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六·雜證匯參 (45)
卷六·雜證匯參 (45)
1. 便血
經義
陰絡傷,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素問》)
哲言
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以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駱龍吉)
純下清血者,風也;色如煙塵者,濕也;色黯者,寒也;鮮紅者,熱也;糟粕相混者,食積也;遇勞頻發者,內傷元氣也;後重便減者,濕毒蘊滯也;後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跌傷便黑者,瘀也;先吐後便者,順也。(《見聞錄》)
腸風、臟毒、便血、腸澼四者,證雖相似而各有辨。腸風,由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所下清血而色鮮,必在糞前;臟毒,由蘊積熱毒,久而始見,所下濁血而色黯,必在糞後;便血,由濕熱虛風,所下之血或清或濁,亦不論糞前糞後;腸澼,則客氣盛而正氣衰,所以血與水穀齊出,不可不詳審而治。○無故忽然瀉下惡血,名曰心絕,難治。(《仁齋直指》)
人身之血,有陰有陽。陽血者,順氣而行,循流脈中,調和五臟,灑陳六腑,謂之營血;陰血者,居於絡脈,專守臟腑,滋養神氣,濡潤筋骨。若其臟感內外之邪傷,則或循經之陽血,至其傷處,為邪所阻,漏泄經外;或居絡之陰血,因著留之邪辟裂而出,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
俗見下血,率以腸風名之,不知風乃六淫中之一耳,或風有從腸胃經脈而入客者,或肝經風木之邪內乘於腸胃者,則可謂之腸風。其他不因風邪,而腸胃感受火、熱二淫,與寒、燥、濕怫鬱其氣,及飲食用力過度,傷其陰絡之血者,亦謂之腸風可乎?許學士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肛門射如血線者,脈痔也。
滑伯仁云:腸風,則足陽明積熱久而為風,風有以動之也;臟毒,則足太陰積熱久而生濕,從而下流也。風則陽受之,濕則陰受之。《三因方》五痔、臟毒、腸風之辨甚詳。臟毒、腸風之血,出於腸臟間;五痔之血,出於肛門蝕孔處。治各不同。(《證治準繩》)
腸風下血者何也?凡人腸皆有脂裹之,脂厚則腸實而安,腸中本無血,緣有風,或有熱,以消其脂,則腸遂薄,而身中之血乃得滲入耳。
便血與腸澼,本非同類。蓋便血者,大便多實,而血自下也;腸澼者,因瀉利而見膿血,即痢疾也。且便血有夙疾,而腸澼惟新邪,尤為易辨。須詳察大便之燥、泄如何?庶不致誤。然多酒之人,必多溏泄,亦多便血,又不可因泄而作腸澼也。○大便下血,多由腸胃之火。
蓋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但血在便前者,其來近,或在廣腸,或在肛門;血在便後者,其來遠,或在小腸,或在於胃。雖血之妄行由火者多,然有脾胃陽虛而不能統血者;有氣陷而血亦陷者;有便久滑泄而血因以動者;有風邪結於陰分而為便血者。大都有火者多因血熱,無火者多因虛滑,治者當知虛實之要。
白話文:
便血
病理概念
身體陰脈受損,血液流出脈外,積在體內,就會導致從肛門排出血液。如果陰脈多次受損,出血量會越來越多。
病因與機制
如果邪氣侵入五臟,會導致陰脈不協調,血液滯留。陰脈受損的疾病,是因為陰氣在體內鬱結,無法正常向外運行,血液無法得到滋養,滲入腸道,所以會出現便血。
單純排出清澈血液,多是因為風邪;排出如煙塵般渾濁血液,多是因為濕邪;排出顏色黯淡的血液,多是因為寒邪;排出鮮紅的血液,多是因為熱邪;排出混有食物殘渣的血液,多是因為飲食積滯;勞累後容易發作,多是因為內傷元氣;排便時感到腹部脹痛,但排便後症狀減輕,多是因為濕毒積滯;排便時感到腹部脹痛,但排便後症狀加重,多是因為脾氣虛弱下陷;跌打損傷後排出黑色血液,多是因為瘀血;先嘔吐後便血,屬於正常現象。
腸風、臟毒、便血和腸澼這四種疾病,雖然症狀相似,但各有不同。腸風是因為外邪侵入,隨時可能發生,排出清澈鮮紅的血液,通常在排便前;臟毒是因為體內積蓄熱毒,長時間後才出現,排出渾濁黯淡的血液,通常在排便後;便血是由於濕熱或虛風引起,排出血液或清或濁,時間不定;腸澼則是因為邪氣旺盛,正氣衰弱,導致血液和水穀同時排出,必須仔細辨別並對症治療。如果無緣無故突然排出惡臭的血液,被稱為「心絕」,難以治癒。
人體血液分為陰陽兩種。陽血順應氣的運行,在經脈中流動,調和五臟,濡養六腑,稱為營血;陰血則位於絡脈,專門守護臟腑,滋養神氣,潤養筋骨。如果臟腑受到內外邪氣侵襲,那麼陽血可能會因受阻而滲出經脈外;陰血則可能因邪氣留滯而破裂流出,這些血液都會滲入腸胃而排出。
一般人看到便血,通常歸為腸風,但風只是六淫之一。風邪可能從腸胃經脈侵入,也可能是肝經風木之邪侵犯腸胃,這種情況才能稱為腸風。其他不是因為風邪,而是因為腸胃感受到火、熱等邪氣,或因寒、燥、濕鬱結其氣,或因飲食勞累過度損傷陰絡導致的出血,不能一概而論稱為腸風。有人認為:排出清澈鮮紅的血液是腸風,排出渾濁黯淡的血液是臟毒,肛門噴射出如血線的血液是痔瘡。
有人說:腸風是因為足陽明經積熱,久而生風,風邪才會使血妄行;臟毒是因為足太陰經積熱,久而生濕,濕邪向下流注。風屬於陽邪,濕屬於陰邪。《三因方》詳細闡述了五痔、臟毒和腸風的區別。臟毒和腸風的出血來自腸道內部,五痔的出血來自肛門的潰瘍處。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
腸風導致便血的原因是什麼呢?人體的腸道都有脂肪包裹,脂肪厚實則腸道穩固。腸道本身沒有血液,但如果受到風或熱的影響,會消耗脂肪,導致腸道變薄,身體的血液才會滲入其中。
便血和腸澼本質上是不同的疾病。便血通常是排大便時有血,而腸澼則是因為腹瀉導致排出膿血,也就是痢疾。便血通常是舊病,而腸澼則多為新發疾病,較容易區分。必須仔細觀察大便的乾燥或稀瀉情況,以免誤診。但是經常飲酒的人,容易腹瀉,也容易便血,所以不能因為腹瀉就誤認為是腸澼。大便出血,多數是因為腸胃有火。
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但出血在排便前,多是來源較近,可能在大腸或肛門;出血在排便後,多是來源較遠,可能在小腸或胃。雖然出血多數是由火引起,但也有些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控制血液;或因氣虛下陷,導致血也下陷;或因長期腹瀉導致出血;或因風邪在陰分鬱結導致便血。總的來說,有火者多因血熱,無火者多因虛滑。治療時應該了解虛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