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三·女科原旨 (9)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女科原旨 (9)

1. 雜病

一兒病手足搐搦,戴人視之曰:心火勝也,由保護太過所致。令淨掃地,以水灑濕,抱兒臥於地上,良久轉側,渾身泥漿皆滿,乃取井水洗之,即瘥。(張子和)

急驚

《經》云:驚則傷膽,恐則傷腎。大凡可畏之事,猝然而至者,謂之驚。若從容而至,可以宛轉思維者,謂之恐。是驚急而恐緩也。夫驚證,大人亦有之,小兒最多。因其神志未堅,膽氣未充,故每遇稍異之形聲,即陡然而驚矣。驚之所傷,由心猝及乎膽,由膽即及乎肝,遂致心主君火兼肝膽中相火風木驟然而起。

證見搐搦瘛瘲,神昏譫妄,肢冷厥逆,吐乳身熱,目竄口噤,種種所患,無非心、肝、膽之見證,而實毫無外感之風邪。此因外受之驚而動內之木火風也。故但當以一驚字立為病名,斯乃切當。因其內風沸起,遂加一風字;因病來迅速,又加一急字,故遂有急驚風之病名。此已屬牽強附會矣。

至於今之混稱為急驚風者,更屬背謬。總因小兒陰氣未充,外感之風溫、風熱、風火,以及寒邪化熱,並燥火諸證,最易傷陰,陰傷則血不營筋,液傷則脈絡滯澀,熱盛亦能使內之木火風相繼而起。所見之證,與受驚者,類亦相同,然實非因受驚而起。其所治之法,大有區別。

如果因驚者,治宜安養心神、鎮驚定怯,甘涼清內熱,柔潤熄肝風,或少佐芳香,通其竅絡,舒其結閉。至於剛熱、燥澀、表散之藥,概不可用。若無驚而但感外邪者,有宜於涼散,有宜於溫散,有宜於苦寒清火,有宜於甘溫扶陽。或補或瀉,自當按六淫之邪而施治,與驚字毫無關涉。

奈今之醫者,每遇非驚之證,因不能辨明六氣中所傷何氣,卻定不出病名,遂強將一驚字混入,藉口漫稱為急驚風證,掩飾欺人。病家亦酷信之,以為小兒防範難周,焉有無驚之理?其所訂之方,錯雜遊移。不知治驚總以心、肝、膽為主。若治時邪,須兼肺、胃、脾、腎、三焦、營衛、經絡而論,大不相同也。

更有一種稱慢驚風之病名者,尤屬怪誕不經,必當亟為駁正。(《臨證指南》)

小兒風熱驚搐,乃常病也。搦時切戒把握手足,握持太急,氣血偏勝,必傷其臂。搐時置一竹簟,鋪之涼地,使兒寢其上,待其搐力行遍經絡,自止。(張子和)

小兒驚風發作之際,手足動掣,當聽其自定。或父母見病勢可畏,從而按伏之。豈知筋者,肝之合也。臨病發時,若按束其手足,則筋不舒伸,經絡為風所閉,致成驚癱、鶴膝,變為廢人。(曾氏)

慢驚

小兒慢驚,或因病後、或因吐瀉、或因藥餌,傷損脾胃,以致肢體逆冷,口鼻氣微,手足瘛瘲,昏睡露睛。此脾虛生風,無陽之證也。亦有急驚日久,脾損陰消,致變慢驚者。婁全善所謂:木虛則搐而無力,火虛則身寒氣冷,土虛則吐瀉露睛。若土虛不能生金,金虛不能平木,木來侮土而致者。

白話文:

雜病

有一個小孩手腳抽搐,醫生診斷說是心火太旺,因為保護太過造成的。於是叫人把地打掃乾淨,灑上水弄濕,然後抱著小孩躺在地上,讓他翻滾,直到全身沾滿泥漿,再用井水洗乾淨,病就好了。(張子和)

急驚

《黃帝內經》說:受到驚嚇會傷到膽,感到恐懼會傷到腎。一般來說,突然發生的可怕事情,叫做「驚」。如果事情是慢慢發生的,可以讓人從容思考應對的,叫做「恐」。所以說「驚」是急促的,「恐」是緩和的。這種「驚」的症狀,大人也會有,但小孩子最多。因為小孩子的心神還不夠堅定,膽氣也不足,所以只要遇到稍微不同尋常的聲音或影像,就會立刻受到驚嚇。受到驚嚇造成的傷害,是從心臟快速影響到膽,再從膽影響到肝,最後導致心臟的君火和肝膽的相火、風木突然旺盛起來。

症狀表現為抽搐震顫、意識模糊、胡言亂語、手腳冰冷、四肢厥逆、吐奶發熱、眼睛亂轉、嘴巴緊閉等等。這些症狀,都是心、肝、膽功能失常的表現,但實際上沒有外來的風邪侵襲。這是因為受到外來的驚嚇,而引動了體內的木火風。因此,應該用「驚」字來命名這種疾病,才是最恰當的。因為體內的風邪快速產生,所以加上一個「風」字;又因為病發來得很快,再加一個「急」字,這才有了「急驚風」的病名,其實這種說法已經有些牽強附會了。

至於現在將所有類似的疾病都混稱為「急驚風」,更是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小孩子的陰氣還不充足,外感風溫、風熱、風火,以及寒邪化熱,還有燥火等各種病症,最容易傷害陰液。陰液受損,就會導致血液無法滋養筋脈;津液受損,就會導致經脈堵塞。熱氣旺盛也可能使體內的木火風相繼旺盛起來。這種情況所表現的症狀,和受到驚嚇引起的症狀很相似,但實際上並不是因為受到驚嚇而引起的。治療方法差異很大。

如果是因為受到驚嚇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安定心神,鎮定驚恐,使用甘涼藥材來清除體內虛熱,滋潤陰液熄滅肝風,或者可以稍微搭配一些芳香藥材,來疏通經絡,舒緩鬱結。至於剛烈、燥熱、發散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如果不是因為受到驚嚇,而是因為感受外來邪氣,有的需要用涼散的藥物,有的需要用溫散的藥物,有的需要用苦寒藥物來清除火熱,有的需要用甘溫藥物來扶助陽氣。應該根據外感六淫邪氣的性質來分別治療,與「驚」字沒有關係。

但是現在的醫生,遇到不是因為驚嚇引起的病症,卻無法辨別是受到六氣中的哪一種邪氣侵犯,又確定不了病名,就強行把「驚」字硬加進去,隨便說成是「急驚風」,用來掩飾自己的無能,欺騙病人。病人也深信不疑,認為小孩子難以照顧周全,怎麼可能沒有受到驚嚇的道理?他們所開的藥方,就變得雜亂無章。卻不知道治療驚嚇主要針對心、肝、膽。如果治療時邪病,則需要兼顧肺、胃、脾、腎、三焦、營衛、經絡,完全不同。

還有一種稱為「慢驚風」的病名,更是荒誕不經,應該立刻加以駁斥。(《臨證指南》)

小孩子因為風熱而引起的驚搐,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抽搐時切記不要用力抓握手腳,握得太緊,會導致氣血偏盛,反而會傷害手臂。抽搐時,應該把竹蓆鋪在涼爽的地面上,讓小孩躺在上面,等待抽搐力量走遍全身經絡,自然就會停止。(張子和)

小孩子驚風發作的時候,手腳會抽動,應該讓它自然停止。如果父母看到病勢很可怕,就去按壓制止,卻不知道筋是肝臟所主管的。當疾病發作時,如果按壓束縛手腳,筋脈就無法伸展,經絡被風邪阻塞,會導致變成驚癱、鶴膝,變成殘廢。(曾氏)

慢驚

小孩子的慢驚,有的是因為病後、有的因為吐瀉、有的因為服用藥物,損傷了脾胃功能,導致四肢冰冷、呼吸微弱、手腳抽搐、昏睡時眼睛睜著。這是因為脾虛生風,屬於沒有陽氣的症狀。也有的是因為急驚風病久了,脾臟受損,陰液耗盡,轉變成慢驚風。婁全善說:「木虛弱就會抽搐但無力,火虛弱就會身體寒冷氣息微弱,土虛弱就會出現吐瀉和眼睛睜著。」如果土虛弱就無法生成金,金虛弱就無法平息木,木反過來侵犯土而導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