀察虛證,尋找根本原因,這樣才能避免錯誤。(出自《景岳全書》)

脈象和病症相符的容易判斷,不相符的就難判斷了。脈象明確後才能辨證,病症確定後才能用藥。關鍵是要虛心細緻地觀察,不能固執己見,用藥物來試探。(出自《瘟疫暑熱全書》)

脈象的可憑與不可憑

生死攸關的大事,竟然能從兩手寸關尺之間微小的脈動,就判斷生死,這不是很荒謬嗎?然而古人診脈卻常常百發百中,這是為什麼呢?關鍵在於以胃氣為根本。《靈樞》說:食物進入胃,然後傳送到肺,五臟六腑都依靠它來接收氣息。寸口脈屬於肺,是所有脈絡匯聚的地方,因此,脈象的呈現,是有生氣在其中運行,融和調暢,得到中焦的精華,這就是有胃氣,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這就是最主要的判斷依據。其次,

要推斷天運的順逆:人與天氣相應,比如春天屬木,脈象宜弦;夏天屬火,脈象宜洪,等等。反之則與天氣不相應。再次,要審察臟腑之氣的生克:例如脾臟有病,怕弦脈,因為木剋土;肺臟有病,怕洪脈,因為火剋金。反之則與臟腑之氣無礙。再次,要辨別病脈的順逆,疾病和脈象,各有其宜與不宜:比如失血後,脈象宜靜細,而反洪大,則氣也外洩了;寒熱的病症,脈象宜洪數而反細弱,則元氣將要衰竭了。至於真臟的脈象,是因為胃氣已絕,不能滋養五臟,所以哪個臟腑有病,則哪個臟腑的脈象就獨特地顯現出來。

所有這些,經書上都有詳細的記載,學習者只要潛心研習,就能很容易理解,這就是可以判斷的依據。至於說診脈就能知道什麼病,又說人的生死都能預知,那就錯了。因為脈象的變化無常,有的時候邪氣突然襲擊,還沒有傳到經絡,脈象一時還沒有變化;有的疾病輕微,不能在脈象上表現出來;有的疾病是陳舊的痼疾,久而久之與氣血相混,一時難以辨別輕重;有的疾病的傳變無常,不能執著於一時的脈象,而確定其是非。況且疾病的名稱有萬千種,而脈象不過幾十種,怎麼可能診脈就能知道是什麼病?這些都是推測偶然符合,來欺騙人的。

至於真臟的脈象,有臨死前都不顯現出來的,那又如何判斷呢?這就必須把望聞問三者結合起來綜合判斷,這樣就不會錯了。所以說,以脈象為憑,也有時候不足為憑;以脈象為不可憑,卻也有確實可以憑藉的時候。總之,在於醫生熟通經學,深入思考,就能無所不驗。至於世俗那些沒有根據的說法,都是不可信的。(出自徐靈胎)

諸脈條辨

浮脈,只要輕輕按就能摸到,不一定需要中、沉的部位都摸不到。如果像崔氏所說:有表無里,有上無下,那就脫然無根,混雜在散脈之中了,那不是浮脈的真實面目。○洪脈只是脈根寬大,卻不是堅硬的。如果脈大而堅硬,那就是實脈,而不是洪脈了。《內經》說:脈大則病進,是指氣機正張的意思。又說:形體消瘦而脈象又大的,多氣不足而死,是指形體和脈象不相符的意思。

○虛脈與散脈的不同:虛脈按下去雖然軟,但還能感覺得到;散脈按下去就完全感覺不到了。虛脈與芤脈的不同:虛脈越按越軟,芤脈重按還能感覺得到。○散脈有兩種含義:一是脈象漸漸消失的樣子,一是脈象散亂不整的樣子。比如像楊花一樣散漫,或者數目不齊,或者多少不一,都是危殆的徵兆。如果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都是平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