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八·雜證匯參 (38)

回本書目錄

卷八·雜證匯參 (38)

1. 霍亂

經義

歲土不及民,民病飧泄霍亂。○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土鬱之發,為嘔吐霍亂。○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行,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素問》)

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靈樞》)

哲言

病有霍亂者何?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張仲景)

病有乾霍亂、濕霍亂。乾霍亂死者多,濕霍亂死者少。蓋吐利則所傷之物得以泄出,泄盡則止矣,所以死者少。乾霍亂以其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則所傷之物不得泄出,壅閉正氣,隔絕陰陽,煩擾悶躁,喘脹而死者多矣。(成無己)

上吐下利,煩擾躁亂,謂之霍亂,與但稱吐利者有異。蓋暴於旦夕者為霍亂,可延至數日者為吐利。○傷寒吐利,由邪氣所傷。霍亂吐利,由飲食所傷。此病多發於夏秋之交,寒月亦間有之。昔人云:多由伏暑所致,未必皆然。大抵濕土為風木所克,故嘔瀉者,濕土之變也;轉筋者,風木之變也。(《張氏醫通》)

霍亂者,以其上吐下瀉,反覆不定,而揮霍撩亂故名。此寒邪傷臟之病也。盡有外受風寒,寒氣入臟而病者;有不慎口腹,內傷食飲而病者;有傷飢失飽而病者;有水土氣令寒濕傷脾而病者;有旱潦暴雨,清濁相混,誤中沙氣陰毒而病者,總皆寒濕傷脾之證。邪在脾胃,則中焦不能容受,故從上而出則為吐,從下而出則為瀉。

且凡邪之易受者,以其脾氣本柔,既吐既瀉,則脾氣更虛。故凡治此證者,必以和胃健脾為主。若寒少滯多,則但以溫平調之;若滯因於寒,則非溫熱之劑不能調也。而諸家有言為火者,謂霍亂多在夏秋之間,豈得為寒?不知夏秋之交,正多臟寒之病。蓋一以盛暑將殺,新涼初起,天人易氣,寒之由也。

一以酷燥當令,生冷不節,疾病因時,寒之動也。人以夏秋之外熱易見,而臟腑之內寒難窺,故但知用熱遠熱,而不知用寒遠寒,多致誤也。○霍亂轉筋,甚至牽縮陰丸,痛迫少腹,最為危急,此足陽明、厥陰氣血俱傷之候也。觀河間曰轉筋,《經》云反戾也。熱氣燥灼於筋,則攣瘈而痛,火主燔灼燥動故也;或以為寒客於筋者,誤也。

蓋寒雖主於收引,然止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為轉筋乎?所謂轉者,動也。陽動陰靜,熱證明矣。丹溪亦曰:轉筋屬於血熱。余謂此言,總屬偏見。試以《內經》質之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此非反折筋急之病乎!而何以謂之熱也?夫所謂轉者,以其堅強急痛,有如扭轉之狀。而河間曰,轉者,動也。

則可謂強矣。且凡患者必於吐瀉之後乃有此證,未聞吐瀉之前而先見轉筋者也。若轉於吐瀉之前而謂之火,猶可云因火而病也。既轉於吐瀉之後,則上下皆已火去,豈因吐瀉而反生火耶?蓋陽明為臟腑之海,主潤宗筋。此證以陽明血氣驟損筋急而然,本非火也。陳無擇曰:轉筋者,以陽明養宗筋,今暴吐下,津液頓亡,宗筋失養,必致攣急,甚則卵縮舌卷,此說始為切當。(張景岳)

白話文:

[霍亂]

經義

如果土氣虛弱的年份,人民容易得飧泄霍亂的疾病。太陰經脈所到的地方,容易出現腹脹滿,以及霍亂導致的嘔吐和腹瀉。土氣鬱結不暢而發作時,會導致嘔吐和霍亂。清氣在陰經,濁氣在陽經,營氣順利運行,衛氣逆行,清濁二氣互相干擾,擾亂腸胃,就會發生霍亂。(《素問》)

足太陰經脈的氣機向上逆行,也會導致霍亂。(《靈樞》)

哲言

什麼是霍亂?就是指嘔吐和腹瀉的病,稱之為霍亂。(張仲景)

霍亂分為乾霍亂和濕霍亂。乾霍亂死亡率高,濕霍亂死亡率較低。因為濕霍亂的嘔吐和腹瀉,可以將體內導致疾病的物質排出,排乾淨了病就好了,所以死亡率較低。而乾霍亂因為無法嘔吐,也不能腹瀉,導致體內致病物質無法排出,阻塞了正氣,阻隔了陰陽的正常運行,會使人煩躁不安,胸悶氣喘,最終死亡的案例較多。(成無己)

上吐下瀉,煩躁不安,這才叫做霍亂,與單純的嘔吐或腹瀉不同。突然在早晚之間發作的才稱為霍亂,可以拖延數日的則是單純的嘔吐或腹瀉。傷寒引起的嘔吐腹瀉,是因為邪氣侵襲導致的。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則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這種病多發於夏秋交替之時,寒冷的月份偶爾也會出現。古人認為,多是因為潛伏的暑熱導致的,但未必都是這樣。總的來說,是因為濕土被風木所克制,所以嘔吐腹瀉是濕土失調的表現;而抽筋則是風木失調的表現。(《張氏醫通》)

霍亂之所以叫做霍亂,是因為其上吐下瀉,反覆不定,病情像揮霍撩亂一樣而得名。這是一種寒邪侵犯臟腑的疾病。有的是因為感受外面的風寒,寒氣進入臟腑而發病;有的是因為不注意飲食,吃壞東西而發病;有的是因為飢餓或者過飽而發病;有的是因為水土不服,寒濕之氣傷害脾臟而發病;有的則是遇到乾旱、水災或暴雨天氣,清濁之氣混雜,誤中沙土之氣或陰毒而發病,總而言之都是寒濕侵犯脾臟的表現。邪氣停留在脾胃,中焦就不能正常運作,所以向上排泄就表現為嘔吐,向下排泄就表現為腹瀉。

而且,凡是容易生病的人,大多是因為脾氣虛弱,吐瀉之後,脾氣會更加虛弱。所以治療這種病,一定要以調和脾胃為主。如果寒邪比較輕微,只是食物積滯,那麼可以用溫和的藥物來調和;如果積滯是由寒邪引起的,那麼就必須用溫熱的藥物來調治。有些醫家認為霍亂是火熱引起的,因為霍亂多發於夏秋季節,怎麼會是寒邪呢?其實,夏秋交替之時,正是臟腑容易出現寒症的時候。一方面是因為盛夏將要結束,天氣開始轉涼,天地之氣在變化,這是寒邪產生的一種原因。另一方面,是因為天氣乾燥炎熱時,人們容易貪涼,吃生冷食物,導致疾病在不適宜的時候發作,也是寒邪的一個原因。人們往往只看到夏秋季節表面的熱,而難以察覺到臟腑內部的寒,所以往往只知道用清熱藥物而不知道用驅寒藥物,因此常常導致誤診。

霍亂引起的抽筋,嚴重時甚至會牽引到睪丸收縮,疼痛難忍,這都是病情危急的表現,這是足陽明經和足厥陰經的氣血都受到損傷的徵兆。河間學派認為抽筋的本質就是經絡不協調。《內經》也說,抽筋就是反戾。熱氣在筋脈中煎熬,就會導致抽搐疼痛,這是因為火熱導致的。但也有人認為是寒邪侵犯了筋脈,這是錯誤的。因為寒邪主要表現為收縮、拘緊,導致筋脈屈伸不靈活,怎麼可能導致抽筋呢?所謂的“轉”是指活動,陽主動而陰主靜,這足以證明是熱證。丹溪也說,抽筋是屬於血熱。我認為這些觀點都比較片面。如果用《內經》的觀點來衡量,筋脈的疾病,如果屬於寒邪,會導致筋脈反折僵硬;如果是熱邪,則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這不正是反折僵硬的病嗎?怎麼能說是熱證呢?所謂的“轉”,是因為筋脈僵硬疼痛,有如扭轉的樣子。河間學派說,“轉”就是活動。這可以說是很強烈的病狀。而且,凡是得這個病的人,都是在吐瀉之後才出現抽筋的症狀,沒聽說過在吐瀉之前就出現抽筋的。如果抽筋出現在吐瀉之前,說是火邪引起的還算合理。既然抽筋出現在吐瀉之後,上下火邪已經通過吐瀉排出了,怎麼又會因為吐瀉而反生火熱呢?陽明經是臟腑的海洋,主管滋養宗筋。這個病是因為陽明經的氣血突然受損,導致筋脈緊張而引起的,本質上並非火熱。陳無擇說,抽筋是因為陽明經養宗筋,現在因為突然吐瀉,津液迅速流失,宗筋失去了濡養,必定會導致抽搐僵硬,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睪丸收縮和舌頭捲曲,這種說法才是切合實際的。(張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