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九·雜證匯參 (7)

回本書目錄

卷九·雜證匯參 (7)

1.

傷寒厥利發熱,與下利發熱迥然不同。傷寒厥利,為虛寒之極,所以反能食者則死,反發熱者不死。若痢證則能食者不死,發熱者多死也。○《內經》云:下利發熱者死。此論其常也。仲景云:下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此論其暴也。蓋暴病有陽則生,無陽則死。故虛寒下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其人臟中真陽未漓,或得溫補藥,真陽隨返,皆是美徵。(喻嘉言)

口渴

瀉痢口渴,有真渴,有似渴。真渴者,必好茶飲,但以喜熱、喜涼,即可辨其寒熱;似渴者,干也,非渴也,口雖干而不欲湯飲,則非熱證可知。然瀉痢之證,因其水泄於下,必津涸於上,故不免於渴。渴而欲飲,正以內水不足,欲得外水以相濟也。諸如此者,必當詳審其有火、無火,若火有餘者自當清火,水不足者自當滋陰,是固然矣。

然氣為水母,其有氣虛不能生水者,不補其母,則水不能生而渴不止也;土為水主,其有脾虛不能約水者,不強其主,則水不能蓄而渴不止也。使能不治其渴,而治其所以渴,又何渴病之有?(張景岳)

膿垢

夏月暑濕之熱,客於營衛,則成瘡癤;入於腸胃,則為瀉痢。痢之紅白,如癤之膿血,膿血不盡癤不收,紅白不盡痢不止。(許宣治)

痢疾初起,便見膿血,治宜和血。然氣分藥亦不可少。若但見白膿,只宜調氣,不可用血藥,引邪入於血分,必變膿血也。○凡痢下膿血稠黏,發熱煩渴,臍下迫痛,至夜轉劇者,便屬陰虛。急宜救陰為主,如阿膠梅連丸、黃連阿膠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等方選用。(《張氏醫通》)

凡泄利無已,變作白膿,點滴而下,用溫脾藥不愈,法當溫腎。蓋腎主骨髓,白膿者,骨髓之異名也。其證面色微黑,骨力羸弱,的見腎虛,當用故紙、當歸、木香、肉桂、乾薑之屬。(《仁齋直指》)

今人但見痢如膿垢者,皆謂之積,不知此非糟粕之屬,而實附腸著臟之脂膏,皆精血之屬也。無論瘦人肥人,皆有此脂,但肥者脂厚,瘦者脂薄,未有無脂者也。凡患瀉痢者,正以五內受傷,脂膏不固,故日剝而下。

若其臟氣稍強,則隨去隨生,猶無足慮;若臟氣既敗,剝削既盡,久瀉久痢,則見血水及如屋漏水者,使今後醫家,但識此為脂膏,而本非積聚,則安之固之且不暇,而尚敢云攻逐乎?(《景岳全書》)

五色

濕熱之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赤白兼見,氣血俱病也。純下清血者,傷風也;色如豆汁者,傷濕也;淡黃挾白者,食積也;微紅焦黃者,熱毒也;紫黑血色者,瘀血也;雜下散血者,損傷也;如魚腦者,脾失運而陳積不腐也;如凍膠者,腸胃冷而真液下脫也;如白膿者,虛而挾熱,津液努責而結也;如屋漏水塵腐色者,元氣弱極也;如雞肝色者,百脈皆傷也。

白話文:

痢疾

傷寒引起的「厥利」(手腳冰冷,腹瀉不止)發燒,和一般的腹瀉發燒情況截然不同。傷寒厥利,是因為身體極度虛寒,所以反而能吃東西的通常會死亡,反而發燒的通常不會死。但痢疾則是能吃東西的通常不會死,發燒的則大多會死亡。《黃帝內經》說:「腹瀉發燒的會死」,這是說一般的情況。張仲景說:「腹瀉,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燒的通常不會死」,這是說病情突然發作的情況。因為突發的疾病有陽氣就容易活,沒有陽氣就容易死。所以虛寒腹瀉,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燒的,表示身體內部的陽氣還沒有完全耗盡,如果再得到溫補藥物,陽氣就會恢復,這都是好的徵兆。(喻嘉言)

口渴

腹瀉引起的口渴,有真渴和假渴之分。真渴的人,一定喜歡喝茶水,只要看他喜歡喝熱的還是涼的,就可以分辨出是寒證還是熱證。假渴的人,只是口乾,並非真的口渴,雖然嘴巴乾燥,卻不想喝水,這樣就知道不是熱證引起的。但是,腹瀉的病症,因為水分都從下面排出,體內的水分一定會耗竭,所以難免會口渴。口渴想喝水,正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想藉由外在的水分來補充。像這些情況,一定要詳細分辨是否有火氣,如果火氣過盛就應該清火,如果體內水分不足就應該滋陰,這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氣是水的母親,如果氣虛弱不能產生水,不補養氣,水就不能產生,口渴就無法停止;脾是水的主管,如果脾虛弱不能約束水分,不強化脾的功能,水分就無法儲存,口渴也無法停止。如果能不直接治療口渴,而是治療引起口渴的原因,那又哪會有口渴的病症呢?(張景岳)

膿垢

夏天暑濕的熱邪,侵襲到身體的營衛,就會形成瘡癤;侵襲到腸胃,就會形成腹瀉痢疾。痢疾的紅白色膿血,就像瘡癤的膿血一樣,膿血排不乾淨,瘡癤不會好;紅白色膿血排不乾淨,痢疾也不會停止。(許宣治)

痢疾剛開始發作,就出現膿血,治療應該以調和血分為主。但是,調理氣分的藥物也不能缺少。如果只看到白色膿液,就只需要調理氣分,不能使用活血藥物,以免引邪氣進入血分,反而變成膿血。凡是痢疾排出黏稠膿血,發燒煩躁口渴,肚臍下方疼痛,到晚上加重的情況,都屬於陰虛,應該馬上以滋陰為主,可以選用阿膠梅連丸、黃連阿膠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等方劑。(《張氏醫通》)

凡是腹瀉不止,變成白色膿液,一點一滴地排出來,用溫補脾胃的藥物都沒辦法治好的,應該用溫補腎臟的方法來治療。因為腎臟主管骨髓,白色膿液是骨髓的異名。這種情況通常會面色微黑,骨骼無力,明顯是腎虛,應該使用補骨脂、當歸、木香、肉桂、乾薑等藥物。(《仁齋直指》)

現在的人只要看到痢疾像膿垢一樣,就都認為是積滯,不知道這並不是糟粕,而是附著在腸壁、內臟的油脂,其實都是精血的一部分。無論是瘦的人還是胖的人,都有這些油脂,只是胖的人油脂厚,瘦的人油脂薄,沒有人是沒有油脂的。凡是患有腹瀉痢疾的人,都是因為五臟受損,油脂不牢固,所以才會每天剝落排出。

如果臟腑的氣血稍微強盛,就會邊排出邊產生,還不用太擔心;如果臟腑的氣血已經敗壞,剝落的油脂已經耗盡,長久腹瀉痢疾,就會出現血水,或是像屋簷漏水一樣的液體,希望後代的醫生能夠認識到這些是油脂,而不是積聚,應該以安穩固攝為主,都來不及了,又怎麼敢用攻伐的藥物來治療呢?(《景岳全書》)

五色

濕熱的積聚,侵犯到血分,就會排出紅色膿血;侵犯到氣分,就會排出白色膿液;紅白色膿血同時出現,表示氣血都病了。單純排出清澈血水的,是風邪引起的;排出像豆汁一樣的液體的,是濕邪引起的;排出淡黃色夾雜白色的,是食物積滯引起的;排出微紅焦黃色的,是熱毒引起的;排出紫黑色血的,是瘀血引起的;排出混雜散亂血液的,是損傷引起的;排出像魚腦一樣的,是脾臟功能失常,陳舊的積滯沒有腐敗排出的;排出像凍膠一樣的,是腸胃虛冷,體內真液流失造成的;排出像白色膿液的,是身體虛弱,挾帶熱邪,津液被逼迫結成的;排出像屋漏水一樣的污濁腐敗色的,是元氣極度虛弱的;排出像雞肝一樣顏色的,是全身血脈都受到損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