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三·女科原旨 (1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女科原旨 (13)

1. 雜病

初生月內多啼者,吉。胎熱、胎毒、胎驚,皆從此散。(《醫學入門》)

選案

葉時可先生,治一兒喪母憂啼,心煩不安,令服秘旨安神丸,以其母所著未浣裡衣覆其身,是夕神安而愈。余治一兒,墮池驚駭,發熱啼吵。用清心安神之劑,命汲池中水,煎藥服之而愈。雖曰以意治病,亦取其氣相感耳。(許宣治)

一、眼青揉癢是肝疳。二、齒焦是骨疳。三、毛落鼻乾是肺疳。四、皮乾肉裂是筋疳。五、發焦黃是血疳。六、舌上生瘡是心疳。七、愛吃泥土是脾疳。(《顱囟經》)

五臟疳傷,大抵然爾。析而論之:曰五疳,出蟲曰蛔疳,曰瘠疳,曰腦疳,曰乾疳,曰疳渴,曰疳瀉,曰疳痢,曰疳腫脹,曰疳勞,曰無辜疳,曰丁奚,曰哺露,證狀不一。(楊仁齋)

小兒丁奚、哺露、客忤、無辜,四異病也;大人陽易、陰易、百合、狐惑,四奇病也。(王好古)

幼科疳疾,有丁奚、哺露之名,雖系俗稱,卻有意義。丁奚者,言奚童枯瘦如丁也,主手足枯細言之,病在肉,脾疳也。哺露者,言愈哺之而骨愈露也。主解顱言之,病在骨,腎疳也。(《醫參》)

疳者,干也。小兒腸胃柔嫩,若乳食失調,肥甘不節,運化不及,停積發熱,熱久津干,此因積成疳者。或五臟偏熱,或因病後,或醫藥誤下,致亡津液,脾不輸化,積滯不行,此因干致積者也。故五疳不離乎脾胃。治法:胃滯當消,脾弱宜補。熱者用苦寒清火,冷者宜辛溫健運。

有蟲者,兼用殺蟲之品。虛者各隨本臟,補益其母。總宜丸劑緩調,不能速功。或用雞肝,納入治疳藥燉食,最為有效。(《臨證指南》)

凡疳在內者,則目腫腹脹,瀉痢青白,體漸瘦弱;疳在外者,則鼻下赤爛,頻揉鼻耳,肢體生瘡。大抵其證雖多,要不出於五臟,而五臟之疳不同,當各分辨治之。(錢仲陽)

疳疾不必分冷、熱,惟辨其瀉不瀉耳。不瀉者,積熱無所發泄,故胸腹發熱特甚;瀉者,積熱有所發泄,故胸腹不甚熱。然其疾總由積熱而成,方書有冷疳之名,謬矣。(《慈幼筏》)

小兒五疳,即大人五勞。然既云干、云勞,豈非精血敗竭之證乎?察前人諸法,俱從熱治,多用清涼。雖此證真熱者固多,而元氣雖敗,則假熱者尤多也。其或血氣俱損,有非大補不可者;陰虛假熱,脾敗腎虧,又有非溫補不可者。貴在臨證酌宜,仍當以虛損治法參用,庶得盡善。(《景岳全書》)

無辜疳證,腦後有核如彈丸,若不速去,當損其命。此核初生,軟而不痛,中有蟲如米粉,得熱氣日漸長大,蟲隨血氣流散,所有停蓄,子母相生,侵蝕臟腑,肌肉作瘡,或大便膿血,致令兒漸黃瘦,頭大發豎,手足細弱,從茲夭折也。(《聖惠方》)

白話文:

雜病

剛出生的嬰兒如果經常啼哭,是好事,因為胎熱、胎毒、胎驚都會藉由啼哭散發出去。

案例

葉時可先生,曾治療一個因為喪母而憂傷啼哭、心煩不安的孩子,讓他服用秘旨安神丸,並將他母親未洗的貼身衣物蓋在他身上,當晚孩子就安穩入睡,病也好了。我曾治療一個孩子,因為掉入池塘受到驚嚇,發燒啼哭吵鬧。我用了清心安神的藥,並取池塘裡的水煎藥給他服用,病就好了。雖然說是依據情況來治療疾病,但也是因為病氣和藥氣之間相互感應的緣故。

一、眼睛發青並揉眼睛發癢,是肝疳。二、牙齒焦黃,是骨疳。三、頭髮掉落、鼻子乾燥,是肺疳。四、皮膚乾燥、肌肉龜裂,是筋疳。五、頭髮焦黃,是血疳。六、舌頭上長瘡,是心疳。七、喜歡吃泥土,是脾疳。

五臟的疳病,大概都是這樣。如果仔細分析:分為五疳,有長蟲的叫蛔疳,有消瘦的叫瘠疳,有影響腦部的叫腦疳,有乾燥的叫乾疳,有口渴的叫疳渴,有腹瀉的叫疳瀉,有痢疾的叫疳痢,有腫脹的叫疳腫脹,有疲勞的叫疳勞,還有無緣無故得的叫無辜疳,丁奚和哺露也是疳的一種,病症各不相同。

小孩的丁奚、哺露、客忤、無辜,是四種不同的疾病;大人的陽易、陰易、百合、狐惑,是四種奇特的疾病。

幼兒科的疳疾,有丁奚、哺露的俗稱,雖然是俗稱,卻有其意義。丁奚,是指小孩像丁字一樣枯瘦,主要是說手腳枯細,病在肌肉,屬於脾疳。哺露,是指越餵養骨頭越顯露,主要是說頭蓋骨開裂,病在骨頭,屬於腎疳。

疳,就是乾燥的意思。小兒腸胃柔弱,如果飲食失調,過食肥甘厚味,消化不及,食物停滯發熱,熱久了就會使津液乾枯,這就是因為積食而成的疳病。有的因為五臟偏熱,有的因為生病後,有的因為醫藥誤用,導致津液喪失,脾臟不能運化,積滯不通,這就是因為乾燥而導致積食的疳病。所以五疳都和脾胃有關。治療方法:胃積滯應該消食,脾虛弱應該補益。有熱的用苦寒藥清火,有寒的用辛溫藥健脾運化。

有蟲的,兼用殺蟲的藥物。虛弱的,各隨其所屬的臟腑,補益其母臟。總的來說,應該用藥丸慢慢調理,不能求速效。也可以用雞肝,放入治療疳病的藥物中燉煮食用,最為有效。

凡是疳病在內部的,就會眼睛腫脹、腹部脹大、腹瀉呈青白色、身體逐漸消瘦;疳病在外部的,就會鼻子下面紅腫潰爛、經常揉鼻子和耳朵、肢體長瘡。總的來說,病症雖然多樣,但不外乎五臟,而五臟的疳病不同,應該仔細辨別來治療。

疳疾不必區分寒熱,只要辨別是否腹瀉即可。不腹瀉的,是積熱沒有發泄的地方,所以胸腹發熱特別嚴重;腹瀉的,是積熱有所發泄,所以胸腹不是特別發熱。但這種病總是由於積熱而形成的,醫書中有寒疳的說法,是錯誤的。

小兒的五疳,就是大人的五勞。既然稱之為乾、為勞,難道不是精血耗竭的病症嗎?觀察前人的各種方法,都是從熱來治療,多用清涼藥。雖然這種病真熱的固然很多,但是元氣衰敗而出現的假熱也更多。有的血氣都損傷,需要大補;有的陰虛假熱,脾敗腎虧,又需要溫補。關鍵在於臨床診治時要酌情處理,仍然要和虛損的治療方法一起使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無辜疳的病症,在腦後有核像彈丸一樣,如果不趕快去除,會損害生命。這個核剛長出來時,軟而不痛,裡面有像米粉一樣的蟲子,遇到熱氣會逐漸長大,蟲子隨著血氣流散,所有停蓄的地方,子母相生,侵蝕臟腑,肌肉長瘡,或者大便有膿血,導致孩子逐漸變得黃瘦,頭大頭髮豎立,手腳細弱,從此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