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五·痘疹精華 (4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痘疹精華 (44)

1. 余義

痘類

凡痘瘡緊小充實者,名珍珠痘,易壯易黶;高大飽滿者,此名大痘,早壯遲收;四圍起,中心陷者,名茱萸痘;平扁不突者,名蒸餅痘。有凶有吉,稀者輕,密者重。○痘初出,面部胸背手足已見紅點,不起發,不成漿,隨即收斂,若加氣促、聲啞、悶亂者即死,此陷證也。若無此等候,名曰試痘,五、七日後,復發熱而出,其痘必重。

○初出如蚊蚤咬痕,三日後反不見者,名反關痘,五日死。○初出三兩成叢,根腳堅硬成塊者,此名痘母,六、七日死。○初出紅腫結硬,似瘤非瘤,似癰非癰者,亦名痘母,三、五日死。(三證宜真人解毒湯救之)。○初出便成血疱或水疱,隨即破壞者,此名爛痘,二、三日死。

○起發時,中有乾黑者,此名鬼痘,宜用胭脂油塗之,勿使蔓延。若不急治,則乍起乍塌,當黶不黶,淹纏而死。○起發時,枯燥不潤,塌伏不起,皮膚皺揭者,此名干痘,五、六日躁滿喘急而死。○起發時,皮嫩易破,摸之溫手者,此名溫痘,六、七日癢塌而死。○起發時,瘡色嬌豔,皮薄光潤者,此名嫩痘,八、九日不能成痂,癢塌而死。

○灌漿時,瘡頭有孔,漿水漏者,此名漏痘,五、六日後癢塌而死。○發熱五、六日,應出不出,以燈照之,皮膚隱有紅點,色脈和平,別無逆證,忽眩冒汗出者,毒從汗解,此名冒痘,無壅遏之患,乃吉兆也。○頭面瘡破,服補藥後,復腫復灌,或遍身無瘡處又出一層者,謂之補痘,雖過期延日,若飲食不減,不為大害。○潰爛不黶,臭不可聞者,名為爛痘。

亦有收黶無事者,只要胃氣不衰,飲食如故,不作煩躁,則為可治,內服八珍湯或四味消毒飲,外敷敗草散。○痘色紅甚,而渴飲不止者,名曰燥痘,治宜犀角地黃湯。○痘有小孔者,名曰蛀痘,此因表虛,腠理不密。失治則大泄元氣,不起不發。宜保元湯,或六氣煎,加糯米、川芎、丁香,提氣灌膿,內補其孔,孔滿而痘自起。

○出齊中有獨紅獨大,摸之皮軟不礙手者,此為賊痘。三日外變成水疱,甚至紫黑,亦危證也。急用銀針挑破,胭脂油塗之。(《景岳全書》)

蛆痘者,假濕熱之氣化,由膿血而成形,夏天患痘,成就遲者,每多有之。痘雖美而勢必惡,外用銀針挑之,桑葉薄荷湯洗之,蛆去而癢自止。有謂蛆痘不死者,以其梟毒盡發於外也;有謂蛆痘必死者,如物朽生蟲之義也。宜兼證之美惡以驗之。(馮楚瞻)

痘有至佳者,隨出隨長,隨長隨灌,尖圓紅潤,稍見漿而即黶;又有至奇者,隨出隨長,隨長即黶,不見膿汁,名為旱痘。二者俱不必服藥。○疔之結也,由熱毒壅盛,失於解利,內不能入,而結於隧道空隙之處。惡痘疔結,逆轉順矣。但結在前後心者必死,結在耳門喉下者亦死。

白話文:

痘瘡種類

痘瘡如果呈現緊密細小且飽滿的樣子,稱為珍珠痘,這種痘瘡容易長大,也容易結痂;如果呈現高聳、飽滿的樣子,稱為大痘,這種痘瘡長大得早,但是消退得晚;如果痘瘡周圍隆起,中心凹陷,稱為茱萸痘;如果痘瘡平坦,沒有突起,稱為蒸餅痘。這些痘瘡有好有壞,稀疏的痘瘡情況較輕,密集的痘瘡情況較重。

痘瘡剛出現時,臉部、胸部、背部、手腳已經出現紅點,但紅點沒有隆起,也沒有形成漿液,隨即就消退了。如果同時出現呼吸急促、聲音沙啞、胸悶煩躁等症狀,就代表病情危急,屬於痘瘡內陷的危險症狀。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則稱為試痘,通常五到七天後會再次發燒並出現痘瘡,這次出現的痘瘡會比較嚴重。

如果痘瘡剛出現時像蚊子叮咬的痕跡,三天後反而消失不見,這稱為反關痘,通常五天內就會死亡。如果痘瘡剛出現時三、兩個聚集成一團,根部堅硬成塊,這稱為痘母,通常六、七天內會死亡。如果痘瘡剛出現時呈現紅腫硬結,像腫瘤又不像腫瘤,像癰疽又不像癰疽,也稱為痘母,通常三、五天內就會死亡。(遇到以上三種情況,適合使用真人解毒湯來救治)。如果痘瘡剛出現時就形成血泡或水泡,並且很快破裂,這稱為爛痘,通常二、三天內就會死亡。

痘瘡開始隆起時,如果中心呈現乾燥的黑色,這稱為鬼痘,適合使用胭脂油塗抹,防止痘瘡蔓延。如果不趕快治療,痘瘡會時起時伏,該結痂的時候無法結痂,病情拖延而死亡。痘瘡開始隆起時,如果乾燥不潤澤,塌陷不起,皮膚皺巴巴的,這稱為乾痘,通常五、六天會出現躁動、煩悶、呼吸急促的症狀而死亡。痘瘡開始隆起時,如果皮膚細嫩容易破裂,摸起來溫熱,這稱為溫痘,通常六、七天會因發癢塌陷而死亡。痘瘡開始隆起時,如果瘡色嬌豔,皮膚薄而光潤,這稱為嫩痘,通常八、九天無法結痂,會因發癢塌陷而死亡。

痘瘡灌漿時,如果瘡頭有孔洞,漿液滲漏,這稱為漏痘,通常五、六天後會因發癢塌陷而死亡。發燒五、六天,痘瘡應該出現卻沒有出現,用燈光照射皮膚,隱約可見紅點,氣色平和,沒有其他危險症狀,如果突然感到暈眩、出汗,代表毒素從汗液排出,這稱為冒痘,沒有阻塞瘀積的危險,屬於吉兆。頭面部的痘瘡破裂後,服用補藥後,又再次腫脹、灌漿,或者全身沒有痘瘡的地方又長出一層痘瘡,這稱為補痘,雖然病程會延長,但是如果食慾沒有減退,就沒有太大的危害。痘瘡潰爛不結痂,並且發出難聞的臭味,稱為爛痘。

也有痘瘡雖然潰爛,但是最後卻能夠順利結痂痊癒的情況,只要胃氣不衰弱,飲食正常,沒有出現煩躁的症狀,就表示可以治癒,可以內服八珍湯或四味消毒飲,外敷敗草散。如果痘瘡的顏色很紅,並且口渴不止,稱為燥痘,適合使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如果痘瘡上有小孔,稱為蛀痘,這是因為身體表面虛弱,皮膚的紋理不夠緊密。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大量消耗元氣,痘瘡無法順利隆起。適合使用保元湯或六氣煎,加入糯米、川芎、丁香,來提升氣血,促進膿液產生,填補痘瘡上的孔洞,孔洞填滿後痘瘡自然就會隆起。

痘瘡出齊之後,如果其中有一個特別紅大,摸起來皮膚柔軟不礙手,這稱為賊痘。三天後會變成水泡,甚至呈現紫黑色,也是危險的徵兆。應該立即用銀針刺破,塗上胭脂油。(出自《景岳全書》)

蛆痘是因為體內濕熱之氣所化生,由膿血形成的,夏天長痘瘡,痘瘡長得慢的人,通常容易出現蛆痘。雖然痘瘡外觀看起來很好,但是病情卻會很嚴重。適合用銀針將蛆挑破,用桑葉薄荷湯清洗,蛆蟲清除後搔癢就會停止。有人說蛆痘不會致死,是因為體內的毒素都已經發散到體外了;也有人說蛆痘一定會致死,如同腐朽的物品會生蟲一樣。應該要綜合病情的好壞來判斷。(馮楚瞻的說法)

痘瘡有極佳的狀況,就是痘瘡隨著出現,隨著長大,隨著灌漿,呈現尖圓紅潤的樣子,稍微出現漿液就會結痂;也有極特殊的狀況,就是痘瘡隨著出現,隨著長大,卻馬上結痂,沒有膿汁,稱為旱痘。這兩種狀況都不需要服藥。疔瘡的形成,是因為體內熱毒過於旺盛,沒有及時疏散,毒素無法排出體外,淤積在身體組織的空隙處。如果惡性痘瘡轉化為疔瘡,病情反而會好轉。但是如果疔瘡長在胸前或後背的中心,一定會死亡;如果長在耳朵前面或喉嚨下方,也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