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五·痘疹精華 (1)
卷十五·痘疹精華 (1)
1. 卷十五·痘疹精華
2. 痘科綱領
痘原
上古無痘疹,周末秦初乃有之。(《醫學入門》)
痘瘡一證,俗曰天瘡。原其所由,實由胎毒內蓄,而復因時氣外觸,其毒乃發,故傳染相似,是亦天行疫癘證也。但考之《內經》,則止言瘍疹,即今斑疹之屬也。故自越人、仲景、元化、叔和諸公,皆無言及痘,可見上古本無是證。而今何以有之?愚謂近代之毒,必以醇酒五味造作太過,較古人之恬淡,相去遠矣!或者未信余言,第觀藜藿、膏粱之家,即有不同。今之北域亦不出痘,原其所由,實由是耳,豈果彼無胎毒邪?(張景岳)
痘疹之原,有論穢毒者,有論淫火者,有論時行正病者,靡有定論。將謂穢毒淫火耶?則一歲之中,大而郡縣,小而村落,病者相似,而死相繼,未必人人若此之甚也。將謂時行正病耶?何以自少至老,但作一度,厥後再無傳染也。蓋父母於子,一體而分,精血之毒,已蓄於陽施陰化之始,固不待誕生之頃,咽其血而後有也。然則待時而發者,胎毒也。
或速而危,或徐而順,或暴而死者,氣之微甚所使也。發則其毒泄矣。所以終身但作一度,後即有其氣,不復傳染焉。○痘為胎毒昭昭矣!其間或疏而輕,或密而重,或重變輕,或輕變重,變化叵測。是又有說也,疏而輕者始終如一,密而重者變怪百出。或因父母相傳而然,或因疫癘相染而然,或因鬼疰相著而然。
杳冥恍惚,出於聞見思慮之所不及。此與智者道之,癡人前不必說夢也。○按痘疹之發,顯是天行時氣。廛市村落,互相傳染,輕則俱輕,重則俱重。雖有異於眾者,十之一二而已,豈概謂胎毒哉!然疫癘終身不染者,比比皆是,而痘疹無一人得免;疫癘一染之後,不能保其不再染,而痘疹一發不再發。
則胎毒之說,又何可盡廢乎?至謂淫火穢血,古亦有之,而何獨無痘疹之患?欲以破胎毒之說,則又不然,天下之無而忽有者,多矣。草有名虞美人者,虞美人,項王寵姬也,為項王死,世哀之,為之歌。對草倚聲淒慟而草輒搖,草無情識也。方其未有楚,則寵姬亦無,況有草耶?一切眾生,妄自顛倒而成三界,如之,又何疑乎痘疹?(萬密齋)
按胎毒之輕重,人皆易明,若外感之氣,人莫能曉。夫天地間只有六氣,氣平則為和,氣不平則有勝復。勝復至極,則為厲氣,為疫氣、瘴氣,更有道途中穢濁氣。人若感之,不拘老幼俱病。今出痘所感之氣,則異乎是。此氣獨與未泄胎毒之兒兩相感觸,未聞痘證盛行之時,已出過痘之兒亦染患也。
考是氣,自古迄今,從未有人申說明白確為何氣,故前賢於痘證一科,因不明其氣之源,不無偏執之弊。有喜於寒瀉者;有喜於溫托者;有先用寒瀉,而後用溫補者;有先用溫托,而後用清解者;更有不審兒體之虛實寒熱,俱宗費建中《救偏瑣言》,每於發熱見點時,概用大黃、石膏、黃連、犀角、羚角等,不知費氏之書名為「救偏」,乃救慣用熱藥之偏耳。若本不偏,而宗其法,反至偏矣。
白話文:
痘瘡的起源
古代沒有痘疹這種病,一直到周朝末年、秦朝初年才出現。(《醫學入門》)
痘瘡這種病,俗稱天花。追究它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胎兒時期積蓄的毒素,又受到外界時令之氣的觸發,毒素才會爆發出來。因此,傳染的症狀很相似,這也是一種天行疫病。但查閱《內經》等古籍,只提到「瘍疹」,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斑疹。所以,像扁鵲、張仲景、王叔和等名醫,都沒有提到過痘瘡,可見古代本來沒有這種病。那現在為什麼會有呢?我認為是近代的人過度沉迷於醇酒厚味,生活太過於奢侈,跟古代人的清淡生活相比,相差太遠了!或許有人不相信我說的話,但只要看看粗茶淡飯的人家和吃大魚大肉的人家,情況就有明顯的不同。現在北方地區也比較少出現痘瘡,追究其原因,實在就是因為這個道理,難道北方人就沒有胎毒嗎?(張景岳)
關於痘疹的起源,有人認為是穢濁的毒素,有人認為是過盛的慾火,也有人認為是時令流行的疾病,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如果說是穢濁的毒素或過盛的慾火,那麼一年之中,不論大城小鎮,患病的人症狀都相似,而且接連死亡,難道每個人的情況都這麼嚴重嗎?如果說是時令流行的疾病,那為什麼從小孩到老人,只會得一次,之後就不會再被傳染呢?這是因為父母與子女,本是一體,精血中的毒素,早在受孕開始時就已經積蓄了。所以,不是等到孩子出生後,喝了母血才有的。因此,痘瘡是胎毒,等待時機成熟才爆發出來。
有的發病很快很危險,有的比較慢比較順利,有的突然死亡,這是因為身體的氣血強弱不同所導致的。一旦發病,毒素就宣洩出來了。所以,人一生只會得一次,以後即使接觸到這種氣,也不會再被傳染。痘瘡是胎毒所致,這已經很明顯了!但其間的症狀,有的稀疏而輕微,有的密集而嚴重,有的由重轉輕,有的由輕轉重,變化難以預測。這裡還有另一種說法,稀疏而輕微的通常始終如一,密集而嚴重的則變化多端。有的是因為父母遺傳,有的是因為疫病傳染,有的則是因為鬼神作祟。
這些原因,隱晦不明,超出了我們所能見到和思考的範圍。這些道理,只能跟聰明的人講,對於愚笨的人就沒必要說了。仔細觀察痘疹的發病,明顯是一種天行時氣。城市鄉村,互相傳染,病情輕的都比較輕,重的都比較重。雖然有少數例外,但也就十分之一二而已。難道能一概而論說是胎毒嗎?然而,終生不被疫病傳染的人,比比皆是,而痘疹卻沒有一個人能倖免;疫病染上後,無法保證不會再染,而痘疹卻是一旦發過,就不會再發。
那麼,說痘疹是胎毒,怎麼能完全否定呢?至於說慾火和穢血,古代也有,但為什麼沒有痘疹這種病呢?如果想以此來反駁胎毒的說法,那就錯了,天下無中生有的事情多著呢。比如有一種叫虞美人的草,虞美人是項羽的寵姬,為項羽而死,世人為了哀悼她,就為她唱哀歌。對著這種草唱哀歌,草就會搖動,即使草本身沒有情識。在沒有楚國之前,也沒有項羽的寵姬,更何況有這種草呢?一切眾生,因為妄想顛倒,才形成了三界,就像這樣,又何必懷疑痘疹的由來呢?(萬密齋)
胎毒的輕重,人們很容易明白,但外界的感邪之氣,人們卻很難知道。天地之間只有六種氣,氣平和就是和順,氣不平和就會有勝負變化。勝負變化到了極點,就會變成厲氣、疫氣、瘴氣,還有道路上渾濁的穢氣。人如果感受到了,不論老少都會生病。但痘瘡所感受的氣,就跟這種不同。這種氣只會跟體內有胎毒而且尚未宣洩出來的小孩產生反應。從沒聽說過痘瘡盛行的時候,已經出過痘的人也會被傳染。
仔細考察這種氣,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人能明確地說清楚它到底是什麼氣。所以,前人對痘瘡這門學問,因為不明白它來源的根本,不免有偏頗之處。有的喜歡用寒涼的藥物瀉火;有的喜歡用溫熱的藥物托毒;有的先用寒涼藥瀉火,再用溫補藥補益;有的先用溫熱藥托毒,再用清熱藥解毒;更有的人不辨別小孩體質的虛實寒熱,都照搬費建中的《救偏瑣言》,每當發燒出點時,就用大黃、石膏、黃連、犀角、羚角等藥物,卻不知道費建中這本書叫「救偏」,是為了糾正過度使用熱藥的偏頗而已。如果原本就沒有偏頗,卻照搬他的方法,反而會產生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