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三·女科原旨 (49)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女科原旨 (49)

1. 雜病

胃氣下泄,不由大腸而出濁道,乃由小腸而出清道,則氣不足而無所收攝也,故令下陰作吹,而其聲且喧聞於外。此雖為胃中谷氣之實,而其實胃中正氣之衰。治以膏發煎導之,無乃令大便氣通,而胃氣縱然下泄,必由濁道而出,不致亂干清道。陰中吹氣,貽人聽聞之義而已。(魏荔彤)

陰吹一證,古書不多見,惟《金匱》云: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夫陰器屬厥陰部位,精竅通衝任之脈,尿竅通小腸之路,氣道不從此出,安得有聲而喧?蓋由肝腎虧於下,肺氣虧於上,致陽明胃氣不能鼓舞上行,而虧於中,下走陰器,直入精竅而出,豈同大腸失氣,《經》謂濁陰出下竅者可比耶?常見虛損之輩,久咳經阻,胃氣不升,往往多有此患。言乎腎,則氣不攝可知;言乎肝,則氣不平可知;言乎肺,則氣不主可知。

是以上咳下吹,氣竅相通,陰器隱隱有聲。足見精血之虧,元氣之弱,根本搖搖矣。夫陽明為多氣多血之海,與衝任血海之脈同聲相應,下為經而上為乳,變化取汁,血氣之實也。喧聞戶外,胃氣之虛也。魏氏云:此雖穀氣之實,其實胃氣之衰。斯言極中長沙秘旨。如必謂穀氣實,而引導濁氣從大腸出,縱胃氣下泄必由濁道,而不致亂干清道,是錯認溺竅為病也。第胃氣下泄前陰之膀胱,何異下泄後陰之大腸?終無補於病情。

且腎主開闔,為生氣之原;陰氣屬肝,主疏泄之令。今胃氣下走,豈尋常之藥可以奏功?必須培補肝腎以固肺金,生精益血以助真氣。若陽分多虧,補中、歸脾之屬可投;陰分多虧,六味、左歸之屬可用;陰陽兩虧,八味、右歸之屬可服。耗氣敗血之藥,非治也。倘不咳而竅有聲者,較咳而竅有聲者為稍輕,逍遙、六味皆合法也。

雖然,膀胱有下竅而無上口,胃氣何由下泄?其從精竅而來,不待辨而自明。男子從無,婦人常有,無非竅空而妄泄。況穀道後通,而前陰之吹者有之;穀道後秘,而前陰不吹者有之。穀氣實,胃氣安得下泄?仲景膏發煎導引之法,其說似屬難明。即令胃氣從溺竅下泄,小便當隨氣而共出,何吹時惟有聲而無溺?則溺竅而來之說,更屬無據。要之,胃氣者,乃水穀之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與腎中生氣互根。

得毋因其人水穀之真氣衰弱,而以脂膏益血之品從陰引陽,填補衝任,不使氣陷於子宮,直走精門,未可知也。(《會心錄》)

陰吹,乃婦人恆有之疾,然多隱忍不言,以故方書不載,醫不加察。《金匱》明言胃氣下泄,穀氣之實,所以腹中喧響,則氣從前陰吹出,第用豬膏發煎之治,難於推測。余治一婦,經閉三月,少腹痛徹心而見前證,與失笑散,一服,瘀血大下,遂不復作。又治一婦,小產後寒熱腹痛,亦見前證,與炮黑楂肉,黑糖為丸,用伏龍肝水煎獨參湯送下三錢,結糞大下。再進,瘀血續行,前證頓止。

白話文:

胃氣如果向下洩漏,沒有從大腸排出濁物,反而從應該排出清物的小腸排出,就表示身體的氣不足,無法收攝住氣,所以會導致下陰部產生吹氣的聲音,而且聲音還很大,甚至在外面都聽得到。這雖然是胃中食物消化後的氣體,但實際上卻是胃中正氣衰弱的表現。用膏發煎來引導治療,或許可以讓大便的氣體暢通,這樣即使胃氣向下洩漏,也會從大腸排出,不會混亂到小腸。所謂陰部吹氣,讓人聽見,就是這個意思。(魏荔彤的觀點)

關於陰吹這個症狀,古代醫書很少記載,只有《金匱要略》提到:胃氣向下洩漏,陰部吹氣,聲音很大,這是食物消化氣體實證的表現,可以用膏發煎來引導治療。陰部屬於厥陰部位,精竅與衝脈、任脈相通,尿竅則與小腸相通,如果氣不從這些地方出來,怎麼會有聲音而且還很大呢?這是因為肝腎虧虛在下,肺氣虧虛在上,導致陽明胃氣無法向上運行,反而虧虛在中部,向下走到陰部,直接從精竅排出,怎麼能跟大腸失去控制排出的濁氣相比呢?《內經》說濁陰從下竅排出,這種說法是可以理解的。常見虛弱的人,長期咳嗽,導致經脈受阻,胃氣無法上升,往往容易有這個毛病。從腎的角度來說,是氣無法固攝;從肝的角度來說,是氣不平和;從肺的角度來說,是氣無法主導。

所以,上邊咳嗽,下邊陰部吹氣,是因為氣的通道相通,陰部隱隱有聲音。這足以說明精血虧損,元氣虛弱,根本已經動搖了。陽明胃是氣血充足的地方,與衝脈、任脈這些血海的脈絡互相呼應,下行成為經脈,上行成為乳汁,變化為汁液,都是氣血充盛的表現。現在陰部吹氣,聲音大到外面都聽得到,說明胃氣虛弱了。魏氏說,這雖然是食物消化後的氣體,但其實是胃氣衰弱。這句話非常符合張仲景的醫學精髓。如果一定要認為是食物消化氣體太多,而引導濁氣從大腸排出,認為這樣胃氣即使向下洩漏也會從大腸排出,不會混亂到小腸,那就把尿竅當作病因了。胃氣向下洩漏到前陰的膀胱,和向下洩漏到後陰的大腸,有什麼不同呢?最終都對病情沒有幫助。

而且腎主管開闔,是產生氣的源頭;陰氣屬於肝,主管疏泄。現在胃氣向下走,難道是普通的藥物就能見效的嗎?必須要培養補養肝腎,來鞏固肺金,產生精血來幫助真氣。如果陽氣虧虛嚴重,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等藥方;如果陰氣虧虛嚴重,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藥方;如果陰陽兩虛,可以使用八味地黃丸、右歸丸等藥方。那些耗氣敗血的藥,是不能使用的。如果沒有咳嗽,只是陰部有聲音,比有咳嗽卻陰部有聲音的情況要稍微輕一點,可以用逍遙散、六味地黃丸等方子來治療。

雖然膀胱有下竅,但沒有上口的,胃氣怎麼可能向下洩漏呢?它一定是從精竅來的,這是不需要辯論就能明白的。男性從來沒有這種情況,女性卻經常發生,無非就是精竅空虛而妄洩。而且,有些人大便通暢,陰部卻會吹氣;有些人大便秘結,陰部卻不會吹氣。如果食物消化氣體多,胃氣怎麼會向下洩漏呢?張仲景用膏發煎引導的方法,似乎很難理解。即使胃氣真的從尿竅向下洩漏,小便也應該跟著氣體一起排出,為什麼吹氣時只有聲音而沒有小便呢?所以從尿竅來的說法,更加沒有依據。總而言之,胃氣是水穀的精華之氣,向上輸送給脾,脾氣散發精華,向上歸於肺,與腎中產生的氣互相依存。

或許是因為這個人消化食物的真氣衰弱,所以用富含油脂的滋補氣血的藥品,從陰部引導陽氣,填補衝脈和任脈,不讓氣陷到子宮,直接跑到精竅,這也說不定。(《會心錄》的觀點)

陰吹,是婦女常常會有的疾病,但大多隱忍不說,所以醫書上沒有記載,醫生也不會注意。《金匱要略》清楚地說到,胃氣向下洩漏,是食物消化氣體實證,所以腹中會有響聲,然後氣從前陰吹出來。只是用豬膏發煎來治療,讓人難以理解。我曾經治療一位婦人,月經停止三個月,小腹疼痛難忍,還出現了陰吹的症狀。我給她服用了失笑散,服藥後,瘀血大量排出,陰吹就停止了。我又治療了一位婦人,她小產後發冷發熱,腹痛,也出現了陰吹的症狀。我用炮製過的黑楂肉、黑糖做成藥丸,用伏龍肝水煎獨參湯送服三錢,結果排出大量硬結的大便。再服藥後,瘀血持續排出,陰吹的症狀就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