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六·雜證匯參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雜證匯參 (2)

1. 類中

中寒

中寒之證,不拘冬夏,或外中天地之寒,或內傷飲食之冷。元陽既虛,膚腠空豁,寒邪直入三陰之經,其病驟發,非若傷寒之邪循經漸入之緩也。(王安道)

腎中真陽,得水以濟之,留戀不脫,得土以堤之,蟄藏不露,除施泄之外,屹然不動。手足之陽,為之役使,流走周身,固護腠理而捍衛於外;脾中之陽,法天之健,消化飲食,傳布津液而運行於內;胸中之陽,法日之馭,離照當空,消除陰噎而宣布於上。此三者豐亨有象,腎中真陽,安享太和。

惟在外在上在中之陽,衰微不振,陰氣乃始有權。或膚冷不溫,漸至肌硬不柔,衛外之陽不用矣;或飲食不化,漸至嘔泄痞脹,脾中之陽不用矣;或當膺阻礙,漸至窒塞不開,胸中之陽不用矣。

白話文:

中寒的症狀,不論冬夏都會出現,可能是外在天地寒冷侵襲,也可能是內在飲食生冷導致。如果元陽虛弱,皮膚毛孔就會鬆弛,寒邪就會直接侵入三陰經脈,病情發作迅速,不像傷寒那樣循經漸入,發病緩慢。

腎臟的真陽之氣,需要水來滋潤,水才能留住真陽,不讓它流失;腎臟也需要土來圍護,土才能讓真陽潛藏不露,除了正常的代謝之外,真陽之氣始終不變。手腳的陽氣受腎臟真陽的驅使,流動全身,保護皮膚毛孔,抵禦外邪;脾臟的陽氣效法天地的陽氣,消化食物,運化津液,運行於內;胸中的陽氣效法太陽的運行,照耀四方,消除陰寒,運行於上。這三種陽氣充足且運作正常,腎臟的真陽之氣就能安享太和之氣。

然而,當外在、上部、內在的陽氣衰弱無力時,陰氣就會開始佔據優勢。可能出現皮膚冰冷、逐漸變得僵硬,外表的陽氣無法運作;或者飲食無法消化,逐漸出現嘔吐、腹瀉、腹脹等症状,脾臟的陽氣無法運作;或者胸口感到堵塞,逐漸變得氣喘難呼吸,胸中的陽氣無法運作。

乃取水土所封之陽,出而任事,頭面得陽而戴赤,肌膚得陽而熯燥,脾胃得陽而除中,即不中寒,其能久乎?○每見病者陰邪橫發,上干清道,必顯畏寒腹痛、下利上嘔、自汗淋漓、肉瞤筋惕等證,即忙把住關門,行真武坐鎮之法,不使龍雷升騰霄漢,其人獲安。

倘失此不治,頃之,濁陰從胸而上入者,咽喉腫痹,舌脹晴突;濁陰從背而上入者,頸筋粗大,頭項若冰,轉盼渾身青紫而死,謂非地氣加天之劫厄乎?惟是陡進附子、乾薑純陽之藥,亟驅陰邪下從陰竅而出,非與迅掃濁陰之氣返還地界同義乎?然必盡驅陽隙之陰,不使少留,乃得收功再造,非與一洗天界余氛,俾返沖和同義乎?○寒中少陰,行其嚴令,埋沒微陽,肌膚凍慄,無汗而喪神守,急用附子、乾薑加蔥白以散寒,加豬膽汁引入陰分。然恐藥力不勝,熨蔥、灼艾,外內協攻,乃足破其堅凝。

白話文:

就取用地氣所封藏的陽氣,釋放出來,讓它去執行任務,頭面得到陽氣,就變得紅潤,肌膚得到陽氣,就變得溫燥,脾胃得到陽氣,就能排除寒氣,就不會再受寒邪侵襲,這樣才能長久健康。

我經常看到病人受到陰邪入侵,向上侵犯清道,必定會出現畏寒、腹痛、腹瀉、嘔吐、自汗淋漓、肌肉抽搐等症狀。這時候就必須立即封住關門,施行真武湯來鎮住邪氣,不讓它像龍雷一樣升騰上天,這樣病人才能恢復安寧。

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不治療,很快陰邪就會從胸部向上侵入咽喉,造成咽喉腫痛、舌頭腫脹、舌苔發白;或者陰邪從背部向上侵入,造成頸部筋脈粗大、頭項冰冷、全身青紫而死。這不是地氣受到天劫的影響嗎?唯有用附子、乾薑這種純陽之藥,迅速驅散陰邪,使其從陰竅排出,這不就像快速掃除濁陰之氣,使其返回地界一樣嗎?然而,一定要將陽氣中的陰邪全部驅散,不讓它殘留,才能獲得成功,重新恢復健康,這不就像洗淨天界中的餘毒,讓天地重歸平和一樣嗎?

當寒邪侵犯少陰經,嚴寒的氣息肆虐,封閉了微弱的陽氣,導致肌膚冰冷、沒有汗液、神志昏迷,這時候就要緊急用附子、乾薑,再加上蔥白來散寒,再加入豬膽汁,讓藥力深入陰分。但是,擔心藥力不足,就要用蔥白熨貼,用艾灸灼燒,内外協同攻克,才能徹底擊破寒邪的堅凝。

少緩須臾,必無及矣。此一難也。○若其人真陽素擾,腠理素疏,陰盛於內,必逼其陽亡於外,魄汗淋漓,脊項強硬,用附子、乾薑、豬膽汁,即不可加蔥艾熨灼,恐助其散,令氣隨汗脫,而陽無由內返也。宜撲止其汗,陡進前藥,隨加固護腠理。不爾,恐其陽復越。此二難也。

○用附子乾薑,勝陰復陽,取飛騎突入重圍,搴旗樹幟,使既散之陽,望幟爭趨,頃之復合耳。不知此義者,加增藥味,和合成湯,反牽制其雄入之勢,必至迂緩無功。此三難也。○其次,前藥中須首加當歸、肉桂兼理其營,以寒邪中入,先傷營血故也。不爾,藥偏於衛,弗及於營,與病即不相當,必非勝算。

白話文:

稍微遲疑片刻,就一定來不及了。這是第一個難處。如果病人天生陽氣虛弱,體質疏鬆,體內陰寒盛盛,必然會逼迫陽氣外泄,汗出不止,脊背僵硬,使用附子、乾薑、豬膽汁,就不能再用蔥艾熨灼,以免助長散發,導致陽氣隨著汗液流失,無法回歸體內。應該用藥止住汗液,快速服用上述藥物,同時加強保護肌膚腠理。否則,陽氣可能會再次外泄。這是第二個難處。

使用附子乾薑,可以溫陽驅寒,如同飛騎衝入重圍,奪取敵軍旗幟,讓散失的陽氣看到旗幟,爭先恐後地返回,很快就會恢復正常。不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會不斷增加藥物種類,混合成湯劑,反而阻礙了陽氣回歸的勢頭,最終導致緩慢無效。這是第三個難處。其次,藥方中應該首先加入當歸、肉桂,兼顧調理營氣,因為寒邪入侵,首先損傷營血。如果不這樣做,藥物只偏於溫補衛氣,無法顧及營血,與疾病就無法相應,必然無法取得勝利。

此四難也。○其次,前藥中即須加人參、甘草,調元轉餉,收功帷幄。不爾,姜附之猛,直將犯上無等矣。此五難也。○用前藥二三劑後,覺其陽明在躬,運動頗輕,神情頗悅,更加黃耆、白朮、五味、白芍,大隊陰陽平補。蓋重陰見晛,浪子初歸,斯時搖搖靡定,怠緩不為善後,必墮前功。

此六難也。○用群隊之藥,以培陰護陽,其人即素有熱痰,陽出早已從陰而變寒,至此,無形之陰寒雖散,而有形之寒痰阻塞竅隧者,無由遽轉為熱,薑、附固可勿施,其牛黃、竹瀝一切寒涼,斷不可用。若因其素有熱痰,妄投寒劑,則陰復用事,陽即躁擾,必墮前功。此七難也。

白話文:

這四個都是難點。其次,之前的藥方中就必須加入人參和甘草,調和元氣,轉運補給,才能在幕後收功。否則,薑附藥性猛烈,會直接傷害到上焦,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這是第五個難點。

服用前述藥方兩三劑後,如果發現陽明經氣在體內運行順暢,活動起來比較輕鬆,精神也比較好,就要再加入黃耆、白朮、五味子、白芍,全面補益陰陽。因為重陰虛弱的人,就像浪子初歸,此時身體狀態尚未穩定,如果怠慢不善後,就會前功盡棄。

這是第六個難點。服用補益陰陽的藥方後,如果患者本來就容易產生熱痰,陽氣外泄已經轉化為陰寒,此時雖然無形的陰寒已經散去,但有形的寒痰阻塞著經絡竅道,無法立即轉為熱性,所以薑、附藥就不必再用,而牛黃、竹瀝等寒涼藥物也絕對不能使用。如果因為患者本來就容易產生熱痰,而胡亂服用寒涼藥物,就會導致陰氣恢復主導地位,陽氣就會躁動不安,最終也會前功盡棄。這是第七個難點。

○前用平補後,已示銷兵放馬,偃武崇文之意,茲後縱有頑痰留積經絡,但宜甘寒助氣開通,不宜辛辣助熱壅塞。蓋辛辣始先不得已而用其毒,陽既安堵,即宜休養其陰,何得喜功生事,轉生他患?此八難也。○凡治陰寒暴病,恣用清涼藥者,百無一活。醫殺之也。○凡治暴寒病,胸無真見,雖用辛熱,或以漸投,或行監製,時不待人,倏然而逝。

醫之罪也。○凡醫起一陰病,即可免一劫厄。其不能起人卒病,而求倖免劫厄,自不可得。世有藹藹吉人,其擇術當何如耶?(《醫門法律》)

薛氏治寒淫於內,神脫脈絕,藥不能下,炒鹽艾附子熨臍,以散寒回陽。又以口接氣,附子作餅,熱貼臍間,所謂蒸臍法。(《己任編》)

白話文:

過去用溫和的補法,已經暗示著要停止戰爭,安撫百姓,以文治代替武功。現在即使有頑固的痰濁停留在經絡,也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幫助氣血流通,而不應該用辛辣的藥物來助熱,導致阻塞。因為辛辣藥物一開始只是不得已才使用其毒性,陽氣已經阻塞,就應該休養陰氣,怎麼能急於求成,反而引起其他疾病呢?這是八種難以挽回的錯誤。凡是治療陰寒暴病,過度使用清涼藥物的,沒有人能活下來。這都是醫生殺死的。凡是治療暴寒病,沒有真正了解病情,即使用辛熱藥物,無論是漸進服用,還是嚴格控制劑量,時間不等人,病人會突然去世。這是醫生的罪過。凡是醫生能治好一個陰寒病,就可以避免一次災難。如果不能治好突然發作的疾病,而想僥倖逃脫災難,是不可能的。世間有許多善良的人,他們選擇醫術應該怎麼辦呢?

薛氏治療寒邪侵入內部,導致神志昏迷,脈搏消失,藥物無法送下去的情況,用炒過的鹽、艾葉和附子熨貼肚臍,以散寒回陽。又用嘴對著病人的嘴吹氣,把附子做成餅,熱敷在肚臍,這就是所謂的蒸臍法。

中暑

暑風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火,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痰者,人身之痰飲也。因暑氣鼓激其痰,塞礙心之竅隧,以致手足不知動掉而卒倒也。(張子和)

中暑卒倒如中風者,乃暑氣鼓激其痰,壅塞心包,腎水素虧,不勝時火燔灼也。其證喘喝而無痰聲。若中風,則必手足搐引,痰湧喉中,甚則聲如曳鋸。以此辨之,庶無差誤。(張路玉)

面垢悶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瀉,或喘或渴,先以蘇合丸或來復丹研末,白湯灌下,或研蒜水灌之,皆取其通竅也。俟其稍蘇,更以香薷、扁豆、厚朴之屬煎服。

白話文:

中暑

張子和

中暑的人,指的是夏天突然昏倒,失去意識的狀況。中暑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因火,二是因痰。火,指的是人體的君火和相火;暑,指的是天地間的暑熱;痰,指的是人體內的痰飲。中暑是因為暑氣刺激痰,阻塞心臟的竅穴,導致手腳無法動彈而昏倒。

張路玉

中暑昏倒跟中風很像,都是因為暑氣刺激痰,阻塞心包,腎水本來就不足,無法抵擋時火灼熱。這種情況會喘不過氣,卻沒有痰聲。如果中風,則手腳會抽搐,痰湧上喉嚨,嚴重時聲音就像鋸子摩擦一樣。根據這些特徵來區分,就不會誤診。

其他

臉色發黑昏倒,意識不清,冒冷汗,手腳微涼,可能嘔吐、腹瀉,或者喘不過氣、口渴。先用蘇合丸或來復丹研成粉末,用白水或蒜水灌下,都是為了開竅。等病人稍微清醒之後,再用香薷、扁豆、厚朴等藥煎服。

夏令受熱,神迷若驚,此為暑厥,熱邪閉塞竅隧所致。其邪入絡與中絡同法,牛黃丸、至寶丹,芳香利竅可效。醒後,清涼血分,如連翹、竹葉、元參、生地、二冬之屬。此證大忌風藥。初病暑熱傷氣,竹葉石膏湯,或清肺輕劑。大凡熱深厥深,四肢厥冷,但看面垢齒燥,二便不通,或瀉不爽,勿誤認為傷寒而用溫藥。(《臨證指南》)

中濕

風、寒、暑、濕,皆能中人,惟濕氣積久,留滯關節,非如風、寒、暑之暴也。其證關節重痛,浮腫喘滿,腹脹煩悶,昏不知人,其脈沉緩,或沉微細。治宜除濕。(《證治準繩》)

白話文:

夏天容易受熱,神志恍惚,驚慌失措,這是暑厥,是由於熱邪閉塞竅道所致。熱邪侵入經絡,跟中絡的治療方法相同,可以用牛黃丸、至寶丹等芳香開竅的藥物治療。患者醒來之後,要清涼血液,可以用連翹、竹葉、元參、生地、二冬等藥物。此病忌用風藥。剛開始發病時,由於暑熱傷氣,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或其他清肺的輕劑治療。一般來說,熱邪深入,厥證嚴重,四肢厥冷,但面部污垢、牙齒乾燥,大小便不通暢,或者瀉而不爽,不要誤認為傷寒而使用溫熱的藥物。

濕氣會侵犯人體,風、寒、暑、濕都能致病,但濕氣積累時間長,會滯留在關節,不像風、寒、暑那樣發病迅速。濕氣侵襲的症狀包括關節沉重疼痛、浮腫喘滿、腹脹煩悶、昏迷不醒,脈象沉緩或沉微細。治療濕氣應該以除濕為主。

凡治中濕之候,即當固護其陽。若以風藥勝濕,是為操刃;即以溫藥理脾,亦為待斃。醫之罪也。(《醫門法律》)

中惡

中惡之證,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或頭旋暈倒,昏不知人。此是卒厥。客忤、飛屍、鬼擊、吊死問喪、入廟登塚,多有此病。先以蘇合香丸灌之,蘇後再以調氣散和平胃散與服。(《證治準繩》)

中氣

中氣之證,氣逆為病也。蓋七情皆能為中,因怒而中者尤多。大略與中風相似,風與氣亦自難辨。但風中身溫,氣中身冷;風中多痰涎,氣中無痰涎;風中脈浮應人迎,氣中脈沉應氣口。先以蘇合香丸灌之,候醒繼進八味順氣散、木香調氣散;余痰未平,宜四七湯、星香散。若其人體實痰氣上逆,關格不通,或大便結秘者,宜三和丸。(《證治準繩》)

白話文:

治療濕氣時,一定要保護陽氣。如果用祛風藥物來治濕氣,就像拿著刀子在玩火,非常危險;即使用溫藥調理脾胃,也如同等著死亡,這都是醫生的罪過。

中惡,是指因接觸不正之氣,突然手腳冰冷,皮膚起雞皮疙瘩,臉色青黑,精神恍惚,甚至胡言亂語,牙關緊閉,頭昏眼花,昏迷不醒。這些都是突然發作的昏厥。客忤、飛屍、鬼擊、吊死問喪、入廟登塚,都容易出現這種病症。首先用蘇合香丸灌服,醒來之後再服用調氣散和平胃散。

中氣,是指氣逆導致的疾病。七情都能導致中氣,特別是生氣。中氣的症狀和中風相似,風和氣難以分辨。但中風體溫偏高,中氣體溫偏低;中風患者多痰涎,中氣患者無痰涎;中風患者脈象浮在人迎穴,中氣患者脈象沉在氣口穴。首先用蘇合香丸灌服,醒來之後再服用八味順氣散和木香調氣散;如果還有痰咳,可以服用四七湯和星香散。如果患者體質實,痰氣上逆,氣道阻塞,或者便秘,可以服用三和丸。

中食

中食之證,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狀似中風。此因飲食過傷、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氣惱,以致填塞胸中,胃氣不行,陰陽痞隔,升降不通。人多不識,誤作中風、中氣,投以祛風行氣之藥,重傷胃氣,死可立待。先煎姜鹽湯探吐其食,視其風寒尚在者,以藿香正氣散解之;氣滯不行者,以順氣散調之。

吐後別無他證,只用平胃散加苓、夏、曲、糵調理。如遇此病,須審問明白,如是飲食所傷,但覺胸膈痞悶,吞酸噯腐,氣口脈緊盛者,作食滯治。(《證治準繩》)

白話文:

如果突然昏迷、說不出話、手腳抬不起來,看起來像中風,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吃太多、喝醉或者吃飽後,又受了風寒,或是心情鬱悶,導致食物堵塞在胸口,胃氣無法運行,陰陽不調,氣機阻塞。很多人不了解,誤以為是中風或氣虛,就用祛風行氣的藥,結果反而傷了胃氣,立刻就會致命。應該先用薑鹽水催吐,看是受了風寒還是氣滯,如果是風寒,就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如果是氣滯,就用順氣散來調理。吐完之後,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就用平胃散加茯苓、澤瀉、麥芽、神麴來調理。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仔細詢問病史,如果是食物積滯導致的,患者會感到胸悶、反酸、噯氣,脈象緊實有力,就應該用治療食滯的方法。

中七情

因喜所傷而卒倒無知者,名曰中喜。○因暴怒而卒中者,名曰中怒。《經》曰: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因憂思過度而神冒卒倒者,名曰中憂。《經》云:憂思不樂,遂成厥逆。○因思想過度而神昧卒倒者,名曰中思。○因悲哀而卒中者,名曰中悲。

○驟因恐懼而志暴脫,神無所依而昏冒卒倒者,名曰中恐。○因驚駭而卒倒者,名曰中驚。(羅赤誠)

選案

一人忽昏暈仆地,手足冰冷,面色青慘,牙關緊閉。此中惡也。先令以熱尿澆其面,尿畢又換一人,頻澆四、五回,抹淨面孔,抉開齒縫,以甘草一段,令其咬住,用薑湯化蘇合丸灌之。醒後,再用六君子湯,加薑汁以回正氣;加虎威骨、鹿角霜以驅邪祟;麝香以開竅辟邪。

白話文:

中七情

因過度喜悅而突然昏倒失去知覺者,稱為中喜。○因暴怒而突然昏厥者,稱為中怒。《經》上說:陽氣是大怒則形神氣息消散,而血液上涌,導致人昏迷不醒。○因過度憂思而神志迷亂昏倒者,稱為中憂。《經》上說:憂思不樂,就會導致神志迷亂,昏倒不醒。○因思想過度而神志不清昏倒者,稱為中思。○因悲哀而突然昏厥者,稱為中悲。

○突然因恐懼而意志消散,精神無依而昏迷昏倒者,稱為中恐。○因驚嚇而昏倒者,稱為中驚。(羅赤誠)

選案

有一人突然昏迷倒地,手腳冰冷,面色蒼白,牙關緊閉。這是中惡。先用熱尿澆他的臉,澆完後再換另一個人,反复澆四、五次,擦乾淨臉,撬開牙縫,讓患者咬住一塊甘草,再用薑湯化蘇合丸灌入。醒來後,再用六君子湯,加薑汁以恢復正氣;加虎威骨、鹿角霜以驅除邪祟;麝香以開竅辟邪。

尋愈。○在湄兄令姐,忽昏暈仆地,口眼微喎,左手抬不上頭,口角交涎。醫作中風治,不效。診氣口脈盛堅。問初起曾吃冷物否?答云;某日吃麵冷了,便覺腹中不舒,次早即暈倒。問此日腹仍痛否?答曰:仍痛。余曰:此非中風,乃食厥也。方用麥芽、枳、樸、陳皮、半夏、香砂、炮姜。

在兄問傷食何以口眼喎斜,手不能提,與中風無二?余曰:食填太陰,必生痰涎,隨氣而升,壅塞心包,心乃一身之主,包絡受傷,則周身脈絡俱閉而不流行,故五官、四肢俱著而為病也。服藥噯氣,胸膈頓寬,不復昏暈,口眼俱正,手亦便利如常。(吳天士)

白話文:

湄兄的姐姐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左手抬不起來,嘴角流口水。醫生當作中風治療,卻沒有效果。我診脈發現氣口脈盛而堅實。詢問她發病前是否吃過冷食,她說某天吃了冷麵後就覺得肚子不舒服,第二天早上就昏倒了。我問她當天肚子是否還痛,她說還痛。我說這不是中風,而是食厥。於是開了麥芽、枳實、厚朴、陳皮、半夏、砂仁、炮姜等藥。

兄長問我食物中毒為何會導致口眼歪斜、手抬不起來,跟中風症狀一樣?我說食物積滯在太陰脾經,必然會生痰涎,隨著氣上升,阻塞心包。心是全身的主宰,包絡受傷,則全身脈絡都阻塞不通暢,所以五官四肢都受到影響而生病。她服藥後打嗝,胸膈頓時舒暢,不再昏暈,口眼也恢復正常,手也恢復靈活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