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三·女科原旨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女科原旨 (3)

1. 月經

脾氣化液而生血,即水入於經,其血乃生之意。此營出中焦也,故曰生化之源。脾統血者,脾氣化液入心而變為血。故雖心之所主,亦賴脾氣化生。此婦人經血不調,必審脾氣化生之源,而健脾為調經之要也。(武叔卿)

或問:論調經以滋水為主,不須補血,何也?曰:夭者,天一之真。癸者,壬癸之水。月者,水之精,以一月而盈,盈則昃。女人經水以時而下,故有子。不以時下,或過期,或不及,皆為病。所以必須調經,調經必須滋水為主。又問曰:同一紅色,非血而何?曰:人若有孕,則此水即以養胎,而不月矣。

生子,則此水即化為乳,亦不月矣。乳之色,白也,何謂血乎?論其至,則血亦水也,從乎火化而色赤;乳亦水也,從乎氣化而色白。況至七七而天癸絕,其所絕者,天癸水也;其流行之血,不見其枯涸,而仍行於經脈皮膚間也。故不須四物補血,必以六味滋水。滋水可兼補血,補血兼不得滋水,何也?蓋血乃後天飲食入胃,遊溢精氣而成。

若經水乃衝任所主。人身中有奇經八脈,衝任者奇經之二,為經脈之海,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女人獨稟此水以為生生之原,與男子二八之精同氣,俱從天一之源而來。衝任起於胞中,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間又恃一點命門之火為之主宰。火旺則紅,火衰則淡,火太旺則紫,火太衰則白。

所以滋水更當養火。甚則乾涸不通者,雖曰火盛,實由水虛。亦不宜以苦寒降火,只宜補水,從天一之源以養之,使滿則溢,萬無有毒藥可通之理。此調經之法類如此。(趙養葵)

婦人屬陰,以血為本,而有乳哺月經之耗,是以血病者多。夫月經者,津液血脈所成。苟營衛調和,經候自然應期。苟氣血一忤,則或先或後,多寡不勻,或閉絕不行而百病生。必須分因而治:如真水虧敗,陽火內熾,血海枯竭,經絕不通者,宜補養陰血,則經自行;如寒客胞門子戶,血泣不通,為癥瘕之候者,宜散寒逐瘀,則經自行矣。但血乃氣之配,其升降、寒熱、虛實,一從乎氣。

是以氣熱則血熱而色紫;氣寒則血寒而色凝;氣升則血逆而上出;氣陷則血隨而下崩。此調經莫先於養血,養血莫先於調氣也。(汪石山)

婦人得陰柔之體,以血為本。陰血如水之行地,陽氣若風之旋天。故風行則動,陽暢則血調。此自然之理也。考古方耗氣以調經,殊失其本。夫太衝者,氣也。任脈者,血也。氣升則升,氣降則降,血隨氣行。若獨耗其氣,血無所施,正氣既虛,邪氣必勝,而百病生焉。經安調乎?況心生血,脾統血,養其心則血生,實其脾則血足。

氣勝則血行,安可獨耗其氣?此調經之至論也。(羅赤誠)

女科首重調經。經,常也。如潮之有信,如月之盈虧,不愆其期,故曰經水,又曰月信。《內經》云: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景岳云:沖為五臟六腑之海,臟腑之血,皆歸衝脈。可見衝脈為月經之本也。然血氣之化,由於水穀,水穀盛則血氣亦盛,水穀衰則血氣亦衰。可見衝脈之血,又總由陽明水穀所化,而陽明胃氣,又為衝脈之本也。

白話文:

脾臟將體內的精微物質轉化成液體,這些液體進入經脈,就會產生血液。這就像水進入經脈,血液就因此產生。這表示營養物質出自中焦,所以說脾是生成氣血的源頭。脾統管血液,是指脾將液體轉化後,進入心臟,再變成血液。因此,雖然心臟主導血液運行,但血液的產生也依賴脾臟的功能。女性月經不調,一定要檢查脾臟轉化氣血的功能是否正常,健脾是調理月經的關鍵。(武叔卿)

有人問:說調理月經主要以滋養水分為主,不需要補血,是什麼道理?我回答:夭,指的是天一的真元之氣。癸,指的是壬癸水。月,是水之精華,一個月會圓滿,圓滿後又會虧缺。女性月經會按時來潮,因此才能生育。如果不按時來潮,或提前或延後,都是病。所以必須調理月經,而調理月經必須以滋養水分為主。又有人問:同樣是紅色的,難道不是血嗎?我說:人如果懷孕,這些水液就會用來養育胎兒,就不會再來月經了。

如果生了孩子,這些水液又會轉化為乳汁,也不會再來月經了。乳汁的顏色是白色的,怎麼能說是血呢?從本質上來說,血也是水,因為火的溫煦作用而變成紅色;乳汁也是水,因為氣的轉化作用而變成白色。況且到了四十九歲,天癸之水就會耗盡,但是身體內流動的血液,並沒有因此枯竭,仍然在經脈皮膚間運行。所以不需要用四物湯來補血,必須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水分。滋養水分可以兼顧補血,而補血卻不能兼顧滋養水分,為什麼呢?因為血液是後天飲食進入胃部,經過消化吸收轉化成的精微物質所形成的。

而月經是衝脈和任脈所主管的。人體有奇經八脈,衝脈和任脈是其中的兩條,它們是經脈的海洋,向上變成乳汁,向下變成月經。女性獨有此水來作為生命之源,與男性十六歲的精氣同源,都來自天一之氣。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子宮,男性藏精,女性繫胞,它們之間又依賴一點命門之火來主宰。火旺則經血顏色紅,火衰則經血顏色淡,火太旺則經血顏色紫,火太衰則經血顏色白。

所以滋養水分更應當溫養命門之火。甚至有乾涸不通的情況,雖然說是火盛,實際上是由於水分不足。也不適合用苦寒的藥物來降火,只適合補水,從天一之氣的源頭來滋養,讓水分充足,自然就會溢出來,絕對沒有用毒藥可以疏通的道理。調理月經的方法大概就是這樣。(趙養葵)

女性屬陰,以血為根本,加上哺乳和月經的消耗,所以血病很多。月經是由津液和血液形成的。如果營衛調和,月經自然會按時來潮。如果氣血不和,就會提前或延後,量多或量少不均勻,或閉經不行,導致百病叢生。必須根據不同的原因來治療:如果是真陰虧虛,陽火內盛,導致血海枯竭,月經停止不來,應該補養陰血,月經自然會恢復;如果是寒邪侵犯子宮,導致血液凝滯不通,出現癥瘕等症狀,應該散寒祛瘀,月經自然會恢復。但是血液是氣的附屬,它的升降、寒熱、虛實,都跟隨氣的變化而變化。

所以氣熱則血熱而顏色紫,氣寒則血寒而凝滯,氣升則血逆而向上,氣陷則血隨之而崩漏。所以調理月經最重要的是養血,而養血最重要的是調氣。(汪石山)

女性體質屬陰,以血為根本。陰血就像水在地上流動,陽氣就像風在天上旋轉。所以風動則水動,陽氣暢達則血脈調和。這是自然之理。考究古方中耗氣來調理月經,實在是失去了根本。太衝脈是氣,任脈是血。氣升則血升,氣降則血降,血隨氣而行。如果單獨消耗氣,血就沒有動力,正氣虛弱,邪氣必定會趁虛而入,導致百病叢生。月經怎麼能調好呢?況且心臟產生血液,脾臟統管血液,養護心臟則血液產生,充實脾臟則血液充足。

氣盛則血行,怎麼可以單獨消耗氣呢?這才是調理月經的至理名言。(羅赤誠)

婦科首先重視調理月經。經,代表常規、規律。就像潮汐有信,月亮有盈虧一樣,不超過其規定的時間,所以叫做經水,又叫做月信。《內經》說:太衝脈盛,月經就會按時來潮。張景岳說:衝脈是五臟六腑之海,臟腑的血液都歸屬於衝脈。可見衝脈是月經的根本。然而氣血的產生,是由於水穀的消化吸收,水穀旺盛則氣血也旺盛,水穀衰弱則氣血也衰弱。可見衝脈中的血液,又都是由陽明胃氣消化水穀而來,而陽明胃氣,又是衝脈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