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五·痘疹精華 (4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痘疹精華 (46)

1. 余義

方藥

保元一方,痘家立命之根也。小兒氣血未充,肌膚未實,補益之法,不可不講,故翁氏論痘,以此方冠首。善治者,於漿汁欲行之際,早知補助之法,導其生長之機,使漿成毒化,氣血無虧,有何變證。倘熱毒未除,佐以清涼,或漿足之後,再為清解,是順理也。

今醫不知順理,專事倒行,無論寒、熱、虛、實,執其套法,初以升、葛、荊、防、羌活之屬虛其表,大便稍不利,即以枳實、硝、黃之屬虛其里,繼以芩、連、梔子、犀角、羚羊、紫草、紅花、生地、木通之類,以凝澀其氣血。氣血既凝,毒何由化?以致漿汁不行,變證百出,無可奈何,然後以參、耆救之,復何益哉!要知犀角、地黃,古人非不用也,但用於血熱毒壅之證耳。

真正熱毒之證,形色俱盛,表裡俱實者,十中不過一、二,認證的確,即應清涼,然亦當照顧元氣。要知熱毒雖甚,非氣血無以運化。因思古人取義曰松肌、曰透肌、曰解毒、曰化毒、曰蒸壯、曰養漿,莫非生生之意也。保元可離乎?醫者能知以保元治痘,則應清者必不致於過寒,應下者必不致於過猛。

時存一保元之念,則清之下之,面面皆保元也。不知保元之法,妄行克伐,其罪可勝言哉!○時醫治痘,動云我遵《金鏡錄》,一保元湯且不知用,即或用之,亦多雜而不純,是不知用補法也。地骨皮消壅熱於筋骨之間,且能清肅臟腑。用羌活散郁,而不知用地骨皮,是不知用散法也。

大腹皮使熱毒從毛竅中出。用十神解毒,而不知用腹皮,是不知用清法也。治痘諸方,以此三法為重,此之不講,其他尚何說哉!○善補者,清即是補,犀角地黃湯,養陰補水之劑,補水可以勝火,補水可以生漿也;下亦是補,火毒壅閉,氣為所食,血為所煎,急下存陰也。

若但執參、耆而云補,陋矣!○大黃、樸、硝之收放,人所易知;黃連、石膏之收放,人所難曉。故議下易,議清難。○痘未盡出,火勢甚者,不得不急清。石膏可用,黃連、犀角不可用,石膏氣輕能解肌故也。○痘未盡出,元氣虛者,人參可用,黃耆不可用,黃耆能固表故也。

○或問麻黃與麻痘無涉,古人麻痘方中,亦有用者,何也?予曰:麻痘正發,適感寒邪,外束其表,何由得出?用麻黃以散寒邪,寒邪解,而麻痘出矣。○不獨麻黃非麻痘之藥,即羌活亦非麻痘之藥。《金鏡錄》羌活散郁湯,是去風之藥,亦非治痘之藥也。寒邪外束用麻黃,風邪外閉用羌活,亦猶仲景麻黃、桂枝之別也。

○或問麻痘初發,麻黃、羌活俱不可用,以何方為主治?予曰:升麻葛根湯,為麻痘而設也。麻痘出於臟腑,升麻一味,能升陽氣於至陰之下,是為對證之藥。○痘有熱在表者,表熱甚則乾枯,荊、防、蟬蛻、地骨、紅花之屬是也;有熱在裡者,裡熱甚則閉結,硝、黃、枳實、犀角、地黃之屬是也。表虛則癢,參、耆劑中引以防風;裡虛則瀉,參、術劑中佐以木香、炙甘草。

白話文:

[余義]

藥方

保元湯這個方子,是治療痘症的根本。小孩子的氣血還沒充足,皮膚肌肉也還不結實,所以補益的方法,是一定要講究的。因此,翁氏在討論痘症時,把這個方子放在首位。善於治療的人,在痘疹剛要發出來的時候,就能及早知道要用補益的方法,來引導它正常生長,讓痘漿順利形成,毒性正常化解,氣血也不會虧損,這樣一來,哪會有什麼變證發生呢?如果體內的熱毒還沒清除,可以輔助用一些清涼的藥,或者等到痘漿長足了之後,再來清解,這才是順應病理的方法。

現在的醫生不懂得順應病理,反而專門做些相反的事情。不論是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都用一套固定的方法。一開始就用升麻、葛根、荊芥、防風、羌活這些藥來耗散體表,大便稍微不順暢,就用枳實、芒硝、大黃這些藥來耗損體內。接著又用黃芩、黃連、梔子、犀角、羚羊角、紫草、紅花、生地、木通之類的藥,來凝滯氣血。氣血既然凝滯了,毒素要怎麼化解呢?導致痘漿無法順利長出來,各種變證紛紛出現,讓人束手無策,然後才用人參、黃耆來救治,這又有什麼用呢!要知道犀角、地黃,古人並非不用,只是用在血熱毒盛的證狀上而已。

真正熱毒很嚴重的證狀,外形和氣色都表現得很明顯,體表和體內都是實證,十個人裡面大概只有一兩個是這樣。如果確實診斷是這種證狀,當然應該用清涼的藥,但是也要兼顧到元氣。要知道熱毒雖然很厲害,但是沒有氣血的運化,毒素也沒辦法排出。因此,古人說的「松肌」、「透肌」、「解毒」、「化毒」、「蒸壯」、「養漿」,無非都是生生不息的意思。這樣看來,保元湯怎麼可以不用呢?醫生如果知道用保元湯來治療痘症,那麼該用清涼藥的時候,就不會用過於寒涼的藥,該用瀉藥的時候,也不會用過於猛烈的藥。

如果心中時時存著保元湯的觀念,那麼用清涼藥也好,用瀉藥也好,都能兼顧到保元。如果不知道保元的方法,就胡亂地攻伐,那罪過可就大了!現在的醫生治療痘症,動不動就說我遵照《金鏡錄》,連保元湯都不會用,就算用了,也多半摻雜其他藥,並不純正,這就是不懂得補益的方法啊。地骨皮可以消除筋骨之間的壅熱,而且能夠清肅內臟。用羌活來疏散鬱結,卻不知道用地骨皮,這就是不懂得疏散的方法啊。

大腹皮可以讓熱毒從毛孔排出。用十神湯來解毒,卻不知道用大腹皮,這就是不懂得清熱的方法啊。治療痘症的各種方子,以這三種方法最重要,如果連這個都不講究,那其他的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善於補益的人,用清涼藥也算是補益,犀角地黃湯是滋養陰液、補充水分的藥方,補充水分可以制約火邪,補充水分也可以幫助痘漿形成。用瀉藥也是補益的一種,火毒阻塞在體內,氣被消耗,血被煎熬,所以要趕快用瀉藥來保存陰液。

如果只是執著於用人參、黃耆來補益,那就太淺薄了!大黃、厚朴、芒硝的藥性,人們比較容易理解,但是黃連、石膏的藥性,人們就比較難以理解。所以說,使用瀉藥比較容易,使用清熱藥就比較困難。痘疹還沒完全發出來,但是火勢很盛的,就不得不趕快用清熱藥。石膏可以用,黃連、犀角就不可以用,因為石膏藥性輕,可以疏解肌肉。痘疹還沒完全發出來,但是元氣虛弱的,人參可以用,黃耆就不可以用,因為黃耆會固守體表。

有人問說,麻黃和麻疹沒有關係,但是古人治療麻疹的方子裡,也有用到麻黃的,這是為什麼呢?我說,麻疹正在發作的時候,如果剛好又感染了寒邪,寒邪束縛了體表,麻疹就沒辦法透發出來。用麻黃來驅散寒邪,寒邪解除了,麻疹自然就能透發出來了。不只是麻黃不是治療麻疹的專用藥,就連羌活也不是治療麻疹的專用藥。《金鏡錄》中的羌活散郁湯,是驅風的藥,也不是治療麻疹的藥。寒邪束縛體表要用麻黃,風邪閉塞體表要用羌活,就像仲景用麻黃湯和桂枝湯的區別一樣。

有人問說,麻疹剛開始發作的時候,麻黃、羌活都不能用,那應該用哪個方子來治療呢?我說,升麻葛根湯是為了治療麻疹而設立的。麻疹是由於臟腑之氣不順而發,升麻這一味藥,可以提升陰氣下的陽氣,這才是對證的藥。痘疹有熱在體表的,體表熱盛就會乾枯,荊芥、防風、蟬蛻、地骨皮、紅花之類的就是屬於這種情況;有熱在體內的,體內熱盛就會閉塞不通,芒硝、大黃、枳實、犀角、地黃之類的就是屬於這種情況。體表虛弱會發癢,在人參、黃耆的方子中可以加上防風來引導藥性;體內虛弱會腹瀉,在人參、白朮的方子中可以加上木香、炙甘草來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