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七·雜證匯參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七·雜證匯參 (12)

1. 噎隔反胃

經義

三陽結,謂之隔。○二陽發病,其傳為隔。○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素問》)

氣為上隔者,食飲入而還出;蟲為下隔者,食晬時乃出。(《靈樞》)

哲言

《經》言: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此傳寫之文互誤也。《經》言熱中、消中矣,未有不兼數溲者,於胃與大腸何與乎?至於飲食不下,隔塞不通,言之屢矣,未有及小腸、膀胱者,故知隔之為病,於三陽無與也。小腸、膀胱主液,結則液枯竭,故急攘水穀之氣以自救,而液究不生,則數溲矣,是以消當責之三陽也。胃主納穀,大腸主出谷;結在胃則不納,結在大腸則難出。

食入即吐者,病在胃之上口也。食入徐吐者,病在胃之下口也。朝食暮吐者,病在大腸之上口也。且隔噎垂斃,必有大便如羊屎者,是大腸結之明證也,是以隔當責之二陽也。(《醫參》)

此病不在外,不在內,不屬冷,不屬熱,不是實,不是虛,多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動則諸證隨見,氣靜痰平。手捫之,不得疾之所在;目視之,不知色之所因;耳聽之,不知音之所發。故針灸藥石,皆不獲效,乃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治。(張雞峰)

噎食一證,在《內經》惟曰三陽結謂之隔。三陽者,謂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謂結熱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後不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悶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胃為水穀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陳,一日一便,乃常度也。

今病噎者,三五七日不便,是乖其度也明矣。豈非三陽俱結於下,廣腸枯涸,所食之物,為咽所拒,縱入太倉,還出咽嗌,此陽火不下,推而上行也。《經》曰: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王太僕云: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正理論》云:格則吐逆。故隔亦當為格。後世強分五噎,又分十隔,其派既多,其惑滋甚。

人之溢食,未必遽然,或傷酒食,或胃熱欲吐,或冒風欲吐,醫不察本,火里燒姜,湯中煮桂,若曰溫胃,胃本不寒,若曰補胃,胃本不虛,設如傷飲,止可逐飲,傷食,止可逐食,豈可言虛,便將熱補?《素問》三陽熱結分明一句,到了難從,不過抽薪,揚湯止沸,愈治愈增,歲月彌深,為醫所誤。人言可下,退陽養陰,張眼吐舌,恐傷元氣,腸宜通暢,腸既不通,遂成噎病。

或云:憂恚氣結,亦可下乎?余曰:憂恚盤礴,便同大郁,倉公下法,廢來千年,今代劉河間治隔噎,用承氣三湯,獨超元箸。(《儒門事親》)

噎隔、反胃二證,丹溪謂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然實有不同也。蓋反胃者,食猶能入,入而反出;噎隔者,隔塞不通,食不得下。食入反出者,以陽虛不能化也,可補可溫,其治猶易;食不得下者,以氣結不能行也,或開或助,治有兩難,此其輕重之有不同也。且反胃多能食,噎隔不能食,故噎隔之病,則病於胸臆上焦,而反胃之病,則病於中、下二焦,此其見證之有不同也。所以反胃之治,宜益火之原,以助化功;噎隔之治,宜調養心脾,以舒結氣。

白話文:

噎隔反胃

《經典》論述

三陽經脈阻塞不通,就稱作「隔」。二陽經脈發病時,可能會傳變為「隔」。發生「隔」就會阻塞不通,導致上下氣機無法順暢運行,這是因為突然的憂愁所導致的疾病。(出自《素問》)

如果氣機堵塞在上部造成的「隔」,那麼食物吃下去會又吐出來;如果是蟲類導致下部阻塞造成的「隔」,那麼食物吃下去要過很久才會排出。(出自《靈樞》)

名家論述

《經典》說:二陽經阻塞不通稱作「消」,三陽經阻塞不通稱作「隔」。這句話是傳抄時寫錯了。《經典》裡說過「熱中」、「消中」這種病,一定會頻繁小便,這跟胃和大腸有什麼關係呢?至於飲食無法下嚥,阻塞不通的說法,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從來沒有提到過小腸、膀胱,所以可知,「隔」這種病跟三陽經脈沒有關係。小腸、膀胱主導體液,如果它們阻塞,體液就會枯竭,所以會急著吸收水穀的氣來自我救治,但體液最終還是無法產生,就會頻繁小便。因此,「消」這種病應該歸咎於三陽經脈。胃負責接納食物,大腸負責排出食物;阻塞在胃,就無法接納食物,阻塞在大腸,就難以排出食物。

食物吃下去就立刻吐出來,是病在胃的上口。食物吃下去過一會才吐出來,是病在胃的下口。早上吃的食物,晚上才吐出來,是病在大腸的上口。而且,患上「噎隔」病危時,一定會出現大便像羊糞一樣的情況,這是大腸阻塞的明顯證據,所以「隔」這種病應該歸咎於二陽經脈。(出自《醫參》)

這個病不在身體外表,也不在身體內部;不屬於寒症,也不屬於熱症;不是實證,也不是虛證。多半是因為憂愁思慮、憤怒等情緒,導致氣機紊亂、損傷精神,只要情緒一激動,各種症狀就會隨之出現,如果心平氣和,痰液也會平息。用手觸摸,也找不到病在哪裡;用眼睛看,也看不出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用耳朵聽,也不知道聲音從哪裡發出來的。所以針灸、藥物都無法見效,這是一種神志方面的疾病,只有自我內省調養才能治癒。(張雞峰)

關於「噎食」這個病,《內經》只說過三陽經脈阻塞不通稱為「隔」。這裡說的三陽經脈,指的是大腸、小腸、膀胱;阻塞不通指的是熱邪結聚。小腸熱結,會導致血脈乾燥;大腸熱結,會導致大便不通暢;膀胱熱結,會導致津液枯竭。三陽經脈都阻塞不通,就會導致前後不通暢。下面不通暢,一定會向上逆行,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噎食難以下嚥,即使下嚥了也會又吐出來的原因。胃是容納水穀的器官,每天都會接受新的食物,來更換舊的食物,一天排一次大便,是正常的現象。

現在患上「噎」病的人,三五七天不排便,這很明顯是不正常的。難道不是三陽經脈都阻塞在下,導致大腸乾燥枯竭,所吃的食物被咽喉拒絕,即使進入胃中,也會從咽喉吐出來嗎?這是陽熱之氣不能向下運行,反而向上逆行的表現。《經典》說:人迎脈搏跳動強盛超過四倍,就稱為「格陽」。王太僕說:陽氣過於旺盛,所以會格拒,食物無法進入。《正理論》說:發生「格」就會嘔吐。所以「隔」也應該被理解為「格」。後世的人強行將噎分成五種,又將隔分成十種,導致分類太多,令人迷惑。

人發生溢食,不一定都是突然發生的,有可能是因為飲酒過量、飲食不當,或是胃熱想吐,或是感受風邪想吐。醫生如果不探究病因,就用薑在火裡燒,在湯裡煮桂枝,說是要溫胃,但胃本來就不寒;說是要補胃,但胃本來就不虛。如果是因為飲酒過量,就應該驅除酒氣;如果是因為飲食不當,就應該驅除積滯。怎麼能說虛,就用熱藥來補呢?《素問》明明說過三陽經脈熱結,但到了臨床上卻難以遵從,只知道抽薪、揚湯止沸,越治越嚴重,時間越長,反而被醫生耽誤了。有人說可以瀉下,退陽氣、滋養陰液,但病人卻會翻白眼、吐舌頭,恐怕會傷到元氣。腸道應該保持通暢,如果腸道不通暢,就會形成噎病。

有人說:憂愁憤怒導致氣機鬱結,也可以用瀉下的方法嗎?我認為:憂愁憤怒鬱結,就如同大鬱證一樣,倉公的瀉下方法,已經被廢棄千年了。現在的劉河間治療「隔噎」,使用承氣湯這三種方劑,獨樹一幟。(出自《儒門事親》)

「噎隔」和「反胃」這兩種病,朱丹溪認為它們雖然名稱不同,但病因相同,其實它們還是有區別的。反胃是食物還能吃進去,只是吃進去後會又吐出來;噎隔是阻塞不通,食物無法下嚥。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可以補益、溫養,治療起來還比較容易;食物無法下嚥,是因為氣機鬱結,無法運行,需要疏通或扶助,治療起來比較困難,這就是它們輕重不同的地方。而且,反胃的人大多還能吃東西,噎隔的人則不能吃東西。所以,「噎隔」的病位在胸腔上部,而「反胃」的病位在中下二焦,這就是它們症狀不同的地方。因此,治療反胃,應該補益火之來源,幫助消化功能;治療噎隔,應該調理心脾,疏解鬱結的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