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八·雜證匯參 (39)

回本書目錄

卷八·雜證匯參 (39)

1. 霍亂

暑月痙證與霍亂同出一源。風自火生,火隨風轉,乘入陽明則嘔,戕及太陰則瀉,是名霍亂。竄入筋中則攣急,流入脈絡則反張,是名痙。但痙證多厥,霍亂少厥。蓋痙證風火閉郁,鬱則邪勢內熾,不免逼亂神明,故多厥。霍亂風火外泄,泄則邪勢外解,不致循經內走,故少厥。

此痙與霍亂之分別也。然痙證邪滯三焦,三焦乃火化;風得火而愈煽,則逼入膻中而暴厥。霍亂邪走脾胃,脾胃乃濕化,邪由濕而停留,則淫及諸筋而轉筋。又痙之攣急,乃濕熱生風。霍亂之轉筋,乃風來勝濕。總由濕熱與風淆亂清濁,升降失常之故。夫濕多熱少,則風入土中而霍亂;熱多濕少,則風乘三焦而痙厥。

厥而不反者死。胃液乾枯,火邪盤踞也。轉筋入腹者死,胃液內涸,風邪獨勁也。厥證用辛,開泄胸中無形之邪也;乾霍亂用探吐,泄胃中有形之滯也。然泄邪而胃液不上升者,熱邪益熾;探吐而胃液不四布者,風邪更張,終成死候,不可不知。(薛生白)

霍亂新定,不可即與穀食。恐中焦未清,反助邪氣,必待過一、二時,飢甚方可漸與米飲。若遽進穀食,下咽立斃。(《證治匯補》)

補編

霍亂,頭疼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張仲景)

冒暑之霍亂吐瀉,以治暑為主。避暑之霍亂吐瀉,以和中溫中為主。(喻嘉言)

霍亂,乃濕土兼風木為害,治宜疏風散寒,利濕降火。邪在上者宜吐,以提其氣。惟吐利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篤或大渴喜冷,或惡寒逆冷,或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陰盛格陽,不可誤認熱證,妄投涼藥,宜四逆理中湯冷服。(《證治匯補》)

夏秋感冒,吐瀉霍亂,六和湯為要藥。其有身熱煩渴,氣粗喘悶,或吐瀉厥逆躁擾者,此傷暑霍亂也,宜香薷飲冷服。甚則厥逆少氣,唇面爪甲皆青,六脈俱伏,吐出酸穢,瀉下臭惡,便溺黃赤者,此火伏於厥陰,為熱極似陰之候,急作地漿煎竹葉石膏湯,誤作寒治必死。○舉世治霍亂,不問虛實寒熱,概用藿香正氣散。

不知此方專主胃氣不和,陰陽錯亂;或夏秋寒熱交加,飲食冷熱並進;及水土不服之霍亂,固為合劑。如見厥逆冷汗,虛煩喘噦,面赤戴陽,脈虛細無力者,此脾腎俱虛,虛陽失守之候,猛進理中四逆,尚恐不救,況堪從事耗氣之劑乎?○凡夏秋霍亂,有一毫口渴,即是伏熱,切不可用溫藥。如燥渴,小便不利,五苓散為主,方中肉桂亦宜酌用。

惟泄瀉不渴,二便清利者,方可用理中溫之。○乾霍亂者,心腹脹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煩躁悶亂,俗名攪腸沙。此土鬱不能發泄,火熱內熾,陰陽不交之故。或問方書皆言宿食與寒氣相搏,何以獨指為火耶?曰:昏亂躁悶,非諸躁狂越之屬火者乎?每致急死,非暴病暴死之屬火者乎?但攻之太過,則脾愈虛;溫之太過,則火愈熾;寒之太過,則反捍格;治須反佐,然後火可散耳。古法有鹽煎童便,非但用之降火,且兼取其行血。

白話文:

霍亂

盛夏時節的痙攣症狀和霍亂,其實是同一個病源。風邪是由火邪產生,火邪又隨著風邪到處流竄,侵入陽明經就會引發嘔吐,傷害到太陰經則會導致腹瀉,這就是所謂的霍亂。如果風邪竄入肌肉筋脈中,就會造成肌肉痙攣和抽搐;若是流入血脈中,則會導致身體僵硬反折,這就是所謂的痙攣。不過,痙攣症狀大多會出現昏厥,而霍亂則較少出現昏厥。這是因為痙攣是風火邪氣閉塞在體內,鬱積久了邪氣就會更為強盛,難免會侵擾神明,所以容易出現昏厥。而霍亂則是風火邪氣向外發散,邪氣外洩後,就不會沿著經脈向內侵犯,因此比較少出現昏厥。

這就是痙攣和霍亂的區別。然而,痙攣的邪氣滯留在三焦,三焦是火氣的來源,風邪得到火邪的助長會更加猛烈,於是就會侵犯心包,導致突然昏厥。霍亂的邪氣則侵犯脾胃,脾胃是濕氣的來源,邪氣因濕氣而停留,就會蔓延到各個筋脈,導致抽筋。另外,痙攣的抽搐是濕熱產生風邪所致。霍亂的抽筋則是風邪勝過濕邪所致。總而言之,都是因為濕熱和風邪擾亂了體內的清濁之氣,導致升降失常。如果濕邪多而熱邪少,風邪就會侵入脾胃而導致霍亂;若是熱邪多而濕邪少,風邪就會侵犯三焦而導致痙攣昏厥。

昏厥後沒有恢復意識的人,多半會死亡,這是因為胃液枯竭,火邪盤踞的緣故。抽筋後筋脈收縮入腹的人,也多半會死亡,這是因為胃液耗盡,風邪獨自強盛的緣故。治療昏厥的藥方,應該使用辛味的藥材,來開泄胸中無形的邪氣;治療乾霍亂則應該用催吐的方式,來排除胃中積滯的有形之物。然而,如果排泄邪氣後,胃液仍然無法向上提升,則代表熱邪更加熾盛;如果催吐後,胃液仍然無法散布到全身,則代表風邪更加囂張,最終都會導致死亡,這是不可不知的。 (薛生白)

剛發生霍亂時,不可以馬上吃東西。這是因為中焦的邪氣尚未清除,反而會助長邪氣,必須等到一兩個小時後,肚子非常飢餓時,才可以慢慢喝一些米湯。如果立刻就吃東西,可能會導致下嚥後立即死亡。(《證治匯補》)

補編

霍亂,如果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且熱象明顯、想要喝水的,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寒象明顯、不想喝水的,則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張仲景)

因中暑而引起的霍亂吐瀉,應該以治療暑邪為主。因避暑不及而引起的霍亂吐瀉,則應該以調和中焦、溫暖中焦為主。(喻嘉言)

霍亂,是濕土和風木共同為害所致,治療上應該疏散風寒,利濕降火。如果邪氣在上部,應該用催吐的方式,來提升體內氣機。不過,如果吐瀉不止,導致元氣耗散,病情危急,出現口渴喜冷、或畏寒肢冷、或發熱煩躁想脫衣服,這些都是陰盛格陽的假象,不可以誤認為熱證,而亂用寒涼藥物。應該服用四逆理中湯,並且冷服。(《證治匯補》)

在夏秋季節感冒,出現吐瀉霍亂,可以用六和湯來治療。如果出現身熱煩渴、呼吸粗重喘悶、或吐瀉後昏厥躁動不安等症狀,這是中暑引起的霍亂,應該服用香薷飲,並且冷服。如果症狀嚴重,出現昏厥、呼吸短促、嘴唇和指甲發青、脈象微弱、嘔吐酸腐穢臭之物、腹瀉排出臭穢的排泄物、大小便呈黃紅色,這表示熱邪潛伏在厥陰經,是熱邪極盛、外觀像陰寒的假象,應該立即用生地漿煎竹葉石膏湯來治療。如果誤用寒涼藥物治療,必定會死亡。現在很多人治療霍亂,不論虛實寒熱,都一概使用藿香正氣散。

他們不知道這個藥方主要是用來治療脾胃不和、陰陽錯亂的狀況;或是夏秋季節寒熱交加、飲食冷熱不均、以及水土不服引起的霍亂,它確實是一個適合的藥方。但是,如果病人出現昏厥、冷汗、虛煩喘促、臉色潮紅、脈象虛弱無力,這表示脾腎虛弱,虛陽外脫的症狀,這種狀況即使使用理中湯和四逆湯都可能救不活了,更何況使用耗損氣力的藥方呢?凡是在夏秋季節發生的霍亂,只要出現一絲一毫的口渴,就代表體內有伏熱,絕對不可以用溫熱的藥物。如果出現口渴乾燥、小便不利,則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方中的肉桂也可以酌情使用。

只有在腹瀉但沒有口渴,大小便清澈的狀況下,才可以使用理中湯來溫補。所謂的乾霍亂,是指心腹脹痛、想吐卻吐不出來、想拉肚子卻拉不出來、煩躁悶亂,俗稱「攪腸沙」。這是因為脾胃之氣鬱結無法疏泄,火熱內盛,陰陽不調所致。有人可能會問,醫書都說乾霍亂是宿食和寒氣相互搏結所致,為什麼你說是火熱引起的呢?這是因為昏亂躁動不安,這些都是屬於火熱的症狀。而且這種疾病常常會導致病人猝死,這也是屬於暴病暴死的火熱症狀。但是,如果攻邪太過,反而會使脾胃更加虛弱;溫補太過,則會使火熱更加旺盛;寒涼太過,則會導致邪氣與藥力相互抵抗。因此,治療時必須使用反佐的藥物,才能夠散去火熱。古代的方法會使用鹽煎童子尿,不單單是用來降火,也兼有活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