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23)

回本書目錄

卷四·傷寒析疑 (23)

1. 方考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蜀漆未詳,若云常山之苗則謬!(柯韻伯)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而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方內舊本有麻黃者,誤。(柯韻伯)

此湯成無己本有麻黃,非;有麻黃則為葛根湯矣。(《傷寒類方》)

十棗湯方,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大棗十枚。

按:《神農本經》云:蕘花味苦寒,主傷寒溫瘧,下十二經水,破積聚癥瘕,盪滌腸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仲景本方,取用此義,後人乃改芫花,何也?即曰芫花,《別錄》亦云能消胸中痰水;然《本經》云:芫花味辛溫,全與蕘花不同。權移通用,殊非仲景立方本旨。(喻嘉言)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相傳伊尹湯液,原有甘草瀉心湯。此湯七味,今監本無人參,脫之也。(喻嘉言)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一百十三方未有用地黃、麥冬者,恐亦叔和所附。然以二味已載《神農本經》,為滋陰之上品,因《傷寒》一書故置之不用耳。此或陽亢陰竭而然,復出補陰制陽之路,以開後學滋陰一法乎?○方內舊本用麻仁者誤。當用棗仁以安神,結代可和,而悸動可止矣。(柯韻伯)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按:梔子乾薑湯,當是梔子豉湯;梔子豉湯,當是梔子乾薑湯。斷無煩熱用乾薑,結痛用香豉之理,當移之。(《醫宗金鑑》)

傷寒,身熱發黃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按:此方之甘草,當是茵陳蒿,必傳寫之誤也。(《醫宗金鑑》)

小青龍湯方加減法內,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

按:加蕘花如雞子大,此必傳寫之誤。考《本草》蕘花攻水,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數十次,豈有治停飲之微利,用雞子大之蕘花乎?當改加茯苓四兩。(《醫宗金鑑》)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白小陷胸湯,為散亦可服。

太陽表熱未除,而反下之,熱邪與寒水相結,成熱實結胸。太陰腹滿時痛,而反下之,寒邪與寒藥相結,成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不四肢煩疼者也。名曰三白者,三物皆白,別於小陷胸也。舊本誤作三物,以黃連、栝蔞投之,陰盛則亡矣。又誤作白散,是二方矣。黃連、巴豆,寒熱天淵,云亦可服,豈不誤人!(柯韻伯)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按:與三物小陷胸湯,當是三物白散。小陷胸湯四字當是錯簡。桔梗、貝母、巴豆三物,其色皆白,有三物白散之義,溫而能攻,與寒實之理相合。小陷胸湯乃栝蔞、黃連,皆性寒之品,豈可以治寒實結胸之證耶?亦可服三字亦衍文也,俱當刪之。(《醫宗金鑑》)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這個方子是把桂枝湯中的芍藥拿掉,然後加入蜀漆、龍骨和牡蠣,用來治療病情逆轉的狀況。

(關於蜀漆這種藥材,我認為如果把它說成是常山的苗,那就錯了!)

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病,病人感到頸部和背部僵硬,而且會流汗又怕風,應該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

(這個方子原本的舊版本有加麻黃,那是錯誤的。)

(這個方子,根據成無己的說法,本來不應該有麻黃,如果有的話,那就變成葛根湯了。)

十棗湯

這個方子的成分是芫花、甘遂、大戟,三種藥材等量,再加上十枚大棗。

(《神農本草經》說:蕘花味道苦,性寒,可以治療傷寒和溫瘧,能將身體裡十二條經脈的水排出,也能破除體內積聚的腫塊,清除腸胃中積存的寒熱邪氣,並能疏通水道。張仲景使用這個方子,就是取用這個意思,後人卻把它改成芫花,這是為什麼呢?就算說是芫花,《別錄》也說它能消除胸中的痰水;然而《本經》卻說:芫花味道辛,性溫,這完全和蕘花不同。隨便換藥使用,實在不是張仲景開立這個方子的本意。)

甘草瀉心湯

如果傷寒或中風,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結果病人腹瀉一天數十次,而且拉出來的都是沒有消化的食物。肚子裡發出雷鳴般的聲響,心下部位感到痞塞、硬脹,想吐,心情煩躁,無法安寧。醫生看到病人心下痞塞,以為病沒有好,又再次用瀉下的藥物,結果痞塞更加嚴重。這不是體內有熱結,而是因為胃氣虛弱,導致邪氣往上逆行,才會造成痞塞硬脹。這種情況應該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

(相傳伊尹所傳的湯藥中,原本就有甘草瀉心湯。這個方子有七味藥,現在的監本中沒有人參,這是遺漏了。)

炙甘草湯

如果傷寒脈象呈現結或代的狀態,並且感到心悸,應該用炙甘草湯來治療。

(這一百一十三個方子中,沒有使用地黃和麥冬的,可能是王叔和自己加的。但這兩味藥在《神農本草經》中已經記載,是滋養陰液的極品,只是因為《傷寒論》這本書沒有使用,才沒有列入。這可能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液耗竭所導致,所以才又開創了補陰制陽的治療方法,來開啟後世學習滋陰的方法嗎?舊的版本中用麻仁是錯的,應該用棗仁來安定心神,這樣脈結代才能平和,心悸才能停止。)

梔子乾薑湯與梔子豉湯

傷寒,醫生使用丸藥大量瀉下,結果身體發熱沒有消退,而且有點煩躁,應該用梔子乾薑湯來治療。傷寒五六天,大量瀉下後,身體發熱沒有消退,而且心口感到鬱結疼痛,表示病還沒有痊癒,應該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我認為,梔子乾薑湯應該是梔子豉湯,而梔子豉湯應該是梔子乾薑湯。絕對沒有煩熱用乾薑,結痛用香豉的道理,應該把它們對調。)

梔子柏皮湯

傷寒,身體發熱並且出現黃疸,應該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

(我認為這個方子中的甘草,應該是茵陳蒿,一定是傳抄時寫錯了。)

小青龍湯加減法

小青龍湯加減法中,如果出現輕微腹瀉,應該把麻黃拿掉,加入像雞蛋大小的蕘花,並將其熬煮至紅色。

(我認為加入像雞蛋大小的蕘花,這一定是傳抄時寫錯了。《本草》說蕘花攻水的效果非常強烈,只要五分就能使人腹瀉數十次,怎麼可能用雞蛋大小的蕘花來治療輕微的腹瀉呢?應該改成加入茯苓四兩。)

三白小陷胸湯

寒邪實結在胸部,沒有發熱症狀的人,可以使用三白小陷胸湯,做成散劑服用也可以。

太陽表熱還沒解除,反而用瀉下藥,熱邪與寒水結在一起,形成熱實結胸。太陰病腹部脹滿時而疼痛,反而用瀉下藥,寒邪與寒藥結在一起,形成寒實結胸。沒有發熱症狀的人,就是指沒有四肢煩躁疼痛。這個方子之所以叫做三白,是因為三種藥材都是白色的,用來區別於小陷胸湯。舊的版本錯誤地把三物寫成是黃連、栝蔞,這樣會導致陰氣更盛而危害身體。又錯誤地寫成白散,這樣就變成兩個方子了。黃連和巴豆,藥性一個寒一個熱,天差地別,說也可以服用,難道不是在誤導人嗎!)

三物小陷胸湯(應為三物白散)

寒邪實結在胸部,沒有發熱症狀的人,可以使用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也可以服用。

(我認為,這裡的「與三物小陷胸湯」應該是「三物白散」。小陷胸湯這四個字應該是錯簡。桔梗、貝母、巴豆三種藥材,顏色都是白色的,有三物白散的意義,性質溫和且能攻邪,符合寒實的道理。小陷胸湯是栝蔞和黃連,都是藥性寒涼的藥物,怎麼可以用來治療寒實結胸的症狀呢?「亦可服」這三個字也是多餘的,應該全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