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二·雜證匯參 (12)
卷十二·雜證匯參 (12)
1. 痿(附拘攣、癱瘓)
愚按:拘攣屬肝,肝主筋。古書有風、寒、濕、熱、血虛之不同,然總不外亡血,筋無榮養,則盡之矣。蓋陰血受傷則血燥,血燥則筋失所養,為拘為攣,勢所必至。又何待風、寒、濕、熱相襲耶?且精血不虧,雖有邪干,決無筋脈拘急之病。而病至堅強,其枯可知,治此必以氣血為主。
若有微邪,通不必治,氣血復,血脈行,邪自不能留,何足慮哉?《經》曰: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又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此之謂也。(《會心錄》)
拘攣則急多緩少,寒多熱少。《經》謂寒則筋攣是也。其治莫如養血溫經,使陽氣以和柔之,陰津以灌溉之。(《馮氏錦囊》)
附癱瘓
氣順血澀則為癱,筋脈拘急也;血順氣虛則為瘓,抬動不能也。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不舉;瘓者渙也,血氣散漫,渙然不收。本皆血氣不足,不必以左右分,而以濕痰、死血論。(《馮氏錦囊》)
癱瘓雖分左右,然皆精血不足,不能榮養百骸。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迨夫著而不去,亦有濕、痰、風、熱留而為實者,則去邪養正之間,有標有本,固宜以法治之也。(程郊倩)
四肢不舉,俗曰癱瘓。《經》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高,則令除去。此膏粱之疾,其治宜瀉,或三化湯,或調胃承氣湯選用。若脾虛則不用也。《經》謂土不及則卑陷。卑,下也;陷,坑也。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能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受。
今脾病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治用十全散加減四物湯。(《保命集》)
白話文:
我認為:拘攣這種狀況屬於肝的問題,因為肝主導筋的活動。古籍中有提到風、寒、濕、熱、血虛等不同原因會造成拘攣,但總歸來說,不外乎是身體失血,導致筋沒有足夠的營養,最後就會發生拘攣。這是因為陰血受損就會導致血變得乾燥,血乾燥則筋得不到滋養,進而產生拘攣,這是必然的結果,又何必認為是風、寒、濕、熱這些外邪入侵呢?再說,如果精血充足,即使有外邪侵擾,也不會發生筋脈拘緊的疾病。當疾病發展到筋變得僵硬、枯槁,就知道這病有多嚴重了,治療時一定要以補養氣血為主。
如果只是有輕微的外邪,根本不需要特別治療,只要氣血恢復,血脈暢通,外邪自然會消失,不用過於擔心。《黃帝內經》說:「精充足則能滋養精神,柔和則能滋養筋骨。」又說:「腳得到血的滋養才能走路,手掌得到血的滋養才能握東西,手指得到血的滋養才能拿東西。」就是這個道理。(出自《會心錄》)
拘攣的表現通常是緊縮多於鬆弛,寒症多於熱症。《黃帝內經》說的「寒則筋攣」就是指這個。治療的方法最好是用養血溫經的方式,使陽氣平和柔順,陰液充分滋潤。(出自《馮氏錦囊》)
附帶說明癱瘓
氣機運行不順暢,導致血流阻塞就會變成癱瘓,這時的筋脈會變得拘急;如果血流正常但氣虛,就會變成痿,導致身體無法抬動。癱,指的是肢體鬆弛,筋脈也跟著鬆弛,因此無法舉起;痿,指的是氣血散亂,渙散而無法收束。這兩者根本原因都是氣血不足,不一定要區分是左邊或右邊的肢體,而是要考慮是否有濕痰、死血的問題。(出自《馮氏錦囊》)
癱瘓雖然會區分左右,但根本原因都是精血不足,無法滋養全身。雖然說有可能是因為外邪入侵,但氣一定也是虛弱的。當外邪停留不去,也有可能是濕、痰、風、熱這些邪氣留滯而形成實證,這時在祛邪扶正的過程中,要分清標本,用適當的方法來治療。(出自程郊倩的著作)
四肢無法活動,俗稱癱瘓。《黃帝內經》說:「脾氣太過旺盛,會導致四肢無法舉動。」又說:「土太過旺盛則會堆積。」堆積表示高起、肥厚。既然是肥厚高起,就應該將其消除。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豐盛而造成的疾病,治療上應該用瀉下的方式,可以選用三化湯或調胃承氣湯等方劑。如果是脾虛造成的,就不適用這些瀉下藥。《黃帝內經》又說:「土氣不足則會低陷。」低表示低下,陷表示坑洞。四肢都是從胃獲得氣,但如果沒有脾的幫助就無法到達經脈,無法接受水穀精微之氣。
現在因為脾生病,無法將胃輸運來的津液送到四肢,導致四肢得不到水穀精微之氣,氣一天比一天衰弱,脈絡也不通暢,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氣的滋養,所以就無法動彈。治療時可以使用十全散加減四物湯等方劑。(出自《保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