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43)
卷四·傷寒析疑 (43)
1. 問難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或問:《經》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何如?答曰:夫胃為受納之司,大腸為傳導之府,燥屎豈有在胃中哉?故《經》言谷消水去形亡也,以是知在大腸,而不在胃也明矣。(《此事難知》)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或謂:減不足言,復曰當下之,何也?此古之文法如是也。言腹滿不減,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此滿而不減之謂也。若時滿時減者,不可以當下而論,是減不足言也。然承氣湯當綴腹滿不減處,未可續於減不足言之下,如《太陽篇》中雲: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
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緣桂枝為發汗而設,非為治衄也。其減不足言之說,亦不外是。(張兼善)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門人問:脾約一證,胃強脾弱,脾不為胃行其津液,如懦夫受悍妻之約束,豈不為家之索乎?余曰:何以見之?曰:仲景云,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以是知胃強脾弱也。余曰:脾弱即當補矣,何為麻仁丸中,反用大黃、枳實、厚朴乎?子輩日聆師說,而腹笥從前相仍之陋,甚非所望也。仲景說胃強,原未說脾弱;況其所謂胃強者,正是因脾之強而強。
蓋約者省約也,脾氣過強,將三、五日胃中所受之谷,省約為一、二彈丸而出,全是脾土過燥,致令腸胃中之津液日漸乾枯,所以大便則難也。設脾弱即當便泄矣,豈有反難之理乎?相傳脾弱不能約束胃中之水,何以反能約束胃中之谷耶?在陽明例中,凡宜攻下者,惟恐邪未入胃,大便弗硬,又恐初硬後溏,不可妄攻,若欲攻之,先與小承氣,試其轉失氣方可攻,皆是慮夫脾氣之弱,故爾躊躇也。
若夫脾約之證,在太陽已即當下矣,更何待陽明耶?子輩附會前人,以脾約為脾弱,將指吳起之殺妻者為懦夫乎?有悖聖言矣。(《尚論篇》)
汗出多,則熱愈;汗出少,則便難。
問:汗多則熱愈;凡桂枝、麻黃二湯,俱取微似有汗,不令汗多。汗少則便難;汗少則津液未竭,何為便難也?答:太陽病,非汗不解,然汗法中,每伏亡陽、漏風種種危候,所以服桂枝、麻黃湯,但微取似汗,慮夫陽氣索薄之人,得藥而汗出不止也。
至於陽明胃經,為津液之府,邪熱內入,津液隨即外越者最多,不但陽氣素虛不可過汗,即陽氣素實,亦不可過汗,所以陽明致戒云:陽明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從前不解陽絕為何事,不知正指津液內竭而言,即無陽之互文也。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出現胡言亂語,並且有潮熱,反而吃不下東西,那一定是胃裡面有五六塊乾燥的大便。如果還能吃得下東西,只是大便比較硬而已,這種情況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
有人問:《傷寒論》說胃中有五六塊乾燥的大便,這是怎麼回事?回答說:胃是負責接納食物的,大腸才是負責傳導的,乾燥的大便怎麼會在胃裡面呢?《傷寒論》說食物消化、水分被吸收後就沒有形體了,由此可知,乾燥的大便應該在大腸,而不是在胃裡,這很明顯。
腹脹滿沒有減輕,即使稍微減輕也幾乎可以忽略,這種情況應該要瀉下,適合用大承氣湯。
有人說:腹脹滿沒有減輕,又說應該瀉下,這是為什麼?這是古代的文法,就應該這樣說。說腹脹滿沒有減輕,應該要瀉下,適合用大承氣湯,這是指腹脹滿並且沒有減輕的情況。如果時而腹脹滿,時而減輕,就不可以單純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因為這種情況屬於腹脹滿的程度稍微減輕。不過,承氣湯應該是用在腹脹滿沒有減輕的情況,不應該用在稍微減輕的情況之下,就像《太陽篇》中說的:傷寒,六七天沒有大便,並且頭痛發熱,可以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病邪不在體內,還在體表,應該要發汗。
如果頭痛,一定會流鼻血,適合用桂枝湯,因為桂枝湯是用來發汗的,不是用來止鼻血的。稍微減輕的說法,也是同樣的道理。
趺陽脈(腳背上的脈)摸起來浮而且澀,浮代表胃氣強盛,澀代表小便次數多,浮澀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大便就會困難,這是因為脾的約束功能太過,可以用麻仁丸來治療。
有學生問:脾約這個病症,是胃氣強盛,脾氣虛弱,脾無法將胃中的津液輸送到全身,就像懦弱的丈夫受到悍妻的約束一樣,這樣不會使家裡變得貧困嗎?我說:你怎麼知道的?學生說:張仲景說,趺陽脈摸起來浮而且澀,浮代表胃氣強盛,澀代表小便次數多,浮澀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大便就會困難,這是因為脾的約束功能太過,可以用麻仁丸來治療。由此可知是胃強脾弱。我說:脾虛弱就應該要補養,為什麼麻仁丸中反而用大黃、枳實、厚朴這些瀉下的藥呢?你們每天聽我講課,腦袋裡還是那些老舊的想法,這真讓我失望。仲景說的是胃強,並沒有說脾弱;而且他所說的胃強,正是因為脾的機能強盛才導致的。
所謂「約」,是指節省、約束的意思。脾氣太過強盛,把三五天胃所接受的食物,節約成一兩個小丸子排出,完全是因為脾土過於乾燥,導致腸胃中的津液逐漸乾枯,所以大便才會困難。如果脾虛弱,就應該會腹瀉了,怎麼反而會大便困難呢?相傳脾虛弱就不能約束胃中的水分,那為什麼反而能約束胃中的食物呢?在陽明病的例子中,凡是要用攻下方法治療的,都是擔心病邪還沒有進入胃,大便還不夠硬,又擔心剛開始大便硬,之後又變軟,不敢隨意攻下。如果想要攻下,會先用小承氣湯試探,等確定可以排氣了,才敢真正攻下,這些都是擔心脾氣虛弱,所以才會猶豫不決。
至於脾約這個病症,在太陽病的時候就應該攻下了,更何況是到了陽明病呢?你們附會前人的說法,把脾約當成脾虛弱,難道要把殺妻的吳起當成懦夫嗎?這真是違背了聖人的話啊!
汗出得越多,熱就會消退;汗出得少,大便就會困難。
有人問:汗出多,熱就會消退;凡是桂枝湯、麻黃湯,都是要讓身體微微出汗,不讓汗出太多。汗出少,大便就會困難;汗出少表示津液還沒耗竭,為什麼會大便困難呢?回答說:太陽病,不用發汗的方法就不能痊癒,但是發汗的治療方法,常常會潛藏亡陽、漏風等等危險的症狀,所以服用桂枝湯、麻黃湯時,只是微微取汗,是擔心身體虛弱的人,服藥後汗出不止。
至於陽明胃經,是津液匯聚的地方,邪熱侵入體內,津液很容易就往外發散,不僅陽氣原本就虛弱的人不可以過度發汗,就連陽氣原本就強盛的人也不可以過度發汗。所以陽明病很重視告誡說:陽明病屬於實證,如果發汗過多,也會變成大問題,太過度的發汗會導致陽氣在體內消散,津液耗竭,大便就會變硬。以前不了解陽氣消散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指的就是津液耗竭,也就是陽氣虛弱的另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