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44)
卷四·傷寒析疑 (44)
1. 問難
所云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乃脈法後段,推原所以當下之故,謂服藥得汗,腠理既開,兩三日內,仍覺漐漐微汗,則邪服而熱除,不傳裡矣。若汗才得而腠理隨閉,則熱邪不服而傳裡,熱既傳裡,津液必耗而便難,故宜攻下,以存津液。觀下文復云脈遲尚未可攻,又戒其勿誤攻,以重傷津液也。
要知此三語總頂屬府者,不令溲數,而為陽明病下注腳耳。(喻嘉言)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或問:腹痛,前以小建中溫之,後以小柴胡涼之,仲景豈姑試之乎?曰:非也。不瘥者,但未愈,非更甚也。先以建中解肌而發表,止痛在芍藥;繼以柴胡補中而達邪,止痛在人參。按柴胡湯加減法,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其功倍於建中,豈有溫涼之異乎?陽脈仍澀,故用人參以助桂枝;陰脈仍弦,故用柴胡以助芍藥。
若一服瘥,又何必更用人參之溫補、柴胡之升降乎?仲景有一證用兩方者,如用麻黃汗解,半日復煩,用桂枝更汗同法。然皆設法御病,非必然也。先麻黃,繼桂枝,是從外之內法;先建中,繼柴胡,是從內之外法。(柯韻伯)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問:血弱氣盡一節,有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高指表耶?下指脅耶?答:高不指表,下不指脅。要知此乃為婦人經水適來適斷之詞,經水適斷之後,豈非血弱氣盡乎?因少陽熱邪盡入血室,逼其經血妄行,致成此證。蓋少陽膽藏於厥陰肝葉之內,臟腑相連,與太陽、陽明兩陽各為一區,不與少陰、太陰相連者迥殊。
所以太陽、陽明之腑邪,不能襲入於臟,而少陽之腑邪與臟相連,漫無界限,其熱邪之在脅者,迫血妄行,必痛連腹中,見經血雖止,而腹痛猶不止耳。高指脅也,下指腹也。邪在兩脅,已搏飲上逆;痛在腹中,又濁氣上干。所以其證嘔逆特甚,但不可因其痛在腹中,遂指為厥陰見證,誤用吳茱萸等湯治嘔,桂枝大黃等湯治痛,仍用小柴胡湯治其腑,不治其臟。此是吃緊叮嚀,言外見臟腑,同治必領腑邪入臟矣。
仲景不能盡所欲言,但以小柴胡湯主之一語,砥柱狂瀾也。(喻嘉言)
小柴胡湯方去滓復煎。
問:小柴胡湯去滓復煎,必有其義。答:用小柴胡湯必去滓復煎,此仲景法中之法,原有奧義。蓋少陽經用藥,有汗、吐、下三禁,故但取小柴胡湯以和之。然一藥之中,柴胡欲出表,黃芩欲入里,半夏欲驅痰,紛紜而動,不和甚矣。故去滓復煎,使其藥性合而為一,漫無異同,俾其不至僨事耳。
白話文:
問難
關於「汗多則熱退,汗少則便秘」的說法,這是從脈象來推論病因的,指的是服用藥物發汗後,身體的毛孔打開,如果兩三天內仍有微微的出汗,表示病邪已經被驅散,熱也消退,不會往身體內部傳遞。反之,如果汗剛出毛孔就又閉合,表示熱邪沒有被驅散反而傳入體內,熱邪一旦進入體內,身體的津液就會耗損而造成便秘,所以這時候應該使用攻下藥,以保存津液。但要注意,如果脈象顯示身體虛弱,還不能貿然使用攻下藥,要小心不要誤用攻下藥,加重津液的損傷。
要知道,這三句話總結起來,都是在強調不要讓小便次數增加,而是為陽明病做一個註解。
如果傷寒病患者,陽脈呈現澀滯,陰脈呈現弦緊,按照規律應該是腹部急痛,要先使用小建中湯治療;如果沒有好轉,再用小柴胡湯治療。
有人問:「腹痛,先前用小建中湯溫補,後來又用小柴胡湯清涼,難道張仲景是在隨便嘗試嗎?」回答說:「不是的,沒有好轉只是還沒痊癒,並不是變得更嚴重。先用建中湯來疏通肌肉,發散病邪,止痛的效果主要在於芍藥;接著用柴胡湯來補益中焦,使病邪向外發散,止痛的效果主要在於人參。依照柴胡湯的加減法,腹痛的時候,會去除黃芩並加入芍藥,它的功效會比建中湯更加倍,哪裡有溫補和清涼的區別呢?陽脈仍然澀滯,所以要用人參來輔助桂枝;陰脈仍然弦緊,所以要用柴胡來輔助芍藥。
如果服藥一次就痊癒,又何必再用人參的溫補、柴胡的升降作用呢?張仲景有時候會針對同一個病症使用兩個方劑,例如使用麻黃湯發汗解熱,但半天後又出現煩躁,再使用桂枝湯再次發汗,做法相同。這些都是為了控制病情,並非一定要這樣。先用麻黃湯,後用桂枝湯,是從體表往體內治療的方法;先用建中湯,後用柴胡湯,是從體內往體表治療的方法。
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導致毛孔打開,邪氣因此入侵,與體內的正氣搏鬥,結聚在脅肋部位。正邪交戰,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發作時間不定,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由於內臟器官互相連接,疼痛一定會向下延伸。邪氣高位,痛感卻在下方,所以會引起嘔吐,應該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有人問:「關於『血弱氣盡』這段,提到『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這裡說的『高』是指體表嗎?『下』是指脅肋嗎?」回答說:「『高』不是指體表,『下』也不是指脅肋。應該理解為這是針對婦女月經來潮或剛結束時的情況,月經剛結束後,不就處於血弱氣盡的狀態嗎?因為少陽的熱邪侵入血室,逼迫經血妄行,所以形成這種病症。少陽的膽附著在厥陰肝的葉子內側,內臟互相連接,與太陽、陽明兩陽各自形成一個區域,與少陰、太陰的連接方式截然不同。
因此,太陽、陽明的病邪無法侵入內臟,而少陽的病邪卻與內臟相連,沒有明確的界限。熱邪在脅肋部位,會迫使血液妄行,必然會引起腹部疼痛。即使經血停止,腹痛仍然不會停止。這裡說的『高』是指脅肋,『下』是指腹部。邪氣在兩脅,已經和飲邪搏鬥而上逆;疼痛在腹中,濁氣也會向上干擾。所以這種病症的嘔吐特別嚴重,但不能因為腹部疼痛,就認為是厥陰病的症狀,而誤用吳茱萸湯等來治療嘔吐,或者用桂枝大黃湯等來治療疼痛,而是應該仍然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少陽的病邪,而不是治療內臟。這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如果沒有理解內臟和腑的不同,就會導致將腑的病邪帶入內臟。
張仲景無法將所有細節都表達清楚,只能用『小柴胡湯主之』一句話,來力挽狂瀾。」
小柴胡湯服用前要將藥渣濾掉後,再次煎煮。
有人問:「小柴胡湯要去除藥渣再次煎煮,必然有它的道理。」回答說:「使用小柴胡湯一定要去除藥渣再次煎煮,這是張仲景藥法中的重點,其中蘊含著奧妙。少陽經用藥有三項禁忌:不能發汗、不能催吐、不能攻下,所以只能用小柴胡湯來調和。然而,一味藥當中,柴胡想要向外發散,黃芩想要向內清熱,半夏想要去除痰液,各種藥效紛雜而動,非常不協調。所以要去除藥渣再次煎煮,讓藥性合而為一,沒有差異,才能避免藥效混亂而導致治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