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一·雜證匯參 (28)
卷十一·雜證匯參 (28)
1. 咽喉
經義
喉主天氣,咽主地氣。○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乾,不可內食。(《素問》)
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足少陰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靈樞》)
哲言
凡《經》言喉痹者,謂喉中呼吸不通、言語不出,天氣閉塞也;云咽痛、嗌痛者,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地氣閉塞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謂咽喉俱病,天地之氣並閉塞也。(孫一奎)
喉有二管:一為氣管,一為食管。食管在前,氣管在後。人有自刃而不死者,傷食管而未傷氣管也,故食管在前。氣管上通於鼻,人方食時,氣無不通,非食急未有嗆入氣管者。以鼻吸之,食急嗆入者,仍歸食管,故氣管在後。(《醫參》)
喉者,候也;咽者,嚥也。咽接三脘以通胃,故以之咽物;喉通五臟以系肺,故以之候氣。氣喉谷咽,皎然明白。(《得效方》)
咽與喉,會厭與舌,四者同在一門,其用各異。喉以納氣,故喉氣通於天;咽以納食,故嚥氣通於地。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闔,食下則吸而掩,氣上則呼而出。是以舌抵上齶,則會厭能閉其喉。四者更相為用,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熱氣上行,結薄於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蛾,是謂乳蛾,有雙、單之分。
其比乳蛾差小者,名曰閉喉。熱結於舌下,復生小舌者,名曰子舌脹。熱結於舌中,舌為之腫者,名曰木舌脹。熱結咽喉,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痹。暴發暴死者,名曰走馬喉痹。八種之名雖詳,一言可了,曰火。微者以咸軟之,甚者以辛散之,其最無如砭針出血,血出則病已。
(張子和)
咽喉之病,有單乳蛾、雙乳蛾、單喉痹、雙喉痹、纏喉風、急喉痹、懸雍垂、梅核氣、屍咽、谷賊、骨鯁、咽痛、咽瘡。○懸雍生於上齶,雖無關於咽喉,所以暴腫者,亦熱使然也。○屍咽者,陰陽不和,脾肺風熱,毒氣壅盛不通,致令屍蟲發動,上蝕於喉,或癢、或痛,與傷寒狐惑同,當參考。○谷賊者,谷芒強澀,人誤食之,滯於咽門,遂令刺肺。
若不急治,亦能殺人。(《仁齋直指》)
補編
喉證:治實之法,先宜發散,次宜清涼,或湧導痰涎,或針刺出血;治虛之法,須遵《內經》從治之旨,徐徐頻與。(《醫學正傳》)
喉痛治法,視火之微甚:微則正治,甚則反治。撩痰、出血,隨宜而施,或針手大指少商出血。若腫達於外,必外敷藥。有表證者,宜甘、桔、荊、防、羌活,表而出之。不惡寒者,可用酸味吹喉取痰,常以鵝翎蘸米醋攪咽中,摘出其痰。若乳蛾腫甚者,先以小刀就蛾上刺出其血,再用牙硝吹點,以退火邪。
白話文:
咽喉
經義
喉嚨主導來自天空的清氣,咽喉主導來自大地的濁氣。肝臟是身體內重要的將領,其功能取決於膽的輔助。咽喉像是肝的使者。一陰一陽之氣交結受阻,就稱為喉痹。邪氣侵入足少陰經脈的絡脈,會使人喉嚨乾燥,無法吞嚥食物。《素問》
咽喉是水穀飲食通過的通道;喉嚨則是氣體上下流通的管道。足少陰經脈的病變會導致口熱、舌乾、咽喉腫脹、呼吸困難、喉嚨乾燥疼痛等症狀。喉痹,如果病人不能說話,就取足陽明經治療;如果能說話,就取手陽明經治療。《靈樞》
哲言
凡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喉痹,指的是喉嚨呼吸不順暢、說不出話,是天空的清氣受阻;所說的咽痛、嗌痛,指的是咽喉不能吞嚥唾液或食物,是來自大地的濁氣受阻;所說的喉痹、咽喉痛,指的是咽喉同時發生病變,天地之氣都受阻了。(孫一奎)
喉嚨有兩個管道:一個是氣管,一個是食管。食管在前,氣管在後。有人用刀自刎卻沒有死,是因為傷到了食管而沒有傷到氣管,所以食管在前。氣管向上通到鼻子,人吃飯的時候,氣體通常不受阻礙,除非吃飯太快才會嗆入氣管。用鼻子吸氣,即使吃飯時嗆入,食物仍然會回到食管,所以氣管在後。《醫參》
喉嚨的「喉」,有「等候」的意思;咽喉的「咽」,有「吞嚥」的意思。咽喉連接三脘,以通向胃部,因此用來吞嚥食物;喉嚨連接五臟,並與肺相連,因此用來呼吸氣體。氣體經由喉嚨,食物經由咽喉,各自的通道非常清楚。《得效方》
咽與喉、會厭與舌,這四者都在同一個部位,但功能各有不同。喉嚨負責納入氣體,因此喉嚨的氣通往天空;咽喉負責納入食物,因此咽喉的氣通往大地。會厭掌管開闔,食物下嚥時會厭會閉合,氣體呼出時會厭會打開。當舌頭抵住上顎時,會厭就能關閉喉嚨。這四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否則就會導致飲食廢止而死亡。熱氣向上,在喉嚨兩側結成薄膜,靠近外面的部位腫脹,形狀像飛蛾,就稱為乳蛾,有單側和雙側之分。
比乳蛾稍微小一點的,稱為閉喉。熱結於舌頭下方,又長出小舌頭的,稱為子舌脹。熱結於舌頭中間,導致舌頭腫大的,稱為木舌脹。熱結於咽喉,腫脹蔓延到外部,並且麻木發癢,腫脹很大的,稱為纏喉風痹。突然發作並且迅速死亡的,稱為走馬喉痹。雖然有八種不同的名稱,但都可以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火」。輕微的用鹹味藥物軟化,嚴重的用辛散的藥物疏散,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用砭石或針刺放血,血出來後病就好了。(張子和)
咽喉的疾病,有單乳蛾、雙乳蛾、單喉痹、雙喉痹、纏喉風、急喉痹、懸雍垂、梅核氣、屍咽、谷賊、骨鯁、咽痛、咽瘡等。「懸雍垂」長在上顎,雖然與咽喉無關,但會突然腫脹,也是因為熱引起的。「屍咽」是因為陰陽不調和,脾肺風熱,毒氣阻塞不通,導致體內蟲子活動,向上侵蝕喉嚨,引起發癢或疼痛,類似於傷寒引起的狐惑病,需要參考鑑別。「谷賊」是因為穀物的芒刺堅硬粗糙,人誤食後,滯留在咽喉入口,刺傷肺部。如果不緊急治療,也會導致死亡。《仁齋直指》
補編
治療喉嚨疾病,實證的治療方法,首先要用發散的藥物,其次用清涼的藥物,或者用催吐的方法導出痰涎,或者用針刺放血;虛證的治療方法,必須遵循《黃帝內經》的原則,慢慢地、多次給予藥物。《醫學正傳》
治療喉嚨疼痛,要根據火熱的輕重來決定治療方法:輕微的用常規方法治療,嚴重的用相反的方法治療。可以根據情況使用祛痰、放血等方法,或者針刺手大拇指的少商穴放血。如果腫脹蔓延到外部,必須外敷藥物。有表證的,適合使用甘草、桔梗、荊芥、防風、羌活等藥物,將病邪從表散出。不畏寒冷的,可以用酸味藥物吹入喉嚨來取痰,經常使用鵝毛蘸米醋攪動咽喉,摘出其中的痰。如果乳蛾腫脹嚴重,可以先用小刀刺破乳蛾放出血液,再用牙硝吹在患處,以消除火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