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二·雜證匯參 (2)
卷十二·雜證匯參 (2)
1. 痿(附拘攣、癱瘓)
經義
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摯,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帝曰: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五臟導致人體痿弱,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肺主宰身體的皮毛,心主宰身體的血脈,肝主宰身體的筋膜,脾主宰身體的肌肉,腎主宰身體的骨髓。因此,肺熱導致葉子焦枯,就會造成皮毛虛弱、急促薄弱,最終導致痿躄。心氣過熱,就會導致下脈厥逆而上,上脈虛弱,最終導致脈痿,身體關節僵硬,小腿無力,無法承重。肝氣過熱,就會導致膽汁泄漏、口苦,筋膜乾燥,最終導致筋急攣縮,發展成筋痿。脾氣過熱,就會導致胃乾燥口渴,肌肉失去知覺,發展成肉痿。腎氣過熱,就會導致腰脊無力,骨骼枯竭,骨髓減少,發展成骨痿。
皇帝接著問:論述治療痿弱的方法,為什麼只取陽明經呢?岐伯回答: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主宰滋潤宗筋,宗筋負責束縛骨骼,使關節靈活。衝脈是經脈之海,負責滲灌四肢末端,與陽明經共同作用於宗筋。陰陽交匯於宗筋,匯聚於氣街,而陽明經是主導經脈,都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連。因此,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宗筋鬆弛,帶脈失去牽引作用,最終導致足部痿弱無力。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營,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氣,則病已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素問》)
哲言
痿屬肺金之燥化。如深秋燥甚,則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不能通暢,故病。然或云:筋攣有力則為實熱,筋緩不收則為虛寒。又謂:寒主收引,熱主舒緩。而以筋攣為寒,筋緩為熱,皆誤也。筋攣雖勢惡而易愈,筋緩難以平復。(《原病式》)
痿之為狀,兩足痿弱,不能行用。由於腎水不能勝心火,心火上灼肺金,金受火制,六葉皆焦,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經》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上者,肺金之部分也。痿病無寒,治與痹異。痿病不死,死者,藥之誤也。(《儒門事親》)
白話文:
皇帝問道:要怎麼治療呢?岐伯回答:要根據不同情況補充營氣,暢通腧穴,調節虛實,平衡陰陽,讓筋脈、骨肉在合適的時間接受氣血滋養,病就能好了。如果病因是濕氣,就會感到頭昏沉,像被裹住一樣。如果濕熱不除,大筋就會收縮變短,小筋就會鬆弛變長,筋縮短就導致拘攣,筋鬆弛就導致痿軟。
痿病屬於肺金燥化的病症。就像深秋乾燥,草木枯萎凋落,沒有辦法收穫一樣。手能握拳是因為有血氣滋養,腳能行走也是因為有血氣滋養。燥熱導致疾病,就是因為血液衰少,無法正常流通。因此,痿病就出現了。有些人認為,筋攣有力是實熱,筋緩無力是虛寒。也有人認為,寒主收縮,熱主舒展,所以筋攣是寒,筋緩是熱。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筋攣雖然看起來嚴重,但比較容易治癒,筋緩則難以恢復。
痿病的症狀是兩腿無力,無法行走。這是由於腎水不能制約心火,心火上炎灼傷肺金,肺金受火克制,六葉都變得焦枯,皮毛也變得虛弱薄弱,因此就會出現痿躄的症狀。經典中說:所有痿病伴隨喘息嘔吐的,都屬於上焦病症。上焦,就是肺金所屬的部分。痿病不屬於寒症,治療方法跟痹症不同。痿病一般不會致死,如果病人死了,那都是因為用藥失誤。
內熱成痿,此論病之本也。若有感發,必因所挾而致。有濕熱者,有濕痰者,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陰虛者,有死血者,有食積妨礙升降道路者,當明辨之。○濕熱痿者,因於雨濕浸淫,以致邪氣蒸脾,流於四肢,自覺足熱上騰,或四肢酸緛,或足指麻木,小便赤澀,脈來沉濡而數,此濕熱在下之故。所謂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者是也。
○濕痰痿者,因於肥盛之人,血氣不能運動其痰,以致濕痰內停,客於經脈。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脈來沉滑,此膏粱酒濕之故。所謂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者是也。○氣虛痿者,因於飢餓勞倦,脾胃氣虛,百骸溪谷,皆失所養,以致宗筋弛縱。凡人病後手足痿弱者,皆屬氣虛。
白話文:
內熱成痿,此論病之本也。若有感發,必因所挾而致。有濕熱者,有濕痰者,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陰虛者,有死血者,有食積妨礙升降道路者,當明辨之。
○濕熱痿者,因於雨濕浸淫,以致邪氣蒸脾,流於四肢,自覺足熱上騰,或四肢酸緛,或足指麻木,小便赤澀,脈來沉濡而數,此濕熱在下之故。所謂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者是也。
意思是,內熱導致痿證,這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如果出現痿證,必然是由於某些因素引起的。可能原因包括濕熱、濕痰、氣虛、血虛、陰虛、死血,以及食物積滯阻礙氣血升降運行。需要仔细辨别。
濕熱痿證是因為長期處於潮濕環境,導致濕邪入侵脾臟,並隨著氣血流向四肢,患者會感到足部發熱、四肢酸痛麻木,小便顏色深且排尿不暢,脈象沉細而快,這是濕熱停留在下焦的表现。
濕熱不及时清除,會導致大筋攣縮,小筋松弛,筋挛縮表现为肢體拘攣,筋松弛則表现為痿證。
○濕痰痿者,因於肥盛之人,血氣不能運動其痰,以致濕痰內停,客於經脈。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脈來沉滑,此膏粱酒濕之故。所謂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者是也。
意思是,肥胖的人容易積聚濕痰,血氣不足以推動痰液,導致濕痰停留在經脈,造成腰膝麻木、四肢无力,脈象沉緩而滑,這是因過食肥甘厚味、飲酒過多造成的。
這就像土過多,就會讓人四肢无力一樣。
○氣虛痿者,因於飢餓勞倦,脾胃氣虛,百骸溪谷,皆失所養,以致宗筋弛縱。凡人病後手足痿弱者,皆屬氣虛。
意思是,氣虛痿證是因為長期飢餓勞累,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身體各個部位都得不到滋養,筋脉松弛,造成手足无力。
一般人病後手足無力,也是屬於氣虛的表現。
總而言之,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痿證的不同病因,包括濕熱、濕痰、氣虛等,以及對應的症狀和脈象,並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所謂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故不用者是也。○血虛痿者,凡產後及諸失血後,面色萎黃,手足無力,不能行動者是也。○陰虛痿者,由於酒色過度,下焦陰火燔灼筋骨,以致腿膝痿緛,行步艱難,脈來澀弱,或左大無力。○血瘀痿者,或產後惡露流於腰膝,或跌撲損傷,積血不消,四肢因而不運,脈澀而芤。
○食積痿者,因於飲食太過,妨礙道路,以致升降失常,脾氣不得運於四肢,手足痿弱,或腹膨脹痛,噁心噯氣,右脈沉滑。(《證治匯補》)
痿證之義,內經言之詳矣。觀所列五臟之證,皆言為熱。而五臟之證又總於肺熱葉焦,以致金燥水虧,乃成痿證。如丹溪之論治,誠得之矣。然細察經文,又曰:悲哀太甚,則包絡絕,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顧不得,發為筋痿。有漸於濕,以水為事,發為肉痿之類,則又非盡為火證。
白話文:
脾臟功能失調,無法將津液輸送到胃部,四肢也無法從食物中獲取營養,導致四肢無力。產後或失血過多後,面色蒼白,手腳無力,無法行動,這是血虛導致的痿證。由於過度飲酒或縱慾,下焦陰火灼傷筋骨,導致腿膝無力,行走困難,脈搏細弱,或左半身無力,這是陰虛導致的痿證。產後惡露停留在腰膝部位,或跌傷積血不散,導致四肢無力,脈搏細澀,這是血瘀導致的痿證。飲食過度,阻礙脾胃運化,導致脾氣無法運送到四肢,手腳無力,腹部脹痛,噁心嘔吐,脈搏沉滑,這是食積導致的痿證。《證治匯補》中提到,痿證的原因,內經已經詳細說明了。書中所列的五臟證候,都與熱證有關。五臟證候又歸納為肺熱葉焦,導致金燥水虧,從而形成痿證。丹溪的論述確實切中要害。但細察經文,又提到過度悲傷導致包絡受損,傳為脈痿;過度思考導致筋痿;過度濕氣導致肉痿,這些就不是單純的火證。
此其有餘不盡之意,猶有可知。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敗傷元氣者亦有之。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榮養者,亦不少矣。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虧敗,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當酌寒、熱之深淺,審虛、實之緩急,以施治療,庶得治痿之全矣。(《景岳全書》)
人身有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內有肝、心、脾、肺、腎主之。若喜怒勞倦,內藏精血虛耗,血脈、筋骨、肌肉痿弱無力運動,致成痿躄。狀與柔風腳氣相類。然柔風腳氣皆由外因風寒,正氣與邪氣相搏,故作腫痛,為邪氣之實也。痿由內臟不足,但足不任身,並無痛楚,此血氣之虛也。(陳無擇)
白話文:
這其中有過剩而不盡之意,依然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而生火的人有,因此而敗傷元氣的人也有。元氣敗傷,則精氣虛弱無法滋潤,血液虛弱無法濡養的人也不少。若都從火論,恐怕真陽虧損敗壞,以及脾土衰敗、腎水枯竭的人,就無法承受。所以要根據寒、熱的深淺,審察虛、實的緩急,施以治療,才能徹底治好痿病。
人體有皮膚、毛髮、血管、筋膜、肌肉、骨髓,構成其形體,內有肝、心、脾、肺、腎主宰其機能。若喜怒勞倦,內臟精血虛耗,血脈、筋骨、肌肉就會痿弱無力,導致痿躄。症状與柔風腳氣類似。然而柔風腳氣皆是由外因風寒,正氣與邪氣相搏,所以腫痛,屬於邪氣的實證。痿病則是由內臟不足引起,只是雙腳無法支撐身體,並無疼痛,屬於血氣的虛證。
痿證若草木失於培植,枝葉枯槁,根本猶未大傷。以其不咳嗽,不吐血,不發寒熱,為異於虛勞耳。故久沾床褥而形色絕無病狀,亦無痛楚麻木。蓋痹證由於三氣外傷,病在經絡、血脈之中,氣血閉澀者也,尚可作有餘治。痿證由於氣血不足,受病在五臟六腑之中,不能充固者也,當純從不足治。(《馮氏錦囊》)
痿證是肺熱葉焦,足軟而不任地,不痠痛,不紅腫,與痹證異也。肺氣熱則通陽明,陽明主宗筋,束骨而利機關,陽明為熱所灼,而筋脈弛長。痿病之作,是陽明之熱,肺熱累及之也。下部屬肝腎,根由陰虧髓空,火逆於肺,肺葉焦枯,金不生水,水益虧,火益熾,筋為熱灼,未有不痿躄者也。
白話文:
痿證就像植物缺乏滋養,枝葉枯萎,但根部尚未受到严重损伤。因为患者不咳嗽、不吐血、不发寒热,与虚劳不同。所以他们长时间卧床,外表看起来没有病状,也没有疼痛麻木。痹证是由于三气外伤,病在经络、血脉之中,气血阻塞造成的,还能进行有余治疗。痿证是由于气血不足,病在五脏六腑之中,无法充实巩固造成的,应该纯粹从不足方面进行治疗。
痿证是肺热导致的叶焦,足部无力无法支撑身体,没有酸痛和红肿,与痹证不同。肺气热会通达阳明经,阳明经主宰宗筋,束缚骨骼,使关节灵活,阳明经被热灼伤,筋脉就会松弛无力。痿病的发生,就是阳明经的热气,肺热累及造成的。下半身属肝肾,根源在于阴虚髓空,火气逆流至肺,肺叶焦枯,金不生水,水更加亏损,火更加旺盛,筋脉被热灼伤,最终就会导致痿躄。
丹溪有東實西虛、瀉南補北之法,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火歸窟宅,金不受刑,而陽明亦無肺熱之氣乘之,宗筋柔和,機關可利耳。譬之弓逢暑月而力輕,逢寒月而力重,人之筋痿,亦猶是也。痿手者少,痿足者多。痿而不咳,尚可延纏歲月;痿而咳嗽,虛損將成,死期近矣。
愚更謂痿病之來,確在筋脈之間。肺熱葉焦,亦是肺葉之脈絡焦枯,不是肺臟焦枯。若是肺臟其葉已焦,火灼之甚,安有足痿在下,而肺金不咳嗽者乎?尚有十年不咳而其人存者乎?《難經》曰: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痿果肺臟葉枯,則身中毛髮盡皆敗落矣,何今日之痿病獨不然耶?(《會心錄》)
白話文:
丹溪醫學與痿病的探討
丹溪先生有“東實西虛、瀉南補北”的醫治方法,以滋養腎水為主,來鎮壓陽明之火,使火氣歸於內,金氣不受刑克,陽明也不受肺熱之氣侵犯,筋脈柔軟,身體機能運作順暢。
這就好比弓箭,在炎熱的夏季,力量減弱,在寒冷的冬季,力量加強。人體的筋脈痿弱,也如同弓箭一般,炎熱時力量減弱,寒冷時力量加強。手部痿弱的人比較少,足部痿弱的人比較多。
若痿弱而不咳嗽,還可延續生命數年;若痿弱而咳嗽,則虛損已成,離死亡不遠了。
我認為,痿病的根本原因在於筋脈。肺熱葉焦,其實是指肺葉的脈絡焦枯,而不是肺臟本身枯竭。如果肺臟本身已經枯竭,火氣灼燒嚴重,怎麼可能只出現足部痿弱而沒有咳嗽呢?而且怎麼可能有人十年不咳嗽而還能存活呢?
《難經》中記載:“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如果痿病真的是因為肺臟葉枯導致,那麼全身的毛髮都應該脱落,為什麼只有痿病的現象而沒有毛髮脱落呢? (《會心錄》)
補編
肺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火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
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痿證無寒,不可用熱藥,以灼其陰。痿屬濕熱,不可作風治,以風藥多燥,而血更傷。當以清金、補精、養血為主。(朱丹溪)
白話文:
補編
肺屬金,性燥,居於上,主司呼吸之氣,畏火。脾屬土,性濕,居於中,主司四肢,畏木。火性炎上,若貪慾無度,則水份失養,火氣旺盛而剋制不及,肺受火邪而發熱。木性剛急,肺受火熱,則金氣不足,木氣旺盛而剋制不及,脾受木邪而受損。肺熱則無法統攝全身,脾傷則四肢無力,因此會出現痿症。
瀉南方之火,則肺金清涼,東方之木氣不足,何來脾傷?補北方之水,則心火下降,西方之金氣不虛,何來肺熱?陽明經氣充盈,則宗筋潤滑,能束縛骨骼,使關節活動自如。治療痿症之法,莫過於此。
痿症不屬寒症,不可用溫熱藥物,以免灼傷陰氣。痿症多由濕熱引起,不可用風藥治療,因為風藥多燥,會更傷血氣。應以清金、補精、養血為主。
(朱丹溪)
痿證病因,雖曰不一,大都起於陽明。濕熱內蘊,則肺受熱乘而日槁,脾受濕淫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濕之候。舉世靡不以腎虛為事,至於陽明濕熱,從無齒及之者。或云:痿病既屬濕熱,何古方多用辛熱而愈者?殊不知濕熱沉滯既久,非借辛熱之力,不能開通經隧,原非為腎臟虛寒而設也。若真陽未衰,概行溫補而不知清熱滲濕,能無反助濕熱之患耶?(張路玉)
濕熱成痿,乃不足中之有餘也,宜滲泄。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補。(李瀕湖)
痿病雖分五臟,然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經》云: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又曰:陽氣內伐,熱舍於腎,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骨痿者,生於大熱也。若視為虛寒,而投以附、桂,多致不救。(葉仲堅)
白話文:
痿證的病因雖然很多,但大多源自於陽明經。濕熱內蘊,則肺部受熱影響而日漸枯槁,脾臟受濕邪侵襲而日漸溢出,最終導致上半身枯燥、下半身濕潤的狀態。世人普遍認為痿病是腎虛所致,卻很少有人提及陽明濕熱。有人疑惑,既然痿病是濕熱導致的,為什麼古方多用辛熱藥物治療卻能奏效?其實,濕熱在體內沉積久了,必須藉助辛熱的力量才能打通經絡,並非針對腎臟虛寒而設。如果陽氣尚未衰竭,一味溫補而不注重清熱利濕,反而會加重濕熱的病症。
濕熱導致的痿證,屬於虛損中有餘,需要滲泄治療。而精血枯竭導致的痿證,屬於虛損中不足,需要峻補治療。
痿病雖然影響五臟,但根本原因在腎臟,表徵則在肺部。《黃帝內經》說:五臟因肺熱而導致葉片焦枯,最終發展成痿躄。又說:陽氣內傷,熱氣積聚在腎臟,水無法克制火,就會導致骨骼枯竭、髓液虛損,因此雙腳無法支撐身體,出現骨骼痿弱的症狀。骨骼痿弱的病因是體內過於燥熱,如果誤認為是虛寒,用附子、桂枝等藥物治療,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無藥可救。
真氣,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故谷入於胃,其氣脾為之行於三陽,又復行之於三陰,是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而四肢筋骨肌肉,皆賴以榮養也。陽明胃氣既虛,則臟腑無所稟,四肢無所榮,機關不利而成痿躄。《內經》治痿獨取陽明,厥有旨哉。丹溪以《難經》瀉南補北之法,摘為治痿之方,亦是舉其例爾。
若胃口不開,飲食少進者,不可拘於此例。(張三錫)
林氏曰:《內經》皮、肉、筋、骨、脈五痿,既分屬五臟,然則獨取陽明,只可治脾、肺、皮、肉之痿。若肝之筋痿,心之脈痿,腎之骨痿,受病不同,豈可僅取陽明而已乎?故治筋痿宜養其肝,脈痿宜益其心,骨痿宜滋其腎,未可執一而論。《經》云:各補其營而通其俞,調其虛實云云。可見治痿之法,不專於陽明也。(《赤水玄珠》)
白話文:
人體的真氣,來自於先天之氣,與食物的精氣結合,充盈全身。食物進入胃部,其精氣由脾臟運送到三陽經,再經三陰經,所以五臟六腑都依靠胃氣滋養,四肢筋骨肌肉也靠它來維持。如果陽明胃氣虛弱,臟腑得不到滋養,四肢得不到濡養,機體就會失調而導致痿病。《內經》治療痿病專注於陽明,是有其道理的。丹溪先生根據《難經》的「瀉南補北」理論,將其作為治療痿病的方劑,也是一種方法。
如果胃口不好,飲食減少,就不能一概而論。
林氏說,《內經》將皮、肉、筋、骨、脈五種痿病,分別歸屬於五臟,因此單獨治療陽明,只能治脾、肺、皮、肉的痿病。如果肝臟的筋痿,心臟的脈痿,腎臟的骨痿,病因不同,不能只依靠陽明來治療。所以治療筋痿應該養肝,脈痿應該益心,骨痿應該滋腎,不能一成不变。經書中說:「各補其營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可見治療痿病的方法,不只局限於陽明。
《經》言治痿獨取陽明,非謂陽明之虛而補之也。良由火邪伏於胃中,則陽明實矣,陽明實則飲食日倍,形體日肥,足反廢而難步。豈陽明氣旺,但能受食,而不能強筋束骨乎?此乃火邪伏於胃中,止可殺穀,而不能運化精微以生津布液,灌溉百骸,所謂壯火食氣。胃熱消穀善飢,故《內經》不言補而言取者,取去陽明所伏之火邪,則濕熱清筋骨強,而痿自起矣。凡此皆以實邪為病立論也。
然病名雖一,而虛實各殊。須知虛者正氣虛也,實者邪氣實也,豈有血氣充足,而筋骨為之不用乎?(《馮氏錦囊》)
痿痹,筋脈短勁,肝氣內錮,須亟講於金伐木榮之道,以金伐木,而木反榮筋反舒矣。然非金氣自壅,則木且奉令不暇,何敢內拒?惟金失其剛,轉而為柔,是以木失其柔,轉而為剛。故治此患,先以清金為第一義也。
白話文:
古書記載治療痿病只用陽明經,並不是因為陽明虛弱而要補它。原因是火邪潛伏在胃中,導致陽明實熱。陽明實熱就會食慾大增,身體日漸肥胖,但腳反而無力難以行走。這並不是因為陽明氣旺,只吃得下卻不能強健筋骨。實際上是火邪潛伏在胃中,只會消耗食物,無法運化精微物質生成津液,滋潤全身,這就是所謂的“壯火食氣”。胃熱消耗食物,容易感到飢餓,所以《內經》不說補而說取,意思是去除陽明積存的火邪,這樣濕熱就能消除,筋骨就會強健,痿病自然會痊癒。這些都是以實邪為病因的論述。
不過,痿病雖然名稱相同,但虛實情況卻有所不同。要知道,虛是指正氣虛弱,實是指邪氣積存,怎麼可能氣血充足,卻導致筋骨無力呢?
痿痹症患者筋脈短縮僵硬,是因為肝氣鬱結,需要及時運用金伐木的道理,以金克木,讓木氣得以生長,筋脈才能舒展。但如果金氣不阻塞,木氣本就應該順從金氣,怎麼敢逆反呢?只有當金氣失去剛健,轉而變柔弱,才會導致木氣失去柔順,轉而變得僵硬。所以治療這種疾病,首先要清金氣,這是最重要的。
然清金又先以清胃為第一義,不清其胃,則飲酒焉而熱氣輸於肺矣,厚味焉而濁氣輸於肺矣,藥力幾何能勝清金之任哉!金不清,如大敵在前,主將懦弱,已不能望其成功,況舍清金而更加以助火爍金,倒行逆施以為治耶?(《寓意草》)
經云:肺熱葉焦則生痿躄。又云:治痿獨取陽明,以及脈痿、筋痿、肉痿、骨痿之論,可謂詳審精密矣。夫痿之旨,不外肝、腎、肺、胃四經之證。蓋肝主筋,肝傷則四肢不用,而筋骨拘攣。腎藏精,精血相生,精虛則不能灌溉諸末,血虛則不能榮養筋骨。肺主氣,肺虛則高源化絕,水涸則不能濡潤筋骨。
陽明為宗筋之長,陽明虛則宗筋縱,不能束筋骨以利機關,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縮之證作矣。治痿無一定之法,用方無獨執之見。如沖、任虛寒而成痿者,用通陽攝陰兼實奇脈為主。濕熱沉著下焦而成痿者,用苦辛寒燥為主。腎陽、奇脈兼虛而成痿者,用通納八脈,收拾散越之陰陽。
白話文:
然而,清金要先以清胃為首要,若不先清胃,那麼飲酒就會讓熱氣進入肺部,吃厚味就會讓濁氣進入肺部,藥力又怎麼能勝任清金的任務呢?金氣不清,就好像敵人在眼前,主將卻軟弱無力,根本無法期待成功,更何況捨棄清金,反而助火灼金,這是倒行逆施的治療方法!
古籍記載:「肺熱葉焦則生痿躄。」又說:「治痿獨取陽明,以及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的論述,可謂詳盡精準。」痿的本質,不外乎肝、腎、肺、胃四經的病症。因為肝主筋,肝受傷就會導致四肢無力,筋骨拘攣。腎藏精,精血互相滋生,精氣不足就會無法滋養四肢末端,血虛則無法濡養筋骨。肺主氣,肺氣虛弱就會導致氣虛上浮,水液不足則無法滋潤筋骨。
陽明經是宗筋之長,陽明虛弱就會導致宗筋鬆弛,無法束縛筋骨,使四肢活動自如,就會出現無法行走、肌肉萎縮的症狀。治療痿證沒有固定的方法,用藥也不要固執己見。比如沖脈、任脈虛寒導致痿證,就要用溫陽補陰,兼顧奇脈為主要治療方向。濕熱沉積下焦導致痿證,就要用苦寒燥濕為主。腎陽和奇脈同時虛弱導致痿證,就要用通納八脈,調和陰陽。
下焦陰虛及肝腎虛而成痿者,用河間飲子、虎潛諸法,填納下焦,和肝熄風。陽明脈空,厥陰風動而成痿者,用通攝為主。肝腎虛,兼濕熱蒸灼筋骨而成痿者,益下佐以流通脈絡,兼清熱利濕。胃虛窒塞,筋骨不利而成痿者,流通胃氣,及通利小腸火腑。胃陽、腎督皆虛而成痿者,治以兩固中、下。
陽明虛,營絡熱,及內風動而成痿者,治以清營熱、熄內風。肺熱葉焦而成痿者,治以甘寒清上熱。邪風入絡而成痿者,治以解毒宣行。精血內奪,奇脈少氣而成痿者,治以填補精髓。(《臨證指南》)
脈候
痿屬肺熱傳於五臟,脈多浮大,或尺脈虛弱,或緩澀而緊。(《證治匯補》)
白話文:
對於因下焦陰虛、肝腎虛弱導致的萎縮問題,可以使用河間飲子、虎潛等方法,補充下焦之氣,調和肝臟,平息風氣。若陽明脈氣不足,厥陰風動導致萎縮,主要治療方式是疏通經絡。如果肝腎虛弱,並伴有濕熱蒸發於筋骨所引起的萎縮,則需補充下部,同時輔以活血化瘀,兼顧清熱利濕。對於胃虛導致的氣流受阻、筋骨不利所導致的萎縮,需要疏通胃氣,並通暢小腸的火氣。若胃陽、腎督都虛弱導致萎縮,則需要從中下部進行治療。
對於陽明脈虛,營絡熱度高,以及內在風氣動盪所導致的萎縮,應以清熱、熄內風作為主要治療手段。肺熱使得葉片乾枯所導致的萎縮,以甘寒清熱的方式進行治療。邪氣侵入經絡所導致的萎縮,則以解毒宣通的方式進行治療。若因精血內失、脈象微弱、氣息稀少所導致的萎縮,則需補充精血,填補精髓。
萎縮問題通常與肺熱傳至五臟有關,脈象多表現為浮大、尺脈虛弱,或者緩慢且帶有緊張感。
以上資訊來自《臨證指南》和《證治匯補》。
選案
朱修之八年痿廢,更醫累百,毫末無功。予診六脈有力,飲食若常,此實熱內蒸,心陽獨亢,證名脈痿。用小承氣湯,下六、七行,左足便能伸縮。再用大承氣湯,又下十餘行,手可持物。更用黃連、黃芩各一斤,酒蒸大黃八兩,蜜丸,日服四錢,以人參湯送。一月之內,去積滯不可勝數,四肢皆能展舒。
余曰:積滯盡矣,煎三才膏十斤,服畢應酬如故。○倪君儔四年不能起床,所服寒涼者十之六,補腎肝者十之三。診脈大而無力,此營衛交虛,以十全大補湯加秦艽、熟附朝服之,夕用八味丸加牛膝、杜仲、萆薢、虎骨、龜版、黃柏,凡三月而機關利。(李士材)
白話文:
朱修之患病八年,四肢萎縮無力,找過很多醫生,都無效。我診脈發現他脈象有力,飲食正常,這是內熱上蒸,心陽過亢導致的脈痿。於是給他用小承氣湯,瀉下六七次後,左腳就能伸縮自如。再用大承氣湯,又瀉下十多次,手可以拿東西了。之後用黃連、黃芩各一斤,酒蒸大黃八兩,製成蜜丸,每天服四錢,用人參湯送服。一個月內,積滯排出無數,四肢都能舒展自如。
我說:積滯都排出來了,再煎三才膏十斤服用,就能恢復正常生活。倪君儔臥床不起四年,服用寒涼藥占六成,補腎肝藥占三成。診脈發現他脈象雖大但無力,這是營衛氣血虛弱,就用十全大補湯加秦艽、熟附子早上服用,晚上用八味丸加牛膝、杜仲、萆薢、虎骨、龜版、黃柏,持續服用三月,身體功能恢復正常。
附方
補北健行湯,治痿證足不任地,真水不足,陽明熱灼。生地、熟地、茯苓、丹皮、龜版、女貞子、生苡仁、丹參、沙參、阿膠、山藥。
附拘攣
肝氣熱,則筋膜乾,筋急而攣。○寒多則筋攣骨痛。(《素問》)
大筋緛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攣;小筋弛長者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攣屬肝,肝主筋故也。(朱丹溪)
白話文:
補北健行湯 方劑及說明:
補北健行湯,用於治療痿證,症狀為足部無力,無法站立,原因是體內真水不足,陽明經熱邪灼傷。
組成: 生地、熟地、茯苓、丹皮、龜版、女貞子、生苡仁、丹參、沙參、阿膠、山藥。
附拘攣 解釋:
拘攣是指肌肉痙攣、僵硬。
《素問》中記載: 肝氣熱,則筋膜乾,筋急而攣。○寒多則筋攣骨痛。
解釋: 肝氣熱盛,會導致筋膜乾燥,筋脈緊繃而出現痙攣。寒邪侵襲,則會導致筋脈拘攣,骨骼疼痛。
朱丹溪說: 大筋緛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攣;小筋弛長者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攣屬肝,肝主筋故也。
解釋: 大筋短縮,是因熱邪傷筋,導致血液不能滋養筋脈,而出現拘攣。小筋鬆弛,是因濕邪傷筋,導致筋脈無力束縛骨骼,而出現痿證。拘攣屬於肝臟的病變,因為肝主筋。
愚按:拘攣屬肝,肝主筋。古書有風、寒、濕、熱、血虛之不同,然總不外亡血,筋無榮養,則盡之矣。蓋陰血受傷則血燥,血燥則筋失所養,為拘為攣,勢所必至。又何待風、寒、濕、熱相襲耶?且精血不虧,雖有邪干,決無筋脈拘急之病。而病至堅強,其枯可知,治此必以氣血為主。
若有微邪,通不必治,氣血復,血脈行,邪自不能留,何足慮哉?《經》曰: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又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此之謂也。(《會心錄》)
拘攣則急多緩少,寒多熱少。《經》謂寒則筋攣是也。其治莫如養血溫經,使陽氣以和柔之,陰津以灌溉之。(《馮氏錦囊》)
白話文:
我認為拘攣屬於肝臟的病症,因為肝臟主宰筋脈。古書中提到風、寒、濕、熱、血虛等不同的原因,但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失血,導致筋脈沒有營養而造成的。這是因為陰血受損,血氣乾燥,筋脈就失去滋養,自然就會變得僵硬、攣縮,這是必然的結果。又何必等到風寒濕熱等邪氣侵襲呢?而且如果精血充足,就算有邪氣侵犯,也絕對不會出現筋脈拘急的病症。而病症已經非常嚴重,筋脈枯竭的情況可想而知,治療這種病症一定要以補氣養血為重。
如果只是輕微的邪氣,其實不需要治療,只要補氣養血,讓血脈流通,邪氣自然就會消散,不必擔心。經書上說:「精氣充盈則能滋養精神,柔潤則能滋養筋脈。」又說:「腳部得到血液滋養才能走路,手掌得到血液滋養才能握物,手指得到血液滋養才能抓取。」這就是這個道理。
拘攣的病症,大多數是筋脈急縮,而舒緩的較少;寒氣多而熱氣少。《經書》上說:「寒氣會導致筋脈攣縮。」治療這種病症最好的方法是補血溫經,讓陽氣和緩柔順,陰液滋潤灌溉筋脈。
附癱瘓
氣順血澀則為癱,筋脈拘急也;血順氣虛則為瘓,抬動不能也。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不舉;瘓者渙也,血氣散漫,渙然不收。本皆血氣不足,不必以左右分,而以濕痰、死血論。(《馮氏錦囊》)
癱瘓雖分左右,然皆精血不足,不能榮養百骸。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迨夫著而不去,亦有濕、痰、風、熱留而為實者,則去邪養正之間,有標有本,固宜以法治之也。(程郊倩)
四肢不舉,俗曰癱瘓。《經》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高,則令除去。此膏粱之疾,其治宜瀉,或三化湯,或調胃承氣湯選用。若脾虛則不用也。《經》謂土不及則卑陷。卑,下也;陷,坑也。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能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受。
白話文:
氣血運行不暢,氣順暢但血瘀阻則會導致癱瘓,筋脈緊繃;血流通暢但氣虛乏力則會導致瘓,肢體抬動困難。癱瘓是指筋脈鬆弛,肢體無力,癱軟無力;瘓是指血氣散亂,肢體無法收縮。癱瘓和瘓的根本原因都是血氣不足,不必分左右,而要從濕痰、瘀血的角度去分析。
癱瘓雖然分左右,但都是精血不足,無法滋養全身。雖然說是邪氣入侵,但體內氣虛才是根本。等到邪氣停留不去,也會有濕、痰、風、熱等實邪停留,這時就需要既祛除邪氣又滋養正氣,要標本兼治。
四肢無力,俗稱癱瘓。醫書說脾氣過盛,就會導致四肢無力。又說:脾土過盛則身體肥胖。肥胖,就是身體高大;敦厚,就是身體臃腫。既肥胖又臃腫,就需要去除。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豐盛造成的疾病,治療方法應該瀉火,可以用三化湯或調胃承氣湯,根據情況選擇。如果脾虛則不用。醫書說脾土不足則身體消瘦。消瘦,就是身體矮小;陷,就是身體凹陷。四肢都依靠胃氣滋養,但氣血無法到達經絡,必須依靠脾土才能接收營養。
今脾病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治用十全散加減四物湯。(《保命集》)
白話文:
現在脾臟有病,無法將津液運送到胃部,四肢也無法從水穀中獲得氣血,身體氣血一天天衰弱,經絡不通暢,筋骨肌肉都缺乏氣血滋養,所以無法正常運作。治療方法是用十全散加減四物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