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五·痘疹精華 (5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痘疹精華 (52)

1.

名言節錄

疹者,痘之末疾也。脾肺二經受病,內應手足太陰,外合肌肉皮毛,猶天地診戾不正之氣,故曰疹也。然未痘先疹,痘後必復疹,惟痘後而疹者,方為正疹。在蘇松曰痧子,浙江曰瘄子,江右湖廣曰麻,山陝曰膚瘡、曰糠瘡,名殊而證則一。○初熱一日,至次日雞鳴時,其熱即止,惟覺五心微熱,咳嗽,流鼻清涕,或腹中作痛,飲食漸減,到申末酉初,其熱復來,如此者四日。

手按髮際熱甚,面熱少減,咳嗽連聲,腮赤眼淚,嚏噴頻發,或鼻中血出,至第五日,其熱不分晝夜。六日早時,疹出頤下,細細紅點,至午時,兩手背並腰下及渾身密密俱有。七日普遍掀發,鼻涕不流,嚏噴不行,至晚,兩頤顏色漸淡。此驗出疹之要法。○凡疹熱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脈洪大有力,雖有別證,亦不為害。

此定存亡之要訣。○凡疹發熱,六日而出,此常期也。若用藥太早,耗傷元氣,及至出時,或嗽止變喘,或出而即隱,或作大瀉,或合目而喘,此皆用藥太早之過也。治法,必待見疹方可徐徐升表,然亦有次第。凡藥一劑,須分作數次服。蓋疹在皮裡膜外,若一劑作一次服,藥催太急,多致煩躁譫語,宜慎。

○疹熱五、六日,勢將出矣,病家見醫藥不效,醫家見嗽熱不除,或作別證治之,或又更醫,此世俗之大忌,因而誤事者不少。○治疹須因時用藥:溫暖時月,發以辛涼,防風解毒湯;暄熱時月,發以辛寒,黃連解毒湯;時寒時暖,發以辛平,升麻葛根湯;大寒時月,發以辛溫,桂枝解毒湯。○凡疹,多於耳後項上腰腿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淨,色以淡紅為吉。

若色紅甚者,兼火化也,化斑湯主之,白虎湯佐之;色白者,血不足也,治宜養營湯;色紫赤,乾燥暗晦者,火毒熾也,滋陰涼血而熱自除,所謂養陰退陽之義也,先用六一散解之,繼進四物湯,換生地加柴、芩、乾葛、紅花、翹、蒡之類,外有大青湯、元參解毒湯皆可選用;色黑者熱毒極矣,為十死一生之候,勿妄施治,不得已,急用大青湯解之,惟宜燒人糞調服,可以轉變,服而不效者不治。○疹出一日忽沒者,風寒所迫而然,不急治之,胃爛而死。

舌白至唇濕處,是其徵也。宜消毒飲、升麻湯等發之。○疹證多嘔吐,不必治嘔,但治其疹,而嘔自止,況嘔中便有發散之義。○初熱至五日,每多腹痛,乃大腸火鬱之故。勿認傷食,消導手揉,為害甚重。○疹出之際,不思食者,胃為毒氣所壅故也。疹盡毒解,即思食矣。

不可啖面,惟啜稀粥,宜少而頻,俟其氣清神爽,身體不熱,漸漸加添,庶無他慮。○凡患麻疹,初起至收,個個好飲涼水,不可禁止,宜少與之,則毒氣漸解。○生生子曰:麻疹咳嗽喘急,用痘科大、小無比散,每服五、七分,大者一錢,即刻喘定而睡,醒後,神安氣和而愈,乃熱毒從小便出也。○疹初忌瀉,亦有始終泄瀉不妨者,稟之強弱異也。

白話文:

疹子,其實是痘疹的初期階段。它是由於脾和肺這兩個臟腑受到病邪侵襲,在體內與手足太陰經脈相互影響,在體外則與肌肉和皮膚相連。這就像天地間診斷不正之氣一樣,所以叫做疹。不過,在出痘疹之前先出現疹子,或者在出痘疹之後又出現疹子,只有在出痘疹後才出現的疹子,才是真正的疹子。在蘇州、松江一帶稱之為「痧子」,浙江一帶稱之為「瘄子」,江西、湖北、廣東一帶稱之為「麻」,陝西一帶稱之為「膚瘡」或「糠瘡」。雖然名稱不同,但症狀都是一樣的。

通常發熱第一天,到了第二天雞鳴時分,發熱就會停止,只是會感覺到手心、腳心、胸口微微發熱,並伴有咳嗽、流鼻涕,或者肚子痛,食慾也逐漸下降。到了下午申時末、酉時初的時候,又會開始發熱,如此反覆四天。

用手按壓髮際會感覺很熱,臉部發熱的情況會稍微減輕,咳嗽不停,臉頰發紅,眼睛流淚,頻頻打噴嚏,有時甚至會流鼻血。到了第五天,發熱會不分白天黑夜。第六天早晨,疹子會從下巴開始出現,呈現細小的紅點,到了中午,雙手背、腰部以下以及全身都會密密麻麻地長滿疹子。第七天,疹子會普遍地發出來,鼻涕不流了,也不再打噴嚏,到了晚上,兩頰的紅色會逐漸變淡。這是觀察出疹的重點方法。凡是疹子從發熱到完全消退,只要觀察右手食指的脈搏,如果脈象洪大而有力,就算有其他症狀,也不會造成危害。這是判斷病情存亡的重要訣竅。

通常疹子發熱六天後才會發出來,這是正常的規律。如果過早用藥,會耗損身體的元氣,等到疹子要出來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咳嗽轉變成喘息,或者疹子發出來後又立即消失,或者出現嚴重腹瀉,或者閉著眼睛喘氣等情況,這些都是過早用藥的過失。治療方法,必須等到疹子出現後,才可以慢慢地使用藥物來幫助疹子透發出來,而且用藥也需要有步驟。通常一劑藥要分多次服用。因為疹子在皮膚裡面和膜外,如果一劑藥一次性喝完,藥力太急,往往會導致煩躁不安、胡言亂語,需要謹慎。

疹子發熱五、六天,眼看著就要發出來了,病患家屬看到吃藥沒效果,醫生也看到咳嗽發熱不退,就可能會用其他方法來治療,或者另請醫生,這是民間的大忌,因此耽誤病情的人不在少數。治療疹子需要根據季節來用藥:天氣溫暖的時候,用辛涼的藥物來透疹,例如防風解毒湯;天氣比較熱的時候,用辛寒的藥物來透疹,例如黃連解毒湯;天氣時冷時熱的時候,用辛平的藥物來透疹,例如升麻葛根湯;天氣非常寒冷的時候,用辛溫的藥物來透疹,例如桂枝解毒湯。

一般來說,疹子多半先從耳朵後面、脖子、腰部、腿部出現,疹子的頂端是尖的,不會延長,形狀小而勻稱,顏色以淡紅色為吉利。如果顏色很紅,表示兼有火邪,應該使用化斑湯為主,白虎湯作為輔助;如果顏色偏白,表示血氣不足,應該用養營湯來治療;如果顏色是紫紅色,乾燥暗淡,表示火毒很盛,應該用滋陰涼血的方法來退熱,這就是所謂的「養陰退陽」的道理。可以先用六一散來解毒,接著服用四物湯,並加入生地、柴胡、黃芩、乾葛、紅花、連翹、牛蒡子等藥物。外用藥物方面,可以選用大青湯、元參解毒湯等。如果疹子的顏色是黑色的,表示熱毒已經非常嚴重,是十死一生的危險情況,不要亂用藥,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要趕緊用大青湯來解毒,最好用燒過的人糞來調服,或許可以轉危為安,如果吃了沒效果,就無法治療了。

疹子發出來一天後突然消失,是因為受到風寒的侵襲。如果不趕快治療,會導致胃部腐爛而死。如果舌頭是白色的,而且一直到嘴唇都是濕潤的,就是這種情況的徵兆。應該使用消毒飲、升麻湯等藥物來幫助疹子透發出來。

疹子的症狀常常會伴隨嘔吐,其實不用特別治療嘔吐,只要治療疹子,嘔吐自然會停止,而且嘔吐也有幫助發散的作用。從發熱開始到第五天,常常會出現肚子痛,這是大腸火氣鬱結的緣故,不要誤以為是吃壞肚子,用消食導滯、揉肚子等方法來處理,會造成很嚴重的傷害。疹子發出來的時候,如果沒有食慾,是因為胃部被毒氣壅塞的緣故。等到疹子消退,毒氣解除,自然就會想吃東西。

不可以吃麵食,只能喝稀粥,而且要少吃多餐,等到氣色清爽、精神良好、身體不再發熱,才可以慢慢增加食物,這樣才不會有其他的顧慮。通常患上麻疹的人,從初期到消退,都會喜歡喝涼水,不要禁止,可以適量給予,這樣有助於毒氣消散。

生生子說:麻疹引起的咳嗽喘息,可以使用痘科的大、小無比散,每次服用五、七分,大人可以服用一錢,就能夠立刻止住喘息而入睡。醒來之後,精神安穩,呼吸平和,病就好了,這是因為熱毒從小便排出的緣故。疹子初期忌諱腹瀉,但也有從頭到尾都腹瀉也不妨礙的,這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強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