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20)
卷四·傷寒析疑 (20)
1. 注辨
無陽與亡陽不同。亡陽者,發散之過,陽氣隨汗液而亡失也;無陽者,真陽虧少,而無汗液之可散也。(程扶生)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脈之浮緊,即太陽寒傷營之脈也;單浮,即太陽風傷衛之脈也。但傳至陽明,仲景不欲以營衛辨證,而姑變其文耳。至於太陽證有未罷,各條雖悉,尚恐未明,再舉潮熱及盜汗,陽明之必至者辨之,確然無疑矣。從前註解皆是斷章取義,而不會其大意,不知脈緊與潮熱,脈浮與盜汗,非的對之證也,不過藉以辨陽明八、九,太陽一、二之候耳。至謂浮為陽盛,陽盛則陰虛,陰虛則盜汗出,節外生枝,幾於說夢矣!(喻嘉言)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注謂固為堅固,瘕為積聚,大謬。蓋大便初硬後溏,因成瘕泄,瘕泄即溏泄,久而不止,則曰固瘕也。(喻嘉言)
固瘕即初硬後溏之謂,肛門雖固結,而腸中不全乾也。溏即水穀不別之象,以癥瘕作解者謬矣。(柯韻伯)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雖云無表裡證,然發熱脈浮數,表證尚在也。其所以可下者,以七八日為時既久,而發熱脈數,則胃中熱熾,津液盡亡,勢不得不用下法,如大柴胡湯之類是也。若下後脈數不解,可知果胃中熱熾,其候當消穀善飢,然穀食既多,則大便必多,乃至六七日竟不大便,其證非氣結,而為血結明矣。所以亦宜於抵當湯也。
若數不解,而下利不止,注謂用抵當湯下之,數仍不解,大謬。此乃對假令已下脈數不解五句之文,見已下脈數不解,反六七日不大便,則宜抵當以下其血;若已下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則不宜抵當之峻攻,但當消息以清其血分熱邪;若血分之邪不除,必協熱而便膿血矣。(喻嘉言)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陽微結者,陽邪微結未盡散也。注作陽氣衰微,故邪氣結聚,大差!果爾,則頭汗出為亡陽之證,非半表半裡之證矣。果爾,則陰結又是陰氣衰微矣。玩本文假令純陰結等語,謂陽邪若不微結,純是陰邪內結,則不得復有外證,其義甚明。得屎而解,即取大柴胡為和法之意也。(《尚論篇》)
白話文:
[注辨]
沒有陽氣和失去陽氣是不同的。失去陽氣,是因為發散過度,陽氣隨著汗液而散失;而沒有陽氣,是真正的陽氣不足,沒有汗液可以散發。(程扶生)
陽明病,如果脈象是浮而緊的,一定會出現定時發作的潮熱,如果脈象只是浮的,一定會出現盜汗。
陽明脈的浮緊,其實是太陽寒邪傷到營分的脈象;而單純的浮脈,是太陽風邪傷到衛分的脈象。只是傳到陽明病時,張仲景不想用營衛來辨證,所以改變了說法。至於太陽病還有沒痊癒的情況,雖然每條都說清楚了,但恐怕還不夠明白,所以再舉潮熱和盜汗的例子,說明陽明病一定會出現的情況,這樣就毫無疑問了。以前的註解都是斷章取義,不了解它的整體意思,不知道脈緊和潮熱,脈浮和盜汗,並不是絕對對應的症狀,只是用來區分陽明病八九分和太陽病一二分的症狀而已。至於說浮脈是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就會導致陰虛,陰虛就會出現盜汗,這就太離題了,簡直是說夢話!(喻嘉言)
陽明病,如果中寒,會食慾不振,小便不順暢,手腳大量出汗,這表示將要形成固瘕,一定會出現大便先硬後溏的情況。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胃中寒冷,水穀不分清的緣故。
註解說固是堅固,瘕是積聚,是大錯特錯的。大便先硬後溏,是因為形成了瘕泄,瘕泄就是腹瀉,時間久了就會變成固瘕。(喻嘉言)
固瘕就是指大便先硬後溏的情況,肛門雖然感覺緊縮,但腸子裡並不是完全乾燥。溏就是水穀不分的表現,把固瘕解釋為癥瘕是錯誤的。(柯韻伯)
病人沒有表證和裡證,發燒七八天,即使脈象是浮數的,也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假如已經用了瀉下的方法,脈象浮數沒有減退,同時伴有食量大、容易餓的現象,到了六七天沒有大便,這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應該用抵當湯治療。如果脈象浮數沒有減退,而且腹瀉不止,這一定是熱邪和腸道的膿血結合在一起。
雖然說沒有表裡證,但發燒、脈象浮數,表證還存在。之所以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是因為時間長達七八天,發燒、脈象浮數表示胃中熱盛,津液已經耗盡,不得不用瀉下的方法,比如大柴胡湯之類。如果用了瀉下方法後脈象浮數沒有減退,就表明胃中確實熱盛,這種情況應該是食量大、容易餓。既然吃得多,大便也應該多,但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這種情況不是氣結,而是血結,所以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
如果脈象浮數沒有減退,而且腹瀉不止,註解說應該用抵當湯治療,而且脈象還沒減退,這是大錯特錯的。這句話是對應前面已經用過瀉下的方法後脈象浮數沒有減退,反而六七天不大便的情況,這時才適合用抵當湯來瀉血。如果已經用了瀉下的方法,脈象浮數沒有減退,而且腹瀉不止,就不適合用抵當湯猛攻,應該用清熱涼血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血分熱邪不去除,一定會導致熱邪和膿血結合,出現便膿血的情況。(喻嘉言)
傷寒五六天,頭部出汗,微微怕冷,手腳冰涼,胸口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象細小,這是陽邪輕微阻結,一定有表證,也有裡證。脈象沉,也表示病在裡。出汗表示陽氣虛微;假如是純陰結,就不會有外證,全部是裡證,現在的情況是表裡各佔一半。脈象雖然沉而緊,也不能認為是少陰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陰證不會出汗,現在頭部出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病沒有完全好,排便後就會痊癒。
陽微結,是指陽邪輕微阻結,還沒完全散開。註解把它解釋為陽氣衰微,所以邪氣結聚,這是大錯特錯的!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頭部出汗就成了陽氣衰竭的表現,而不是半表半裡的症狀了。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陰結就成了陰氣衰微了。研究原文「假令純陰結」這句話,意思是如果陽邪沒有輕微阻結,完全是陰邪內結,就不會出現外證,道理非常明確。排便後痊癒,是借用大柴胡湯的和解之意。(《尚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