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二·醫學溯源 (14)
卷二·醫學溯源 (14)
1. 辨脈
蓋弱堪重按,陰猶未絕;若兼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微脈模糊而難見,細脈則顯而易見。故細比於微,稍稍較大也。細為血少氣衰,故吐利失血,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之人,脈亦多細,為自戕其血氣也。大抵細脈微脈。俱為陽氣衰殘之候,非行溫補,何以復其散失之元乎?○陰性多滯,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與緩脈絕不相類。蓋緩以形之寬縱得名,遲以至數之不及為義。
緩脈四至,寬緩和平;遲脈三至,遲滯不前。二脈迥別。○澀脈往來遲難,有類乎止,而實非止也;有類乎散,而實非散也。須知浮而極細極軟,似有若無為微脈;浮而且細、且軟為濡脈;沉而且細、且軟為弱脈。三脈皆有似於澀,而實有分別。○古人譬諸徐行而怠,偶羈一步,可為結脈傳神。
大凡熱則流行,寒則凝結。如冬冷則冰堅,理勢然也。人惟少火衰弱,中氣虛寒,失其乾健之運,則氣血痰食,互相糾纏,運行之機不利,故脈應之而成結也。○結促之止,止無常數;代脈之止,止有常數。結促之止,一止即來,代脈之止,良久方至。《內經》以代脈之見,為臟氣衰微,脾經脫絕之候。
惟傷寒心悸,懷胎三月,或七情太過,跌打重傷,及風家痛家,俱不忌代脈。若無病而羸瘦脈代者,危候也。久病脈代,萬難回春。又云:少得代脈者死,老得代脈者生,自當通變。○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與緊脈相反。若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勝,為緩而和勻,此真胃氣脈也。
土為胃氣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病不生,一切脈中,皆須挾緩,謂之胃氣,非病脈也。兼乎浮、遲、虛、濡、細、澀之形者,為病不足,為風,為表虛也。○數之為義。躁急而不能中和也。火性急速,故陽盛之證,脈來必數。肺部見之,為金家賊脈;秋月逢之,為克令凶徵。
○滑之為言,往來流利而不滯澀也。蓋脈者血之府也,血枯則脈澀,血盛則脈滑。○緊者繃急而兼絞轉之象,熱則筋縱,寒則筋急,此惟熱鬱於內,而寒束於外,故緊急絞轉之象見焉。合觀《內經》之左右彈,仲景之如轉索,丹溪之如紉線,叔和之如切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緊脈之挺急,與弦相類,但比之於弦,有更加挺勁之異,與轉如繩索之殊也。
○促脈之故,得於臟氣乖違者,十之六、七;得於真元衰憊者,十之二、三。或因氣滯,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氣,內因七情,皆能阻其運行之機而為促也。如止數漸稀則病瘥,止數漸增則病劇。○動脈兩頭俯,中間起,極與短脈相似。但短脈為陰,不數、不硬、不滑也;動脈為陽,且數、且硬、且滑也。
白話文:
辨脈
脈搏輕微但能承受重按,說明陰氣尚未完全消失;如果同時伴有澀脈的現象,則氣血交敗,生命機能已經衰竭。微脈模糊難以察覺,細脈則清晰可見。因此,細脈比微脈略大一些。細脈代表血少氣衰,所以吐瀉失血後,脈象呈現沉細者,反而是吉兆。憂慮勞累過度的人,脈象也多為細脈,這是因為他們損耗了自己的氣血。總而言之,細脈和微脈都是陽氣衰弱的徵兆,如果不採取溫補的方法,如何能恢復其散失的元氣呢?
陰性之氣多滯,所以陰寒證候的脈象必定遲緩,這與緩脈完全不同。緩脈是指脈象寬緩平和,遲脈是指脈來稀少,遲滯不前。這兩種脈象截然不同。緩脈每分鐘跳動四次,寬緩平和;遲脈每分鐘跳動三次,遲滯不前。
澀脈往來遲緩,看似停滯,卻並非真正停滯;看似散亂,卻並非真正散亂。要知道,浮而極細極軟,似有若無的脈象為微脈;浮而細軟的脈象為濡脈;沉而細軟的脈象為弱脈。這三種脈象都與澀脈相似,但實際上有所區別。古人將結脈比作緩慢行走時偶爾絆住一步,以此來形容其精妙之處。
凡是熱證,脈象則活躍流暢;凡是寒證,脈象則凝滯不通。就像冬天寒冷時冰塊堅硬一樣,這是自然的道理。人體如果陽氣不足,中氣虛寒,失去其正常運行的功能,則氣血、痰飲、食積等互相糾纏,運行受阻,所以脈象就會呈現結脈。結脈的停頓沒有規律;代脈的停頓則有規律。結脈的停頓是斷斷續續的,代脈的停頓則停頓較久才再次跳動。《內經》認為出現代脈,是臟腑氣虛衰弱,脾經功能衰竭的徵兆。
然而,傷寒心悸、懷孕三月內、七情過度、跌打重傷以及風濕、疼痛等情況,出現代脈也不必過於擔心。如果沒有疾病卻出現脈象代脈,則是危險的徵兆。久病出現代脈,很難痊癒。古人又說:年輕人出現代脈則凶多吉少,老年人出現代脈則反而是吉兆,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
緩脈是指脈象寬舒和緩,與緊脈相反。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相同,脈象浮大而軟,沒有偏盛的情況,則為緩和勻稱的脈象,這是正常的胃氣脈象。
脾胃是氣血生化的根本,中氣調和,則百病不生,一切脈象中,都應該帶有緩脈的特性,稱為胃氣,並非病理脈象。如果同時出現浮、遲、虛、濡、細、澀等脈象,則說明氣血不足,是風邪侵犯或表虛的徵象。
數脈是指脈象跳動頻率過快,躁急而不平和。火性急速,所以陽盛的證候,脈象必定數。如果在肺部出現數脈,稱為金家賊脈;秋季出現數脈,則預示著不祥的徵兆。
滑脈是指脈象往來流利而不滯澀。脈象是血液的通道,血液枯竭則脈澀,血液充盈則脈滑。
緊脈是指脈象繃急,並伴有絞轉的現象。熱證會使筋脈舒張,寒證會使筋脈收緊,所以緊脈是內熱外寒的表現,因此出現繃急絞轉的脈象。綜合《內經》中關於脈象左右彈動的描述,以及張仲景的“如轉索”,朱丹溪的“如紉線”,李東垣的“如切繩”等比喻,可以看出緊脈不僅有縱向的挺急,而且還有橫向的轉動。緊脈的挺急與弦脈相似,但是比弦脈更加挺勁,並且有如繩索般旋轉的特點。
促脈的原因,大多數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約佔6-7成);少數是由於元氣衰敗(約佔2-3成)。或者因為氣滯、血凝、痰飲、食積,或者外受六淫,內傷七情,都會阻礙氣血運行而導致促脈。如果促脈的頻率逐漸減少,則病情好轉;如果促脈的頻率逐漸增加,則病情加重。
動脈是指脈象兩端低陷,中間凸起,與短脈非常相似。但是短脈屬陰,不數、不硬、不滑;動脈屬陽,而且數、硬、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