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雜證匯參 (4)
卷十·雜證匯參 (4)
1. 喘(附短氣少氣)
經義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肺,手太陰也。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
○肺病者,喘咳氣逆,肩背痛,汗出。○肺之壅,喘而兩胠滿。○腎,足少陰也。是動則病飢不欲食,咳唾有血,喝喝而喘。○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頸脈動,喘疾咳,曰水。○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白話文:
各種痿症、喘息、嘔吐,都屬於上焦的問題。
因此,如果受到賊風邪氣侵犯,陽氣就會受到傷害,陽氣受傷就會進入六腑,進入六腑就會導致身體發熱、無法正常臥床,上焦則會出現喘息呼氣的症狀。
夜間行走時喘息,是因為腎氣受損;淫邪侵犯肺部,也會導致喘息。如果受到驚嚇或恐懼,喘息則源於肝臟,淫邪會傷害脾臟。如果受到驚嚇,喘息則源於肺臟,淫邪會傷害心臟。跌落水中或跌倒,喘息則源於腎臟和骨骼。
肺臟屬於手太陰經,如果活動過度,就會導致肺臟脹滿,呼吸急促喘咳。
肺病患者會出現喘咳、氣逆、肩背疼痛、汗出等症狀。肺部阻塞,則會出現喘息、兩側肋骨脹滿的現象。
腎臟屬於足少陰經,如果活動過度,就會導致飢餓不想吃飯、咳唾帶血、喘息聲音粗重。
腎臟病患者會出現腹部膨大、小腿腫脹、喘咳、身體沉重等症狀。
頸部脈搏跳動、喘息咳嗽,稱為水氣。
喘咳是由於水氣和陽明經氣失調引起的。
氣血充足就會出現喘咳、上氣,氣血不足就會出現呼吸困難、氣短。
勞累就會導致喘息、汗出、外寒內熱,所以氣血會消耗殆盡。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素問》)
哲言
喘,但呼而不能吸,出而不納也。哮,呼吸不能自由,出納留滯也。短氣,下氣不上續,能吸不能呼,納而不出也。(《醫階辨證》)
喘者,氣為火所鬱而為痰,在肺胃間也。其證有痰逆者,有火炎者,有陰虛氣自少腹而上衝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者,有水氣乘肺者,有肺虛挾寒而喘者,有肺實挾熱而喘者,有驚憂氣鬱肺脹而喘者,有胃絡不和而喘者,有腎氣虛損而喘者。雖然,未有不由痰火內郁,風寒外束而致也。(朱丹溪)
喘證,有痰喘,有氣喘,有胃虛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聲。氣喘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胃虛而喘者,抬肩擷肚,喘而不休。火炎上而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墜下其痰,喘故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認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是以火濟火也。
白話文:
體內陰氣爭奪,體外陽氣擾動,導致汗液無法收斂,出現四肢冰冷的現象。這種情況會向上蔓延至肺部,造成呼吸急促、喘鳴的症狀。
(戴復庵)
氣虛發喘者,必自汗出。陰虛發喘者,疾行則喘甚,靜坐則喘息,此秘驗也。《金匱》云: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此言痰實。《內經》曰:言而微,終日復言者,此氣奪也。是言氣虛。(余午亭)
喘證最為危候,治失其要,鮮不誤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證而已。所謂二證者,一曰實喘,一曰虛喘,二證相反,不可混也。蓋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實喘者,氣長而有餘;虛喘者,氣短而不續。
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湧,澎澎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也;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動則甚,而急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此其一為真喘,一為似喘。真喘者,其責在肺;似喘者,其責在腎。何也?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白話文:
戴復庵、余午亭 談喘證:
戴復庵:
氣虛導致喘息的人,一定會自汗出。陰虛導致喘息的人,快走就會喘得更厲害,靜坐時也會喘息,這是很準確的判斷。
《金匱要略》說:「呼吸短促,無法順暢呼吸,這是實證。」這句話指的是痰實。
《黃帝內經》說:「說話聲音微弱,整天不停地說話,這是氣虛。」意思是氣虛導致喘息。
余午亭:
喘證是十分危險的徵兆,治療時若不掌握要點,很容易誤治。要辨別喘證,主要區分兩種,一是實喘,一是虛喘,兩種症狀截然相反,不可混淆。
所謂實喘,是指有邪氣,邪氣實證;虛喘是指沒有邪氣,元氣虛弱。實喘的人,呼吸有力而長;虛喘的人,呼吸短促而氣息不連貫。
實喘的人,胸部脹滿,呼吸粗重,聲音高亢,呼吸急促,好像喘不過氣來,只有呼氣才舒服;虛喘的人,呼吸急促而虛弱,聲音低沉,呼吸短促,好像氣息快要斷掉,想要吸氣卻吸不上去,想要吞氣卻吞不進去,勞動後喘得更厲害,呼吸急促如同喘息,只是想盡辦法延長一息才感到舒服。
這兩種喘證,一種是真正的喘息,一種是類似喘息的表現。真正的喘息,歸咎於肺;類似喘息的表現,歸咎於腎。為什麼呢?因為肺是主氣之臟,腎是氣之根。
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氣犯之,則上焦氣壅而為喘。氣之壅滯者,宜開宜破也。腎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陰虧損,精不化氣,則上下不交而為促。促者,斷之基也。氣既短促而再加消散,如壓卵矣。且氣盛有邪之脈,必滑數有力;氣虛無邪之脈,必微弱無神,此脈候之不同也。
其有外見浮洪,或芤大至極,而稍按即無者,此無根之脈也。或往來弦甚,而極大極數,全無和緩者,此胃氣之敗也。但脈之微弱者,真虛易知;脈之浮空弦搏者,假實難辨。微弱猶順而易醫,浮空最險而多變。若弦強之甚,則為真臟,真臟已見,不可為矣。(張景岳)
補編
白話文:
肺負責控制皮膚和毛髮,位於人體上焦,所以邪氣入侵肺部,就會導致上焦氣機阻塞,出現喘息。氣機阻塞,需要疏通和破除。腎臟掌管精髓,位於人體下焦,如果腎陰虛損,精氣不能化生為氣,就會導致上下不通,出現呼吸急促。呼吸急促,是生命衰竭的徵兆。氣息短促又不斷消散,如同壓碎的雞蛋,難以恢復。此外,氣盛有邪的脈象,必定滑數有力;氣虛無邪的脈象,必定微弱無神,這是脈象的不同表現。
如果脈象外見浮洪,或芤大至極,稍加按壓就消失,這是沒有根基的脈象。如果脈象往來弦甚,而且極大極數,完全沒有和緩,這是胃氣衰敗的徵兆。只是脈象微弱,真虛容易辨識;脈象浮空弦搏,假實難辨。微弱雖然順應自然,比較容易治療,但浮空最為險惡,變化多端。如果脈象弦強過甚,就是真臟受損,真臟已見,就無藥可救了。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金匱》)
喘證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實之寒者,必挾凝痰宿飲,上干阻氣,如小青龍、桂枝加樸杏之屬也;實而熱者,不外蘊伏之邪,蒸痰化火,有麻杏甘膏、葦莖之治也。虛者有精傷、氣脫之分,填精以濃、厚之劑,必兼鎮攝,腎氣加沉香,都氣入青鉛,從陰從陽之異也;氣脫則根浮,吸傷元海,危亡可立而待,思草木之無情,剛柔所難濟,又有人參、河車、五味、石英之屬,急續真元,挽回頃刻。更有中氣虛餒,土不生金而喘者,則用人參建中。
白話文:
咳嗽並伴隨氣喘上衝,這是肺脹的表現。患者喘不過氣,眼睛像要脫出眼眶,脈象浮大,可以服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如果肺脹伴隨咳嗽、氣喘上衝,煩躁不安,脈象浮大,腹部有積水,可以服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
喘病的病因,在肺臟屬於實證,在腎臟屬於虛證。實證又分為寒證和熱證。寒證患者,一定伴隨寒痰積聚,阻塞氣道,可以使用小青龍湯、桂枝湯加樸杏等藥物治療。熱證患者,則是邪氣蘊積,蒸化痰液,化為熱證,可以使用麻杏甘膏、葦莖等藥物治療。虛證患者又分為精氣虧損和氣虛脫陷兩種。精氣虧損者,需要服用濃厚滋補的藥物,並配合鎮攝藥物,例如腎氣加沉香等,從陰陽兩方面進行治療。氣虛脫陷者,則需要急救補氣,例如服用人參、河車、五味、石英等藥物,迅速補充元氣,挽救危急。還有中氣虛弱,脾胃失調導致的氣喘,可以使用人參健脾補中氣治療。
層次輕重之間。絲絲入扣,學者宜深玩而得焉。(《臨證指南》)
喘者,促促氣急不能平臥也。外感邪入而為喘,屬肺受風寒,其來暴,其脈實,其人強壯,數日之間,忽然氣壅喘咳,乃肺經受病,藥宜甘桔湯加減。此屬實喘也。若內傷作喘,其來漸,其脈虛,其人倦怠,或因病後,或因咳久,而喘促漸甚,乃腎元虧損,腎氣不納而上出於肺,肺為門戶而主氣,腎氣上衝,肺不能主,出多入少,又肺葉脹大,不能收斂,臥則葉向脊上,阻塞氣道之路,因而喘咳更甚矣。此屬虛喘也,治宜大補肺腎之原。
第內傷之喘,有陰虛陽虛之異:如面赤口渴,大便秘,屬陰虛;如面白不渴,大便泄,手足冷,屬陽虛。陰虛者,六味湯加麥冬、沙參、玉竹、阿膠、童便之屬;陽虛者,八味湯加人參、河車、枸、菟、杜仲、鹿膠之屬。然陰虛作喘,補陰是矣,第陰中有陽,若服六味湯不應,又宜加人參、枸、菟、杜仲、河車,取陰陽互根之義也。
白話文:
學習中醫要層層深入,細細體會,才能真正掌握精髓。喘不過氣,是指呼吸急促,無法平躺。外感風寒引起的喘,屬於肺部受寒,發病突然,脈象實,患者體質強壯,數日內突然氣喘咳嗽,這是肺經受病,適合用甘桔湯加減治療。這是實喘。內傷引起的喘,發病緩慢,脈象虛,患者體虛乏力,可能是因病後或咳嗽久而導致喘促加重,這是腎氣虧虛,腎氣不能下降而上衝至肺,肺主氣,腎氣上衝,肺氣無法控制,呼氣多吸氣少,而且肺葉膨脹,無法收縮,平躺時肺葉壓迫脊柱,阻塞氣道,因此喘咳更嚴重。這是虛喘,治療要大補肺腎。
內傷引起的喘,又分為陰虛和陽虛:如果面紅口渴,便秘,屬於陰虛;如果面色蒼白,不渴,腹瀉,手腳冰冷,屬於陽虛。陰虛者,可用六味湯加麥冬、沙參、玉竹、阿膠、童便等;陽虛者,可用八味湯加人參、河車、枸杞、菟絲子、杜仲、鹿膠等。不過,陰虛導致的喘,雖然要補陰,但陰中也有陽,如果服用六味湯沒有效果,還要加入人參、枸杞、菟絲子、杜仲、河車,取陰陽互根之意。
陽虛作喘,補陽是矣,第陽中有陰,若服八味湯不應,又宜加沙參、麥冬、玉竹、童便,取陰陽相濟之義也。(《會心錄》)
實喘之證,以邪實在肺也。肺之實邪,非風寒即火邪耳。蓋風寒之邪,必受自皮毛,所以入肺而為喘;火之熾盛,金必受傷,故亦病肺而為喘。治風寒之實喘宜溫散,治火熱之實喘宜清涼。○虛喘之證,無非由氣虛耳。氣虛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無風邪,內無實熱者,即皆虛喘之證。
若脾、肺氣虛者,不過在中、上二焦,化源未虧,其病猶淺。若肝腎氣虛,則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則深,速救其根,接助真氣,庶可回生。○其有久病而加喘者,或久服消痰散氣等劑而加喘者,或上為喘嗽而下為泄瀉者,或婦人產後亡血,營氣暴竭,孤陽無依而為喘者,凡此皆為孤陽絕陰剝極之候,均為難治。(張景岳)
白話文:
如果人體陽氣不足導致喘不過氣,就需要補陽。但陽氣中也包含陰氣,如果單純服用八味湯沒有效果,就應該加入沙參、麥冬、玉竹和童便,以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
實喘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肺部,而肺部的邪氣可能是風寒或火熱造成的。風寒邪氣從皮毛入侵,進入肺部導致喘不過氣;火熱過盛會損傷肺部,也導致喘不過氣。治療風寒引起的實喘需要溫散寒邪,治療火熱引起的實喘需要清熱涼燥。
虛喘則主要是因為氣虛,氣虛引起的喘佔大多數,只要觀察沒有外感風寒或內有實熱,就可以判斷為虛喘。
如果脾肺氣虛,則只影響中焦和上焦,化生氣血的根本沒有虧損,病況較輕。如果肝腎氣虛,則病在腎氣不足,影響下焦,而且病根很深,需要盡快補腎,恢復元氣,才有可能恢復健康。
如果長期患病導致喘不過氣,或長期服用消痰散氣等藥物後喘加重,或上喘下瀉,或婦女產後失血,導致氣血不足,陽氣無依而喘,這些情況都屬於孤陽絕陰、極度虛弱的狀態,治療起來很困難。
《經》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又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故河間敘喘病在於熱條下。華佗云:肺氣盛為喘。《活人》云:氣有餘則喘。後世集證類方,不過遵此而已。獨王海藏辨云: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使肺氣果盛與有餘,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以其火入於肺,炎鑠真陰,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所言盛與有餘者,非肺氣盛也,肺中之火盛也。
此辨超出前人,發千古之精奧。惜乎雖啟其端,然未竟其火之所由來。愚謂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陽之有餘,陰之不足也。凡諸逆衝上之火,皆下焦衝任相火出於肝腎者也。腎水虛衰,相火偏勝,壯火食氣,銷鑠肺金,烏得而不喘耶?丹溪云:喘有陰虛,火自少腹而上,宜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入童便煎服。如挾痰喘者,四物加枳殼、半夏,補陰以化痰。
白話文:
古籍記載,各種痿病、喘病、嘔吐都屬於上焦病症。又說,所有逆氣上衝的現象,都屬於火症。因此,河間學派認為喘病是由於熱邪下沉引起的。華佗則認為肺氣過盛會導致喘病。《活人書》也說,氣盛則喘。後世的醫書多沿襲這些觀點。獨有王海藏提出不同見解,認為氣盛應理解為氣衰,氣有餘應理解為氣不足。如果肺氣真的盛或有餘,那麼肺氣就會清肅下降,怎麼可能出現喘病呢?喘病的根本原因是火入肺,灼傷真陰,導致肺氣虛衰不足而喘。所以,這裡所說的盛與有餘,不是指肺氣盛,而是指肺中的火盛。
王海藏的觀點超越前人,揭示了千古以來喘病的奧秘。可惜的是,他只闡明了火盛的現象,卻沒有說明火盛的原因。我認為,火盛是因為水不足;陽盛是因為陰不足。所有逆氣上衝的火,都是下焦衝任二脈相火由肝腎衝上引起的。腎水虛衰,相火偏盛,壯火灼傷肺金,自然會導致喘病。丹溪翁說,喘病有陰虛的類型,火從小腹上衝,可以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並加入童便煎服。如果是痰喘,則在四物湯中加枳殼、半夏,補陰化痰。
夫謂陰虛發喘,亦發前人之所未發。但如此治法,實流弊於後人。蓋陰虛者,腎中之真陰虛也,豈陰血之謂乎?其火起者,下焦龍雷之火也,豈寒涼所能降乎?其間有有痰者,有無痰者。有痰者,水挾木火而上也,豈竹瀝、枳、半之能化乎?須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以壯水之主,則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又有一等似火非火、似喘非喘者。
《經》曰: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歸,故上氣喘也。又云:胃絡不和,喘出於陽明之氣逆;真元耗損,喘出於腎氣之上奔。其人平日若無病,但覺氣喘,乃氣不歸原也。視其外證,肢厥面赤,煩躁惡熱,乃命門真元之火離其宮而不歸。
白話文:
說到陰虛發喘,這也是前人沒有提到的新觀點。但這種治療方法,實際上會給後人帶來弊端。因為陰虛是指腎臟裡的真陰虛弱,怎麼可能是陰血不足呢?而引起虛火的,是下焦的命門真火,怎麼可能用寒涼藥物來降火呢?其中有些人有痰,有些人沒有痰。有痰的,是因為水氣挾帶著木火上逆,怎麼可能用竹瀝、枳實、半夏來化痰呢?必須要用六味地黃湯加上麥冬、五味子,來滋補腎陰,這樣才能使水氣上升、火氣下降,喘息自然就會停止了。另外還有一種情況,看起來像是火症,但又不是真正的火症,看起來像是喘息,但也不是真正的喘息。
經典著作中說:少陰經所說的嘔吐、咳嗽、上氣喘息,是因為陰氣在下,陽氣在上,陽氣浮動,無處歸宿,所以才會上氣喘息。又說:胃絡不和,喘息是由陽明經的氣逆而導致;真元耗損,喘息是由腎氣上衝而導致。這種人平常看起來好像沒病,但會覺得喘不過氣,這是因為氣機不能歸於原位。從外觀來看,四肢冰冷、面紅、煩躁、怕熱,這就是命門真火離開了腎臟而不歸位。
察其脈,兩寸雖浮大而數,兩尺則微而無力,不知者以其有火也,用涼藥清之,以其喘急難禁也,佐以四磨之類寬之,下咽稍快,少頃依然,豈知寬一分更耗一分。何也?蓋陰虛致喘,去死不遠,幸幾希一線,牽帶命門之根。善治者,能求其緒,而以助元接真鎮墜之藥,俾其返本歸原。
先以八味丸、安腎丸、養正丹煎生脈散送下,覺氣稍定,然後以大劑參、耆加故紙、阿膠、牛膝等,以鎮於下。又以八味加河車為丸,日夜遇飢吞服,遠房幃,絕色欲,經年積月,方可保全。不守此禁,終亦必亡。○有一等火鬱之證,六脈俱澀,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氣促而喘,卻似有餘。
白話文:
病人脉象,寸关尺三部皆有异常,寸关浮大而数,尺脉微弱无力。不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是火症,用凉药清热,又因喘急难忍,用四磨汤之类的药物缓解。病人下咽稍快,但过一会儿又恢复原状,这是因为过度缓解反而消耗了更多的元气。这是因为病人是阴虚导致的喘息,离死亡不远了,命悬一线,牵扯着命门之根。精通医术的人,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用补元接真、镇坠的药物,帮助病人恢复本源。
首先用八味丸、安肾丸、养正丹煎服生脉散,让病人喘息稍缓,然后用大量人参、黄芪、故纸、阿胶、牛膝等药物镇压下元。再用八味丸加入河车制成丸剂,每日空腹吞服,远离房事,克制欲望,经过数年积累,才有可能保全性命。如果不遵守这些禁忌,最终一定会死去。另外,还有一类火郁之证,六脉都涩滞,甚至沉伏,四肢冰冷,甚至出现厥逆,呼吸急促喘息,却似乎还有余力。
然脈不緊數,欲作陰虛,而按尺鼓指,此為蓄郁已久,陽氣拂遏,不能營運於表,以致身冷脈微,而悶亂喘急。此時不可以寒藥下之,又不可以熱藥投之,惟逍遙散合左金丸之類,宣散蓄熱,得汗而愈。後以六味丸養陰和陽,所謂火鬱發之,木鬱達之是也。(趙氏《醫貫》)
治喘之法,真知其寒者,則用青龍湯等;真知其風者,則用防風湯等;真知其暑者,則用清暑益元散等;真知其濕者,則用勝濕湯等;真知其火與燥者,則用梔連湯等。此皆外感之治法也。若內傷諸喘,血虛者四物湯,陰精不足地黃丸,元氣不足參橘煎合四君子湯。(《證因脈治》)
白話文:
如果脈象不緊且脈數較少,可能屬於陰虛,但按尺脈卻鼓指,表示氣血鬱滯已久,陽氣被阻礙,無法運送到體表,導致身體冰冷、脈象微弱,並伴隨胸悶、喘息急促。此時不可使用寒涼藥物,也不可以使用溫熱藥物,應該服用逍遙散加左金丸之類的藥物,宣散鬱熱,發汗解表。之後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滋陰和陽,這就是「火鬱發之,木鬱達之」的道理。
治療喘息的原則,要根據病因來選擇藥物。如果確定是寒證,就用青龍湯等藥物;如果是風證,就用防風湯等藥物;如果是暑證,就用清暑益元散等藥物;如果是濕證,就用勝濕湯等藥物;如果是燥熱證,就用梔連湯等藥物。這些都是治療外感喘息的方法。如果是內傷引起的喘息,血虛者可以用四物湯,陰精不足者可以用地黃丸,元氣不足者可以用參橘煎合四君子湯。
治喘大法,外邪則散之,氣鬱則開之,痰則豁之,火則清之,停飲者吐之,脾虛者溫之。氣虛而火入於肺者,補氣為先;陰虛而火來乘金者,壯水為亟。水寒火不歸經者,導龍入海;腎虛水邪泛溢者,逐水下流。(《證治匯補》)
脈候
喘證,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脈宜浮遲,不宜急數。(《脈經》)
上氣脈數,身熱不得臥者死。上氣面浮,脈浮大者死。右寸脈實而緊,為肺感寒邪。亦有六脈沉伏者,並宜發散,則熱退喘止。(《證治匯補》)
選案
楝友昔病脅痛,痰湧氣喘,形瘦,脈澀歇至。審其中虛,每劑用人參七錢,漸加至一兩而愈。又汪如江腹脹氣急喘嗽,彼畏參不敢用,予陰加參三錢,一帖喘嗽俱定。即此二證,其他可知。緣痰因氣運而行,中氣既虛,不能健運,則痰滯矣。痰滯則肺竅不能流通而喘作矣。故須大補其氣,肺氣實則流通,痰因之流利而喘定矣。此治本之法也。(吳篁池)
白話文:
治療喘息的要訣,外邪入侵就散之,氣鬱結就開之,痰積就豁之,火熱就清之,停留在體內的飲水就吐之,脾氣虛弱就溫之。氣虛而火入肺者,先要補氣;陰虛而火乘金者,急需滋陰。水寒火不歸經者,要引導陽氣入陰,腎虛水邪泛溢者,要驅逐水邪下行。
喘證的脈象,脈滑手足溫者為生,脈澀四肢寒者為死。脈象宜浮緩,不宜急數。
上氣脈數,身熱不得臥者死。上氣面浮,脈浮大者死。右寸脈實而緊,為肺感寒邪。六脈沉伏者,皆宜發散,則熱退喘止。
楝友曾經患脅痛、痰湧、氣喘、形瘦,脈澀歇止。診斷為氣虛,每劑用人參七錢,逐漸增加至一兩而痊癒。又汪如江腹脹氣急喘咳嗽,他害怕人參不敢服用,我予以陰加人參三錢,一劑便喘嗽俱定。由此可見,痰因氣運而行,中氣虛弱,不能健運,則痰滯。痰滯則肺竅不能流通而喘作。因此必須大補其氣,肺氣充足則流通,痰因之流利而喘定。這就是治本之法。
一人病喘,聲如雷,診脈浮數,肺部尤鼓指,所服皆溫補之劑。謂曰:肺有實熱,非涼不可。用二冬甘露飲,喘定安臥。(程華仲)
韓順溪內子患喘證月餘,服破氣寬胸豁痰清火等藥,不效,發表利水亦不應。其疾轉急,稍動則喘難休息,診之六脈細數而面赤戴陽。用大劑六味地黃湯,加青鉛兩許,一服而緩,二服而止。(《張氏醫通》)
一商日遊狹斜,忽患奇證,心胸脹大,身汗氣喘,不能坐臥,晝夜惟行步,不能暫停,兩手虛空浮拍。醫咸不知其證,無所措手。予診脈浮而微,右寸似無,方用人參五錢、生薑十片,水煎,頻頻緩服,喘急少安,能以就枕。再服遂愈。人以為奇而問焉,予曰:人之五臟,他臟虛則瘦小而實則豐隆,惟肺不然,愈虛愈大。
白話文:
有一個人患了喘病,呼吸聲如同雷鳴般響亮,診脈發現脈象浮而數,肺部特別鼓脹。他所服用的都是溫補的藥物。醫生說:「肺部有實熱,必須用涼性的藥物才能治好。」於是就用二冬甘露飲,喘息平息後病人就能安穩地睡覺。
韓順溪的妻子患了喘病一個多月,服用過破氣寬胸、豁痰清火等藥物,都沒有效果,發表利水也不奏效。病情轉趨急迫,稍微活動就會喘得難以休息,診脈發現六脈細數,面色發紅,體溫偏高。醫生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湯,加入少許青鉛,服用一劑後喘息減緩,服用兩劑後就痊癒了。
一位商人遊玩狹窄的山路時,突然患了奇怪的病症,心胸脹大,身體出汗、氣喘,無法坐臥,白天晚上只能不斷地行走,不能稍作停留,雙手虛空浮動地拍打著。醫生都無法診斷出病症,無計可施。我診脈發現脈象浮而微弱,右手寸脈幾乎摸不到,於是就用人參五錢、生薑十片,水煎,讓病人頻頻服用,喘息漸漸減輕,能夠平躺休息。再服一劑後就痊癒了。人們覺得很奇怪,詢問我原因,我說:「人體的五臟,其他臟腑虛則瘦小,實則豐隆,只有肺部不一樣,越虛則越大。」
豕畜亦然,養之不肥,其肺必大。蓋六畜無七情,惟有氣病,以肺主氣,人之肺亦相類,虛則大,大則開而不斂,所以手拍不能坐臥,汗出而喘不休也。人參補肺定喘,肺實則收斂而汗自止矣。又問生薑何以用至十大片?曰:此五行生剋之理。方其肺金虛時,肝木強盛,肝主筋,寡於所畏,是以手足動搖。
天生五味以養五臟,肺屬金喜辛,生薑味辛,用佐人參,引經補肺以制肝耳。(程星海)
附短氣少氣
喘與氣短不同,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接續,似喘而不抬肩,似呻吟而無痛楚,呼吸雖急而無痰聲。宜詳辨之。○愚按:喘與短氣,分則短氣是虛,喘是實。然而喘多有不足者,短氣間有有餘者。新病亦有本虛者,不可執論也。(《趙氏醫貫》)
白話文:
豬這種牲畜也是一樣,養得不好就會瘦弱,肺部就會很大。這是因為六畜沒有七情,只有氣病,而肺主氣,人的肺也是如此,虛弱就會變大,大就代表著張開而無法收縮,所以手腳會無力,無法坐臥,還會出汗喘不過氣。人參可以補肺止喘,肺實則會收縮,汗水自然就會停止。有人問為什麼生薑要放那麼多片?這是五行生剋的道理。當肺金虛弱時,肝木就會旺盛,肝主筋,筋失其所畏,因此手腳會顫抖。
天地創造五味來滋養五臟,肺屬金喜辛,生薑味辛,用來輔佐人參,引導藥力補肺,以制肝木。
喘和氣短是不一樣的,喘是指呼吸急促,呼呼喘氣,張嘴抬肩,搖晃身體,腹部起伏;氣短是指呼吸雖然急促,但不能連貫,像喘但沒有抬肩,像呻吟卻沒有疼痛,呼吸急促卻沒有痰聲。要仔細辨別。喘和氣短,分開來看,短氣是虛證,喘是實證。但是喘也有虛弱的情況,氣短也可能有充實的情況。新病也有可能是本虛的,不可一概而論。
短氣者,息促似喘非喘也。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也。○短氣少氣,治法亦有異也:短氣仍有虛、有實,有補、有瀉;少氣則純不足,治惟有補而已。(《赤水玄珠》)
仲景論短氣皆屬飲。《金匱》云: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又云: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又云:支飲亦喘而不得臥,加短氣,其脈平也。又云:膈上有留飲,其人氣短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又云: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證治準繩》)
《金匱》云: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仲景並出二方,分呼、吸之短而治,妙義益彰。呼氣之短,用苓桂朮甘湯以通其陽,陽氣化則小便能出矣;吸氣之短,用腎氣丸以通其陰,腎氣通則小便之關門利矣。(趙以德)
白話文:
呼吸急促,感覺像喘又不像喘,稱為短氣。氣息不足,連說話都費力,稱為少氣。短氣和少氣的治療方法不同:短氣可能有虛實之分,需要補虛或瀉實;少氣則純粹是氣不足,只需要補氣即可。
張仲景認為短氣都屬於水飲所致。《金匱要略》記載:短氣若有輕微水飲,應從小便排出。又說:咳嗽逆氣,呼吸困難,不能平躺,身體浮腫,稱為支飲。支飲也伴隨喘不過氣,無法平躺,且氣短,脈象平和。此外,膈膜上有水飲積聚,會導致氣短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脈象沉細,也屬於留飲。還有肺部積水,只會感到喘不過氣,呼吸急促。
《金匱要略》記載:短氣伴有輕微水飲,應該用苓桂朮甘湯治療,腎氣丸也能治之。張仲景用這兩種藥方分別治療呼氣短和吸氣短,妙處更加顯著。呼氣短用苓桂朮甘湯通陽氣,陽氣化則小便能排出;吸氣短用腎氣丸通陰氣,腎氣通則小便通道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