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45)
卷四·傷寒析疑 (45)
1. 問難
又,和非和於表,亦非和於裡,乃和於中也。是必煎至最熟,令藥氣並停胃中,少頃隨胃氣以敷布表裡,而表裡之邪不覺潛消默奪。所以方中既用人參、甘草,復加生薑、大棗,不厭其復,全藉胃中天真之氣為斡旋,所謂大力者負之而走耳。試即以仲景印仲景,三黃附子湯中,以其人陽邪入陰而熱熾,非三黃不能除熱;其人復真陽內微而陰盛,非附子不能回陽。然必各煎後,乃得以各行其事,而復煎以共行其事之義,不亦彰彰乎?(喻嘉言)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或謂:此證屬《少陽篇》中,亦可用小柴胡否?答曰:可用。夫三陽合病,其邪發見於脈:浮者太陽也,大者陽明也,上關上者少陽也。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膽有熱,脈證相符,故出於《少陽篇》中。蓋浮脈無證不可汗,大脈無證不可下,浮大之脈,具上關,知三陽合病,熱在膽也。膽居半表半裡,用小柴胡亦當。(張兼善)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或問:論傳經之邪,自三陽傳至太陰,太陰則傳少陰;此不言傳經,而言始得之,何也?答曰:傳經者,古人明理立法之意如此,安可執一而論哉!夫三陽傷寒,多自太陽入,次第而傳至厥陰者,固有也。其三陰傷寒,亦有自利不渴,始自太陰而入者。今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正由自入,故云始得之。
緣少陰無身熱,今身有熱,故言反發熱,以不當發熱而熱也。為初病邪淺,故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以發散之。按:六經中,但少陰證難辨,此條要看一反字,是以陰證雖云不用麻黃,今既始得之,反發熱,脈沉,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散之耳。(張兼善)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虎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或問:白通湯及白通加豬膽汁湯,真武湯與通脈四逆湯,皆為少陰下利而設,除用薑、附相同,余藥各異,何也?答曰。病殊則藥異。少陰下利,寒氣已甚,非薑、附不能治。此下利之理無殊,至兼證不一,則用藥當各從其宜。如白通湯用薑、附以散寒止利,則加蔥白以通調陽氣。
若利而乾嘔煩者,寒氣太甚,內為格拒,而薑、附非煩者之所宜,必嘔而不納,故加人尿、豬膽汁鹹苦性寒之物,並候溫冷服之,自納而不阻;至其病所,則冷體既消,熱性便發。又真武湯治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滿,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為有水氣。夫水氣者,即寒濕也,腎主之。
腎病不能制水,水飲停蓄為水氣。《經》曰: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朮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濕所勝,平以辛熱;濕淫所勝,佐以酸辛;故用附子、芍藥、生薑之酸辛,以溫經散濕。通脈四逆,治少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為裡寒;身熱惡寒,面色赤者,為外熱;此陰盛於內,格陽於外,而不相通,與通脈四逆湯,以散陰通陽。四證具云下利,而兼有或為之證不一,是以用藥大同而小異也。
白話文:
問難
還有,藥物的和解作用,不是作用在體表,也不是作用在體內,而是作用在中間。這必須將藥煎到最熟,讓藥氣都停留在胃中,過一會兒隨著胃氣將藥效散布到體表和體內,這樣體表和體內的邪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所以,方劑中既用了人參、甘草,又加上生薑、大棗,不嫌重複,完全依賴胃中的先天之氣來運轉,這就是所謂的大力者才能負重而走的意思。試著用仲景的理論來印證仲景的理論,例如三黃附子湯,是因為病人陽邪侵入體內而熱勢很盛,必須用三黃才能消除熱;病人同時真陽虛弱而陰氣旺盛,必須用附子才能回覆陽氣。但必須先將各藥分開煎煮,才能讓它們各自發揮作用,然後再合在一起煎煮,讓它們一起發揮作用,這個道理不是很明顯嗎?(喻嘉言)
三陽合病,脈象浮大,寸關尺的關部脈象也顯現,只是想睡覺,眼睛閉上就會出汗。
有人問:這個病症屬於《少陽篇》的內容,也可以用小柴胡湯嗎?回答說:可以用。三陽合病,它的邪氣表現在脈象上:浮脈是太陽病,大脈是陽明病,寸關尺的關部脈象顯現是少陽病。只是想睡覺,眼睛閉上就會出汗,這是膽有熱,脈象和病症相符,所以屬於《少陽篇》的範圍。因為浮脈沒有其他症狀不能發汗,大脈沒有其他症狀不能攻下,浮大之脈同時在寸關尺的關部顯現,就知道是三陽合病,熱邪在膽。膽的位置在半表半裡之間,用小柴胡湯也是適合的。(張兼善)
少陰病剛開始發病,反而發熱,脈象沉細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
有人問:關於邪氣傳變的理論,是從三陽傳到太陰,太陰再傳到少陰;這裡不說邪氣傳變,而說剛開始發病,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傳變的理論,是古人闡明道理、制定法則的用意,怎麼可以執著於一種說法來論呢!三陽傷寒,多從太陽進入,依次傳到厥陰的,確實有。三陰傷寒,也有從腹瀉不渴,從太陰開始的。現在少陰病剛開始發病,反而發熱,正是邪氣直接侵入,所以說是剛開始發病。
因為少陰病通常沒有身體發熱的症狀,現在身體有發熱的症狀,所以說反而發熱,是因為不應該發熱卻發熱了。因為剛開始發病邪氣還淺,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發散。按:六經中,只有少陰病的辨別最困難,這條重點要看「反」字,因為陰證一般不用麻黃,現在既然是剛開始發病,反而發熱,脈象又沉,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溫散。(張兼善)
少陰病,腹瀉,脈象微弱的,用白虎湯來治療;如果腹瀉不止,出現四肢冰冷、脈搏摸不到,想吐又吐不出來、煩躁不安的,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來治療。
有人問: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真武湯和通脈四逆湯,都是為了治療少陰腹瀉而設的,除了都用生薑、附子之外,其他的藥物都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病症不同,用藥就不同。少陰腹瀉,寒氣已經很嚴重,不用生薑、附子就不能治療。這個腹瀉的道理是一樣的,但兼有的症狀不同,所以用藥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例如白通湯用生薑、附子來散寒止瀉,就加上蔥白來疏通陽氣。
如果腹瀉還伴隨想吐又吐不出來、煩躁不安的症狀,說明寒氣太重,在體內造成阻隔,而生薑、附子並不是煩躁的人適用的,一定會導致嘔吐而無法吸收,所以加入人尿、豬膽汁等鹹苦寒涼的藥物,並且在溫涼的時候服用,這樣就能順利吸收而不被阻擋;藥物到達病處,寒冷的體質就會消除,熱性就會發揮出來。另外,真武湯治療少陰病,兩三天沒有好轉,到了四五天,出現腹脹、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瀉的,是有水氣的症狀。水氣,就是寒濕,是腎臟主管的。
腎病不能控制水液,導致水液停滯而形成水氣。《黃帝內經》說:脾臟厭惡潮濕,甘味藥物先入脾臟;茯苓、白朮的甘味,用來健脾利水。寒濕過盛,要用辛熱的藥物來平和;濕邪過盛,要用酸辛的藥物來輔助;所以用附子、芍藥、生薑的酸辛之味,來溫經散濕。通脈四逆湯,治療少陰腹瀉,排泄物清稀如水,體內寒冷而體外發熱;手腳冰涼,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說明體內寒冷;身體發熱怕冷,臉色發紅,說明體外發熱;這是陰氣在體內過盛,把陽氣阻隔在體外,而導致陰陽不通,所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散陰通陽。這四種病都說有腹瀉,但兼有的其他症狀不同,所以用藥大同小異。(張兼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