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二·醫學溯源 (37)
卷二·醫學溯源 (37)
1. 醫則
小、大、方、圓全其才,神、聖、工、巧全其用,能會精神於相與之際,燭幽隱於元冥之間者,斯足謂之真醫,而可以當性命之任矣。○明哲二字,為見機自保也。夫醫患不明,明則治病何難哉?而所患者,在人情耳!人事之變,莫可名狀。如我有獨見,豈彼所知?使彼果知,何藉於我?每有病臨危劇,尚執淺見,從旁指示,某可用某不可用,重之云太過,輕之言不及,一不合意,必有後言,是當見機之一也。
有雜用不專,主見不定,藥已相投,渠不知覺,忽惑人言,舍此慕彼;凡後至者,欲顯己長,必談前短,及其致敗,反以嫁讒,是當見機之二也。有病入膏肓,勢必難療,憐其苦求,勉為舉手,當此之際,使非破格出奇,何以濟急?倘出奇無功,徒駭人目,事後必招浮議,是當見機之三也。或有是非之場,爭競之所,利害所居,恐涉其患,是當見機之四也。
有輕醫重巫,可無可有,徒用醫名,以盡人事;尚有村鄙之夫,不以彼病為懇,反云為我作興,籲!誠可哂也,是當見機之五也。有議論繁雜者,有親識要功者,有內情不協者,有任性反復者,皆醫中所最忌,是當見機之六也。凡此六者,俱當默識,而惟於縉紳之間,尤當加意。
蓋恐其不以為功,而反以為罪,何從辨哉?雖曰:吾盡吾心,非不好生。然勢有不我由者,不得不見機進止,明哲自保,不可少也。(張景岳)
一醫醫不學無術之病。醫以生人,亦以殺人;惟學則能生人,不學則適足以殺人。蓋不學則無以廣其識,不學則無以明其理,不學則不能得其精,不學則不能通其權達其變,不學則不能正其訛、去其弊,如是則冒昧從事,其不至殺人也幾希矣!或曰:醫必有傳,或傳之於師,或傳之於祖若父,皆學也。抑知恃此以為學,其去學也遠矣!彼僅恃其傾耳聽受之逸,必不復有心思研究之勞。
且既守其一成不易之規,則必昧乎神明變化之理。一若歷代諸賢聖,皆不如其師、其祖、若父之足信從也。一若歷代賢聖垂訓之書,皆不如其師、其祖、若父之口語為足憑也。故善學者,無論有傳無傳,總非求得乎古昔聖賢之理不可也。自《靈》、《素》而下,以及於近代諸書,無不細心探討,識高理透,眼快心靈,凡遇一病,必認得真,拿得定,不為邪說所惑,不為假象所欺,得心應手,起死回生。以此言學,則真學也。
學真而術自神矣,豈僅僅得之聽受之間,守其一成之規者,遂得謂之學哉?若僅恃此以為學,則必得其偏而失其全,得其淺而失其深,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髓,得其俗套而失其真詮,及其臨證施治,非隔靴搔癢,即傍皮切血;非畫餅充飢,即鴆酒解渴,此術之不精,由學之不足也。此不學無術之病,所宜急醫者也。
白話文:
醫術高明的人,要像小、大、方、圓這些形狀一樣具備各種才能,也要像神、聖、工、巧這些工藝一樣能充分運用。能夠在診斷時會合精神,洞察隱藏的病因,這樣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醫生,可以承擔起關乎人命的重任。
「明哲」這兩個字,講的是見機行事、保護自己。醫生最大的困擾在於病人不明白,如果病人明白了,治病又有什麼困難呢?困難就在於人情世故啊!人世間的事情千變萬化,難以言說。例如,我有獨到的見解,病人怎麼會知道?如果他知道,又何必需要我來治療?經常遇到病情危急的時候,病人還固執己見,從旁指指點點,說這個藥可以用,那個藥不可以用,藥量用重了就說太過,用輕了就說不足,只要稍微不合他的意,就一定會有抱怨,這是見機行事的第一種情況。
還有些人用藥雜亂不專,沒有主見,藥都已經投下去了,他卻沒有感覺,忽然被別人說幾句就心動,捨棄原來的藥,去追求新的藥。凡是後來插手的人,為了顯示自己的高明,一定會說前面醫生的不是,等到病情惡化,反而會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是見機行事的第二種情況。有些病已經到了晚期,很難治療了,醫生可憐病人苦苦哀求,勉強出手治療,在這種時候,如果不用特殊的方法,怎麼能救急?如果用特殊的方法沒效果,反而會讓人感到驚駭,事後一定會招來閒言閒語,這是見機行事的第三種情況。有些地方是是非爭論的場所,利益衝突的地方,要擔心被牽連,這是見機行事的第四種情況。
還有些人輕視醫生而重視巫術,對醫生的存在可有可無,只是用醫生的名義,來盡人事;更有一些鄉野之人,不把自己的病當回事,反而說醫生是為了自己才這樣做的,唉!實在是可笑啊,這是見機行事的第五種情況。還有一些人議論紛紛,一些親友想邀功,一些人內情不合,一些人任性反覆,這些都是醫生最忌諱的,這是見機行事的第六種情況。以上這六種情況,都要記在心裡,尤其是在面對有身份地位的人時,更要格外小心。
因為恐怕他們不認為你是盡力醫治,反而認為你是在找麻煩,到時候要怎麼辯解呢?雖然說:「我已經盡了我的心力,並非不愛惜生命。」但事情有時不由自己,不得不見機行事、適可而止,明哲保身,這是非常重要的。(張景岳)
一位醫生,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學無術。醫術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只有學習才能救人,不學習只會害人。因為不學習就無法增廣見聞,不學習就無法明白醫理,不學習就無法獲得精髓,不學習就無法通曉權變,不學習就無法糾正錯誤、去除弊端。這樣冒然行事,離害人就不遠了!或許有人說:「醫術一定有傳承,有的是師父教的,有的是祖父或父親傳的,這就是學習啊。」要知道,如果只是依賴這些傳承,那就離真正的學習遠了!他們只貪圖輕鬆地聽老師講,肯定不會再花心思研究。
而且既然墨守成規,就一定會不了解醫理的神妙變化。他們會覺得歷代賢聖,都不如自己的老師、祖父或父親可靠。會覺得歷代賢聖留下的典籍,都不如自己老師、祖父或父親口頭說的可靠。所以,善於學習的人,無論有沒有傳承,都一定要求得古代聖賢的醫理。從《靈樞》、《素問》到近代各種醫書,都要仔細研究探討,見識要高,醫理要透徹,眼光要快,心思要靈敏,凡是遇到一種病,一定要能正確診斷,確切判斷,不被邪說迷惑,不被假象欺騙,這樣才能得心應手,起死回生。這樣說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學習。
學得真,醫術自然高明,難道只靠聽老師講,或墨守成規,就能稱得上是學習嗎?如果只是依賴這些,一定會學到片面而失去全面,學到膚淺而失去精深,學到皮毛而失去神髓,學到俗套而失去真諦。等到臨床治療時,不是隔靴搔癢,就是擦傷皮毛,不是畫餅充飢,就是飲鴆止渴。醫術不精,就是因為學識不足。這種不學無術的毛病,是最應該趕快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