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三·女科原旨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女科原旨 (4)

1. 月經

《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此雖言病發心脾,而實重在胃氣。因心為胃之母,胃為脾之腑也。《經》又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此段經文,全重在"氣竭肝傷"四字,為通節之綱旨。《金匱》言調經之法甚詳,後世如王節齋、薛立齋諸賢,論證透徹,用方精切,俱可以為程式。今觀葉案,奇經八脈,固屬扼要,其次最重調肝。因女子以肝為先天,陰性凝結,易於拂鬱,鬱則氣滯,而血亦滯。木病必妨土,故次重脾胃。

余則血虛者養之,血熱者涼之,血瘀者通之,氣滯者疏之,氣弱者補之。誠女科之明鑑。(《臨證指南》)

經期不調

經行每月一至,如潮之信。若每月既至,或三日,或四、五日即應止。而復淋漓不斷者,非衝任氣虛,不能約束,為內傷不足;即勞傷氣血,邪客胞門,為外感有餘。當參以人之強弱也。○婦人有因病而後致經不調者,有因經不調而後生病者。如因病而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調而後生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蕭慎齋)

經以月至,常也。其來過與不及,皆謂之病。若營血虧損,不能滋養百骸,則發落面黃,羸瘦燥熱。燥氣盛則金受邪,金受邪則為咳嗽、為肺癰、為肺痿必矣。但助胃壯氣,則營血生,而經自行。若果因氣逆,經閉不行,當用行氣破血之劑。(初虞世)

丹溪曰:先期而至者,血熱也;後期而至者,血虛也。竊謂先期而至,有因脾經血燥者;有因脾經鬱滯者;有因肝經怒火者;有因血分有熱者;有因勞役動火者。過期而至,有因脾經血虛者;有因肝經血少者;有因氣虛血弱者。主治之法:脾經血燥者,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者,加味歸脾湯;肝經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者,加味四物湯;勞役動火者,補中益氣湯。

其過期而至,若脾經血虛者,人參養營湯;肝經血少者,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者,八珍湯。蓋血生於脾,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苦甘之劑,以助其陽氣而生陰血也。(薛立齋)

先期而至,雖曰有火,若虛而挾火,則所重在虛,當以養營安血為主。然亦有無火而先期者,則或補中氣,或固命門,皆不宜過用寒涼也。後期而至,本屬血虛,然亦有血熱者,不得不為清補;有血逆者,不得不為疏利。總之,調經之法,但欲得其和平,在詳察其脈證耳。若形氣脈氣俱有餘,方可用清、用利。

然虛者多,實者少。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則盡善矣。○經早者當以每月大概論,血熱者當以通身藏象論。勿以素多不調,而偶見先期者為早;勿以脈證無火,而單見經早者為熱。○若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旬日而至者,此血氣敗亂之證,當因其寒熱而調治之,不得以經早者業論。(張景岳)

白話文:

《內經》說:「陽氣過盛的疾病會影響心和脾,導致氣血不順暢,女子就會沒有月經。」這裡雖然說的是心脾的問題,但其實重點在於胃氣。因為心是胃的母親,胃是脾的腑臟。《內經》又說:「如果胸脅脹滿,影響食慾,病發時先聞到腥臭味,流出清稀的液體,先吐血,四肢冰冷,頭暈目眩,時常前陰後陰都出血,這種病叫做血枯。」這是因為年輕時大量失血,或者醉酒後行房,導致氣血耗竭,肝臟受損,所以月經衰退,甚至不來。

這段經文的重點在「氣竭肝傷」這四個字,是理解月經問題的關鍵。《金匱要略》詳細說明了調經的方法,後世像王節齋、薛立齋等醫家,論證透徹,用藥精準,都可以作為參考。現在看葉天士的醫案,強調奇經八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調理肝臟。因為女子以肝為先天之本,陰性的氣質容易鬱結,鬱結就會導致氣滯,氣滯則血也滯。肝木有病也會影響到脾土,所以其次要重視脾胃。

我認為治療原則是:血虛的要補養,血熱的要清涼,血瘀的要疏通,氣滯的要疏理,氣虛的要補益。這才是婦科治療的明確準則。(《臨證指南》)

月經不調

月經每月一次來潮,就像潮水一樣有規律。如果每月都來,但可能三四天,或者四五天就應該停止,卻又淋漓不斷,這是因為衝脈和任脈氣虛,無法約束經血,是內傷導致的不足;也有可能是勞累損傷氣血,外邪侵入胞門,是外感導致的過盛。應該根據個人體質強弱來判斷。○婦女有因為生病而導致月經不調的,也有因為月經不調而導致生病的。如果是因為生病導致月經不調,應該先治療疾病,病好了,月經自然會正常;如果是因為月經不調導致生病,應該先調理月經,月經正常了,疾病自然會消除。(蕭慎齋)

月經按月來潮,是正常的。來得過多或過少,都算是病。如果營血虧損,不能滋養全身,就會出現頭髮脫落、面色發黃、身體消瘦、乾燥發熱等症狀。燥氣過盛就會導致肺受邪,肺受邪就會導致咳嗽、肺癰、肺痿等疾病。只要幫助胃氣強壯,營血就能產生,月經自然會來。如果確實是因為氣逆,導致月經閉塞不來,就應該用行氣破血的藥物。(初虞世)

朱丹溪說:「月經提前來,是血熱;月經推遲來,是血虛。」我認為月經提前來,有的是因為脾經血燥,有的是因為脾經鬱滯,有的是因為肝經火旺,有的是因為血分有熱,有的是因為勞累動火。月經推遲來,有的是因為脾經血虛,有的是因為肝經血少,有的是因為氣虛血弱。治療的方法:脾經血燥的,用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的,用加味歸脾湯;肝經火旺的,用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的,用加味四物湯;勞累動火的,用補中益氣湯。

月經推遲來,如果是脾經血虛的,用人參養營湯;如果是肝經血少的,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氣虛血弱的,用八珍湯。因為血生於脾,所以說脾統血。凡是血病,都應該用苦甘的藥物,來幫助陽氣生發陰血。(薛立齋)

月經提前來,雖然說有火,但如果是虛而挾火,重點應該在補虛,用養血安神的藥物為主。但也有沒有火而月經提前的,那就應該補中氣,或者固腎,都不應該過分使用寒涼的藥物。月經推遲來,本來是血虛,但也可能有血熱的,必須要清熱滋補;也有可能是血氣逆亂的,必須要疏通調理。總之,調理月經的方法,就是要使其達到平和的狀態,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如果形體、氣血都充盛有餘,才可以用清、用利的方法。

但是,虛症多,實症少。所以調理月經的要點,貴在補養脾胃,以滋養生血的源頭,養護腎氣,以安頓血的居所。知道這兩點,就足夠了。○月經提前來,要以每個月的大概情況來判斷,血熱要以全身的氣血運行為判斷依據。不要因為平時月經不調,偶爾出現一次提前就認為是提前;也不要因為脈象和症狀沒有火,單純看到月經提前就認為是血熱。○如果一個月來兩三次,或者半個月、十天就來一次,這是氣血嚴重紊亂的症狀,應該根據寒熱情況來調理,不能按一般月經提前的情況來治療。(張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