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42)

回本書目錄

卷四·傷寒析疑 (42)

1. 問難

或問:乾嘔脅痛,小柴胡、十棗湯皆有之,一和解,一攻伐,何也?蓋小柴胡證,邪在半表半裡間,外有寒熱往來,內有乾嘔諸病,所以不可攻下,宜和解以散表裡之邪。十棗湯證,外無寒熱,其人漐漐汗出,此表已解也;但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邪熱內蓄,而有伏飲,是里未和也,與十棗湯以下熱逐飲。有表證而乾嘔脅痛者,乃柴胡湯證也;無表證而乾嘔脅痛者,即十棗湯證也。

(張兼善)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與調胃承氣湯。

問:硬滿似重於心煩,何心煩可下,而硬滿不可下也?答:心下,正胸膈之間,而兼太陽。故硬滿為太陽、陽明之候,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至於心煩一證,乃津液內耗,大率當調其胃,然尚有重傷津液之慮,若不由吐下所致,是津液未虧,反見心煩者,其為邪熱灼胃審矣。當用調胃承氣,夫復何疑!然曰與,亦是少少和胃以安津液之法,非下法也。

(喻嘉言)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門人問:濈然汗出而病解,乃手足濈然汗出者,反作固瘕,何手足不宜於汗耶?答曰:前代之業醫者,皆極大聰明學問之人,故仲景書為中人以上舉一隅能以三隅反者設也。胃氣虛寒之人,外邪入之,必轉增其熱;胃熱故膀胱亦熱,氣化不行,小便因之不利;小便不利,而盡注於大腸,則為洞泄,即末條之下利清穀者是也。小便不利,乘胃熱而滲於脾,則四肢先見黃色,乃至遍身發黃而成谷疸者是也。

今手足濈然得汗,則脾中之濕熱行,而色黃谷疸之患可免;但汗從手足而出,水熱之氣未得遍泄於周身,不過少分大腸奔迫之勢,故不為洞泄,而為瘕泄耳。無病之人,小便不行,尚漬為他病,況傷寒證極赤極熱之小便,停蓄不行,能無此三種之變耶?一溯其源,而輕重自分矣。(喻嘉言)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問:白虎證亦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黃?答曰:白虎證與發黃證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證也;頭面汗出,頸以下都無汗,發黃證也。又問:太陽病,一身盡痛,發熱,身如熏黃者,何也?答曰:此太陽中濕也。仲景云: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喻嘉言)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門人問:亡陽而譫語,四逆湯可用乎?答曰:仲景不言方,而子欲言之,曷不詳之仲景耶?蓋亡陽固必急回其陽,然邪傳陽明,胃熱之熾否,津液之竭否,里證之實否,俱不可知,設不辨悉,欲回其陽,先竭其陰,竟何益哉!此仲景不言方,乃其所以聖也。然得子此問,而仲景之妙義愈彰。(《尚論篇》)

白話文:

問難

有人問:乾嘔且脅肋疼痛,小柴胡湯和十棗湯都有治療,一個是和解,一個是攻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小柴胡湯證,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外有時寒時熱,內有乾嘔等症狀,所以不能用攻下,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散表裡的邪氣。十棗湯證,外沒有寒熱,病人只是微微出汗,這是表證已經解了;但頭痛、心下痞塞硬滿、牽引脅肋疼痛、乾嘔氣短,這些是邪熱內蓄,而且有潛伏的痰飲,這是裡證沒有和諧,所以用十棗湯來瀉熱逐飲。有表證而乾嘔脅肋疼痛的,是柴胡湯證;沒有表證而乾嘔脅肋疼痛的,就是十棗湯證。

(張兼善)

陽明病,心下硬滿的,不能攻下。陽明病,不能嘔吐也不能腹瀉,而且心煩的,用調胃承氣湯。

有人問:硬滿好像比心煩嚴重,為什麼心煩可以用下法,而硬滿卻不能用呢?答:心下,是指胸膈之間,而且兼有太陽經的部位。所以硬滿是太陽和陽明經的症狀,不能攻下;如果攻下會導致腹瀉不止,這樣會死人的。至於心煩這個症狀,是因為津液內耗,大多應該調理腸胃,但仍有進一步損傷津液的可能。如果不是因為嘔吐或腹瀉導致的,而是津液沒有虧損,反而出現心煩的,這肯定是邪熱灼傷了腸胃。應當用調胃承氣湯,有什麼好懷疑的呢!但說「用」調胃承氣湯,也是稍稍和胃以安撫津液的方法,不是純粹的攻下。

(喻嘉言)

陽明病,如果感受寒邪,不能吃東西,小便不暢,手腳汗出濕黏,這是要形成堅硬的腫塊(固瘕)。必然是大便先硬後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中寒冷,水穀不能分開。

學生問:濕黏汗出是病好轉的現象,但手腳濕黏汗出,反而會形成固瘕,為什麼手腳不適合出汗呢?答:前代的醫生,都是非常聰明而且學識淵博的人,所以張仲景寫的書是為中等以上資質的人準備的,讓他們能舉一反三。胃氣虛寒的人,外邪入侵,一定會轉化成熱;胃熱導致膀胱也熱,氣化功能不行,小便因此不暢;小便不暢,會全部向下流注到大腸,就造成了腹瀉,也就是最後提到的「下利清穀」的症狀。小便不暢,藉著胃熱滲到脾,就會四肢先出現黃色,甚至遍身發黃,形成黃疸。

現在手腳濕黏出汗,是脾中的濕熱在運行,可以避免黃色和黃疸的發生;但汗水從手腳而出,水熱之氣沒有能遍布全身,只是稍稍減少了大腸的壓力,所以不會造成腹瀉,而是形成瘕泄而已。沒有生病的人,小便不暢,尚且會導致其他疾病,何況傷寒病小便極為赤熱,停滯不行的話,怎麼不會出現這三種變化呢?一旦追溯到病源,輕重自然就分清楚了。

(喻嘉言)

陽明病,發熱出汗,這是熱邪向外發散,不會導致發黃。但如果只是頭部出汗,身上沒有汗,汗到脖子就停止,而且小便不暢,口渴想喝水,這是瘀熱在裡,身體一定會發黃。應用茵陳蒿湯治療。

有人問:白虎湯證也有身熱、煩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為什麼不會發黃?答:白虎湯證和發黃的證狀相似,全身出汗,這是熱邪向外發散,是白虎湯證;如果頭面出汗,頸部以下都沒有汗,這是發黃的證狀。又問:太陽病,全身疼痛,發熱,身體像被煙熏成黃色一樣,是怎麼回事?答:這是太陽經感受了濕邪。仲景說:傷寒病發汗之後,身體和眼睛都變成黃色;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寒濕在裡,沒有被解除的緣故。

(喻嘉言)

過度發汗,如果又再次發汗,會導致陽氣耗竭。出現胡言亂語,脈象短促的,會死;脈象能夠自己平和的,不會死。

學生問:陽氣耗竭而出現胡言亂語,可以用四逆湯嗎?答:仲景沒有說具體用什麼方子,而你卻想說,為什麼不仔細研究仲景的原文呢?陽氣耗竭固然要趕快回陽,但邪氣傳到陽明經,胃熱是否熾盛,津液是否耗竭,裡證是否實在,都無法知道,如果不能辨別清楚,想要回陽,卻先耗竭了陰液,有什麼用呢!這就是仲景沒有說具體用什麼方子的原因,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但因為你問了這個問題,仲景的精妙之處就更顯著了。

(《尚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