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五·痘疹精華 (4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痘疹精華 (47)

1. 余義

能如此用藥,則功力自專。○熱在氣分則發疱,熱在血分則發斑。書云:牡丹皮去血中之毒,壯熱繁紅為聖藥;地骨皮去氣中之毒,毛焦熱甚是良工。古人如此分辨,世俗何故不曉?○氣血虧敗之中,猶當視其有毒、無毒。一味虛而無毒,則參、耆、歸、芍、羊肉、乳酒不妨並用;若虛中夾毒,補劑雖施,亦恐難受。如必欲援救,補劑中只加炒黃連數分。

凡虛中夾毒之證,五、六朝早用參、耆,劑中必兼解毒。犀角、地黃、石膏之類,切不可用,以其不利於癢瀉也。炒黃連解毒而不作瀉,且與火微則癢之義相合,故可少加。○痘有清涼太過,氣血凝滯不行,雖有小漿,路不見充暢者,參、耆劑中宜少加溫藥佐之。溫藥中要溫而不辛者,予取枸杞一味,與歸、芍、羊肉相合,用之得宜,每每收效。

○便滑,筍尖切不可用,不但滑利,且能耗膿。筍有刮腸篦之名,虛證用之,後成癢瀉,多致不救。○雞汁、羊肉,皆系助膿神品,溫補湯中無厚於此。雞冠血大毒,不可用,羊腦亦不可用。《綱目》云:諸腦皆有毒,不可食,食之損人。○痘中鮮發,助膿之味,溫熱者多,火毒未清,難受溫補,雞汁、羊肉之屬,輒多敗事。

蛤蜊性寒,能發毒化漿而不助火,若灰白癢瀉之痘,不圖溫補,而求此,殆矣。○予師治痘,首尾必加防風、山楂,或清或補,皆得其利。謂予曰:涼藥加疏通之味,則不凝滯;補藥加疏通之味,庶毋壅遏。且更有妙處,如防風一味,既能領清涼藥至表而清瘡窠之毒,又能領氣血藥至表而釀瘡窠之膿,用藥惟在心靈,須令方中有活潑之機,才稱妙著。

予謂山楂與防風不同,防風有生髮之機,故與參、耆並用皆妙;山楂不但於參、耆有礙,凡能消膩者,必能耗膿,六朝後不可輕用,如欲調氣,易木香可也。○予治痘無奇法,前半著力在領毒歸窠,後半擔心在氣血載毒之力竭。領毒歸窠,則腹皮、貫眾二味宜早,加防風一味為嚮導;載毒之力全在氣血,氣血之助,全仗參、耆。

○痘家用藥,藥味不宜多,多則雜,如氣虛宜參、耆,甚則分兩加重,一切補氣藥無過於此。血虛宜歸、芍、地黃,甚則雞汁、羊肉、鹿茸、臍帶,一切補血藥無過於此。氣血雙補,亦止此數味,所加佐使,不過一、二味,及三、四味而止。攻發,則大桑蟲、豬尾膏為正兵;清涼解毒,則黃連、犀角、石膏、生地為最重。

所加疏表通利,亦不過三、四味而止。時輩煎方,合之藥引,多至二、三十味,雜而無緒,取效難矣。(《橡村痘訣》)

痘疹,形質之病也。形質之本在精血。熟地至靜之性,至甘至厚之味,實精血形質中第一純厚之藥。凡痘瘡起發、灌漿收斂之用,以參、耆配之,其功乃倍。且得升、柴則能發散,得桂、附則能回陽,得參、耆則入氣分,得歸、芍則入血分。今見痘家傷寒家多不用此,豈古人之未及耶?抑不知四物湯為何物耶?○桑蟲,亦名桑蠶。

白話文:

如果能這樣用藥,藥效自然會很顯著。熱在氣分,會起水泡;熱在血分,會出紅斑。古書說:「牡丹皮能去除血液中的毒素,對於高燒和紅疹有奇效;地骨皮能去除氣中的毒素,對於發熱到毛髮焦枯的症狀很有效。」古人這樣區分,為什麼現在的人卻不懂呢?

即使在氣血虛弱的情況下,也要分辨是否有毒。如果只是單純的虛弱而沒有毒,那麼人參、黃耆、當歸、芍藥、羊肉、乳酒等補益藥可以一起使用。如果虛弱中夾雜著毒素,就算用補藥,身體也可能難以承受。如果一定要救治,可以在補藥中加入少量的炒黃連。

凡是虛弱又夾雜毒素的症狀,早期的五、六天就使用人參、黃耆,藥方中一定要兼顧解毒。犀角、地黃、石膏之類的藥物,絕對不能用,因為它們不利於毒素通過發癢或腹瀉排出。炒黃連能解毒,又不會引起腹瀉,而且與火熱微弱則癢的道理相合,所以可以少量使用。

痘瘡有時會因為過度使用清涼藥物,導致氣血凝滯,無法正常運行。就算痘子裡有少量膿液,也看起來不飽滿。這時,可以在人參、黃耆的藥方中加入少量溫性藥物輔助。溫性藥物要選擇溫和而不辛辣的,我會選擇枸杞,與當歸、芍藥、羊肉一起使用,用得恰當,常常能見效。

如果出現腹瀉,筍尖絕對不能用。它不僅容易導致腹瀉,還會消耗膿液。筍有「刮腸篦」的稱號,虛弱的病人用了,之後會變成難以治癒的腹瀉,常常導致死亡。雞汁、羊肉都是幫助膿液生成的良藥,溫補藥物中沒有比它們更有效的。雞冠血毒性很強,不能用。羊腦也不能用。《本草綱目》說:「各種動物的腦都有毒,不能食用,吃了會損害身體。」痘瘡剛發出來的時候,幫助膿液生成的藥物,多是溫熱的。如果體內的火毒還沒清除乾淨,身體難以承受溫補,使用雞汁、羊肉之類的藥物,常常會導致病情惡化。

蛤蜊性寒,能幫助發出毒素,化為膿液,但不會助長火熱。如果遇到灰白色的、會引起腹瀉的痘瘡,不考慮溫補,反而用蛤蜊,那就太危險了。我的老師治療痘瘡,從頭到尾都會加入防風和山楂,不論是用清涼藥還是補藥,都能獲益。他告訴我:「在清涼藥中加入疏通的藥物,就不會使藥性凝滯;在補藥中加入疏通的藥物,就不會使藥性壅塞。」而且還有更妙的地方,比如防風,它既能引導清涼藥到達體表,清除痘瘡的毒素,又能引導氣血到達體表,生成痘瘡的膿液。用藥的關鍵在於靈活運用,要讓藥方有活潑的生機,才能稱得上高明。

我認為山楂和防風不同,防風有生發的特性,所以和人參、黃耆一起用很好。山楂不僅對人參、黃耆不利,凡是能消除油膩的藥物,必定也能消耗膿液,所以痘瘡後期不能輕易使用。如果想要調理氣機,可以用木香代替。

我治療痘瘡沒有什麼奇特的方法,前期著重引導毒素聚集在痘瘡部位,後期擔心氣血不足,導致沒有力量運送毒素。要引導毒素聚集在痘瘡部位,應該早點使用腹皮、貫眾,並加入防風引導。運送毒素的力量全靠氣血,幫助氣血的方法,完全依賴人參、黃耆。

治療痘瘡,藥材不宜太多,太多反而會雜亂。如果氣虛,就用人參、黃耆,嚴重的話就加重劑量,沒有其他藥物能超過它們補氣的效果。如果血虛,就用當歸、芍藥、地黃,嚴重的話就用雞汁、羊肉、鹿茸、臍帶,沒有其他藥物能超過它們補血的效果。氣血雙補,也只需要這幾味藥。所添加的輔助藥物,也不過一兩味,最多三四味而已。攻發痘瘡,就用大桑蟲、豬尾膏作為主力;清熱解毒,就用黃連、犀角、石膏、生地最為有效。所加入的疏散表邪、通利氣機的藥物,也不超過三四味。現在的人煎藥,加上藥引,常常多達二三十味,雜亂無章,難以見效。

痘疹是一種有形的疾病,而有形的基礎在於精血。熟地性質平和,味道甘甜厚重,是補充精血、滋養形體最純正的藥物。凡是痘瘡發出來、充滿膿液、收斂癒合的時候,配上人參、黃耆,效果會加倍。而且,配上升麻、柴胡就能發散,配上桂枝、附子就能回陽,配上人參、黃耆就能入氣分,配上當歸、芍藥就能入血分。現在看到很多治療痘瘡或傷寒的醫生都不用熟地,難道是古人沒想到嗎?還是他們不知道四物湯是什麼呢?桑蟲,也叫桑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