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六·雜證匯參 (46)

回本書目錄

卷六·雜證匯參 (46)

1. 便血

(張景岳)

補編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金匱》)

下血因火者,宜清熱為主,惟約營煎最佳,次則地榆散、槐花散。若熱在脾胃小腸之間,而火之甚者,宜抽薪飲;若素以陽臟多火,而臟毒下血,久不愈者,宜防風黃芩丸;酒毒淫熱結蓄大腸下血者,宜約營煎、槐角丸。若但以寒濕下血者,宜二術煎,或四君子湯,或葛花解酲湯。

脾胃氣虛,而大便下血者,其血不甚鮮紅,或紫或黑,此陽敗而然,故多無熱證。蓋脾統血,脾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速宜溫補脾胃,以壽脾煎、理中湯、養中煎、歸脾湯;氣陷不舉而血不止者,宜補中益氣湯、舉元煎。

○血滑不止者,或因病久而滑,或因年衰而滑,或因氣虛而滑,或因誤用攻擊以致氣陷而滑。凡動血之初,多由於火,及火邪既衰,而仍不止者,非虛即滑也。凡此皆當以固澀為主,宜勝金丸、香梅丸。然血滑不止,多由氣虛,宜以人參湯送之,或補中益氣湯、歸脾湯、舉元煎、理中湯加烏梅、文蛤、五味子之類主之。(張景岳)

便血一證,古有腸風、臟毒、脈痔之分,其見不外乎風淫腸胃、濕熱傷脾二義,不若《內經》謂陰絡傷及結陰之旨為精切,仲景之先便後血、先血後便之文尤簡括也。陰絡即臟腑隸下之絡,結陰是陰不隨陽之徵,以先後分別其血之遠近,就遠近可決其臟腑之性情,庶不致氣失統攝,血無所歸,如漏卮不已耳。

肺病致燥澀,宜潤宜降,如桑麻丸及天冬、地黃、銀花、柿餅之類;心病則火燃血沸,宜清宜化,如竹葉地黃湯及補心丹之類;脾病必濕滑,宜燥宜升,如茅朮理中湯及益氣湯之類;肝病有風陽痛迫,宜柔宜泄,如駐車丸及甘酸和緩之劑;腎病見形消腰折,宜補宜填,如虎潛丸及理陰煎之劑;膽逆則木火煽營,有桑葉、山梔、柏子、丹皮之清養;大腸為燥腑,每多濕熱風淫,如辛涼苦燥之治;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之鄉,臟病腑病無不兼之,宜補宜和,應寒應熱,難以拘執。若努力損傷者,通補為主;膏粱蘊積者,清疏為宜。

痔瘡則滋燥兼投,中毒須知寒熱。余如黑地黃丸以治脾濕腎燥;天真丸以大補真氣真精;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歸脾之守補心脾;斑龍○以溫煦奇督;建中之救復生陽;枳、術之疏補中土;禹糧、赤脂以堵截陽明;五仁湯復從前之腸液;養榮法善病後之元虛。此皆祖古方而運以匠心,為後學之津梁也。

(《臨證指南》)

便血下久,則渙散無統,藥中須兼用烏梅為妙。蓋烏梅味酸,酸以收之,如今人染紅用紅花,非此不得顏色。○腸風下血,用炮姜佐血藥者,以血見黑則止,亦水火既濟之理。

白話文:

便血

(張景岳)

補充說明

大便出血,如果是先拉大便後才出血,這是遠處的血,應該用黃土湯治療。如果是先出血後才拉大便,這是近處的血,應該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因火熱引起的便血,應該以清熱為主,其中以約營煎效果最好,其次是地榆散、槐花散。如果熱在脾胃和小腸之間,而且火氣很盛,應該用抽薪飲;如果是平時陽氣旺盛,火氣大,導致臟腑毒素下注而便血,而且久治不愈,應該用防風黃芩丸;如果因為飲酒過度,熱毒積聚在大腸導致便血,應該用約營煎或槐角丸。如果只是因為寒濕引起的便血,應該用二術煎,或者四君子湯,或者葛花解酲湯。

如果脾胃氣虛,導致大便出血,這種血通常不會很鮮紅,可能是紫黑色,這是因為陽氣衰敗,所以多半沒有發熱的症狀。因為脾臟統管血液,脾虛就無法收攝血液;脾臟化生血液,脾虛就無法運化血液。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血液失去控制,脫離常軌,亂跑,應該趕快溫補脾胃,可以用壽脾煎、理中湯、養中煎、歸脾湯等方劑;如果因為氣虛下陷導致出血不止,應該用補中益氣湯、舉元煎等方劑。

如果出血量大而且難以止住,可能是因為病久導致滑脫,或者是因為年老體衰導致滑脫,或者是因為氣虛導致滑脫,或者是因為誤用攻伐藥物導致氣虛下陷而滑脫。凡是剛開始出血的時候,多半是因為火熱,等到火熱之邪衰退後,出血仍然不止,那多半就是虛證或滑脫的症狀了。這種情況應該以固澀止血為主,可以用勝金丸、香梅丸。然而出血不止多半是因為氣虛,應該用人參湯送服這些藥丸,或者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舉元煎、理中湯,再加入烏梅、文蛤、五味子等藥材。

(張景岳)

關於便血這個病症,古代有腸風、臟毒、脈痔等區分,但其根本原因不外乎風邪侵犯腸胃和濕熱損傷脾臟這兩種。不如《內經》所說的陰絡損傷以及陰氣不能隨著陽氣而動的原因來得精確。張仲景所說的先拉大便後出血、先出血後拉大便的說法也更加簡潔明瞭。陰絡是指臟腑下面的絡脈,陰氣不隨陽氣而動是指陰氣不能隨著陽氣而正常運行。用先後順序來區分出血的遠近,從遠近就可以判斷臟腑的性質,這樣才不會導致氣機失控,血液無法歸位,像漏水的容器一樣無法止住。

肺病導致乾燥澀滯,應該用滋潤降下的方法治療,如桑麻丸以及天冬、地黃、銀花、柿餅等藥材;心病則是因為火氣旺盛,導致血液沸騰,應該用清熱化解的方法治療,如竹葉地黃湯以及補心丹等藥材;脾病多為濕滑,應該用燥濕升提的方法治療,如茅朮理中湯以及益氣湯等藥材;肝病多為風陽上亢導致疼痛,應該用柔和疏泄的方法治療,如駐車丸以及甘酸和緩的藥劑;腎病會導致形體消瘦、腰部疼痛,應該用補腎填精的方法治療,如虎潛丸以及理陰煎等藥劑;膽氣上逆會導致肝火煽動,應該用桑葉、山梔、柏子、丹皮等藥材清養;大腸屬於乾燥的腑,常常有濕熱風邪,應該用辛涼苦燥的方法治療;胃是水谷的海洋,氣血充足的地方,臟腑疾病都會影響到它,應該根據情況補氣或調和,根據寒熱虛實情況用藥,不能拘泥不化。如果是因為用力損傷導致的,應該以補養為主;如果是因為飲食肥膩導致的,應該以清熱疏導為主。

痔瘡的治療應該滋潤和燥濕同時進行,中毒的治療必須分清寒熱。此外,還有用黑地黃丸治療脾濕腎燥;用天真丸大補真氣真精;用平胃散和地榆散調升降脾胃;用歸脾湯守護補養心脾;用斑龍丸溫煦奇經八脈;用建中湯恢復陽氣;用枳實和白朮疏通補養脾胃;用禹糧石和赤石脂堵截陽明經;用五仁湯恢復腸液;用養榮法治療病後的元氣虛弱。這些都是參考古代的方劑,加上醫師的巧思,為後代醫者提供了學習的途徑。

(《臨證指南》)

便血時間久了,就會導致氣血渙散,失去統攝,藥物中應該同時使用烏梅,效果會很好。因為烏梅味道酸,酸味可以收斂,就像現在人用紅花染色,不用紅花就無法染出紅色一樣。腸風下血,用炮薑輔助止血藥,是因為看到血變黑就代表止住了,這也是水火相濟的道理。