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雜證匯參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雜證匯參 (5)

1.

哲言

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又喘促而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醫學正傳》)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證治匯補》)

哮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開,呀者口閉,開口閉口,盡有其聲,呷呀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結喉間,與氣相擊故也。(《證治準繩》)

哮有夙根,遇寒則發,或遇勞而發者,亦名哮喘。未發時以扶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為主。扶正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宜於消散中酌加溫補,或於溫補中量加消散。總須惓惓以元氣為念,必使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若攻之太過,未有不日甚而危者。(張景岳)

白話文:

哮症以聲音表現出來,喘症以呼吸表現出來。又喘息急促,喉嚨裡像水雞叫一樣的,叫做哮。呼吸急促,連續不斷,無法順暢呼吸的,叫做喘。

哮症就是痰喘病久治不愈,經常發作。由於體內有阻塞的氣,體外有非時節的感受,隔膜上有膠固的痰,三者合在一起,阻礙了氣道,氣體撞擊發出聲音,就會引起哮症。

哮症和喘症很像,但不像喘症那樣張口呼出大量氣體,而是會發出呀呷的聲音。呷是張開嘴巴,呀是閉上嘴巴,張口閉口,都有聲音,呷呀兩個音合起來就是哮字,因為痰結在喉嚨之間,與氣體相撞而發出聲音。

哮症有先天遺傳的因素,遇到寒冷就會發作,或者遇到勞累也會發作,也叫哮喘。發病之前以扶持正氣為主,發病之後以驅除邪氣為主。扶持正氣需要辨別陰陽,陰虛就補陰,陽虛就補陽。驅除邪氣需要區分輕重,或者散風,或者溫寒,或者清痰火。但哮病發作時間長了,氣機必然虛弱,所以應該在消散邪氣的同時,酌情加強溫補,或者在溫補的同時,適量加強消散邪氣。總之,要時刻關注元氣,必須使元氣逐漸充盈,才能慢慢好轉。如果攻邪過度,就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哮與喘微有不同,其證之輕重緩急亦異。蓋哮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要知喘證之因,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則喘自止,後不復發,此喘證之實者也;若因根本有虧,腎虛氣逆,濁陰上衝而喘者,此不過一、二日之間,勢必危篤,用藥亦難奏功,此喘證之虛者也。若夫哮證,亦由初感外邪,失於表散,邪伏於裡,留於肺俞,故頻發頻止,淹纏歲月,更有痰哮、咸哮、醋哮,過食生冷及幼稚天哮諸證,大概以溫通肺臟,下攝腎真為主。久發中虛,又必補益中氣。

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氣,在所不用。此證若得針灸之醫,按穴灸治,尤易除根,然難遇其人耳。○宿哮沉痼,起病由於寒入背俞,內合肺系,宿邪阻氣阻痰。病發,喘不得臥,譬之宵小潛伏里閈,若不行動犯竊,難以強執。雖治當於病發,投以搜逐,而病去必當養正。(《臨證指南》)

白話文:

哮與喘的區別及治療

哮喘與喘息,雖然名稱相似,但實際上略有不同,其症狀的輕重緩急也有差異。一般來說,哮喘通常會伴隨喘息,而喘息卻不一定會伴隨哮喘。

要了解喘息的原因,可以分為實證和虛證:

  • 實證喘息:通常是由外邪入侵,阻塞氣道所導致。當邪氣散去,喘息就會自然停止,之後也不再復發。
  • 虛證喘息:則源於身體虛弱,腎臟虛損,氣逆上衝,濁氣上涌而導致的喘息。這種情況通常持續一兩天,病情嚴重,預後不佳,即使用藥也難以奏效。

至於哮喘,通常是由於初期感染外邪,沒有及時疏散,邪氣入侵肺部,停留在肺俞穴附近,導致反覆發作,久治不愈。哮喘的類型很多,包括痰哮、咸哮、醋哮、過食生冷引起的哮喘,以及幼兒天哮等。治療原則主要以溫通肺臟,補益腎氣為主。

長期患有哮喘的人,身體虛弱,需要補益中氣。辛散苦寒的藥物,雖然可以豁痰破氣,但並不適合所有患者。

哮喘患者若能遇到精通針灸的醫生,根據穴位進行針灸治療,效果最佳,能夠徹底治愈。但精通針灸的醫生並不多。

對於長期患有哮喘,久病成疾的患者,其病根源於寒氣入侵背俞穴,影響肺部,導致邪氣阻礙氣血流通,痰液堆積。發病時,患者喘不過氣,無法平躺,就像宵小潛伏在街坊鄰居,若不行動犯案,難以抓住他們一樣。雖然治療應該在發病時進行,使用藥物驅逐邪氣,但病癒後更重要的是養護正氣。

(摘自《臨證指南》)

哮喘遇冷則發,其證有二:一者屬中外皆寒,治宜參蘇溫肺湯;二者屬寒包熱,治宜越婢加半夏湯,或於未寒時先用承氣湯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包,自不發作。(《醫學綱目》)

別有哮證,似喘而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其外,或因坐臥寒濕,或因酸鹹過食,或因積火熏蒸,病根深久,難以卒除。避風寒,節厚味,禁用涼劑,恐風邪難解;禁用熱劑,恐痰火易升。理氣疏風,勿亡根本,為善治也。(《醫宗必讀》)

白話文:

哮喘遇到寒冷就會發作,症狀有兩種:一種是裡外皆寒,應該服用參蘇溫肺湯治療;另一種是寒包熱,應該服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或者在未受寒之前先用承氣湯瀉熱,等到冬天寒冷時,體內沒有熱氣可以包裹,自然就不會發作。

還有一種哮喘症狀,像是喘不過氣卻又不完全是喘,呼吸有聲,不停地呀呷。這是由於痰火鬱結在內,風寒束縛在外的緣故,可能是因為久坐臥寒濕,也可能是因為過食酸鹹,或是積火薰蒸,病根深久,難以迅速治癒。要避開風寒,少吃厚味,禁用涼性藥物,以免風邪難以去除;也要禁用溫熱藥物,以免痰火更容易上炎。疏通氣機,散寒解表,不要傷及根本,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哮喘一證,古無良方,蓋因其病有痰有火,有血虛,有真陰涸竭。若竟消痰清火,病未減而元氣日虧。若欲補原,又有助火滯痰之害。惟前明易思蘭一方,標本兼治,深得其情。(王協中)

選案

文學顧明華,十年哮嗽,百藥無功。診其兩寸,數而澀。余曰:澀者,痰火風寒,久久盤踞,根深蒂固矣。須補養月餘,行吐下之法。半年之間,凡吐下十次,服補藥百餘劑,遂愈。更以補中益氣湯,加雞子、秋石為丸,服年許,不復發。(李士材)

附方

治哮喘方,立方本旨,以二陳治痰,梔豉清火,當歸養血,熟地滋陰,金沸咸能潤下,海石咸以消痰,重以鎮下。熟地五錢,當歸一錢,茯苓、橘紅、半夏、金沸草、麥冬各錢半,甘草五分,黑山梔一錢,淡豆豉一錢,海石二錢。

又法,治久哮,用生薑汁漿布衫背心,貼肉穿之,易數次,甚效。

白話文:

哮喘這種病症,古時候一直沒有好的治療方法,因為它是由痰、火、血虛、陰虛等多種因素造成的。單純地消痰清火,反而會損耗元氣,病情不見好轉;如果只補元氣,又會助長火勢,加重痰症。唯有明朝醫家易思蘭的方子,能標本兼治,真正抓住了病症的根源。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名叫顧明華的病人,他患哮喘十年,吃過很多藥都沒效果。我診斷他的脈象是沉澀,說明痰火風寒久久積聚,根深蒂固。我建議他先補養一個多月,然後再用吐下之法治療。半年內,他一共吐下十次,服用補藥一百多劑,終於痊癒。之後,我再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雞蛋和秋石製成丸藥,讓他服用了一年,哮喘再也沒有發作過。

治療哮喘的方子,主要以二陳湯來化痰,梔子和豆豉來清熱,當歸來養血,熟地來滋陰,金沸草來潤下,海石來消痰,重點是鎮壓病情。可以用熟地五錢,當歸一錢,茯苓、橘紅、半夏、金沸草、麥冬各一錢半,甘草五分,黑山梔子一錢,淡豆豉一錢,海石二錢。

另外,治療久咳哮喘,可以用生薑汁浸泡布衫背心,貼著皮膚穿著,經常更换,效果很好。

2.

經義

帝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聲音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出氣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靈樞》)

哲言

虛勞音啞者,喉喑也,由火熱熏灼所致。中風音啞者,舌喑也,乃風中廉泉或心、脾、腎之絡,以心脈系舌本,脾脈絡舌旁,腎脈循喉嚨挾舌本故耳。

白話文:

經義

**皇帝問道:**人突然憂慮憤怒,說話卻沒有聲音,這是什麼通道阻塞了?什麼氣體不能順利運行?導致聲音不明顯,希望您能告知解決方法。

**少師回答:**咽喉是水谷食物通過的通道,喉嚨是氣體上下運行的路徑,會厭是發出聲音的門戶,口唇是聲音的扇子,舌頭是聲音的機關,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頏顙是分佈氣體的出口,橫骨是神氣指揮,主導舌頭發音的地方。

因此,如果會厭小而薄,則發出氣體快速,開合靈活,氣體容易發出。如果會厭大而厚,則開合困難,氣體發出緩慢,所以說話沉重。人突然沒有聲音,是因為寒氣入侵會厭,導致會厭不能發出聲音,聲音不能下降至喉嚨,開合不暢,所以沒有聲音。(《靈樞》)

哲言

虛勞導致音啞,是喉嚨喑啞,是由火熱熏灼造成的。中風導致音啞,是舌頭喑啞,是風邪侵犯廉泉穴,或是心、脾、腎的經絡,因為心脈連接舌根,脾脈連接舌兩側,腎脈沿著喉嚨旁邊,緊貼舌根。

風中臟者,心神昏昧而不能言,但噫嘻作聲。風痰者,舌本強硬而不能言。風熱者,舌縱大滿口而不能言。寒中三陰者,舌短縮而不能言。內虛者,語言蹇澀而不明。勞嗽者,真氣損傷,不能上通心肺,而語聲不出。亡血者,三陰脈虛而不能作聲。叫號失音者,風入會厭而不能開闔作聲。

咳嗽失音者,痰壅肺孔而不能出聲。舌喑者,喉中有聲而舌不能轉掉。喉喑者,喉不出聲而舌能轉掉。(《醫階辨證》)

有內熱痰鬱,窒塞肺金,聲啞不出,及久咳氣傷而散者,此內因也;有外受風寒,束其內熱,嗽而聲啞者,此外因也;有爭競號叫,或歌唱傷氣,而聲不出者,此不內外因也。(《三因方》)

白話文:

風邪侵入臟腑的人,神志昏迷,無法言語,只能發出「噫嘻」的聲音。風痰阻滯的人,舌根僵硬,無法說話。風熱上炎的人,舌頭腫大,滿口都塞滿,無法說話。寒邪侵犯三陰的人,舌頭短縮,無法說話。身體虛弱的人,說話吞吞吐吐,不清楚。勞累咳嗽的人,真氣受損,無法上達心肺,所以聲音發不出。失血過多的人,三陰經脈虛弱,無法發出聲音。呼喊失聲的人,風邪侵入會厭,導致會厭無法開合,無法發出聲音。

咳嗽失聲的人,痰液堵塞肺部,無法發出聲音。舌頭失音的人,喉嚨裡有聲音,但舌頭無法轉動。喉嚨失音的人,喉嚨發不出聲音,但舌頭可以轉動。

內熱痰濁阻塞肺氣,導致聲音嘶啞,無法發聲,以及久咳損傷氣血,導致聲音散失,這是內因;外受風寒,阻礙內熱,咳嗽而聲音嘶啞,這是外因;爭吵呼喊或唱歌傷氣,導致聲音無法發出,這既不是內因也不是外因。

音聲之發,腎主之。腎者,水也。水流則有聲,常也。或激之鳴則變矣,如胃中大熱而譫語是也。水止則無聲,如重身九月而喑,胞脈閉塞是也。水涸則無聲,如腎損失音是也。○室女有無故而喑者,月閉也,亦胞脈絕也。重身有胞脈絕者,月閉亦有胞脈絕者,皆瘀血阻塞少陰通舌本之道也。不治則成石瘕,可導而下之。(《醫參》)

方書將失音與不能言合為一證,豈知失音者,舌能轉運,喉中則寂然無聲也;不能言者,舌強不能轉運,喉中格格難出,其聲自在也。余以無聲解之,自難與不能言者混呼矣。(《說疫》)

人有一生不能言者,此肺竅窒塞,腎氣不能上通於咽,如管鑰之固閉其竅,不能通呼吸之氣也。(《見聞錄》)

白話文:

聲音的產生,由腎臟主宰。腎臟如同水,水流動就會發出聲音,這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受到刺激,聲音就會改變,就像胃火旺盛而出現胡言亂語一樣。水停止流動就會沒有聲音,就像懷孕九個月而失聲,因為胎兒的脈絡阻塞不通。水乾涸了也同樣不會有聲音,就像腎臟受損而失聲一樣。至於處於少女時期,沒有原因就失聲的,是月經停止,也是因為胎兒的脈絡阻塞不通。懷孕時胎兒的脈絡阻塞不通,月經停止時胎兒的脈絡也會阻塞不通,都是因為瘀血阻塞了少陰經通往舌根的通道。如果不治療,就會形成石塊和腫瘤,可以用藥物引導排出。

醫書中將失音和不能說話混為一症,卻不知失音是指舌頭能轉動,但喉嚨卻沒有聲音;不能說話是指舌頭僵硬不能轉動,喉嚨發出格格的聲音,仍然能發出聲音。我用「無聲」來解釋失音,自然不能與不能說話混為一談。

有些人天生不能說話,這是因為肺部通道阻塞,腎氣無法上達咽喉,就像門鎖緊閉,無法通暢呼吸一樣。

凡五臟之病,皆能為喑。憂思積慮,久而致喑者,心病也。驚恐憤郁,卒然致喑者,肝病也。風寒外襲,火燥刑金,咳嗽而致喑者,肺病也。飢飽疲勞,致敗中氣,而喘促為喑者,脾病也。酒色過傷,欲火燔灼,以致陰虧而盜氣於陽,精竭而移槁於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腎水枯涸也。舌為心之苗,心病則舌不能轉,此心為聲音之主也。

聲由氣而發,肺病則氣奪,此肺為聲音之戶也。腎藏精,精化氣,精虛則無氣,此腎為聲音之根也。經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氣之奪也。而況無聲者乎?是知聲音之病,雖由五臟,而實惟心之神、肺之氣、腎之精三者為之主耳。然人以腎為根蒂,由精化氣,由氣化神,使腎氣一虧,則元陽衰弱,所以聲音之標在心、肺,而聲音之本則在腎。觀之《經》曰:陽盛已衰,故為喑也。

白話文:

五臟的病,都能導致失聲。忧思积虑,久而久之导致失声,是心病。惊恐愤怒郁结,突然导致失声,是肝病。风寒外袭,燥火灼伤肺金,咳嗽导致失声,是肺病。饥饱疲劳,导致脾胃虚弱,喘促失声,是脾病。纵欲过度,肾精亏损,导致肺燥咳嗽,咳嗽久了就失声,是肾水枯竭。舌头是心的苗,心病则舌头不能转动,这是因为心是发声的主人。

声音是由气发出来的,肺病则气虚,这是因为肺是发声的通道。肾脏藏精,精化气,精虚则无气,这是因为肾是发声的根源。《黄帝内经》说:“说话声音很微弱,要过一整天才能再说话,这是气虚的表现。”更何况完全失声呢?由此可知,失声虽然可能由五脏引起,但实际上是由心神、肺气、肾精这三者主导的。而人以肾为根本,由精化气,由气化神,如果肾气亏损,元阳就会衰弱,所以声音的表现在心肺,但声音的根本却在肾。《黄帝内经》说:“阳气盛极必衰,所以就会失声。”

內奪而厥,則為喑痱。然則腎為聲音之根,信非謬矣。○喑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而喑也;虛者,其病在本,因內奪而喑也。竅閉者,有風寒之閉,外感證也;火邪之閉,熱乘肺也;氣逆之閉,肝氣強也。風閉者可散而愈,火閉者可清而愈,氣閉者可順而愈,此皆實證之易治也。

內奪者,有色欲之奪,傷其腎也;憂思之奪,傷其心也;驚恐之奪,傷其膽也;飢餒疲勞之奪,傷其脾也。此非各求其屬而大補元氣,安望其嘶敗者復完,而殘損者復振乎!此皆虛證之難治也。然猶有難易之辨者,則辨其久暫,辨其病因,乃可悉焉。蓋暫而近者易,漸而久者難;脈緩而滑者易,脈細而數者難;素無損傷者易,積有勞怯者難;數劑即開者易,久藥罔效者難。此外復有號叫歌哭,及因熱飲冷,暴吸風寒而致喑者,乃又其易者也。

白話文:

內傷導致昏厥,就會變成失聲。由此可見,腎臟是聲音的根源,這句話一點也不錯。

失聲的病症,要分清楚虛實。實證的失聲,病症表現在外,是因為喉嚨閉塞而失聲;虛證的失聲,病症源於內部,是因為內傷而失聲。喉嚨閉塞的原因,有風寒閉塞,是外感疾病;也有火邪閉塞,是熱邪入侵肺部;還有氣逆閉塞,是肝氣太盛。風寒閉塞可以用散寒藥物治療,火邪閉塞可以用清熱藥物治療,氣逆閉塞可以用順氣藥物治療,這些都是實證,比較容易治療。

內傷的原因,有房事過度傷腎;憂慮思慮傷心;驚恐害怕傷膽;飢餓、疲勞、勞累傷脾。這些病症不能單純地針對某個臟器進行補益,而是要整體增強元氣,才能讓失去的聲音恢復,讓受損的機能恢復正常。這些都是虛證,比較難治療。

不過,虛證之中也分容易和難以治療的。要根據病情的時間長短和病因來區分。病程短暫,病因最近的比較容易治;病程緩慢,病因久遠的比較難治;脈象緩慢而滑利者比較容易治;脈象細小而頻數者比較難治;平時沒有受過傷害者比較容易治;積勞成疾,體質虛弱者比較難治;服用幾劑藥就能見效者比較容易治;長期服用藥物無效者比較難治。

除此之外,還有因哭喊歌聲,或是因喝熱水後喝冷水,或因快速吸入風寒而引起的失聲,這些都是比較容易治的。

若是者,但知養息,則弗藥可愈。(張景岳)

夫發聲之本在腎,其標在肺。病有虛實,由咳嗽而起者居多。或肺有燥火,外感寒邪,火氣鬱遏而喑者;有肺金燥甚,木火上炎,咽乾喉痹而喑者;有風熱痰涎,壅遏肺竅而喑者;有嗔怒叫號,致傷會厭而喑者;亦有龍相之火上炎,凌爍肺金,久咳而喑者;有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金空則鳴,金實則無聲,金破碎亦無聲,此三言足以該之矣。

有邪者,肺家實也;無邪者,久咳損肺,金碎無聲也。治法:有寒者散寒,有火者清火,有風痰者則祛風豁痰。若龍相上炎灼肺者,宜金水同治。若暴中之喑,屬少陰之虛,宜峻補肝腎,或兼治痰火。用藥總宜甘潤,不宜苦燥。(《臨證指南》)

白話文:

如果只是單純保養身體,不需用藥也能痊癒。聲音的根源在腎,外在表現則在肺。疾病分為虛實,大多數是因咳嗽而起。可能是肺部有燥熱,外感寒邪,火氣鬱結而失聲;也可能是肺金過於乾燥,木火上炎,咽喉乾澀而失聲;或是風熱痰涎阻塞肺竅而失聲;亦或是因生氣大喊,傷到會厭而失聲;還可能是腎氣不足,導致聲音嘶啞。聲音的產生需要肺金充足,如果肺金空虛或破損,也會造成失聲。有邪氣入侵,代表肺部實證;沒有邪氣,但長期咳嗽損傷肺部,導致肺金破損而失聲。治療方法:有寒氣的要散寒,有火氣的要清火,有風痰的要祛風豁痰。如果火氣上炎灼傷肺部,需要金水同治。若是突然失聲,屬於少陰虛證,應峻補肝腎,或兼治痰火。用藥原則以甘潤為主,避免使用苦燥藥物。

失音大都不越於肺,然以暴病得之,為邪鬱氣逆;久病得之,津枯血槁。蓋暴喑總是寒包熱邪,或本內熱而後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並宜辛涼和解,稍兼辛溫散之。若咽破聲嘶而痛,是火邪遏閉傷肺,昔人所謂金實不鳴、金破亦不鳴。治用生脈散合六味丸,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張路玉)

風寒之邪,客於肺中,滯而不發,故喑。宜服發散之藥,不必治喑。以蘇梗、荊芥各二錢,研汁,入酒半盞和服,效。(《千金方》)

時令病,昏冒不能言語,承氣湯主之。《經》云:大腸之脈散舌下。大腸燥結,熱氣上蒸心肺,肺與大腸相表裡,以承氣湯下去熱結,自能言耳。(蕭慎齋)

白話文:

失聲大多都是肺部出了問題,但如果是突然發病,就是邪氣鬱結,氣逆上衝;如果是久病導致,就是津液枯竭,血氣衰敗。總之,突然失聲都是寒邪包裹熱邪,可能是原本體內就有熱,後來受寒,也可能是先受寒,再吃寒涼的食物,都需要用辛涼和解的藥物治療,稍微配合辛溫散寒的藥物。如果喉嚨破裂,聲音嘶啞疼痛,就是火邪阻塞傷了肺,古人說金器太實就發不出聲,金器破了也發不出聲。治療要用生脈散配合六味丸,這就叫做「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意思是滋養陰液,來抑制陽氣過盛。

風寒邪氣入侵肺部,停滯不散,所以導致失聲。應該服用發散的藥物,不必專門治療失聲。用蘇梗和荊芥各兩錢,研磨成汁,加入半杯酒和服,就會有效。

季節性的疾病,昏迷不醒,不能說話,就用承氣湯治療。《經》上說:大腸經脈散佈到舌頭下方。大腸燥熱便秘,熱氣上蒸心肺,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用承氣湯去除熱結,就能說話了。

大驚入心,則敗血頑痰填塞心竅,故喑不能言。治宜蜜陀僧散、遠志丸、茯神丸。(《仁齋直指》)

脈候

搏陰為喑。○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素問》)

選案

一小兒吐瀉利,小便過多,以致脾虛不欲飲食。治用益黃散,服效。數日後,忽爾不語,知其脾氣已復,腎氣尚虛。投以地黃丸數劑,遂能言。於是益信聲音之根出於腎也,不誣。(錢仲陽)

白話文:

受到極度驚嚇,會導致血液凝滯、痰濕積聚堵塞心竅,因此無法言語。治療應該使用蜜陀僧散、遠志丸、茯神丸。脈象方面,陰脈搏動代表失音。如果心脈搏動堅實且長,病人就會舌頭捲曲無法說話。《素問》中也有記載。

一位小兒因腹瀉嘔吐、小便過多導致脾虛不思飲食,使用益黃散治療後見效。幾天後突然失語,可知脾氣已經恢復,但腎氣仍然虛弱。於是服用地黃丸幾劑後,便能說話。由此可見,聲音的根源來自腎臟,這並非虛妄之言。

一人力田辛苦,飢食驟飽,倦臥,醒後喑不能言。此勞倦傷脾,飢飽傷胃,陽明之氣遏而不升,津液不行,賁門壅澀,故言語不能出。以補中益氣湯與服十劑,偶午睡覺,通身汗出,言語如常。(高鼓峰)

白話文:

一個人辛苦耕田,勞累過度,又飢一頓飽一頓,吃飽後就疲倦地躺下休息。醒來之後卻啞口無言,說不出話。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傷了脾氣,飢飽不節傷了胃氣,導致陽明經的氣機受阻,無法上升,津液也無法運行,賁門(食道和胃的交接處)阻塞,所以就無法發聲說話。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劑後,偶爾在午睡時會出汗,全身都出汗,並且語言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