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21)
卷四·傷寒析疑 (21)
1. 注辨
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勞復,乃起居作勞,後生餘熱之病。方注作女勞後,大謬!女勞復者,自犯傷寒後之大戒,多死少生,豈有反用上湧下泄之理耶?(喻嘉言)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脈已解者,陰陽和適,其無表裡之邪可知也,日暮微煩者,日中衛氣行陽,其不煩可知也,乃因脾胃氣弱,不能消穀所致,損谷則脾胃漸趨於旺而自愈矣。注家牽扯日暮為陽明之旺時,故以損谷為當小下,不知此論瘥後之證,非論六經轉陽明之證也。日暮,即《內經》日西而陽氣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穀也。
損谷當是減損穀食,以休養脾胃,不可引前條宿食例,輕用大黃,重傷脾胃也。(喻嘉言)
白話文:
大病痊癒後,如果因為過勞而導致病情復發,應該用枳實梔子豉湯來治療。
所謂的「勞復」,是指病癒後,因為作息勞累而產生的餘熱之病。有人把「勞復」解釋為「女勞後」,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是因為性事過度導致的「女勞復」,這就等同於觸犯了傷寒後的大忌,通常是死亡的機率較高,存活的機率較低,怎麼可能反而使用會導致嘔吐或腹瀉的藥物來治療呢?(喻嘉言的觀點)
病人脈象已經顯示病情好轉,但到了傍晚卻感到有些煩躁,這是因為剛病好,身體還很虛弱,又勉強吃東西,脾胃功能還很弱,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才會感到煩躁,減少飲食就會好轉。
脈象顯示病情好轉,代表體內陰陽協調,沒有表裡之邪,這是可以確定的;傍晚感到煩躁,是因為白天陽氣旺盛,所以不會煩躁,到了傍晚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所導致,減少飲食,脾胃功能逐漸恢復就會自然痊癒了。註解者把傍晚牽扯到陽明經氣旺盛的時候,所以認為減少飲食是應該稍微用些瀉藥,但他們不明白這是論述病癒後的症狀,並非論述六經病轉為陽明經病的症狀。所謂的傍晚,就是《內經》所說的太陽西下,陽氣衰弱的意思,所以才無法消化食物。
所謂的減少飲食,應該是減少穀物的攝取,讓脾胃可以休養生息,不應該引用前面條文有關宿食的例子,輕易使用大黃等瀉藥,這樣反而會嚴重傷害脾胃。(喻嘉言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