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六·雜證匯參 (3)
卷六·雜證匯參 (3)
1. 虛勞
經義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心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素問》)
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靈樞》)
一損損於皮毛,則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難經》)
白話文:
陽氣不足就會怕冷,陰氣不足就會燥熱。肝虛的人,眼睛昏花看不清,耳朵聽不見,容易害怕,就像有人要抓他一樣。心虛的人,胸腹脹大,肋骨下和腰部連在一起疼痛。脾虛的人,肚子脹滿腸子咕嚕咕嚕叫,吃不下,吃下去也消化不了。肺虛的人,呼吸短促,容易喘不過氣,耳朵聾,喉嚨乾燥。腎虛的人,胸口痛,肚子痛,昏倒,心情不好。
五臟是藏精的器官,不能受傷,受傷了就會失去精氣,精氣不足就虛弱,虛弱就會沒氣,沒氣就會死。精氣不足就會耳聾,氣不足就會看不清,津液不足就會毛孔張開,出汗很多;體液不足就會骨頭關節不靈活,面色蒼白,腦髓枯竭,小腿酸痛,耳朵經常鳴響;血液不足就會面色蒼白,氣色不好。
如果受損程度輕微,就會損傷皮膚和毛髮,導致皮膚粗糙,毛髮脫落;如果受損程度加重,就會損傷血脈,血脈虛弱,無法滋養五臟六腑;如果受損程度更嚴重,就會損傷肌肉,肌肉消瘦,吃下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肌肉;如果損傷到筋,筋就會鬆弛,無法收縮;如果損傷到骨,骨頭就會萎縮,無法起床。肺虛的人要補充氣,心虛的人要調理氣血,脾虛的人要調整飲食,寒熱適宜,肝虛的人要放鬆心情,腎虛的人要補精氣。
哲言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金匱》)
按:脈浮者,裡虛也。當是衍文。○按:陰寒精自出之寒字,當是虛字,是傳寫之訛。○按:若腸鳴三字,與上下文不屬,必是錯簡,當刪之。俠癭之癭字,當是瘰字,且先勞後瘰、先瘰後勞者有之,從未見勞癭先後病也,當改之。(《醫宗金鑑》)
白話文:
男人面色蒼白,容易口渴和失血。突然喘息心悸,脈搏浮動,是體內虛弱的表現。如果男人脈搏虛弱、沉而弦,沒有寒熱症狀,呼吸短促,腹痛排便不暢,面色蒼白,時常眼睛昏花且流鼻血,下腹脹滿,這是勞累過度所致。勞累過度所引起的疾病,脈搏浮大,手腳煩躁,春夏加重,秋冬減輕,體內陽氣虛弱,精氣外泄,身體酸軟無力。男人脈搏浮弱而澀,容易不育,精氣虛寒。
人到五六十歲,如果脈搏浮大,患有痹症,疼痛沿著背部蔓延,伴隨腸鳴,或者頸部腫瘤,都是勞累過度引起的。脈搏沉小而遲,叫做脫氣。患者快走就會喘息,手腳發冷,腹脹,嚴重時會腹瀉,食物難以消化。
男子之勞,起於傷精;女子之勞,起於經閉;童兒之勞,得於母胎。(《明醫指掌》)
腎氣虛者,脾氣必弱;脾氣弱者,腎氣必虛。蓋腎為先天祖氣,脾為後天生氣,而生氣必宗於祖氣也。(《馮氏錦囊》)
衛虛則外寒而慄,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肺而唾腥,衛虛則寒入脾而吐涎沫。(程扶生)
冷勞者,由於氣血不足,臟腑虛寒,以致臍下冷痛,手足時寒,婦人月水失常,飲食不消,或時嘔吐,寒熱,骨節痠疼,肌膚羸瘦,面色萎黃者是也。○熱勞者,由於心肺內熱,傷於氣血,以致心神煩躁,頰赤頭痛,眼澀唇乾,口舌生瘡,神思昏倦,四肢壯熱,飲食無味,怔忡盜汗,肢體痠痛,或寒熱往來者是也。當審其所因,調補氣血,其證自減。
白話文:
男性的勞累,源於精氣受損;女性的勞累,源於經期不順;孩童的勞累,則源於母親懷孕時的情況。
腎氣虛弱,脾氣必然也弱;脾氣虛弱,腎氣必然也虛。這是因為腎是先天之氣的根本,脾是後天之氣的來源,而後天之氣必然要依賴先天之氣。
衛氣虛弱,則外寒而發抖,營氣虛弱,則內熱而咳嗽;營氣虛弱,則咳嗽傷及肺部而咳出腥痰,衛氣虛弱,則寒氣侵入脾胃而吐出唾沫。
由於氣血不足,臟腑虛寒,導致腹部下方冷痛,手腳經常冰冷,女性月經不調,飲食不消化,偶爾嘔吐,出現寒熱交替、骨節痠痛、體形消瘦、面色萎黃等症狀,這稱為冷勞。由於心肺內熱,損傷氣血,導致心神煩躁,臉頰發紅頭痛,眼睛乾澀,嘴唇乾燥,口舌生瘡,神思昏沉,四肢發熱,飲食無味,心悸盜汗,肢體痠痛,或寒熱交替等症狀,這稱為熱勞。應該根據病因,調補氣血,這些症狀就會減輕。
○骨蒸勞者,由於積熱內附骨髓而名,其形羸瘦,泄利食少,肢體無力。傳於腎,則盜汗不止,腰膝痠痛,夢鬼交侵;傳於心,則心神怯悸,頰赤寒熱;傳於肺,則胸滿短氣,咳嗽吐痰,皮膚甲錯;傳於肝,則兩目昏暗,脅痛忿怒。五臟既病,則難治療。立齋云:前證多因經行、胎產,或飲食、七情內傷脾胃所致,或病後失調而成。
(胡慎柔)
骨蒸,以多汗為易治,氣虛血尚未竭也。若干熱無汗,為難治,氣血內涸不能外通也。(張路玉)
或問:陰虛何以發熱?曰:凡人晝則氣行於陽,夜則氣行於陰,陽入陰則寐者,是火歸於水中,而成既濟之象,故無病。陰既虛矣,陽入而無陰以制之,則陽浮散,自內而出,身體皆熱,其熱自內而生也。(《證治準繩》)
白話文:
骨蒸勞指的是因積熱停留在骨髓中導致的病症,患者身形消瘦,經常腹瀉,食慾不佳,四肢無力。若熱邪傳入腎臟,就會出現盜汗不止、腰膝痠痛、夢中交媾等症狀;傳入心臟,則會心神不安、心悸、臉頰發紅、寒熱交替;傳入肺臟,則會胸悶氣短、咳嗽咳痰、皮膚粗糙;傳入肝臟,則會視力模糊、脅肋疼痛、易怒。五臟皆病,治療就十分困難。據立齋所言,骨蒸勞大多是由於經期、生育、飲食不節、七情內傷損害脾胃,或病後調養不當所導致。
骨蒸勞若以多汗為表現,則較易治療,因為氣虛血尚未完全耗竭。若熱邪鬱積,無汗症狀,則難以治療,因為氣血枯竭,無法外達。
有人問道:陰虛為何會發熱?答曰:正常人白天氣血運行於陽經,夜晚氣血運行於陰經,陽氣進入陰經則入睡,如同火歸於水,形成既濟之象,故無病。而陰虛之人,陽氣進入陰經,卻無陰氣制約,陽氣便浮散外出,導致全身發熱,這種熱是由內而生的。
凡虛損之由,無非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致。或先傷其氣,氣傷必及於精;或先傷其精,精傷必及於氣。但精氣在人,無非謂之陰分,蓋陰為天一之根,形質之祖,故凡損在形質者,總曰陰虛,此大目也。若分而言之,則有陰中之陰虛者,其病為發熱躁煩、頭紅面赤、唇乾舌燥、咽痛口瘡、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結、小水痛澀等證。
有陰中之陽虛者,其病為怯寒憔悴、氣短神疲、頭暈目眩、嘔惡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證,甚至咳嗽吐痰、遺精盜汗、氣喘聲喑、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盡削、夢與鬼交、婦人月閉等證。則無論陰陽,凡病至極,總由真陰之敗耳。然真陰所居,惟腎為主,蓋腎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氣,即同天地之陽氣,無非自下而上,所以腎為五臟之本。
白話文:
一般來說,身體虛損的原因,不外乎是酒色縱慾、勞累過度、七情失調、飲食不節這幾方面。有時候先傷害了氣,氣傷就會波及精;有時候先傷害了精,精傷就會波及氣。而精氣在人體中,其實就是陰分,因為陰是天生一氣的根源,是形體的根本,所以任何形體上的損傷,都歸類為陰虛,這是大的範疇。
如果細分來看,陰虛中又分為陰中之陰虛和陰中之陽虛。陰中之陰虛的症狀表現為發熱煩躁、頭部發紅臉頰發熱、嘴唇乾燥舌頭乾燥、咽喉疼痛口舌生瘡、吐血鼻出血、便血尿血、大便乾燥難解、小便排尿疼痛澀滯等等。
而陰中之陽虛的症狀表現為怕冷虛弱、精神萎靡、氣短乏力、頭昏眼花、嘔吐噁心食慾不振、腹部疼痛腹瀉、大小便失禁等等,甚至出現咳嗽咳痰、遺精盜汗、氣喘聲音嘶啞、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消瘦、夢中與鬼交、婦女月經閉止等等。
無論是陰虛還是陽虛,當疾病發展到極度嚴重的程度,最終都是因為真陰虧損造成的。而真陰所寄居的地方,主要就是腎臟,因為腎臟是精血的海洋,人體的生氣,就如同天地間的陽氣一樣,都是從下往上生發,所以腎臟是五臟之本。
故腎水虧,則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腎水虧,則水不歸源而脾痰起;腎水虧,則心腎不交而神色敗;腎水虧,則盜傷肺氣而喘嗽頻;腎水虧,則孤陽無主而虛火熾。凡勞傷等證,使非傷及根本,何以危篤至此?故凡病甚於上者,必其竭甚於下也。余故曰:虛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
窮而至此,吾末如之何也矣!○凡損傷元氣者,本皆虛證,古人以虛損、勞瘵各分門類,病若有異,亦所宜辨。蓋虛損之謂,或有發見於一證,或有困憊於暫時,凡在經在臟,但傷元氣,則無非虛損病也。至若勞瘵之有不同者,則或以骨蒸,或以干嗽,甚至吐血吐痰,營衛俱敗,尫羸日甚,此其積漸有日,本末俱竭而然。
白話文:
腎精虧損,會導致肝臟失於滋潤,血液乾燥,容易引起血燥生風;腎精不足,水液無法回歸腎臟,脾臟就會積聚濕痰;腎精虧虛,心腎不能相互交感,導致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腎精不足,會損傷肺氣,引起喘咳頻發;腎精虧虛,陽氣失去陰精的制約,容易出現虛火上炎。凡是因勞損等原因導致的疾病,如果沒有傷及腎臟這個根本,又怎麼會危重到這種程度呢?所以,凡是病症嚴重到極點,必然是腎氣極度虧虛。我因此說:虛邪入侵,最終都會損害腎陰;五臟受損,最終都會影響到腎臟。
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我也無計可施了!凡是損傷元氣的疾病,基本上都是虛證。古人將虛損和勞瘵分為不同的類別,雖然病症有所不同,但也要加以辨別。所謂虛損,可能是某種具體的病症,也可能是暫時性的疲憊,只要是經絡和臟腑受到損傷,元氣虧損,都屬於虛損的範疇。至於勞瘵的不同之處,可能是骨蒸發熱,也可能是乾咳不止,甚至吐血吐痰,氣血津液都耗損殆盡,體質越來越虛弱,這是日積月累,本末俱竭所致。
但虛損之虛,有在陰分,有在陽分,然病未深,多宜溫補,若勞瘵之虛,深在陰中之陰分,多有不宜溫補者。然凡治虛證,宜溫補者,病多易治;不宜溫補者,病多難治。比虛勞若乎有異,而不知勞瘵之損,即損之深而虛之甚者耳。
○虛損,顴赤唇紅者,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也;口多幹渴者,腎水不足,引水自救也;音啞聲不出者,由腎氣之竭,蓋聲出於喉而根於腎也;氣息喘急者,陰虛肺槁,氣無所歸也;喉乾嚥痛者,真水下虧,虛火上浮也;不眠恍惚者,血不養心,神不能藏也;時多煩躁者,陽中無陰,柔不濟剛也;易生嗔怒,或筋急痠痛者,水虧木燥,肝失所資也;飲食不甘,肌肉漸削者,脾元失守,化機日敗也;心下跳動,怔忡不息者,氣不歸精也;盜汗不止者,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也;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沫者,水泛為痰,脾虛不能制水也;骨痛如折者,腎主骨,真陰敗竭也;腰脅痛者,肝腎虛也;膝下冷者,命門衰絕,火不歸原也;小水黃澀淋瀝者,真陰虧竭,氣不化水也;足心如烙者,虛火爍陰,湧泉涸竭也。
白話文:
虛損的虛弱,有的是陰虛,有的是陽虛。但病況不嚴重時,大多適合溫補。而勞瘵的虛弱,則深藏在陰中之陰,很多時候不適合溫補。不過,凡是治虛證,適合溫補的,病症通常容易治癒;不適合溫補的,病症通常難以治癒。比虛勞來說,勞瘵的損傷更加嚴重,虛弱程度也更深。
○虛損,面頰泛紅、嘴唇紅潤的,是陰虛下陷,逼迫陽氣上浮;口乾舌燥的,是腎水不足,引發水分上涌;聲音嘶啞的,是腎氣衰竭,因為聲音從喉嚨發出,卻根源於腎;呼吸急促的,是陰虛肺燥,氣找不到歸宿;喉嚨乾燥、吞嚥疼痛的,是真陰虧損,虛火上浮;失眠恍惚的,是血液不足以滋養心臟,神志無所依歸;經常煩躁的,是陽氣中缺乏陰氣,柔弱無法克制剛強;容易生氣發怒,或筋骨僵硬疼痛的,是水液虧損、木氣乾燥,肝臟失去滋養;食慾不振、肌肉消瘦的,是脾臟元氣受損,消化功能日漸衰敗;心臟跳動、心慌不安的,是氣不歸精;盜汗不止的,是陽氣不足,陰氣無法守住,或者陰氣不足,陽氣無法固守;痰液過多,或清澈如水,或帶有泡沫的,是水液上泛成痰,脾虛不能制水;骨頭疼痛,如同斷裂的,是腎主骨,真陰耗竭;腰部和脅肋疼痛的,是肝腎虛弱;膝蓋以下發涼的,是命門衰敗,火氣不能歸位;小便顏色黃濁、排尿頻繁的,是真陰虧損,氣化不了水液;腳心灼熱的,是虛火灼傷陰氣,湧泉穴枯竭。
○勞損之病,本屬陰虛,陰虛必血少,指爪為血之餘,故於診候之際,但見其指爪干黃,覺有枯槁之色,則其髮膚營氣,具在吾目中矣。○似損非損之證,惟外感寒邪者乃有之。蓋以外邪初感,不為解散,誤作內傷,或用清涼,或用清導,以致寒邪伏留不散,而為寒熱往來,或為潮熱咳嗽,證似勞損,若用治損之法,則滋陰等劑愈以留邪,非損成損矣。余嘗治愈數人,皆其證也。
欲辨此者,但當詳察表裡,而審其致病之由。蓋虛損之證,必有所因,而外感之邪,其來則驟。若外證,身有疼痛,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或見大聲咳嗽,脈雖弦緊,而不甚數,或兼和緩,雖病至一兩月,邪有不解,病不退者,本非勞損,毋誤治也。○虛損既成,不補將何以復?有不能服人參、熟地及諸補藥者,此為虛不受補,何以望生?若勞損失血之後,嗽不能止,而痰多甚者,此以脾肺虛極,飲食無能化血,隨食成痰。此雖非血,而實血之類也。
白話文:
勞損的病症,本質上屬於陰虛,陰虛就必定血少,指甲是血液的餘氣,所以診斷時,只要看到指甲乾黃,感覺有枯槁的顏色,就能知道其頭髮、皮膚、營氣,都映照在我們的眼中了。
像是損傷卻又不完全是損傷的症狀,只有外感寒邪的人才會出現。因為外邪初次侵入,沒有及时驱散,误以为是内伤,就用清涼的藥物,或用清導的藥物,結果寒邪就伏在体内散不掉,而導致寒熱交替,或者潮熱咳嗽,症狀看起來像勞損,如果用治療勞損的方法,比如滋阴的藥物,反而會讓邪氣更加留滯,就變成真正的勞損了。我曾经治好过好几个人,都是這種情況。
想要區分這兩種情況,只要仔細觀察表裡,就能明白致病的原因。因為虛損的症狀,必定有所根源,而外感的邪氣,其入侵的速度很快。如果出現外證,比如身體疼痛,微汗就退熱,没有汗就再次發熱,或者出現劇烈的咳嗽,脈象雖然弦紧,但並不快速,或者兼有和緩,即使病了1、2个月,邪氣仍然没有消散,病症没有退去,就根本不是勞損,不要誤治。
虛損既然已經形成,不補救將如何恢復?如果不能服用人參、熟地等補藥,這是因為虛弱到无法接受補藥,怎麼能期待痊癒呢?如果劳损失血后,咳嗽止不住,而且痰很多,这是因为脾肺虚弱到极点,飲食无法转化成血液,吃什么就成什么痰。這雖然不是血,但实际上是血的同類。
《經》曰:白血出者死。故凡痰之最多最濁者,不可治。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其有不得左右,眠難轉側者,此其陰陽之氣有所偏竭而然,多不可治。虛損原無外邪,所以病雖至困,終不憒亂。
其有患虛證而譫妄失倫者,心臟之敗,神去之兆也;勞嗽音啞,聲不能出,或喘急氣促者,肺臟之敗也;勞嗽肌肉盡脫者,脾臟之敗也;筋為罷極之本,凡病虛損,多有筋骨疼痛,若痛極不可忍者,乃血竭不能榮筋,肝臟之敗也;勞損既久,再及大便泄瀉,不能禁止者,腎臟之敗也。(張景岳)
虛勞之病,皆由內傷。如酒傷肺,則濕熱熏蒸,肺陰銷爍;色傷腎,則精室空虛,相火無制;思慮傷心,則血耗而火易上炎;勞倦傷脾,則熱生而內戕真陰。惟忿怒傷肝有二:鬱怒,則肝火內熾而灼血;大怒,則肝火上升而吐血。此五者皆勞其精血也。○陰虛內熱而成虛勞,大約傷於酒色為多。
白話文:
古書上說:白血外溢的人必死無疑。所以,凡是痰液最多最渾濁的,都無法治療。人體的左右兩邊,是陰陽之氣運行的道路。如果有人不能左右翻身,難以轉動身體,這是因為陰陽之氣偏衰所致,大多數也無法治療。
虛損之症原本沒有外邪侵襲,所以即使病況嚴重,也不會出現神志昏迷的情況。
如果有人患有虛證,出現神志不清、行為失常的情況,這是心臟衰敗,神魂將散的徵兆;如果患有勞累導致的咳嗽,聲音嘶啞,無法發聲,或者呼吸急促、氣喘難平,這是肺臟衰敗的徵兆;如果患有勞累導致的咳嗽,肌肉消瘦,這是脾臟衰敗的徵兆;筋是身體強健的根本,凡是患有虛損之症,大多會出現筋骨疼痛的現象,如果疼痛難忍,這是因為[血竭]無法滋養筋脈,肝臟衰敗的徵兆;如果勞損日久,又出現大便稀薄,難以控制的情況,這是腎臟衰敗的徵兆。
虛勞之病,都是由內傷引起的。比如,飲酒傷肺,就會導致濕熱蒸騰,肺陰消損;縱慾傷腎,就會導致精室空虛,相火無制;思慮過度傷心,就會導致血液耗損,心火容易上炎;勞累傷脾,就會導致熱氣滋生,內傷真陰。唯獨忿怒傷肝有兩種:鬱怒,會導致肝火內熾,灼傷血液;大怒,會導致肝火上升,吐血。這五種情況都是過度消耗精血所致。
總體來說,陰虛內熱導致的虛勞,大多數是因飲酒、縱慾所致。
然有童子未室而患此證者,或由先天不足,或稟母氣陰虛。其師尼、寡婦、室女,氣血鬱結,以致寒熱如瘧,朝涼暮熱,飲食不思,經期不準,或致閉絕而成此病者,多由鬱火內蒸所致也。○虛勞之證,多因腎水真陰虛極,水不攝火,火因上炎,以致面赤唇紅,口鼻出血,齒痛齒衄。
雖亦龍火上僭,然與虛陽上浮者不同,縱有下部惡寒足冷,總由陰虛火升,非真正陽衰而然,故其溺必黃赤,脈必帶數。設誤用桂、附引火歸原之法,是抱薪救火,上焦愈熱,咳喘燥渴益甚,咽痛喉爛諸證至矣。○氣虛者,面白無神,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微弱;陽虛者,體冷畏寒,手足逆冷,溺清便溏,脈沉小遲。此二者,能服參、耆,溫補可治,斯氣虛陽虛之證也。
白話文:
未婚的年輕人患上這種病,可能是先天不足或遺傳了母親的陰虛體質。而師尼、寡婦、未婚女子,由於氣血鬱結,導致寒熱交替,早上發冷晚上發熱,食慾不振,月經不調,甚至閉經,都是由於內火鬱結所致。虛勞的病症,大多是腎水真陰虛弱,水無法制約火,火氣上炎,導致面紅唇紅、口鼻出血、牙痛牙齦出血。雖然也是火氣上炎,但與虛陽上浮不同,即使有下半身畏寒足冷,也是陰虛火升所致,並非真正的陽氣衰弱,所以尿液必定黃赤,脈象必定略快。如果誤用桂枝、附子引火歸元的方法,就像抱薪救火,上焦會更熱,咳嗽喘息、口渴加重,咽喉疼痛、喉嚨潰爛等症狀就會出現。氣虛的人,面色蒼白無神,說話輕微,四肢無力,脈象微弱;陽虛的人,體寒畏寒,手腳冰冷,尿液清稀,大便溏瀉,脈象沉細遲緩。這兩種情況,都可以服用人參、黃芪,溫補治療,這就是氣虛和陽虛的病症。
雖血脫者,亦有補氣之法,乃指卒暴失血,素非血虛之人,如新產之類耳。(《吳醫匯講》)
今醫謂吐血為虛勞之病,大謬。夫吐血有數種,大概咳者成勞,不咳者不成勞。間有吐血偶咳者,當其吐血之時,狼狽頗甚,吐止即痊,皆不成勞。何也?其血止則周身無病,飲食如故,而精神生矣。即使亡血之後,或陰虛內熱,或筋骨疼痛,皆可服藥而痊。若咳嗽,則血止而病仍在,日嗽夜嗽,痰壅氣升,多則三年,少則一年而死矣。
蓋咳嗽不止,則腎中之元氣震盪不安,肺為腎之母,母病則子亦病故也。又肺為五臟之華蓋,《經》云:穀氣入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是則臟腑皆取精於肺,肺病,則不能輸精於臟腑,一年而臟腑皆枯,三年而臟腑竭矣,故咳嗽為真勞不治之疾也。然亦有咳嗽而不死者,其嗽有時稍緩,飲食起居不變,又其人善於調攝,間或一發,靜養即愈。此乃百中難得一者也。
白話文:
即使是失血過多的人,也有補氣的方法,指的是突然大量失血,原本體質並非血虛的人,例如產婦等等。現代醫學認為吐血是虛勞的病,這是大錯特錯。吐血有許多種,大致上來說,咳嗽的才算勞累,不咳嗽的就不算勞累。偶爾吐血又咳嗽的人,在吐血的時候,雖然會很狼狽,但吐完血就痊癒了,也不算勞累。這是因為血止之後,身體沒有其他病症,食慾正常,精神也好了起來。即使失血之後,可能會有陰虛內熱,或者筋骨疼痛,但都可以用藥治療痊癒。如果咳嗽,血止了但病症還在,白天咳晚上咳,痰堵氣逆,嚴重的話三年,輕一點也一年就會死。
因為咳嗽不停,腎臟的元氣就會震盪不安,肺是腎臟的母臟,母親生病,孩子也會生病。肺是五臟的華蓋,《經》上說:穀物精華進入胃,再傳遞到肺,五臟六腑都依靠肺來獲得氣息。所以臟腑都取決於肺的精華,肺病了,就無法把精華輸送到臟腑,一年後臟腑就枯竭,三年後臟腑就衰竭了,因此咳嗽是真正的勞累,無法治療的疾病。不過也有一些咳嗽的人沒有死,他們偶爾會咳嗽,但咳嗽的時間比較短,飲食起居都正常,而且他們善於調養身體,偶爾發病,靜養一下就痊癒了。這種人就像百裡挑一一樣難得。
更有不咳之人,血證屢發,肝竭肺傷,漸變咳嗽,久而亦死。此則不善調攝,以輕變重也。執此以決血證之死生,百不一失矣。(徐靈胎)
《內經》有所勞倦,此言當辨。或勞於力作,或勞于思慮,或勞於房幃,皆勞也。即勞矣,同一形氣衰少,而所以致勞之因則異。勞於力作者,當逸之以安閒,而甘其飲食,和其氣血;勞于思慮者,當屏思卻慮,藥之以養心;勞於房幃者,當遠房幃,滋腎水,尤當照顧脾土。(《怡堂散記》)
腎水既實,則陰精上奉於心肺,故東方之木氣不實,而西方之金氣不虛,此子能令母實,使金得以平木也。是故水日以盛,而火日以虧,此陰精所奉於上,而令人壽也。若夫腎水一虛,則無以制南方之心火,故東方實而西方虛,其命門與包絡之相火,皆挾心火之勢而來侮所不勝之水,使水日虧而火日盛,此陽精所降於下,故令人夭折也。(虞天民)
白話文:
有些人雖然不咳嗽,但卻反覆出現血症,導致肝臟衰竭、肺部受損,逐漸發展成咳嗽,最終還是會死去。這說明他們沒有好好調養身體,導致病情輕微時沒有重視,結果越來越嚴重。用這個道理來判斷血症的生死,幾乎可以百分百準確。
《內經》中提到的勞倦,需要區分不同情況。可能是過度勞作、過度思慮,或是房事過度,都屬於勞倦。雖然勞倦都導致精氣衰少,但導致勞倦的原因卻不同。過度勞作的人,應該多休息、吃好喝好,調理氣血;過度思慮的人,應該停止思考,服用養心藥物;房事過度的人,應該減少房事,滋補腎水,同時也要注意脾胃的健康。
當腎水充足時,陰精就會上行滋養心肺,所以東方木氣不會虛弱,西方金氣也不會不足,孩子可以令母親強壯,金氣可以制衡木氣。因此,水氣越來越旺盛,而火氣越來越衰弱,這是陰精上行滋養的原因,可以讓人長壽。反之,如果腎水不足,就無法制約南方的心火,導致東方木氣旺盛,西方金氣不足,命門和包絡中的相火依附著心火的力量,來攻擊原本弱小的腎水,導致水氣越來越虛弱,火氣越來越旺盛,這是陽精下行的結果,最終會讓人早夭。
近世陰虛火動之疾,患者十無一活,何也?蓋其始也,飲食如常,起居如故,惟痰嗽一二聲,自謂無恙,諱疾忌醫,滋蔓日久,倒臥於床,不可復救。余意揆之,方疾之始,必致謹於三事而後可。三事維何?一要遇明醫;二要肯服藥;三要守禁戒。三事缺一,不可治也。(《醫鑑》)
勞瘵既久,其氣必傷,不能運化精微,痰瘀稽留,變幻生蟲。在肝為毛蟲,食人筋膜;在心為羽蟲,食人血脈;在脾為裸蟲,食人肌肉;在肺為介蟲,食人膚膏;在腎為鱗蟲,食人骨髓。(《醫學正傳》)
傳屍九蟲,六蟲傳代,三蟲不傳,蝟、蛔、寸白也。六蟲所致,或五臟種毒而生,或親戚習染而傳。大率一旬之中,遍行四穴,周而復始,三日一食,五日一退。方其作苦,蟲之食也;退則還穴醉睡,一醉五日,其病乍靜,俟其退醉之時,乃可用藥。一蟲在身,佔十二穴,六蟲共佔七十二穴。
白話文:
現代人常患陰虛火旺的病症,十個人裡面幾乎沒有一個能活下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一開始的時候,病人吃喝如常,作息正常,只是偶爾咳嗽痰多,自己覺得沒什麼大礙,不願看醫生,病症日漸加重,直到臥床不起,就無法挽救了。我認為,疾病剛開始時,一定要做好三件事才能治癒。這三件事是什麼呢?第一要找到名醫;第二要願意吃藥;第三要遵守醫囑。三件事缺一不可。
勞瘵久病,身體氣血必然受損,無法運化精微物質,痰瘀積聚,就會產生各種蟲子。在肝臟裡是毛蟲,吃人筋膜;在心臟裡是羽蟲,吃人血脈;在脾臟裡是裸蟲,吃人肌肉;在肺臟裡是介蟲,吃人膚膏;在腎臟裡是鱗蟲,吃人骨髓。
傳染疾病的九種蟲子中,六種蟲子可以傳染給下一代,三種蟲子不能傳染,分別是蝟蟲、蛔蟲和寸白蟲。六種會傳染的蟲子,可能是五臟積毒而生,也可能是親人之間互相感染。它們通常在一週內會遍布全身的四個穴位,然後循環往復,每三天吃一次食物,每五天休息一次。當病症發作時,就是蟲子在吃東西;休息時,它們就會回到穴位裡沉睡,一睡就是五天,病症就會暫時緩解。等到它們醒來的時候,就可以用藥治療。一種蟲子會佔據身體的十二個穴位,六種蟲子加起來就會佔據七十二個穴位。
一月之中,上旬十日,從心至頭遊四穴,蟲頭向上;中旬十日,從心至臍遊四穴,蟲頭向內;下旬十日,從臍至足遊四穴,蟲頭向下。陽日長雄,陰日長雌。食臟腑脂膏,其蟲色白。
五臟六腑一經食損,即皮聚毛脫,婦人月信不行,血脈皆損;七十日後,食人血肉,其蟲黃赤,飲食不為肌膚,筋緩不能收持;一百二十日外,血肉食盡,其蟲色紫,即食精髓,傳於腎中,其蟲色黑,食髓即骨痿不能起床。諸蟲久則生毛,毛色雜花,鍾孕五臟五行之氣,傳之三人,即自能飛,傳入腎經,不可救治。
利藥下蟲,驗其蟲色白,可三十日服藥補之;其蟲黃赤,可六十日服藥補之;其蟲紫黑,此病已深,可百二十日服藥補之。六十日內,治者十得七、八;八十日內,治者十得三、四;過此已往,未知全生。(《道德經》)
白話文:
每個月的前十天,一種蟲子從心臟游到頭部,經過四個穴位,蟲頭朝上;中旬的十天,蟲子從心臟游到肚臍,經過四個穴位,蟲頭朝內;後十天,蟲子從肚臍游到腳,經過四個穴位,蟲頭朝下。白天時間長,蟲子雄性;晚上時間長,蟲子雌性。它們吃五臟六腑的脂肪,蟲子顏色是白色的。
五臟六腑以及經脈受損後,就會出現皮膚粗糙、毛髮脫落、婦女月經不調、血脈受損等症狀。七十天後,蟲子會吃人血肉,顏色變成黃赤色,吃下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肌膚,筋脈鬆軟無力。一百二十天後,血肉被吃光,蟲子顏色變成紫色,接著吃精髓,傳到腎臟,蟲子顏色變成黑色,吃掉精髓後,骨頭就會軟弱無力,無法起床。這些蟲子長期存在,就會長毛,毛色雜亂,它們會聚集五臟六腑的精氣,傳給三個人,就會自己飛起來,進入腎經,無法醫治。
服用藥物驅蟲後,觀察蟲子顏色,如果是白色,可以服用藥物補身體三十天;如果蟲子是黃赤色,可以服用藥物補身體六十天;如果蟲子是紫黑色,病情已經很深了,可以服用藥物補身體一百二十天。六十天內,治療的人十個能活七、八個;八十天內,治療的人十個能活三、四個;超過這個時間,就不知道能不能活了。
虛勞,糞門生癤,名曰瘻瘡。脈不數者,尚不可為,況脈數乎?蓋肺為吸門司上,大腸為肛門司下,肺與大腸,臟腑相通,肺為氣之主,陽氣當升,虛則下陷,所謂物極則反。今病內熱燔灼,肺氣久傷,故下陷肛門而生瘻瘡,肺傷極矣,非藥能濟,此即《經》云陷脈為痿之病也。(汪石山)
虛勞,起於斫喪,肝腎過傷,多致亡血失精,陰竭而死;起於鬱結,內火灼津,多致血結乾咳,發癰而死;起於藥誤,脾胃受病俱多,每至飲食減少,喘嗽泄瀉而死。若面色不衰,肌肉日瘦,外如無病,內實虛傷,俗名桃花疰,以陰火乘於陽位,不但銷爍陽分之津液,而陰分之津液反竭力上供陽火之銷爍,故肌肉日削,而面色愈加鮮澤也。(《張氏醫通》)
白話文:
虛勞,指的是由於長期的消耗或疾病導致的身體機能減退和體質衰弱的狀況。這種情況常見於因長期的勞累、情緒壓力、或是慢性疾病的患者。
「糞門生癤,名曰瘻瘡」描述的是因為虛勞,影響到消化系統,特別是大腸功能,導致肛門附近出現了瘻瘡。如果脈象不急促,那麼病情可能還不算太嚴重,但如果脈象急促,病情就更加嚴重了。在這裡,脈象被用來作為診斷的一部分,它反映了身體的運行狀態和疾病的程度。
「肺為吸門司上,大腸為肛門司下,肺與大腸,臟腑相通」說明瞭肺和大腸之間的密切聯繫,肺是呼吸系統的中心,負責吸入空氣,而大腸則負責排泄廢物。這兩個器官的健康狀況會相互影響。
「肺為氣之主,陽氣當升,虛則下陷」指的是肺是身體中主導氣體循環的部分,正常的情況下,陽氣(代表生命活力和溫暖)會上升,但在虛勞的情況下,陽氣反而會下降,導致各種問題。
對於上述的病症,《經》中提到,如果肺部的功能嚴重衰敗,無法得到藥物的補救,就會出現「陷脈為痿」的現象,這意味著病情嚴重到了一定程度,已經無法通過藥物治療來改善。
接下來的內容則詳細描述了虛勞的幾種不同原因和後果:
-
「虛勞,起於斫喪,肝腎過傷,多致亡血失精,陰竭而死」,這是因為長期的勞累、情緒壓力等,導致肝腎兩臟受到過度損傷,進而導致血液流失、精氣不足,最終陰氣耗盡,導致死亡。
-
「起於鬱結,內火灼津,多致血結乾咳,發癰而死」,指的是長期的情緒鬱結,導致內火過旺,傷害津液,造成血液凝結、乾咳、癢癢的症狀,最終導致死亡。
-
「起於藥誤,脾胃受病俱多,每至飲食減少,喘嗽洩瀉而死」,這是指因為錯誤的藥物使用,導致脾胃功能受損,進而影響飲食消化,出現喘息、腹瀉等症狀,最終導致死亡。
最後一段提到的「桃花疰」,是古代對一種特定虛勞病症的稱呼。這種病症特點是外表看起來沒有明顯的病徵,但實際上體內已經非常虛弱,表現為面色紅潤、肌肉逐漸消瘦,這是由於陰火(代表陰寒的火氣)侵入陽位,導致陽氣的津液被消融,同時陰液也被大量消耗,進而使肌肉逐漸萎縮,但由於陰火的影響,面部的血色反而變得更加鮮亮。
補編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遺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棘仁湯主之。○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千金翼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肘後獺肝散,治冷勞。
白話文:
補編
失精症:
- 失精之人,常有小腹緊繃、陰莖冰冷、頭暈目眩、頭髮脫落等症狀,脈象虛弱細小而遲緩,這是由於精氣虧虛、陰血不足所致。
- 若脈象稍有跳動,略微緊促,則為男子失精或女子夢遺,可用桂枝、龍骨、牡蠣湯治療。
虛勞症:
- 虛勞患者常有腹痛、心悸、鼻出血、夢遺失精、四肢酸痛、手腳發熱、咽喉乾渴等症狀,可用小建中湯治療。
- 虛勞患者伴有腹痛、諸般不足的症狀,可用黃耆建中湯治療。
- 虛勞患者伴有腰痛、小腹緊繃、排尿不順的症狀,可用八味腎氣丸治療。
其他虛勞症狀:
- 虛勞患者伴有心神不安、失眠、酸痛等症狀,可用酸棘仁湯治療。
- 虛勞患者因勞累過度而導致身體虛弱、消瘦、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且伴有內熱、肌膚乾燥、眼目昏暗等症狀,可用大黃䗪蟲丸治療。
- 虛勞患者伴有各種不足、風氣入侵等症狀,可用薯蕷丸治療。
千金翼方:
- 炙甘草湯用於治療虛勞不足、出汗且感到胸悶、脈象結代、心悸、行動如常,但不出百日就會危急,十一日內就會死亡的症狀。
肘後方:
- 獺肝散用於治療冷勞。
註解:
- 文中括號內的文字是中藥或方劑名稱,現代醫學中可能沒有直接對應的藥物或治療方法。
又主鬼疰,一門傳染。(《金匱》)
按:緩中補虛四字,當在不能飲食之下,必傳寫之訛。(《醫宗金鑑》)
勞瘵主乎陰虛者,蓋自子至巳屬陽,自午至亥屬陰,陰虛則熱在午後子前。寤屬陽,寐屬陰,陰虛則汗從寐時盜出也。升屬陽,降屬陰,陰虛則氣不降,氣不降則痰涎上逆,而連綿不絕也。脈浮屬陽,沉屬陰,陰虛則浮之洪大,沉之空虛也。此皆陰虛之證,主以四物、知、柏。
世醫遵用不效者,何哉?蓋陰虛火必上炎,芎、歸氣辛味溫,非滋降虛火之藥,且川芎辛竄,尤非虛炎短乏者所宜;地黃泥膈,亦非胃熱食少痰多者所宜。知、柏苦辛大寒,雖曰滋陰,其實燥而耗血;雖曰降火,其實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朱丹溪)
白話文:
這病症還會引起鬼疰,而且會在一家人之間傳染。
按:緩中補虛這四個字,應該是因為病人無法進食,傳抄時寫錯了。
勞瘵主要發生在陰虛的人身上,因為從子時到巳時屬於陽,從午時到亥時屬於陰,陰虛的人,午後子時之前就會發熱。清醒屬於陽,睡眠屬於陰,陰虛的人,就會在睡眠時盜汗。升屬於陽,降屬於陰,陰虛的人,氣無法下降,氣不下降就會導致痰涎上逆,而且不斷地出現。脈象浮屬於陽,沉屬於陰,陰虛的人,脈浮就會洪大,脈沉就會空虛。這些都是陰虛的症狀,主要用四物湯、知母、柏子仁治療。
世俗的醫生遵照這種方法治療,卻沒有效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陰虛的人,體內的火氣一定會往上炎上,芎、歸的氣味辛辣溫熱,不是滋陰降虛火的藥物,而且川芎辛辣走竄,更不適合虛火旺盛、體力不足的人;生地黃黏膩,也不適合胃熱、食慾不振、痰多的人。知母、柏子仁苦辛寒涼,雖然說可以滋陰,但實際上會燥熱耗血;雖然說可以降火,但實際上苦味先入心,時間久了會增加心氣,反而會助長火氣。至於它會損傷胃氣,就不用多說了。
勞者勞也,勞損其氣血之謂也。既勞損其氣血,則大虛矣,故名虛勞。既名為虛為勞,則當補當養,不待言矣。奈何近世治此證者,若忘其名為虛勞,竟易其名為火勞,絕無補養之功,一以清火為事,且不獨易其名為火勞,更認其證為實火,不但清火為事,更以降氣為先,清則元參、花粉、知、柏,恣用不休,且更有芩、連者;降則桑皮、白前、蘇子、旋覆,信手輕投,且更有用枳殼、蔔子者。
虛勞必吐血,止血則曰茜根、小薊;虛勞必咳嗽,止嗽則曰紫菀、百部、枇杷葉;虛勞必吐痰,消痰則曰麥冬、貝母;虛勞必潮熱,退熱則曰青蒿、鱉甲、地骨皮、銀柴胡。服之至脾損腹脹,食少作瀉,則以穀芽、石斛為助脾之靈丹;服之使肺損氣喘,不能側臥,則以百合、沙參為保肺之神劑。
白話文:
勞累就是勞累,指的是勞累損傷了氣血。一旦氣血受損,就會導致身體虛弱,所以叫做虛勞。既然叫做虛勞,就應該要補養身體,這是不用多說的。然而,近來治療這種病症的人,好像忘記了它叫做虛勞,反而把它叫做火勞,完全沒有補養的功效,只顧著清火。不僅僅是把名稱改成火勞,還把病症當成實火,不僅僅清火,更要先降氣。清火就用元參、花粉、知母、柏子,毫不猶豫地大量使用,甚至還有黃芩、黃連;降氣就用桑皮、白前、蘇子、旋覆花,隨手就抓來使用,甚至還用枳殼、檳榔。
虛勞會吐血,止血就用茜根、小薊;虛勞會咳嗽,止咳就用紫菀、百部、枇杷葉;虛勞會吐痰,化痰就用麥冬、貝母;虛勞會潮熱,退熱就用青蒿、鱉甲、地骨皮、銀柴胡。服用這些藥物,如果導致脾胃受損,腹脹、食慾不振、腹瀉,就用穀芽、石斛來幫助脾胃,這是補脾的靈丹妙藥;服用這些藥物,如果導致肺部受損,氣喘、無法側臥,就用百合、沙參來保護肺部,這是保肺的神奇藥物。
服之無效,更多服之,多服不惟無效,且瀕於危,尤令服之不已,使氣血日虧,真元削盡,脈僅一絲,氣存一息,猶曰有火不可補。嗚呼!補固不可,死獨可乎?在丹溪醫學多精到處,獨以六味知柏為治勞之方,實足貽禍於後世。然猶未若此日用如許清降損真之毒藥也。不知其出自何書?得何傳受?一見失血、咳嗽、發熱等證,動以此種套藥投之,一醫有然,更數醫皆然,庸流有然,即名醫亦無不然。使患此證者,以為此外更無他法,安心守定此藥,直服至死而後已。
屢死而醫若罔聞,終不知變計,良可嘆矣!余值此證,惟是脈已細數,形消肉脫,兩側不能臥者,肝肺損,脾腎絕,不能復救,亦付之無可如何而已。否則相其虛之輕重而補之養之,往往得生,不可謂非明效大驗矣。而醫者猶必曰有火不可補,病人亦自謂有火不可補,要知此有火不可補五字,便是必死不可救五字。
白話文:
服用藥物無效,反而越吃越糟,甚至瀕臨危險。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固執地不停服用,導致氣血日漸衰竭,精氣耗盡,脈搏微弱,只剩下一口气,卻還說有火需要補。唉!補救固然不行,但眼睜睜看著病人死去,真的可以嗎?丹溪醫學精妙絕倫,卻以六味地黃丸來治療勞損,實在是贻害後世。但這還不如現在用來清降損真、毒性極大的藥物。不知道這些藥方出自何處,又是從誰那裡學來的?只要遇到失血、咳嗽、發熱等症狀,就隨手開這些藥方,一個醫生這樣做,其他醫生也跟著這樣做,庸醫如此,名醫也一樣。病患以為除了這些藥物以外別無他法,便安心服藥,一直服到死為止。
病人接二連三地死去,醫生卻好像沒聽到一樣,始終不知變通,令人感慨!我遇到這種情況,通常病人脈搏微弱,身體消瘦,兩側都無法躺臥,肝肺受損,脾腎衰竭,已經無力回天,只能任其自然。否則應該根據病人的虛弱程度,適當補養,往往能救活病人,效果顯著。但醫生仍然堅持說有火不能補,病人也自認為有火不能補,殊不知這「有火不能補」五個字,其實就是「必死不可救」五個字。
試思世之以清降治勞者多矣,其遠者勿論,即耳目所及者,細數之,千百人中有一二得生者乎?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吳天士)
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而獨舉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二臟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則土為金母,金實水源,且土不淩水,水其安位,故脾安則腎愈安;腎兼水火,腎安則水不挾肝上泛而凌濕土,火能益土運行而化精微,故腎安則脾愈安。孫思邈云:補脾不如補腎。
許學士云:補腎不如補脾。兩先生深知二臟為人生之根本,有相贊之功能,故其說似背,而其旨實同也。救腎者,必本於陰血,血主濡之,血屬陰,主下降,虛則上升,當斂而抑之,六味丸是也;救脾者,必本於陽氣,氣主煦之,氣為陽,主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之,補中湯是也。近世治勞,專以四物湯加知柏,不知秋冬之氣非所以生萬物者也。
白話文:
很多人用清降的方法來治療勞損,即使不說那些久遠的例子,就說我們親眼見到的,千百個人中能活下來的又有幾個呢?也許有,但我沒見過。
人體虛弱,不是氣虛就是血虛,五臟六腑都逃不過這個道理。但為什麼特別強調脾腎呢?因為水是萬物的根本,土是萬物的母親,這兩個臟腑調和了,全身就都好了,各種疾病都不會發生。脾屬土,脾氣平和,土就能滋養金,金充足才能生水,而且土不會克制水,水就能安然居於下,所以脾氣平和,腎氣就更平和;腎包含水火,腎氣平和,水就不會衝上來克制濕土,火就能幫助土運化精微,所以腎氣平和,脾氣就更平和。孫思邈說:補脾不如補腎。
許學士說:補腎不如補脾。兩位先生都深知脾腎是人體的根本,相互扶持,所以他們的話看似矛盾,實際上是相同的道理。治療腎虛,一定要從陰血入手,血主滋潤,血屬陰,主下降,虛了就會上升,應該收斂抑制它,六味丸就是這樣的道理;治療脾虛,一定要從陽氣入手,氣主溫煦,氣屬陽,主上升,虛了就會下降,應該升提它,補中湯就是這樣的道理。現在很多治療勞損的方法,都用四物湯加知柏,卻不知道秋冬之氣並非萬物生長的時機。
丹溪有言:實火可瀉,虛火可補。勞證之火,虛乎?實乎?瀉之可乎?矯其偏者,輒以桂、附為家常茶飯,此惟火衰者宜之。若血虛氣熱之人,能無助火為害哉?大抵虛勞之證,疑難不少,如補脾保肺,法當兼行,然脾喜溫燥,肺喜清潤,保肺則礙脾,補脾則礙肺,惟燥熱而甚,能食而不瀉者,潤肺當急,而補脾之藥亦不可缺也。倘虛羸而其食少瀉多,雖喘嗽不安,但以補脾為急,而清潤之品宜戒矣。
脾有生肺之能,肺無扶脾之力,故補脾之藥尤要於保肺也。又如補腎理脾,法當兼行,然方欲以甘寒補腎,其人食減,恐不利於脾;方欲以辛溫快脾,其人陰傷,恐愈耗其水。兩者並衡而較重脾者,以脾土上交於心,下交於腎故也。若腎大虛,而勢困篤者,又不可拘,隨時活法可耳。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實火可以瀉掉,虛火可以補。」勞證的火,是虛還是實?可以瀉掉嗎?
許多人一遇到身體偏虛,就習慣用桂枝、附子當茶喝,這只適合火衰的人。但對於血虛氣熱的人,這樣做只會助長火勢,反而有害。
總之,虛勞的病症,疑難雜症很多。例如補脾和保肺,都需要兼顧。但脾喜溫燥,肺喜清潤,保肺的藥物會影響脾,補脾的藥物會影響肺。只有燥熱症狀很重,能吃卻容易腹瀉的人,才應該優先潤肺,但補脾的藥物也不能缺。如果虛弱體弱,食慾不佳,容易腹瀉,即使咳嗽喘不過氣,也應該以補脾為先,並避免清潤的藥物。
脾臟有生肺的功能,肺臟卻無法扶持脾臟,所以補脾的藥物比保肺的藥物更重要。
同樣的道理,補腎和理脾也需要兼顧。但如果用甘寒的藥物補腎,而病人食慾減退,恐不利於脾;如果用辛溫的藥物健脾,而病人陰虛,恐會更加耗損陰液。兩種情況相比,更應該重視脾臟,因為脾土向上通達心臟,向下通達腎臟。
但如果腎臟非常虛弱,病情危重,就不必拘泥於此,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
又如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宜不可偏也。然東垣曰:甘溫能除大熱。又曰:血脫補氣,獨陰不長,虛者必補以人參之甘溫,陽生陰長之理也。且虛勞受補者可治,不受補者不治,故葛可久治勞十方,用參者七;丹溪專主滋陰,治勞方案,用參者亦十之七。自好古肺熱傷肺、節齋服參必死之說印定眼目,甘用苦寒,直至上嘔下泄,猶不悔悟,良可悲已!不知肺熱脈實者,與參誠不相宜,若火來乘金,脈虛金傷者,非參不保。前哲有言曰:土旺則金生,勿拘拘於保肺;水壯則火熄,毋汲汲於清心。
可謂洞達《經》旨,深窺根本之治者也。(李士材)
白話文:
陰陽互生,缺一不可,不可偏廢。然而,東垣主張甘溫可以去除大熱,並認為血虛需要補氣,獨陰無法生長,虛弱者必須用人參的甘溫來補益,以使陽氣生長、陰氣滋長。而且,虛勞病人如果能接受補益就能治癒,反之則無法治癒,所以葛可久治勞十方中,用人參的比例有七成;丹溪專注於滋陰治療虛勞,其方案中,使用人參的比例也達到七成。然而,有些人固執地認為,肺熱傷肺、節食服用人參必定會死,因此只用苦寒藥物,最終導致上吐下瀉,仍不悔悟,實在令人惋惜!他們不知道肺熱脈實的人,服用人參確實不適合,但對於火氣旺盛導致金氣受傷、脈虛的人,就必須依靠人參來保命。古人有言:土旺則金生,不需過於執著於保護肺部;水盛則火滅,不需急於清心火。
可見,李士材洞悉經書真諦,深究治病根本。
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虛之道畢矣。夫東垣論脾胃為四家之首,丹溪法滋陰為勞證之宗,立齋究明補火,謂太陽一照,陰火自彌。斯三先生皆振古之賢,然皆主於一偏,而不獲全體之用。是《脾胃論》出於東垣,則無弊,若執東垣以治者,未免以燥劑補土,有損於清肅之金。
滋陰之說出于丹溪,已有弊,若執丹溪以治者,全以苦寒降火,有礙於中州之化。至於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此實一偏之見,後人沿習成風,凡遇陰虛陽亢之疾,輒以知柏補腎清金,未能生水,而反滅火。夫腎者坎也,一陽陷於二陰,二陰者真水也,一陽者真火也。腎中真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腎中真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
白話文:
治療虛證有三種根本:肺、脾、腎。肺是五臟之天,脾是百骸之母,腎是性命之根,治療虛證的方法就包括在這些方面了。
東垣論述脾胃是四家之首,丹溪主張滋陰是勞證的根本,立齋則專注於補火,認為太陽一照,陰火就會自然蔓延。這三位先生都是古時候的賢者,但他們都偏重於一方,沒有掌握治療的全部方法。
《脾胃論》出自東垣,本身沒有問題,但如果執著於東垣的理論來治療,就容易用燥性藥物補脾,損傷了肺金的清肅功能。
滋陰的學說出自丹溪,也存在不足,如果執著於丹溪的理論來治療,就容易使用苦寒藥物降火,影響了中焦的運化。至於陽氣總是充足,陰氣總是不足,這只是一種偏見,後人沿習成風,遇到陰虛陽亢的疾病,就擅自使用知柏補腎清金,結果不能生水,反而滅火。
腎屬於坎卦,一陽陷於二陰,二陰是真水,一陽是真火。腎中的真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腎中的真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
生人之本,從下而起,如羲皇之畫卦然。腎臟合水火二氣而為臟腑之根,真水不可滅,真火獨可熄乎?然又有執立齋補火之說,動用蓯蓉、鹿茸、桂、附等類,而不顧其人之有無鬱火鬱熱,更不慮其曾經傷肺與否?夫虛火可補,理固誠然,如補中益氣湯用參、耆、朮、草之甘溫以除大熱。
苟非清陽下陷,猶不敢輕加升、柴,而辛熱太過之品,乃反施之鬱火鬱熱之證,奚啻抱薪救火乎?予惟執兩端以用中,合三部以平調,一曰清金保肺,無犯中州之土。此用丹溪而不泥於丹溪也。一曰培土調中,不損至高之氣。此用東垣而不泥於東垣也。一曰金行清化,水自流長,乃合金水於一致也。
白話文:
生命的根本,源於下而上,就像伏羲氏畫卦一樣,由下而上逐步推演。腎臟匯聚水火二氣,是五臟六腑的根基,真水無法滅絕,但真火卻可以熄滅。然而,有些人執意要通過齋戒補火,使用肉蓯蓉、鹿茸、桂枝、附子等藥物,卻不考慮病人是否有鬱火鬱熱,更不顧及他們是否曾經傷過肺。
虛火可以補,道理確實如此,例如補中益氣湯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等甘溫藥物來消除過度炎熱。
如果沒有清陽下降的情況,就不敢輕易使用升麻、柴胡等升散之品,而辛熱過度的藥物,反而會加重鬱火鬱熱的症狀,這無異於抱薪救火。我認為應該兩端兼顧,採取中庸之道,將三部經絡調和平衡。
第一,要清金保肺,不要侵犯中州之土。這一點是效法丹溪先生,但不拘泥於丹溪先生的說法。
第二,要培土調中,不要損傷至高之氣。這一點是效法東垣先生,但不拘泥於東垣先生的說法。
第三,要金行清化,水自流長,讓金水二行相合一致。
但主脾主腎,先賢頗有發明,而清金保肺一著,尚未有透達其精微者,故予於論肺獨詳。此治勞之三本宜究也。(何德修)
虛勞之證,《金匱》敘於血痹之下,可見勞則必勞其精血也。營血傷,則內熱起,五心常熱,目中生花見火,耳內蛙聒蟬鳴,乃至飲食不為肌膚,怠惰嗜臥,骨軟足酸,營行日遲,衛行日疾,營血為衛氣所迫,不能內守,而脫出於外,或吐或衄,或出二陰之竅,血出既多,火熱迸入,逼迫煎熬,漫無休止,營血有立盡而已。
更有勞之之極,而血痹不行者,血不脫於外,而但蓄於內,蓄之日久,周身日走之隧道悉痹不流,惟就乾涸,皮鮮滑澤,面無榮潤,於是氣之所過,血不為動,徒蒸血為熱,或日晡,或子午,始必乾熱,俟熱蒸氣散,微汗而熱解,熱蒸不已,瘵病成焉。亦有始因脫血,後遂血痹者,血虛血少,艱於流布,發熱致痹尤易易也。
白話文:
但以脾臟和腎臟為主,前賢已經有所闡述,然而清金保肺這一招,尚未有人真正理解其精髓,所以我在論述肺部時特別詳盡。這是治療虛勞的根本原則,應該仔細研究。
虛勞的病症,《金匱要略》中記載在血痹的下一條,可見勞損必然傷及精血。營血受損,就會引起內熱,出現五心煩熱、眼花視物模糊、耳鳴等症狀,甚至飲食不能滋養肌膚,倦怠嗜睡,骨頭軟弱,腳痠乏力,營氣運行遲緩,衛氣運行加快,營血被衛氣逼迫,無法守住內部,而從體外排出,可能出現吐血、鼻出血,或者從陰道或肛門流血。出血過多,火熱就會侵入體內,不斷煎熬,無休止地折磨,營血很快就會消耗殆盡。
還有更嚴重的虛勞,血痹不流,血液不從體外排出,而積聚在體內。積聚的時間久了,全身經絡都阻塞不通,逐漸乾涸,皮膚光滑沒有光澤,面容沒有血色。於是氣血運行不暢,血液無法流動,只會讓血液蒸發成熱,可能在傍晚或子夜時分開始發熱,等熱氣蒸散,微微出汗,熱就會消退。但如果熱氣不斷蒸發,就會形成瘵病。也有一些人一開始是因失血,後來導致血痹,血虛血少,血液難以流動,更容易引起發熱和血痹。
《內經》凡言虛病,不及於勞,然於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高,五臟各見危證,則固已言之。秦越人始發虛損之論,謂虛而感寒,則損其陽,陽虛則陰盛,損則自上而下;虛而感熱,則損其陰,陰虛則陽盛,損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者,過於胃,則不可治;自下而上者,過於脾,則不可治。
蓋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則血不生,血不生則陰不足以配陽,勢必五臟齊損。越人歸重脾胃,旨哉言矣。至《金匱》之文,大意謂精生於穀,谷入少而不生其血,血自不能化精。《內經》於精不足者,必補之以味,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精貯漸富,大命不傾,所以垂訓十則,皆以無病男子精血兩虛為言,而虛勞之候,煥若指掌矣。
白話文:
《內經》提到虛病,並非因勞累所致,而是指骨骼枯瘦,肌肉消瘦,胸中氣上涌,五臟皆出現危象,這是早已說明過的。秦越人率先提出虛損的論點,認為虛寒則損傷陽氣,陽虛則陰氣盛,損傷自上而下;虛熱則損傷陰氣,陰氣虛則陽氣盛,損傷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損傷,若過於胃部,則難以治癒;自下而上的損傷,若過於脾臟,則難以治癒。
因為飲食充足就能生血,飲食不足則血難以生成,血不生成則陰氣不足以配合陽氣,必然導致五臟皆受損傷。越人重視脾胃,他的言論非常精闢。到了《金匱》的論述,大意是精氣生於五穀,五穀攝入不足則難以生血,血自不能化為精氣。《內經》對於精氣不足者,必以食物來補充,補充食物同時控制勞累,則精氣逐漸充盈,生命不會衰敗。因此十則訓誡,皆以無病之男子精血兩虛為論述對象,而虛勞的症候,便清晰可見了。
故血不化精,則血痹矣,血痹則營虛,營虛則發熱,熱久則蒸其所瘀之血化而為蟲,遂成傳屍瘵證。故狐惑之證,聲啞嗄,勞瘵之證,亦聲啞嗄,是則聲啞者,氣管為蟲所蝕明矣。仲景於男子平人,諄諄致戒,無非謂營衛之道,納穀為實。居常調營衛,以安其谷,壽命之本,積精自剛;居常節嗜欲,以生其精,至病之甫成,脈才見端。惟恃建中、復脈為主治,皆稼穡作甘之善藥,一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也。
後人諸方,千蹊萬徑,以治虛勞,何反十無一全?及其痹不行,仲景亟驅其舊,生其新,幾希於勞瘵將成未成之間,誠有一無二之聖法。試觀童子臟腑脆嫩,才有寒熱積滯,易於結癖成疳,待其血痹不行,氣蒸發熱,即不可為;女子血乾經閉,發熱不止,勞瘵之候更多,待其勢成,治之無及。
白話文:
所以,血液無法化為精氣,就會導致血痹,血痹則導致營氣虛弱,營氣虛弱就會發熱,熱氣長期存在就會蒸灼瘀積的血液,使其化為蟲,進而形成傳屍瘵的病症。因此,狐惑病的症狀是聲音嘶啞,勞瘵病的症狀也是聲音嘶啞,由此可見聲音嘶啞是因為氣管被蟲蝕造成的。仲景對於男子平時的生活,一再告誡,無非是說營氣衛氣之道,攝取食物作為根本。平時調養營氣衛氣,使之安穩,才能使身體健康,壽命長久;平時節制慾望,才能使精氣充足,一旦生病,脈象剛開始顯現時,就應該以健脾益氣、補氣養血為主治,這些都是滋補精氣的良藥,都是遵循精氣不足者,以味甘補之的原則。
後世許多方劑,千奇百怪,用來治療虛勞,卻很少能治癒。當血痹無法運行時,仲景急於驅除舊病,滋生新的精氣,正好在勞瘵將要形成而尚未形成的時候,這的確是獨一無二的聖賢方法。試想一下,童子臟腑嬌嫩,稍微有寒熱積滯,就容易形成積聚成疳疾,等到血痹無法運行,熱氣蒸騰發熱,就無法治療了;女子血氣乾枯,經期閉止,發熱不止,勞瘵的症狀更多,等到病情發展到無法治療的地步,就後悔莫及了。
儻能服膺仲景幾先之哲,吃力於瘵病將成未成之界,其活人之功,皆是起白骨而予以全生矣。○虛損病,亦有易復難復兩候:因病至虛者,緩調自復;因虛致損者,虛上加虛,卒難復也。故因病致虛,東垣、丹溪法在所必用;若虛上加虛而至於損,元氣索然,丹溪每用人參膏至十餘斤,多有得生者。(喻嘉言)
虛損傷陰,本由五臟,雖五臟各有所主,然證治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如諸氣之損,其治在肺;神明之損,其治在心;飲食肌肉之損,其治在脾;諸血筋膜之損,其治在肝;精髓之損,其治在腎。此其可分者也。然氣主於肺,而化於精;神主於心,而化於氣;肌肉主於脾,而土生於火;諸血藏於肝,而生化於脾胃;精髓主於腎,而受之於五臟。此其不可分者也。
白話文:
如果能認真學習仲景的醫學理論,在治療瘧疾快要痊癒但尚未完全康復的時候,就能發揮起死回生的功效,將病人從鬼門關拉回來。虛損病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病致虛,只要慢慢調理就能恢復,另一種是因虛致損,虛弱的基礎上又加上損傷,就會非常難以恢復。對於因病致虛的病人,東垣和丹溪的醫學方法必須要使用。若是虛上加虛導致損傷,元氣衰竭,丹溪常常會使用人參膏,甚至用上十幾斤,許多病人因此得救。
虛損傷陰,本源於五臟,雖然五臟各司其職,但治療方法卻有可以區分的,也有無法區分的。例如,各種氣的損傷,治療重點在肺;神明的損傷,治療重點在心;飲食肌肉的損傷,治療重點在脾;各種血、筋、膜的損傷,治療重點在肝;精髓的損傷,治療重點在腎。這就是可以區分的地方。然而,氣以肺為本,卻化生於精;神以心為本,卻化生於氣;肌肉以脾為本,但脾土卻生於心火;各種血以肝為本,但卻生化於脾胃;精髓以腎為本,但卻受之於五臟。這就是無法區分的地方。
及乎既甚,則標本相傳,連及臟腑,此又方之不可執也。故凡補虛之法,但當明其陰陽升降、寒熱溫涼之性,精中有氣、氣中有精之因。且凡上焦陽氣不足者,必下陷於腎,當取之至陰之下;下焦真陰不足者,多飛越於上,可不引之歸原乎?治病求本,方為盡善。(張景岳)
先天之陽虛,補命門;後天之陽虛,溫胃氣。先天之陰虛,補腎水;後天之陰虛,補心肝。○古稱勞役發熱為勞發者,蓋謂辛勞不能收攝,以致元陽浮越於外,即東垣所謂內傷也。若一發散,不更元陽脫盡?若一苦寒,不更虛陽頓亡?○真陰不足,則孤陽無依,火易浮越,故宜甘溫甜靜之劑以養之,酸鹹斂納之味以藏之。人但知氣有餘便是火,不知火有餘即是氣,或為喘滿,或為煩悶。
白話文:
當病症嚴重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到臟腑,甚至引起病變,因此治療方法不能一成不變。 補虛的方法,應當根據陰陽升降、寒熱溫涼的特性,以及精氣互生的原理來制定。 上焦陽氣不足,容易下陷到腎,需要用至陰的藥物來補益;下焦真陰不足,容易上浮到上焦,需要用藥物引導它回到原位。 想要治好病,就要找到病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先天陽氣不足,需要補益命門;後天陽氣不足,需要溫補胃氣。先天陰氣不足,需要補益腎水;後天陰氣不足,需要補益心肝。 古人將因勞役導致發熱稱為「勞發」,是因為辛勞會導致元陽外泄,這是東垣醫家所說的內傷。 如果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元陽會更加耗損;如果用苦寒的方法治療,虛陽會更加衰弱。 真陰不足,就會導致陽氣無所依附,容易浮越,因此需要用甘溫甜靜的藥物來滋養它,用酸鹹斂納的藥物來收斂它。 人們只知道氣有餘就會導致火,卻不知道火有餘也是氣,所以會出現喘滿或煩悶等症狀。
有餘者,病氣也。病氣之有餘,正氣之不足也。凡飲食之滯氣,可以利之、行之、順之、理之。若浮越之陽氣,惟宜導之、納之、斂之、塞之,以補為消。此氣乃生身之本,非同飲食之滯也。若用順氣之藥,適足以走泄元氣;辛燥之藥,反足以耗竭津液;即芍、歸、陳皮之類,辛香而潤,亦可引動無根之氣,升越失走之火。
其元氣既傷,胃氣必弱,香美之食,入口未甘,何況異味藥餌?雖有開胃扶脾之益,保無傷脾倒胃之虞?故尤宜切忌也。○極虛之證,對面人事不清,而戶外之事反能知之,及見亡人鬼怪者,此皆陽亡之象,名曰遊魂。速為補虛斂納,神魂安,見聞滅矣。○虛證臨危,索肉飯飽食而逝者,此脾虛津華竭絕,肉食力小,不能挽之。
白話文:
身體有餘,其實是病氣。病氣過盛,是因為正氣不足。飲食積滯,可以用藥物來疏通、運行、調理。但如果陽氣浮越,則需要引導、收斂、封閉,以補益為消。這陽氣是維持生命之根本,不可與飲食積滯混為一談。使用順氣藥物,容易損耗元氣;辛燥藥物,會消耗津液;即使是芍藥、當歸、陳皮等辛香潤燥的藥物,也會引動無根之氣,使火氣上升外泄。
元氣受損,胃氣就會虛弱,美味的食物入口也不覺得香甜,更何況是藥物?即使有開胃健脾的功效,也可能傷脾胃。因此,虛弱的人更要謹慎用藥。極度虛弱的人,對面的人事物都看不清,但對於戶外的事物反而清楚,甚至能看見亡人和鬼怪,這是陽氣衰竭的徵兆,稱為「遊魂」。必須及時補虛斂納,使神魂安寧,這些幻覺就會消失。虛弱的人臨死前,即使吃肉飯飽食,依然會死去,這是脾胃虛弱,津液耗竭,肉食的力量不足,無法挽救生命。
蓋脾虛則求助於穀食,津涸則求救於脂膏,斯時惟濃厚參湯,庶乎可挽。若穀肉之物,止填有跡之空虛,焉能補無形之竭絕哉?(馮楚瞻)
歷醫勞瘵,多用參苓白朮散取效,但要知佐使、輕重及因時加減。若專用四物湯,十死八、九,此蓋泥於丹溪之言,而不知通變者也。勞瘵有因勞苦得之,有因色欲得之,不可一例而治。或用東垣補中之法,或用丹溪滋陰之劑,要當隨證酌施。但予用補中者多,用滋陰者百中二、三耳。(吳篁池)
常觀勞瘵,世人專用補腎藥多誤,此病宜以培補脾胃為主。蓋脾胃旺,則能進飲食,飲食進,則能化生精血,久之腎自實矣。不先補脾胃而補腎,不知知、柏、地黃、龜版之類,安能生精添髓?如此治法,可謂捨本求末也。○夫火之與氣,異名同體,氣之順行無逆者為氣,若鬱而不伸,或血衰不能配氣,於是積激妄行而成火矣。
白話文:
脾胃虛弱的人需要靠穀物補充能量,津液不足的人需要依靠油脂滋潤,這時候濃郁的參湯或許可以幫助他們恢復。而單靠穀物和肉類,只能填補表面的空虛,卻無法補益無形的精氣虧損。
治療勞瘵,許多醫生都採用參苓白朮散,確實能取得療效,但要懂得根據病情調整藥物比例,並隨著時間變化加減藥量。如果只用四物湯,十個病人可能八九個都會失敗,這是因為他們一味遵循丹溪的理論,卻不懂得靈活變通。勞瘵的病因可能是過度勞累,也可能是縱慾過度,不能一概而論。可以採用東垣的補中方法,也可以使用丹溪的滋陰藥物,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治療方案。我個人使用補中方法的患者較多,而使用滋陰方法的患者只有百中二三。
我經常觀察勞瘵患者,發現很多人過於重視補腎藥物,這其實是錯誤的。治療此病應該以培補脾胃為主,因為脾胃強健才能消化吸收食物,食物才能化生精血,長期下來腎臟自然會充實。如果不先補脾胃而直接補腎,那麼知母、柏子仁、地黃、龜版等藥物,如何能生精添髓呢?這樣的治療方法,無異於舍本逐末。火和氣,名稱不同,但實為一體。氣順暢無阻礙的稱為氣,如果氣鬱結不通,或是血氣不足,氣就會逆行妄動,形成火。
常觀痰火之證,喘急身熱,醫用寒涼過甚,元氣漸衰,喘定身涼,以為將愈之候,延至五、七日,忽爾元脫而死。夫喘定者,乃元氣下陷,不能湧上也;身涼者,乃元氣衰竭,不能運於肌膚也。凡遇此等證候,須防有變,速以參、耆補元氣藥救之,不可輕許為愈。(余傅山)
似傷風咳嗽之病,誤作外感醫治,表散清涼,必成勞瘵。蓋肺虛不能外衛皮毛,以致傷風咳嗽,宜用溫肺湯,固肺氣為主。若用寒涼,則肺氣益虛,肺虛則不能生腎水,水枯則相火旺,相火旺則骨髓蒸乾,勞之所由作也。又有勞病不作瀉者,陰虛骨髓皆枯也。善食者,胃中火盛,非多食壓火不住也。
白話文:
經常觀察到痰火症狀,患者呼吸急促、身體發熱,醫生使用寒涼藥物過度,導致元氣逐漸衰弱,呼吸平穩、身體變涼,以為快要痊癒的徵兆,卻延至五到七天,突然元氣耗盡而死。其實呼吸平穩,是元氣下降,無法上湧的表現;身體變涼,是元氣衰竭,無法運送到肌膚的表現。凡遇到這種症狀,必須預防變化,迅速以人參、黃耆等補益元氣的藥物治療,不可輕易認為痊癒。
類似傷風咳嗽的疾病,誤以為外感而治療,使用表散清涼的藥物,必定會變成勞瘵。因為肺虛不能護衛皮毛,才導致傷風咳嗽,應該使用溫肺湯,以固護肺氣為主。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就會讓肺氣更加虛弱,肺虛則無法生腎水,水枯則相火旺盛,相火旺盛則骨髓蒸乾,這就是勞瘵發生的原因。還有一些勞病不瀉的患者,他們的陰虛、骨髓都已經枯竭了。擅長飲食的人,胃中火旺盛,不是多吃東西就能壓住火氣的。
○虛損之病,命門火旺,腎水不足,陽明化燥火,肝氣即胃氣,木燥土乾,心火炎上,金無養,水無生。五火交熾之時,若用知柏滋陰降火,是猶乾鍋煉紅,傾一杯之水,擊動火勢,立地碎裂矣。若脈帶緩,胃氣未絕,猶可調理,用四君加山藥,引入脾經,單補脾陰,脾旺則土生金,金生水,水升而火自降,此隔三之治也。若脈見緊數、短數、細數者,皆不可治。
(周慎齊)
虛損病久,皆屬脾虛,脾虛則肺先受之,肺病不能管攝一身,脾病則四肢不用,惟以保元氣為主,總從脾胃施治,勿用血藥,縱有火不必去火,有痰不必治痰。○損病六脈俱數,聲啞口瘡,晝夜發熱。《經》云:數則脾氣虛,真陰虛也。此第三關矣。四君、保元投之不應,改用四君加黃耆、山藥、蓮肉、白芍、五味、麥冬,煎去頭煎,服二煎三煎,此為養脾陰秘法。服十餘日,發熱漸退,口瘡漸好。
白話文:
虛損病症,命門火氣旺盛,腎水不足,陽明燥熱,肝氣與胃氣相連,木氣乾燥土氣乾涸,心火上炎,金氣失養,水氣不生。五種火氣交熾,若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就像乾鍋煉紅,倒入一杯水,反而會引發火勢,導致鍋子瞬間裂開。如果脈象偏緩,胃氣未絕,還可以調理,用四君子湯加上山藥,導入脾經,單獨補益脾陰,脾氣旺盛則土生金,金生水,水氣上升,火氣自然下降,這是隔三層治療的方法。但如果脈象緊數、短數、細數,就不可治療。
虛損病症久了,都屬於脾氣虛弱,脾虛則肺氣先受影響,肺氣失調無法統攝全身,脾氣虛弱則四肢無力,只能以保元氣為重,總體從脾胃下手治療,不要用活血藥,即使有火氣也不必滅火,有痰也不必治療。虛損病症六脈都數,聲音嘶啞,口舌生瘡,晝夜發熱,《黃帝內經》說:脈數則脾氣虛,真陰虛弱,這是第三重關卡。四君子湯、保元湯都無效,改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山藥、蓮子、白芍、五味子、麥冬,煎去第一煎,服用第二煎和第三煎,這是養脾陰的秘法。服用十多天,發熱逐漸退去,口舌生瘡也慢慢好了。
若用丸劑,如參苓白朮散,亦去頭煎,曬乾為末,陳米糊丸。蓋煎去頭煎則燥氣盡,遂成甘淡之味,淡養胃氣,甘養脾陰。師師相受之語,毋輕忽焉。(胡慎柔)
虛勞兩字,世皆籠統言之,不知證有不同,治有相反。予聞慎柔之教云:損病自上而下,勞病自下而上。損病傳脾至腎者不治,勞病傳脾至肺者不治。以勞法治損多泄瀉,以損法治勞必喘促。如此之涇渭不明,懵焉以怯病該之,其能免於南轅北轍乎?丹溪立相火之論,惟以四物滋陰,陰陽之義,久為晦塞。
立齋出,醫學方得一變;慎齋再出,醫學始得再變;至慎柔,乃集先賢之法,以虛損、勞瘵分為兩門,而金篦家始煌然添一炬矣。又《原氣論》以先後天分陰陽,即以先後天立治法。竊謂先天固有損者,非後天損之無以致病,治先天者,治後天耳,豈能捨後天而治先天乎?(石瑞章)
白話文:
若要使用丸劑,例如參苓白朮散,也要去除頭煎,曬乾研磨成粉末,再用陳米糊做成丸藥。因為煎去頭煎,燥氣便會消失,藥味便會變得甘淡,淡能養胃氣,甘能養脾陰。這是師傅傳授的經驗,不可輕忽。
虛勞兩個字,世俗都籠統地說,卻不知症狀有所不同,治療方法也有相反之處。我聽說慎柔先生的教誨說:損病是由上往下傳,勞病是由下往上傳。損病傳到脾臟再傳到腎臟者難以治療,勞病傳到脾臟再傳到肺臟者也難以治療。用勞法治療損病會導致過度泄瀉,用損法治療勞病則必會導致喘促。如此涇渭分明,卻不明就裡地用怯病的方法治療,難道能避免南轅北轍嗎?丹溪先生提出相火論,只用四物湯滋陰,陰陽之義,長久以來都被遮蔽。
立齋先生出現,醫學才得以第一次改變;慎齋先生再次出現,醫學才得以再次改變;到了慎柔先生,他彙集前賢之法,將虛損、勞瘵分為兩門,金篦家才煥然添上了一盞明燈。又《原氣論》將先後天分為陰陽,也以此立治法。竊以為先天固然有損,但若非後天損之,無以致病,治療先天,其實就是治療後天,怎麼能捨棄後天而治療先天呢?
凡勞瘵病,若上焦痰火喘嗽,不能臥,下焦大便稀溏者,多不可治。欲用寒涼潤肺,則中焦胃氣下陷而益瀉矣;欲用甘溫補脾,則上焦肺氣益燥而愈嗽矣。治上妨下,治下妨上,有所掣制,難於用藥。若只見一截病,上喘嗽而大便堅,下溏瀉而不嗽喘,如此者則可治也。何也?大便堅,不畏寒涼;不嗽喘,不忌溫補。
醫得施其技,藥得展其能。又常治痰火嗽病,醒則少定,睡則愈嗽。緣醒則動,動則與火為體而不逆,故嗽定;睡則靜,靜則與火為敵而拒逆,故嗽作。又凡勞瘵,常試服得人參者可治,服參而嗽喘甚者不可治,以上焦火盛故也。(汪雙泉)
白話文:
凡是勞瘵病,如果上焦痰火引起喘咳,患者無法平躺,下焦又出現大便稀溏,這種情況多半難以治療。想要用寒涼潤肺,就會導致中焦胃氣下陷,加重腹瀉;想要用甘溫補脾,就會使上焦肺氣更加乾燥,咳嗽更嚴重。治療上焦時會影響下焦,治療下焦時會影響上焦,彼此牽制,用藥十分困難。如果只見單一症狀,例如上焦喘咳而大便堅硬,或下焦溏瀉但沒有咳嗽喘息,這種情況就可以治療。這是因為大便堅硬,就不怕寒涼藥物;不咳嗽喘息,就不忌諱溫補藥物。
醫生能施展他的醫術,藥物也能發揮它的功效。另外,常患痰火咳嗽的人,清醒時咳嗽較少,睡覺時咳嗽加重。這是因為清醒時身體活動,活動則與火相合而不逆,所以咳嗽減輕;睡覺時身體靜止,靜止則與火相敵而抗拒,所以咳嗽加重。此外,凡是勞瘵病,常試服用人參的人可以治療,服用人參後咳嗽喘息加重的人則無法治療,因為上焦火盛的緣故。
王節齋云: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者,不可過服參、耆,服多者死。蓋恐陽旺而陰消也。自此說行,而世之治陰虛咳嗽者,視參、耆如砒鴆,以知、柏為靈丹,使患此者百無一生,良可悲也!蓋病起於房勞,真陰虧損,火炎刑金,故咳,當先以六味湯之類補其真陰,使水升火降,隨以參、耆救肺之品補腎之母,使金水相生,則病易愈矣。
世之用寒涼者,固不足齒,間有知用參、耆者,不知先壯水以制火,遽投參、耆以補陽,反使陽愈旺而金益受傷。此不知先後著也。(《趙氏醫貫》)
真陰虛而發熱者,十之六、七亦與外感無異。火逆衝上,則頭脹微痛;火熱壅肺,則有時鼻塞;陰虛陽陷入里,則灑淅惡寒;陰虛陽無所附,則浮越肌表而發熱。但其發時必在午後,先寒後熱,熱至寅卯時,盜汗出而身涼;亦有無寒而但熱者,然必見腎虛證狀,或兼唇紅顴赤,口渴煩躁、六脈搏數或虛數無力。此宜大劑滋陰,如保陰、六味之屬。
白話文:
王節齋說,凡是過度縱慾,傷了肺腎精氣的人,不能過度服用人參、黃耆,吃太多會死。因為擔心陽氣太旺盛,陰氣就會消失。自從這個說法流行之後,世人治療陰虛咳嗽,就如同看待砒霜劇毒一樣看待人參、黃耆,而把知母、黃柏視為仙丹妙藥,導致患有這種病症的人幾乎無一生還,實在令人悲痛!其實,這種病是由於房事過度,精氣虧損,火氣旺盛灼傷肺金導致咳嗽,應該先用六味地黃湯之類的藥物滋補精氣,使水氣上升、火氣下降,然後再用人參、黃耆等補肺益腎的藥物,使金水相生,這樣病情就容易痊癒了。
世人使用寒涼藥物的人,根本不足一提,偶爾有懂得使用人參、黃耆的人,卻不知道先滋養腎水來制衡火氣,就貿然使用人參、黃耆來補陽氣,反而使陽氣更加旺盛,肺金更加受傷。這就是不知道先後順序的錯誤做法。
真陰虛而發熱的人,十之六七也和外感風寒無異。火氣逆流上衝,就會頭脹微痛;火氣熱盛壅塞肺部,就會偶爾鼻塞;陰虛陽氣下陷,就會怕冷打寒戰;陰虛陽氣無所依附,就會浮游肌表而發熱。但發病時間必定在午後,先寒後熱,熱到寅卯時,就會盜汗出而身體變涼;也有不寒只熱的人,但一定會出現腎虛的症狀,或者伴隨嘴唇紅、兩頰發紅、口渴煩躁、脈搏跳動快或虛弱无力。這就應該大量滋陰,比如用保陰煎、六味地黄汤之类的藥物。
若誤為外感而表之,則魄汗淋漓,諸虛蜂起矣。○陰水不足,肺受火侮,津液凝濁,不生血而生痰,此當潤劑滋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痰自清矣。○虛勞之可受參、耆者,肺必無熱,肺脈按之而虛,必不數。故有土旺而生金,勿拘拘於保肺之說,古人每用之而奏功。
今則火已爍金而咳矣,火蒸津液而化為痰矣,君相亢甚而血隨上逆矣,猶引陽生陰長,虛火可補之說,漫用參、耆,因之陽火愈旺,金益受傷,所以好古有肺熱還傷肺、節齋有服參必死之叮嚀也。○《經》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精藏於此,氣化於此,精即陰中之水也,氣即陰中之火也。
白話文:
如果誤以為是外感而治療表症,病人就會大汗淋漓,各種虛弱症狀也隨之出現。陰水不足,肺臟受到火氣的侵犯,津液凝結變濁,無法生血反而生痰,這時就應該用潤劑滋陰,讓上逆的火氣回到它應在的位置,痰自然就會清除了。虛勞的病人可以服用人參、黃耆,前提是肺臟沒有熱氣,按壓肺脈時脈象虛弱,脈搏不快。因為土旺可以生金,不要過於拘泥於保護肺臟的說法,古代醫生經常使用這種方法,而且效果很好。
現在情況是火氣已經燒灼肺金而導致咳嗽,火氣蒸發津液而變成痰,君火相火過於旺盛而導致血液隨之逆流,如果還用引陽生陰長,虛火可補之說,胡亂服用人參、黃耆,結果就是陽火更旺,肺金更受損傷,所以古人有「肺熱還傷肺」的告誡,節齋書中也有「服參必死」的警示。經書上說:腎臟主水,接收五臟六腑的精華並貯藏起來。精華貯藏在這裡,氣化也在這裡,精華就是陰中之水,氣就是陰中之火。
故命門之水火,為十二臟之化源,火不畏其衰,水獨畏其少。所以保陰、六味、左歸之屬,皆甘寒滋水添精之品,補陰以配陽,正王太僕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丹溪所謂滋其陰則火自降。譬之殘燈火焰,添油則焰光自小。然須制大其劑,長久服之,以陰無速補之法也。○《金匱》論治肝補脾,肝虛則用此法,此指肝之陽虛而言,非指肝之陰虛火旺而言也。
肝之陽虛而不能升,升則胃乏生髮之氣,脾無健運之力,而水無土製,腎水之陰寒得以上制心陽,周身陰盛陽衰而純乎降令,則肺陰之金氣盛行,肝陽之生氣愈病矣。必得補土之陽,以制腎水之陰寒,則心陽無水以克而火盛,火盛則肺金陰氣不行,不至陰肅降令從右行左,以傷發生之氣,則肝木之陽氣自必暢茂條達矣。古方用逍遙散,治木鬱土中,以宣陽氣,是肝之陽虛而用治肝補脾之法者也。
白話文:
因此,命門的水火是十二臟的化源,火不畏懼衰弱,水卻害怕不足。所以保陰、六味、左歸等藥物,都是甘寒滋潤水份、補充精氣的藥品,藉由補陰來配合陽氣,正如王太僕所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丹溪也說「滋其陰則火自降」。這就像殘燈的火焰,添油後火焰就會自行減小。但必須用藥量充足,長期服用,因為陰氣無法快速補充。
《金匱》論述治療肝臟的方法,其中補脾,是指肝臟陽氣不足時使用此法,並不是指肝臟陰虛火旺時使用。
肝臟陽氣不足而不能上升,上升的話,胃部就缺乏生髮之氣,脾臟就沒有健運之力,水份就沒有土氣來制衡,腎臟水份的陰寒就會上升制衡心陽,全身陰盛陽衰,完全處於下降的狀態,則肺臟陰氣的金氣就會盛行,肝臟陽氣的生氣就會被抑制。必須補益土氣的陽氣,來制衡腎水陰寒,這樣心陽就不會被水克制,而火氣就會旺盛,火盛則肺金陰氣無法運行,不會導致陰氣肅降,從右側運行到左側,損傷生髮之氣,這樣肝木的陽氣就會自然暢通茂盛了。古方中使用「逍遙散」來治療木氣鬱結於土氣之中,以宣通陽氣,這就是肝臟陽氣不足時,使用治療肝臟補脾的方法。
乃後人用以治陰虛火旺之肝病,則以升令之太過者,而復升之,宜其有升無降而至厥逆矣。蓋一陰一陽,可不明辨哉?其治陰虛火旺之肝病,如血虛宜滋水,虛則補其母也;火旺宜苦泄,實則瀉其子也;氣升上逆則降氣,以金制木也。其與治肝補脾之法正相反,豈可混治耶?(《吳醫匯講》)
損證,越人有上損從陽、下損從陰之義,其於針砭莫治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立建中湯,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脾胃旺,充血生精,復其真元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苦在所不用。然但能治上焦陽分之損,不足以培下焦真陰之本也。先生引伸三才、固本、天真、大造、桂枝龍骨牡蠣、復脈等湯,以及固攝諸方,平補足三陰法,兼治五臟之虛,可為損證之一助。
白話文:
後人用升降理論治療陰虛火旺的肝病,卻過於強調升提,反而導致升而不降,最終出現厥逆。陰陽相生相克,道理很明顯。治療陰虛火旺的肝病,應當根據情況,如血虛則滋陰補血,火旺則苦寒泄火,氣升上逆則降氣平肝。這與補脾養肝的治療方法完全相反,不能混淆。
損傷證候,越人醫學認為,上損從陽、下損從陰。對於針灸無法治療的損傷,可以用甘味藥物調治。《金匱要略》沿用這種理論,創立了建中湯,補益中氣,使飲食增加,脾胃強健,充血生精,恢復真元不足。建中湯只用甘味藥物,不使用酸、辛、咸、苦等味。但它只能治療上焦陽氣的損傷,不能培補下焦陰氣的根本。先生進一步引用三才湯、固本湯、天真湯、大造湯、桂枝龍骨牡蠣湯、復脈湯等方劑,以及固攝類方劑,平補三陰,兼顧五臟虛損,可以作為治療損傷證候的輔助手段。
即如東垣、丹溪輩,於損不肯復者,每以參、術為主,意謂有形精血難復,急培無形之氣為要旨,亦即仲景建中諸湯而擴充者也。久虛不復謂之損,損極不復謂之勞,三者相繼而成也。大凡因煩勞傷氣者,用治上治中,有甘涼補肺胃之清津,柔劑養心脾之營液,或甘溫氣味建立中宮。
因縱欲傷精者,當治下而兼治八脈,又須知填補精血、精氣之分,益火、滋陰之異,或靜攝任陰,溫理奇陽。若因他證失調,蔓延而致者,當認明原委而調之,以分其體質之陰陽為要領,上、中、下見證為著想,傳變至先後天為生死斷訣。○《經》云:勞者溫之。夫勞則形體震動,陽氣先傷,此溫字乃溫養之義,非溫熱競進之謂。
白話文:
就像東垣、丹溪這些醫家,對於損傷難以恢復的病人,經常以人參、白術為主藥,認為有形精血難以恢復,急需培補無形之氣才是重點,這也是繼承了仲景建中湯的思路而加以擴充的。久病不愈稱為損,損傷嚴重無法恢復稱為勞,這三者是連續發生的。一般來說,由於過度勞累傷氣的病人,治療時應上中兼顧,用甘涼藥物滋補肺胃的津液,柔潤藥物滋養心脾的營血,或用甘溫藥物健脾胃。
由於縱慾傷精的病人,治療時應以治下為主,同時兼顧八脈,還要明白填補精血和精氣的區別,以及益火和滋陰的不同,或是靜心養神,溫養腎陽。如果由於其他病症失調而蔓延導致的,則應明確病因而調治,以辨別體質的陰陽為關鍵,上中下三焦的表現為治療方向,傳變至先天後天則關乎生死。經書上說:「勞者溫之。」勞累則形體震動,陽氣先受損傷,這裡的「溫」字指的是溫養的意思,不是指溫熱性的藥物。
勞傷久不復元為損,《內經》有損者益之之文,益者補益也,凡補藥,氣皆溫,味皆甘,以培生生初陽,是勞損主治法則。(《臨證指南》)
虛勞有虛而無火者,名虛寒;虛而有火者,名虛火。同一言虛,而虛寒虛火實分天壤。治虛寒宜溫補,忌滋陰;治虛火宜滋陰,忌溫補。然虛勞之證,後天有形致病者易治,先天無形致病者難治。治先天不足之證,要分別真陽虛、真陰虛。真陽不足者,陽虛無火也,當補陽;真陰不足者,陰虛火旺也,當補陰。
人身陰陽水火,平則生,偏則病,偏極則死。夫陽虛則陰偏旺,陰偏旺則陽愈虛,陽至絕,則獨陰亦隨之而絕矣;陰虛則陽偏旺,陽偏旺則陰愈虛,陰至絕,則孤陽亦隨之而絕矣。有真陰不足,服滋陰藥則變虛寒,服溫補藥又變虛火者,此陰水既竭,陽火亦虛,不耐滋陰之死證也;有真陽不足,服溫補藥則變虛火,服滋陰藥又變虛寒者,此陽火既竭,陰水亦虧,不耐溫補之死證也。
白話文:
勞累過度長期未恢復就會造成損傷,《黃帝內經》說“損者益之”,意思是需要補充,補益就是用補藥。所有的補藥,藥性都偏溫,味道都偏甘,目的是為了滋養生機和初陽,這是治療勞損的基本原則。
虛勞分為兩種:虛寒和虛火。虛寒是指虛弱而沒有火氣,虛火是指虛弱而有火氣。雖然都叫“虛”,但虛寒和虛火是截然不同的。治療虛寒應該溫補,避免滋陰;治療虛火應該滋陰,避免溫補。然而,虛勞的病因,後天因素導致的比較容易治癒,先天因素導致的比較難治。治療先天不足,要區分真陽虛和真陰虛。真陽不足就是陽虛無火,應該補陽;真陰不足就是陰虛火旺,應該補陰。
人體的陰陽、水火,平衡則健康,失衡則生病,失衡到極點就會死亡。陽虛則陰氣偏旺,陰氣偏旺則陽氣更虛,陽氣衰竭,陰氣也會隨之消失;陰虛則陽氣偏旺,陽氣偏旺則陰氣更虛,陰氣衰竭,陽氣也會隨之消失。有些真陰不足的人,服用滋陰藥會變成虛寒,服用溫補藥又會變成虛火,這是陰水枯竭,陽火也虛弱,無法承受滋陰藥的死亡徵兆;有些真陽不足的人,服用溫補藥會變成虛火,服用滋陰藥又會變成虛寒,這是陽火枯竭,陰水也虧損,無法承受溫補藥的死亡徵兆。
有虛寒用溫補不變虛火,到底虛寒而死者,此有陰無陽,獨陰不長之死證也;有虛火用滋陰不變虛寒,到底虛火而死者,此獨陽無陰,孤陽不生之死證也。以上先天陰陽不足,水火偏勝之虛勞也。至若後天勞損之證,則有精、血、氣三者之不同,然究其實,亦惟虛寒、虛火兩條。
血虛有火者,人皆知之,氣虛有火者,人都忽之。氣虛無火者,當溫補其氣;氣虛有火者,則補氣藥中須加清涼。血虛無火者,當補其血;血虛有火者,則滋陰藥中須加清火。《內經》云:陰虛生內熱。治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非言虛寒可用溫補者。東垣云:虛火可補,參、耆之屬。
白話文:
人體若虛寒,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不要讓它變成虛火;如果因為虛寒而死亡,就說明體內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導致陰氣獨盛而無法存活。反之,如果虛火過盛,就應該滋陰降火,不要讓它變成虛寒;如果因為虛火而死亡,就說明體內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導致陽氣孤獨無依而無法存活。以上都是由於先天陰陽失衡,水火偏盛所導致的虛勞。至於後天勞損,雖然表現形式不同,包括精、血、氣三方面的虧損,但究其根本,也都是虛寒或虛火兩種。
血虛伴有火熱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但氣虛伴有火熱的情況,很多人卻忽略了。氣虛無火時,應該溫補氣血;氣虛有火時,則需要在補氣的藥物中加入清涼藥材。血虛無火時,應該補血;血虛有火時,則需要在滋陰的藥物中加入清火藥材。《內經》說:「陰虛生內熱」,意思是說陰虛會導致內熱,治療時應該補益陰氣來抑制陽氣,而不是說虛寒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東垣大師也說,虛火可以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來補益。
此言後天飲食勞倦,虛陽發熱之火,非言先天腎虛之火也。世人皆因錯解《內經》勞者溫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誤認溫字為熱,不知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但言溫潤和養以培元氣,非言用溫熱之藥;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但言用滋陰補其陰精,非言葷腥厚味也。(《證因脈治》)
凡虛勞病,多有發熱者,須辨其因之內外、脈之陰陽、時之早晚而定其治。若用通套退熱之藥,誅伐無過,乃至熱久血乾津竭,十死不救,醫之罪也。○凡虛勞病,多有奪血而無汗者,若認為陽實而責其汗,必動其血,是名下厥上竭,醫殺之也。○凡虛勞病,最防脾氣下溜。
若過用寒涼,致下利清穀者,醫之罪也。○凡治勞瘵發熱,乘其初成,胃氣尚可勝藥,急以峻劑加入人參,導血開囊,退熱行瘀,全生保命。所關甚大,遲則其人胃虛氣餒,羸瘠不堪,即醫良法妙,亦何為哉?此非醫罪,繩趨尺步,昧於行權,隱忍不言,欲圖僥倖,反為罪也。
白話文:
這句話指的是後天飲食勞累,虛陽發熱的火,不是指先天腎虛的火。世人常誤解《內經》中“勞者溫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誤將“溫”字理解為“熱”,其實“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指的是溫潤和養以培育元氣,並非指使用溫熱的藥物;“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指的是用滋陰補其陰精,並不是指食用葷腥厚味的食材。
凡是虛勞病,大多伴隨發熱,需辨別其病因是內外因素、脈象是陰陽虛實、發病時間是早晚,才能確定治療方法。如果一味使用通套退熱的藥物,過度攻伐,導致熱症久治不愈,血乾津竭,十死無生,就是醫生的罪過。
凡是虛勞病,大多會出現奪血而無汗的症狀,如果認為是陽實而強行逼汗,必然會動搖血氣,導致下厥上竭,醫生也會因此犯下殺人的罪過。
凡是虛勞病,最重要的是預防脾氣下陷。
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下利清穀,也是醫生的罪過。
凡是治療勞瘵發熱,要抓住疾病初期,胃氣尚能勝藥的時候,迅速使用峻劑,加入人參,引導血氣,開啟閉塞的經絡,退熱化瘀,才能保全性命。這關係重大,如果拖延時間,患者胃虛氣餒,身體虛弱不堪,就算醫生有再好的方法,也無濟於事。這並不是醫生的罪過,而是因為墨守成規,不懂變通,沉默不語,想要僥倖,反倒成了罪過。
○凡小兒五疳,即大人五勞,幼科知用五疳成方,而不知五勞曲折次第,初起者,治之可以得效,胃虛者,服之有死而已。蓋膽草、蘆薈、胡連,極苦大寒,兒不能勝耳。大方亦然,謂五臟有虛勞、實勞,恣用苦寒,罪莫逃也。○嘗富後貧,名曰脫營;嘗貴後賤,名曰失精。
脫營、失精,非病關格,即病虛勞,宜以漸治其氣之結、血之凝,乃至流動充滿,成功千日可也。醫不如此,用補用清,總不合法,身輕骨瘦,精神其能久居乎?此非醫罪,遷延貽誤薄乎云爾?(《醫門法律》)
脈候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金匱》)
白話文:
孩子五疳和大人五勞其實是一回事,小兒科医师懂得用治五疳的方子,却不懂五勞的發展过程。一开始用這些方子可能有效,但如果孩子胃虚,服用了就会有生命危险。因为胆草、芦荟、胡连都非常苦寒,小孩子承受不了。大人也是一样,五脏虚劳或实劳,如果乱用苦寒药物,后果不堪设想。
曾经富裕后贫困,叫做脱营;曾经尊贵后卑贱,叫做失精。
脱营和失精,并非真正的病症,而是虚劳的征兆,应该慢慢调理,疏通气结,化解血凝,让气血流通充盈,效果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医生如果不这样做,只会一味地补或者清,完全不合乎道理,导致身体轻瘦,精神萎靡,怎么能长久维持呢?这不是医生的罪过,只是因为拖延误治而导致的结果罢了。
脉象方面,成年男性正常情况下脉象大则为劳,极虚也为劳。
久病形肉俱脫,脈似和緩,亦多不治。《經》曰: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馮氏錦囊》)
勞脈,或弦或大。大而無力為陽虛,弦而無力為陰虛。大者易治,血氣未衰,可斂而正也;弦者難治,氣血已耗,滋補殊難也。如脈細而數、濡而散者,皆不治。(《證治匯補》)
凡脈,細數腎虛,弦數肝虛,短數肺虛,散數心虛。此為病重之脈,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周慎齋)
虛損之脈,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弦細而加緊數,百無一生。(張景岳)
勞瘵之脈,有力可治,無力難治。脈大有力,是有火也;細數無力,是無火也。有火,則元氣雖損,猶有根基,尚可措手;無火,則元氣頹敗,根基無存,雖工巧將何所施哉?(余傅山)
白話文:
長期生病,身體瘦弱,脈象雖然和緩,但大多無法治癒。《經》書上說:身體已經瘦弱,即使九候脈象調和,也如同死人一般。
勞損的脈象,或弦或大。大而無力是陽虛,弦而無力是陰虛。大的容易治癒,氣血尚未衰竭,可以收斂調節;弦的難治,氣血已經消耗,滋補十分困難。如果脈象細而數、濡而散,則皆無法治癒。
所有脈象,細數是腎虛,弦數是肝虛,短數是肺虛,散數是心虛。這些都是病重之象,如果有胃氣則能活,沒有胃氣則會死。
虛損的脈象,無論浮沉大小,只要逐漸緩慢,就還有生機。如果弦很明顯,病情一定很嚴重;如果數很明顯,病情一定危急。如果脈象弦細並且更加緊促快速,則必死無疑。
勞瘵的脈象,有力可以治癒,無力難治。脈象大而有力,是還有火氣;脈象細數無力,是沒有火氣。有火氣,即使元氣損傷,還有根基,仍然可以施治;沒有火氣,則元氣衰敗,根基不存在,即使有巧妙的醫術又能如何呢?
久病,脈大、小、洪、細、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脈,反屬可治;如浮、中、沉俱和緩,體倦者,決死。且看其面色光潤,此精神皆發於外,決難療矣。(胡慎柔)
病有脈細弱,服參、耆愈弱者,何也?良由火盛銷耗元氣,服補劑愈助火,故脈愈弱,而病益增。○病有脈細小不能服參、耆,脈浮大反能服之,何也?思脈者血氣之周流也,脈細小者,血衰氣無所附而亦衰矣。其原由於血衰,陰氣先損,陰損而服陽藥,則陰愈損。脈浮大者,多陽脈,參、耆合證,屢試皆然。(余午亭)
附方
青囊取蟲藥,追一切勞蟲。啄木鳥一隻,硃砂四兩,精豬肉四兩。豬肉切作豆大,拌和硃砂,俟鳥飢時與食,擊死,鹽泥固,濟火煅,埋地一晝夜取出,銀器內研末。空心,無灰酒入麝香少許調服,置病人於帳內,四下緊閉,用鐵鉗候於口邊,蟲出鉗入沸油煎之,隨進稀粥,服嘉禾飲。
白話文:
長期生病,脈象可能出現大、小、洪、細、沉、浮、弦、滑等變化,甚至寸關尺三部出現浮沉交替的情況,只要有異常脈象,就說明病情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脈象浮、中、沉都呈現和緩狀態,病人又感到疲倦,那幾乎是無藥可救了。尤其是面色光潤,說明精神都外顯,更加難以治療。
有些病人脈象細弱,服用人參、黃芪後反而更弱,這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消耗了元氣,服用補藥反而助長火氣,所以脈象更弱,病情也更加嚴重。有些病人脈象細小,不能服用人參、黃芪,但脈象浮大卻可以服用,這是因為脈象代表血氣的流通,脈象細小表示血氣衰弱,元氣無處依附,也隨之衰弱。病根在於血氣衰弱,陰氣先受損,陰氣受損後再服用溫陽藥物,就會加重陰氣損傷。而脈象浮大,多屬於陽氣虛弱,服用人參、黃芪可以改善症狀,這已經被多次驗證。
附方
用青囊中的蟲藥治療各種勞蟲。取啄木鳥一隻,硃砂四兩,精豬肉四兩。將豬肉切成豆粒大小,拌入硃砂,等到鳥兒飢餓時餵食,然後擊殺,用鹽泥包裹,用火燒煅,埋入土中一天一夜後取出,用銀器研成粉末。病人空腹時,用無灰酒加入少量麝香調服,將病人安置在帳篷內,四面封閉,用鐵鉗放在病人嘴邊,蟲子出來時用鉗子夾住,放入沸油中煎煮,然後讓病人喝稀粥,再服用嘉禾飲。
大造丸,治虛損甚效。紫河車、山藥,二味為丸。
試傳屍法,用乳香薰病人手,仰掌,帛覆其上,良久手背出毛寸許,白黃可治,紅者稍難,青黑者死。若熏之無毛者,屬尋常虛勞也。又法,燒安息香菸,病人吸之,嗽不止,傳屍也。不嗽,非也。
又方,傳屍鬼疰,使人汗漓沉默,無處不惡,漸頓至死,旁傳滅門。急治獺肝一具,陰乾取末,水調,方寸匕,日三服。
白話文:
大造丸用來治療虛損非常有效,由紫河車和山藥製成。試傳屍法是用乳香薰病人手,手掌朝上,用布蓋住,過一會兒手背就會長出毛,約一寸長,白黃色可治,紅色較難治,青黑色則死亡。若熏之無毛者,屬尋常虛勞。另一種方法是用安息香煙熏病人吸,一直咳嗽不止即為傳屍。若不咳嗽,則不是。
還有個方子治傳屍鬼疰,會使人汗流浹背、沉默寡言,對任何地方都厭惡,漸漸衰弱至死,並會傳染致家人滅門。應急用獺肝一具,陰乾研末,用水調勻,每次服用一小匙,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