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九·雜證匯參 (6)

回本書目錄

卷九·雜證匯參 (6)

1.

夏秋之痢,腸胃受邪,外感之實,腑證也。內傷不足,外感有餘,二者天壤,先生言言牽帶脾腎,妄存溫補固澀,橫格胸中,致有初痢腸胃壅滯,熱鬱於內,反見外寒兼化之象,誤認虛寒,妄施溫補,證重者為害匪輕,證輕者遷延變重。夫治痢,過用寒涼克削,誠為不可;但補脾、補腎,乃是後來調理法也。

至痢門腹痛一證,有積滯壅塞之痛,用下藥行之;有氣鬱大腸之痛,用苦梗開之;有氣血不和之痛,用芍藥和之。今止舉氣鬱一條,曰以桔梗開之,以芍藥為主,不分二味收散不同,混敘氣鬱條內,似乎腹痛之痢,再無下行之法矣。又云:惡寒者,加乾薑;惡熱者,加黃連。

夫證有似陰似陽兼化之假象,宜詳察脈證,未可以惡寒、惡熱為據也。後肛痛一條上云:熱流於下,用槐花、木香。又云:挾寒者用理中湯。豈有寒熱夾雜於腸胃間乎?夫肛痛初起,斷無虛寒;痢久見痛,方為氣陷,然止宜用補中湯升之,未可驟用理中湯溫之。蓋因肛痛皆是濕熱下流,燥火閉塞。

即痢久,亦止宜於補,未宜於溫。即令虛矣,未必寒也;若虛而兼寒,則肛門當不禁而無痛矣。又曰:《局方》、復庵,例用辛熱;河間、丹溪,例用苦寒。何其執而不圓?不知夏秋之痢,與四時之痢不同。夏秋之痢,本於濕熱,但有濕淫、燥淫之別,從治、正治之分。《局方》、復庵,例用辛溫,深恐濕淫於內,不行辛散從治,而用苦寒正治,則寒涼抑遏有邪凝內伏之虞,是以用辛散以治寒濕。

此宗《內經》濕淫於內,治以苦熱;濕淫所勝,平以苦熱;而開濕淫為痢,表證居多之法門也。河間、丹溪,例用苦寒,蓋謂夏秋之痢,燥火為患,熱毒壅害腸胃,此時若效從治,則燥火而遇辛溫,腸胃焚爛,是以用苦寒宣利以為正治。此宗《內經》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熱淫所勝,治以苦寒;而開燥熱為痢,里證居多之法門也。用溫用寒,發表攻裡,二法各別。

余今較正夏秋之痢,當分燥火、濕火;四時之痢,當分外感、內傷;時行疫痢,當分六氣、歲氣。深彰先生之道,而全先生之書也。(秦皇士)

發熱

《內經》言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此是概言,必須詳其兼證,豈無熱生而寒死者乎?(《心法附余》)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吳鶴皋注云:身熱則血敗,而孤陽獨存,故死。按:腸澼便血之身熱有三:一則表邪下陷於陽明,藥中加葛根,胃氣得升即愈;一則陰盛格陽,雖為危候,亦有用溫藥而得生者;惟陰氣已竭之身熱,於法不治。鶴皋但注孤陽獨存,可知陽陷與格陽不在此例。

苟泥吳注,幾疑此證惟有孤陽獨存,凡身熱者皆死矣。(《吳醫匯講》)

白話文:

痢疾

夏秋季節的痢疾,主要是因為腸胃受到外邪侵襲,屬於外感實證,也就是臟腑的病症。內傷導致的正氣不足,而外邪侵入卻有餘,這兩者之間有天壤之別。先前有醫生總是將病因與脾腎聯繫起來,隨意使用溫補固澀的藥物,阻礙了胸腔氣機,導致剛開始發病的痢疾,腸胃就因為壅滯不通,熱邪鬱積在體內,反而出現外寒的假象,錯誤地認為是虛寒,胡亂使用溫補藥物,病情嚴重的會造成更大的傷害,病情輕微的也會拖延加重。治療痢疾,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來克制削弱,確實是不可取的;但是補益脾、腎,則是後續調理的方法。

至於痢疾引起的腹痛,有因為積滯壅塞引起的疼痛,需要使用瀉下藥物來疏通;有因為氣機鬱滯在大腸引起的疼痛,需要使用桔梗來開通;有因為氣血不調和引起的疼痛,需要使用芍藥來調和。現在只舉氣機鬱滯這一條來說,認為應該用桔梗來開通,以芍藥為主要藥物,卻沒有區分這兩味藥收斂和發散的不同,混在一起敘述在氣鬱的條目中,好像腹痛的痢疾就再也沒有其他向下疏通的方法了。又說:怕冷就加乾薑,怕熱就加黃連。

疾病的表現,有時會出現類似陰證或陽證的假象,應該詳細觀察脈象和病症,不可以單憑怕冷或怕熱來判斷。後面講到肛門疼痛時說:熱邪流注向下,就使用槐花、木香。又說:夾雜寒邪就用理中湯。難道腸胃間會有寒熱夾雜的情況嗎?肛門疼痛剛開始發作,絕對不是虛寒;痢疾時間長了出現疼痛,才可能是因為氣虛下陷,這時只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不可以立刻使用理中湯來溫補。因為肛門疼痛大多是濕熱向下流注,燥熱火邪閉塞所致。

即使痢疾時間長了,也只適合用補法,不適合用溫法。就算真的是虛證,也未必是寒證;如果虛證又兼有寒證,那麼肛門應該會鬆弛不禁,而且不會疼痛了。還說:《局方》和復庵的醫方,習慣使用辛溫藥;河間和丹溪的醫方,習慣使用苦寒藥。為什麼這麼固執而不知變通呢?他們不知道夏秋季節的痢疾,和四季的痢疾不同。夏秋季節的痢疾,根本原因在於濕熱,但又有濕邪過盛和燥邪過盛的區別,應該區分從治和正治的方法。《局方》和復庵的醫方,習慣使用辛溫藥,是深怕濕邪鬱積在體內,不用辛散從治,而使用苦寒正治,就會有寒涼之藥抑制邪氣,使邪氣凝結在體內的隱患,所以使用辛散的方法來治療寒濕。

這是遵循《內經》裡說的「濕淫於內,治以苦熱;濕淫所勝,平以苦熱」的原則,而對於濕邪引起的痢疾,外表的症狀比較多。《河間》和丹溪的醫方,習慣使用苦寒藥,是因為他們認為夏秋的痢疾,是因為燥火作祟,熱毒壅塞侵害腸胃,這時如果效仿從治的方法,燥熱火邪遇到辛溫藥,腸胃就會像被焚燒一樣,所以使用苦寒藥來宣洩和疏利,作為正治的方法。這是遵循《內經》裡說的「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熱淫所勝,治以苦寒」的原則,而對於燥熱引起的痢疾,裡面的症狀比較多。使用溫藥還是寒藥,發散還是攻下,這兩種方法各自不同。

我現在來糾正夏秋痢疾的用藥,應該區分是燥火還是濕火;四季痢疾的用藥,應該區分是外感還是內傷;時行疫痢的用藥,應該區分是六氣還是歲氣。這樣才能發揚先生的學說,完善先生的醫書。(秦皇士)

發熱

《內經》說,腸澼便血,如果發熱就死,怕冷就活。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說法,必須詳細觀察兼有的症狀,難道沒有發熱而活,怕冷而死的例子嗎?(《心法附余》)

黃帝問:腸澼便血怎麼樣?岐伯回答說:發熱就死,怕冷就活。吳鶴皋註解說:發熱是因為血敗壞,而只剩下孤陽獨存,所以會死。按照這個說法:腸澼便血伴隨發熱的情況有三種:一是表邪陷入陽明經,藥中加葛根,胃氣得到上升就會痊癒;二是陰盛格陽,雖然是危險的徵兆,也有用溫藥而活的例子;只有陰氣耗竭而發熱的,按照醫理是無法治療的。鶴皋只註解了孤陽獨存,可知陽氣下陷和陰盛格陽不在這個例子裡面。

如果拘泥於吳鶴皋的註解,幾乎會讓人認為這個病症只有孤陽獨存的情況,凡是發熱的都會死。(《吳醫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